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学广泛涉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青少年的生存态度和人生观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培育学生热爱自然、 热爱生活、 善待生命等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把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品质和文化魅力融入课堂教学中,不仅有利于拓展地理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有利于净化学生心灵,提升他们的基本素养。
一、高中地理课程中对人文素养的诠释
按《课程标准》界定的教育范畴,地理课程是“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的内容,是人文与社会教育的课程,也自然具备了人文教育的属性。就基础教育而言,许多课程都有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进行人文教育的任务,但每门课程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地理课程在人文教育方面的属性最主要的就是直接与科学素养培养的结合。
传统的教学理念,是重在培养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并在这一基础上,有独立解决地理问题的解答能力,这一直是广大一线教师一直遵循的原则。可是,这样的教学理念,忽视了地理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培养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因为地理是来源于自然、人文的科学知识,它本身就不只是单纯的知识,而是和人文紧密相连的,教学目标应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学生素质的全面、均衡、和谐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健全人格,克服了以往只重视强化知识技能、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弊端,将地理教育的归宿和落脚点放在了人文教育上。
二、高中地理课程中提高人文素养的举措
1、转变教师和学生的意识思维
教師和学生如果被应试教育的思维紧紧的束缚,那么,什么新鲜的有益的思维都是不肯接受的,因为,应试思维的目的就是考高分,别的都是次要的,更别说什么人文素养了,在这样的问题上下功夫,简直就是浪费时间。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其实,提高人文素养和地理教学并不冲突,它是为地理学习服务,又是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服务的。它更有利于高中地理教学向着良好的方面发展。因而要鼓励教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并帮助教师逐渐完善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法,从而促进地理教师在人文教育专业化成长之路上走得更远。
2找到地理教学和人文积淀的契合点。
在讲气候的成因这一部分时,我先让学生会议能表现气候的四季古诗,春天的诗: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夏天的:朱淑真的“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秋天的诗句:“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冬天的诗:“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这样首先关于四季,展示给学生的就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汇,而是和每个季节紧密相连的形象的画面和美好的诗意。地理知识不再是严肃死板,而是充满了宜人的文化氛围。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在这一良好的导入之后,我引导学生认识全球气候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是割裂开来的。人的因素在这里起着很大的作用。人类对自然气候的影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这一点,我引入庄子的天地万物本是一体的古典哲学,让学生认识到,大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和万物都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比如让学生认识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现实也就是这样的,比如人为地滥砍滥伐,会造成森林面积锐减,导致风沙天气泛滥,土地沙漠化等,继而形成现在的危害性很大的沙尘暴天气。还有北京最近的雾霾天气,都是经济发展时为处理好和环境的关系造成的,最终受害的还是人类。引入日本科学家所做的关于的水的实验,告诉学生天地万物的统一观念。这些既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学生对气候动态的形成理念,而不只是死记硬背的知识。
3、通过学习“地球表面形态”,这一部分,学生能体会到泰山的壮观之美,大西洋的广阔之美,学习“天气与气候”的内容,既能联想起风和日丽、万里无云的轻松,也可想象出狂风大作、雷电交加的紧张,海边的惊涛拍岸,沙漠的海市蜃楼,无一不在昭示美的情景。
三、提高人文素养的意义
高中地理教学的教育的精神力量最终体现在人文素养的底蕴中,对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比数理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人文素养既是是孩子多方面能力发展的总基础,这种基础作用具体表现在学生的思维日趋理性化、思想变得深刻,心胸变得会更宽广、心态日趋健康,逐渐具备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足够的团队意识等等。人文素养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以及对问题的洞察力和对事物发展的前瞻能力,而这些能力都是创造能力的重要内涵。
总之,培养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本身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必须落实在课堂教学的一举一动中,落实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还需要教师和广大高中生有意识彰显并坚持。在地理教学中,只要教师首先树立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意识,再采用适当的方法,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正确引导,就一定会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人文素养的培养正如春雨的滋润必将伴随学生的一生,必将渗透在我的每一节地理课堂当中,也必将换来桃李的芬芳,参天的栋梁。
一、高中地理课程中对人文素养的诠释
按《课程标准》界定的教育范畴,地理课程是“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的内容,是人文与社会教育的课程,也自然具备了人文教育的属性。就基础教育而言,许多课程都有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进行人文教育的任务,但每门课程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地理课程在人文教育方面的属性最主要的就是直接与科学素养培养的结合。
传统的教学理念,是重在培养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并在这一基础上,有独立解决地理问题的解答能力,这一直是广大一线教师一直遵循的原则。可是,这样的教学理念,忽视了地理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培养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因为地理是来源于自然、人文的科学知识,它本身就不只是单纯的知识,而是和人文紧密相连的,教学目标应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学生素质的全面、均衡、和谐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健全人格,克服了以往只重视强化知识技能、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弊端,将地理教育的归宿和落脚点放在了人文教育上。
二、高中地理课程中提高人文素养的举措
1、转变教师和学生的意识思维
教師和学生如果被应试教育的思维紧紧的束缚,那么,什么新鲜的有益的思维都是不肯接受的,因为,应试思维的目的就是考高分,别的都是次要的,更别说什么人文素养了,在这样的问题上下功夫,简直就是浪费时间。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其实,提高人文素养和地理教学并不冲突,它是为地理学习服务,又是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服务的。它更有利于高中地理教学向着良好的方面发展。因而要鼓励教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并帮助教师逐渐完善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法,从而促进地理教师在人文教育专业化成长之路上走得更远。
2找到地理教学和人文积淀的契合点。
在讲气候的成因这一部分时,我先让学生会议能表现气候的四季古诗,春天的诗: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夏天的:朱淑真的“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秋天的诗句:“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冬天的诗:“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这样首先关于四季,展示给学生的就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汇,而是和每个季节紧密相连的形象的画面和美好的诗意。地理知识不再是严肃死板,而是充满了宜人的文化氛围。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在这一良好的导入之后,我引导学生认识全球气候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是割裂开来的。人的因素在这里起着很大的作用。人类对自然气候的影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这一点,我引入庄子的天地万物本是一体的古典哲学,让学生认识到,大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和万物都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比如让学生认识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现实也就是这样的,比如人为地滥砍滥伐,会造成森林面积锐减,导致风沙天气泛滥,土地沙漠化等,继而形成现在的危害性很大的沙尘暴天气。还有北京最近的雾霾天气,都是经济发展时为处理好和环境的关系造成的,最终受害的还是人类。引入日本科学家所做的关于的水的实验,告诉学生天地万物的统一观念。这些既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学生对气候动态的形成理念,而不只是死记硬背的知识。
3、通过学习“地球表面形态”,这一部分,学生能体会到泰山的壮观之美,大西洋的广阔之美,学习“天气与气候”的内容,既能联想起风和日丽、万里无云的轻松,也可想象出狂风大作、雷电交加的紧张,海边的惊涛拍岸,沙漠的海市蜃楼,无一不在昭示美的情景。
三、提高人文素养的意义
高中地理教学的教育的精神力量最终体现在人文素养的底蕴中,对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比数理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人文素养既是是孩子多方面能力发展的总基础,这种基础作用具体表现在学生的思维日趋理性化、思想变得深刻,心胸变得会更宽广、心态日趋健康,逐渐具备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足够的团队意识等等。人文素养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以及对问题的洞察力和对事物发展的前瞻能力,而这些能力都是创造能力的重要内涵。
总之,培养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本身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必须落实在课堂教学的一举一动中,落实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还需要教师和广大高中生有意识彰显并坚持。在地理教学中,只要教师首先树立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意识,再采用适当的方法,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正确引导,就一定会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人文素养的培养正如春雨的滋润必将伴随学生的一生,必将渗透在我的每一节地理课堂当中,也必将换来桃李的芬芳,参天的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