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上好语文课的前提是看教师如何正确解读教材。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也是一位读者,相对于学生,由于阅读经验与文化的积累,应该可以说是一位熟练的读者;相对于其他老师,由于时代、经历、经验、个性的差异,对文本的解读也是不一样的。如何更好地解读语文教材呢?解读字词的教学策略;解读文字的教学策略;集体备课与单元整合的策略让教材解读更细致。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解读;策略;以生为本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都是经过仔细斟酌的经典文章,丰富多彩的意境、千锤百炼的语言、美如音乐的旋律,是学生增长知识、提高素养的载体。上好语文课的前提是看教师如何正确解读教材。如何才能更好地解读语文教材呢?一直是我教育教学中想要突破的难题。
一、解读字词的教学策略
(一)识字方式
1.利用多元评价让学生自主发现汉字特点,享受发现后的成功和喜悅。
2.预习中放手让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识字。
3.课堂上采用各种语言和行动肯定、激励学生,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4.综合实践活动中鼓励学生展示课外识字,如:在电视上、课外书、标语中认识的字等,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可以识字,激发识字愿望。
(二)识字效率
1.探索简便有趣的识字方法。在教学“三点水”的生字时,我出示了水的演变,学生还找出了“两点水”“四点水”的很多字,我又指出“四点水”准确地讲应该叫“四点底”,因为它代表的不是“水”,学生诧异,我必须用“四点底”的由来和不同字例来证明与火有关。学生弄清楚后,用猜字歌、编儿歌、形声字、多音字、部首表意、加一加、减一减等方法更形象、更迅速、更有效地认识和掌握生字。
2.鼓励学生多读书,阅读课文有很多益处,其中一项便是巩固、认识生字,积累好词佳句。
3.记忆生字的过程并不要求在固定的时间内必须学会,而是随着生字的再现逐步认识的,采用多种形式再现,创设再现情境是很有效的。
二、解读文字的教学策略
(一)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课文
1.我以一位普通读者的身份去读,理解它的内容,理解它的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文章所蕴含的哲理和所表现的情感,理解作者认识事物的观点方法,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2.我以学生的身份去读课文,前提是建立在学生的知识积累基础上对文章所传递的信息哪些是熟悉的,哪些是陌生的;积累水平生活体验与课文有哪些相同或差异之处,以便确立今后的备课路向。这一点实际是很难把握的,不过只要老师熟知课程标准,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教学中不断思考和积累,还是可以克服的。
(二)关注教材的总体趋向去解读课文
学习课程标准是前提,不管是本学期教几年级,都应把各年级语文教材全部学一遍,(从一到六年级教一轮会更好)不难发现,低年级关注字词教学,中年级关注了句段的教学,本学期我接任了六年级语文教学,发现高年级更重视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提高,更加重视课外阅读的引导、落实,我想这是最终实现“读好书,会读书,多读书”总目标的重要一步,也是解读高年级课文需要关注的问题。
(三)以提高文学素养为目的去解读课文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包括了丰富的人文内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导向,在语言编写方面,体现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人的特征,而在其教材的助读体系,课后的思考和练习,均已不追求固定的思维模式和标准答案,让孩子遐想连篇,给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留下很大的空间。
三、集体备课与单元整合的策略使教材解读更细致
我尝试了几年单元整组备课,关注联系,注意差异,前后照应,做到了有效学习并迁移运用,更深层次地研读课文。例如,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的教材的主题是“异国风情”,介绍了包括德国、威尼斯、泰国及非洲等地的风土人情,这是内容上的共通之处。写景时抓住特点,景物与人物紧密结合等方法也在课文中多次出现。有了这些,就有了整合的基础。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把课本提供给我们的素材打碎并重新糅合,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都来一个全新的改变。对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起初的问题是:如何把共通的方面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靠我的一己之力是做不到的,于是求助于教研组,大家考虑何不用集体备课的形式攻克这个难关。
我们把教材整合后,初步确定本组的学习可以把几部分内容有机地整合,共通的方面加以集中整理,以专题的形式完成本组教材的理解和训练过程。又分成了三个专题:(1)走出国门。把收集资料能力与口语交际训练相结合,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兴趣。(2)远隔千里。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阅读方法读懂本组课文,初步了解文中所介绍的亚洲、欧洲以及非洲的风土人情。(3)异域风情。通过对教材的整合,找到几篇文章共有的写作方法或特色,如选择集中的一个点来展开画面的写法、人物与景物巧妙结合的写法等,结合经典的句段赏析,让学生能真切感悟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
总之,做到正确“解读文本”,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才能使语文课堂因解读精辟而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杨治平.面向个体的教科书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06.
编辑 李建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解读;策略;以生为本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都是经过仔细斟酌的经典文章,丰富多彩的意境、千锤百炼的语言、美如音乐的旋律,是学生增长知识、提高素养的载体。上好语文课的前提是看教师如何正确解读教材。如何才能更好地解读语文教材呢?一直是我教育教学中想要突破的难题。
一、解读字词的教学策略
(一)识字方式
1.利用多元评价让学生自主发现汉字特点,享受发现后的成功和喜悅。
2.预习中放手让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识字。
3.课堂上采用各种语言和行动肯定、激励学生,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4.综合实践活动中鼓励学生展示课外识字,如:在电视上、课外书、标语中认识的字等,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可以识字,激发识字愿望。
(二)识字效率
1.探索简便有趣的识字方法。在教学“三点水”的生字时,我出示了水的演变,学生还找出了“两点水”“四点水”的很多字,我又指出“四点水”准确地讲应该叫“四点底”,因为它代表的不是“水”,学生诧异,我必须用“四点底”的由来和不同字例来证明与火有关。学生弄清楚后,用猜字歌、编儿歌、形声字、多音字、部首表意、加一加、减一减等方法更形象、更迅速、更有效地认识和掌握生字。
2.鼓励学生多读书,阅读课文有很多益处,其中一项便是巩固、认识生字,积累好词佳句。
3.记忆生字的过程并不要求在固定的时间内必须学会,而是随着生字的再现逐步认识的,采用多种形式再现,创设再现情境是很有效的。
二、解读文字的教学策略
(一)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课文
1.我以一位普通读者的身份去读,理解它的内容,理解它的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文章所蕴含的哲理和所表现的情感,理解作者认识事物的观点方法,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2.我以学生的身份去读课文,前提是建立在学生的知识积累基础上对文章所传递的信息哪些是熟悉的,哪些是陌生的;积累水平生活体验与课文有哪些相同或差异之处,以便确立今后的备课路向。这一点实际是很难把握的,不过只要老师熟知课程标准,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教学中不断思考和积累,还是可以克服的。
(二)关注教材的总体趋向去解读课文
学习课程标准是前提,不管是本学期教几年级,都应把各年级语文教材全部学一遍,(从一到六年级教一轮会更好)不难发现,低年级关注字词教学,中年级关注了句段的教学,本学期我接任了六年级语文教学,发现高年级更重视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提高,更加重视课外阅读的引导、落实,我想这是最终实现“读好书,会读书,多读书”总目标的重要一步,也是解读高年级课文需要关注的问题。
(三)以提高文学素养为目的去解读课文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包括了丰富的人文内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导向,在语言编写方面,体现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人的特征,而在其教材的助读体系,课后的思考和练习,均已不追求固定的思维模式和标准答案,让孩子遐想连篇,给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留下很大的空间。
三、集体备课与单元整合的策略使教材解读更细致
我尝试了几年单元整组备课,关注联系,注意差异,前后照应,做到了有效学习并迁移运用,更深层次地研读课文。例如,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的教材的主题是“异国风情”,介绍了包括德国、威尼斯、泰国及非洲等地的风土人情,这是内容上的共通之处。写景时抓住特点,景物与人物紧密结合等方法也在课文中多次出现。有了这些,就有了整合的基础。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把课本提供给我们的素材打碎并重新糅合,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都来一个全新的改变。对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起初的问题是:如何把共通的方面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靠我的一己之力是做不到的,于是求助于教研组,大家考虑何不用集体备课的形式攻克这个难关。
我们把教材整合后,初步确定本组的学习可以把几部分内容有机地整合,共通的方面加以集中整理,以专题的形式完成本组教材的理解和训练过程。又分成了三个专题:(1)走出国门。把收集资料能力与口语交际训练相结合,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兴趣。(2)远隔千里。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阅读方法读懂本组课文,初步了解文中所介绍的亚洲、欧洲以及非洲的风土人情。(3)异域风情。通过对教材的整合,找到几篇文章共有的写作方法或特色,如选择集中的一个点来展开画面的写法、人物与景物巧妙结合的写法等,结合经典的句段赏析,让学生能真切感悟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
总之,做到正确“解读文本”,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才能使语文课堂因解读精辟而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杨治平.面向个体的教科书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06.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