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职高数学教学中,如何构建“高效课堂”?从课堂教学,到课堂练习,再到课后作业,共同探究,拓展延伸……应该说切入面有很多,笔者以为,我们必须要抓住几个关键点,抓住职高数学教学的“牛鼻子”,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体现数学的文本意识,还要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打下基础。
一、课堂教学——生活中引出数学,激发学习主动性,彰显教学“宽度”
1.创设生活情景,感悟身边数学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知识虽然单调枯燥,但蕴含着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因此,在新课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产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
案例:解三角形在航海中的应用
我海军舰艇在A处获悉某渔船发出的求救信号后,立即测出该渔船在方位角(指由正北方向顺时针旋转到目标方向的水平角)为45°,距离A为10海里的C处,并测得渔船正沿方位角105°的方向以9海里/时速度向某岛P靠拢,我海军舰艇立即以21海里/时的速度前去营救,试问舰艇应按照怎样的航向前进?并求出靠近渔船所用时间(图1)。
通过一个个生活故事或话题,以聊天、讨论、讲故事、做游戏的方式,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背景,以数学问题为突破口或切入点,展示丰富多彩的活动世界,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
2.结合生活趣味,联想数学概念
中职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教材所呈现出的趣味性, 教师如果能够利用他们身边所熟悉的例子导入,从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去研究,不仅能很好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为他们的知识结构奠定良好的基础。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 就能生动地把小课堂变成大课堂,把学生的思路带到广阔的生活空间,领略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实在在地应用。比如,在讲到立体几何中解三角形的问题时,教师首先在多媒体大屏幕上展现一个又一个生动的画面:宽广的天空、峻峭的高山、浩荡的河流、一排排高压电杆、一条条绵延的公路、一列火车在铁轨上飞奔……在欣赏这些壮丽山河的同时,教师立即利用这样的生活情景,提出一连串的数学问题:你知道这座山有多高吗?这条河有多宽吗 电线杆有多高吗?如果在这座山下开辟一条隧道,你知道隧道有多长吗?这些实际的问题如果要我们去解决,你们能完成吗?这时,学生又疑惑又振奋,充满着求知的欲望。于是,教师话头一转: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并不难,我们即将学习的余弦定理、正弦定理以及解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就是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理论基础。于是, 教师紧接着展示一张又一张测量高山、测量河宽、测量电线杆高度、测量隧道长度的立体几何的示意图,根据地形地貌设计不同的三角形,在三角形中给出一些可以直接量出的数据(如边长、平面角、仰角、俯角等), 让学生立即在课堂上根据示意图求出所要求的山高、河宽、电杆高度、隧道长度。这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形式,活化了教材,使学生在巨大的生活领域里拓展思维空间,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种效果,只有运用多媒体技术,才能如此生动、逼真、具有实效。
3.师生共同合作,开展数学游戏
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教学过程中,一味地注重导入的方式,课堂很容易就变成教师一个人的表演。因此,在导入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让学生参与进来,让他们主动提出问题,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自己提问自己解决,或带着问题走向同学与老师。这种教师投放问题源,学生产生问题链的师生、生生互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创造能力得到了充分展现。
二、课堂练习——现场练兵,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成就教学“高度”
1.思考性练习
该练习一般安排在课前或课后。新课之前适当出些思考题,一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是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数学也必须阅读,找出其重点内容、关键知识点、难点,这个思考性练习可以是笔记,也可以是自己思考,然后请学生在新课上请学生讨论、回答。课后适当补充些思考题,一是以对当天新课内容的巩固,二是可以适当增加难度,拓宽知识面。
2.操作性练习
该练习主要是在课堂上练习,形式可多种多样。几名同学上黑板做,其余学生在笔记本上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限时练习,然后交换批阅;以十题为单位,当场做,当场收,作为一次小测验等。数学知识的传授上,有些内容一定要多做多练,练习达到一定程度才会掌握。例如讲到三角诱导公式时,就公式求值或化锐角三角函数可以进行有限时段的练习。
3.复习性练习
在上习题课或复习课时,总感觉相对枯燥。老师光讲课不如在提了一些公式概念、注意点后,让学生做些练习,内容可由浅入深,由单一性题目到综合性题目。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老师讲课也比较容易。如在复习立体几何直线和平面这一章的概念时,就可以采用一些是非判断题,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类比、分析、归纳来判断正误,使学生对所学概念系统化和整体化。
三、课后作业——学以致用,锻炼学生数学思维,增加教学“长度”
课后作业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关键是要把握好两个“量”:
1.作业的数量
适量的作业是为了更好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性质,训练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但学校一直在追求升学率,所以老师布置的作业多,学生加班加点,题海战术,长期下来学生终日为作业奔忙,渐渐形成了“交烂账”“抄作业”甚至“不做”等消极态度,这样下去学生会讨厌反感老师,对该科目越来越不感兴趣,导致该科学不好。为学生减负,不能单纯理解为数学作业量少,学习时间少,效率就高,而必须考虑学习的有效性,科学合理地设计作业的量。因此,数学作业的设计首先要分析教材,把握教学重点、难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以缩短学生掌握学习所需时间为目标,精选作业,避免重复,为学生提供有效作业资源。
2.作业的质量
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设计的题目应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另一方面是指学生完成练习时书写的规范性、工整化、上交数量、准确性以及老师批改后学生的订正情况。作业质量优劣直接衡量课堂教学的效果,把握不准这一关会导致师生都自加压力,劳而无功。
(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市国际商贸学校)
一、课堂教学——生活中引出数学,激发学习主动性,彰显教学“宽度”
1.创设生活情景,感悟身边数学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知识虽然单调枯燥,但蕴含着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因此,在新课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产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
案例:解三角形在航海中的应用
我海军舰艇在A处获悉某渔船发出的求救信号后,立即测出该渔船在方位角(指由正北方向顺时针旋转到目标方向的水平角)为45°,距离A为10海里的C处,并测得渔船正沿方位角105°的方向以9海里/时速度向某岛P靠拢,我海军舰艇立即以21海里/时的速度前去营救,试问舰艇应按照怎样的航向前进?并求出靠近渔船所用时间(图1)。
通过一个个生活故事或话题,以聊天、讨论、讲故事、做游戏的方式,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背景,以数学问题为突破口或切入点,展示丰富多彩的活动世界,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
2.结合生活趣味,联想数学概念
中职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教材所呈现出的趣味性, 教师如果能够利用他们身边所熟悉的例子导入,从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去研究,不仅能很好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为他们的知识结构奠定良好的基础。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 就能生动地把小课堂变成大课堂,把学生的思路带到广阔的生活空间,领略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实在在地应用。比如,在讲到立体几何中解三角形的问题时,教师首先在多媒体大屏幕上展现一个又一个生动的画面:宽广的天空、峻峭的高山、浩荡的河流、一排排高压电杆、一条条绵延的公路、一列火车在铁轨上飞奔……在欣赏这些壮丽山河的同时,教师立即利用这样的生活情景,提出一连串的数学问题:你知道这座山有多高吗?这条河有多宽吗 电线杆有多高吗?如果在这座山下开辟一条隧道,你知道隧道有多长吗?这些实际的问题如果要我们去解决,你们能完成吗?这时,学生又疑惑又振奋,充满着求知的欲望。于是,教师话头一转: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并不难,我们即将学习的余弦定理、正弦定理以及解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就是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理论基础。于是, 教师紧接着展示一张又一张测量高山、测量河宽、测量电线杆高度、测量隧道长度的立体几何的示意图,根据地形地貌设计不同的三角形,在三角形中给出一些可以直接量出的数据(如边长、平面角、仰角、俯角等), 让学生立即在课堂上根据示意图求出所要求的山高、河宽、电杆高度、隧道长度。这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形式,活化了教材,使学生在巨大的生活领域里拓展思维空间,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种效果,只有运用多媒体技术,才能如此生动、逼真、具有实效。
3.师生共同合作,开展数学游戏
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教学过程中,一味地注重导入的方式,课堂很容易就变成教师一个人的表演。因此,在导入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让学生参与进来,让他们主动提出问题,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自己提问自己解决,或带着问题走向同学与老师。这种教师投放问题源,学生产生问题链的师生、生生互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创造能力得到了充分展现。
二、课堂练习——现场练兵,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成就教学“高度”
1.思考性练习
该练习一般安排在课前或课后。新课之前适当出些思考题,一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是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数学也必须阅读,找出其重点内容、关键知识点、难点,这个思考性练习可以是笔记,也可以是自己思考,然后请学生在新课上请学生讨论、回答。课后适当补充些思考题,一是以对当天新课内容的巩固,二是可以适当增加难度,拓宽知识面。
2.操作性练习
该练习主要是在课堂上练习,形式可多种多样。几名同学上黑板做,其余学生在笔记本上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限时练习,然后交换批阅;以十题为单位,当场做,当场收,作为一次小测验等。数学知识的传授上,有些内容一定要多做多练,练习达到一定程度才会掌握。例如讲到三角诱导公式时,就公式求值或化锐角三角函数可以进行有限时段的练习。
3.复习性练习
在上习题课或复习课时,总感觉相对枯燥。老师光讲课不如在提了一些公式概念、注意点后,让学生做些练习,内容可由浅入深,由单一性题目到综合性题目。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老师讲课也比较容易。如在复习立体几何直线和平面这一章的概念时,就可以采用一些是非判断题,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类比、分析、归纳来判断正误,使学生对所学概念系统化和整体化。
三、课后作业——学以致用,锻炼学生数学思维,增加教学“长度”
课后作业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关键是要把握好两个“量”:
1.作业的数量
适量的作业是为了更好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性质,训练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但学校一直在追求升学率,所以老师布置的作业多,学生加班加点,题海战术,长期下来学生终日为作业奔忙,渐渐形成了“交烂账”“抄作业”甚至“不做”等消极态度,这样下去学生会讨厌反感老师,对该科目越来越不感兴趣,导致该科学不好。为学生减负,不能单纯理解为数学作业量少,学习时间少,效率就高,而必须考虑学习的有效性,科学合理地设计作业的量。因此,数学作业的设计首先要分析教材,把握教学重点、难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以缩短学生掌握学习所需时间为目标,精选作业,避免重复,为学生提供有效作业资源。
2.作业的质量
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设计的题目应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另一方面是指学生完成练习时书写的规范性、工整化、上交数量、准确性以及老师批改后学生的订正情况。作业质量优劣直接衡量课堂教学的效果,把握不准这一关会导致师生都自加压力,劳而无功。
(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市国际商贸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