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练习曲是一种为演奏的技术训练而写的乐曲,常有特定的技术上的目的,通常为键盘乐器所作。练习曲是“练习”,技巧自然是重要的,而肖邦使练习曲变得几乎难以为钢琴家所弹奏,同时保持了它的美和艺术性。《a小调练习曲》中对色彩性变化音的巧妙运用是该作品的重要特色之一,这些色彩性变化音对旋律的发展及和声的进行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结合练习曲的结构等方面,着重对该曲声部运动中的色彩性变化音作深入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a小调练习曲》 肖邦 色彩性 变化音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0-0001-03
一、肖邦生平简介
弗里德里克·肖邦1810年2月22日出生于波兰华沙。肖邦的钢琴启蒙教师是他的母亲,1816年师从吉夫尼继续学琴,并开始创作;1822年向埃尔斯内学习作曲,1826年就读于华沙音乐学院继续跟随埃尔斯内学习钢琴演奏和作曲;1829年肖邦以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并在华沙聆赏了“小提琴鬼才”帕格尼尼的演奏,深受影响,毕业后前往维也纳作短期旅行;1830年11月2日離开波兰前往维也纳;1831年来到巴黎开始了一个新的音乐世界;1849年10月17日因肺结核逝世于巴黎。
二、《a小调练习曲》创作背景
19世纪30年代,帕格尼尼对钢琴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不仅是一位小提琴演奏大师,也是一位优秀的浪漫主义音乐大师,他不断带给同时代人新的冲击,也间接影响了钢琴的演奏技巧,他的无伴奏小提琴曲《24首随想曲》启发肖邦创作出超越当时钢琴演奏水平的练习曲op.10和op.25,后来肖邦将25号作品题献给了李斯特的女友阿古尔特伯爵夫人。《a小调练习曲》就是op.25之11,创作于1834年间。早在1830年华沙揭竿起义,波兰获得短暂的独立,1831年1月,秘密结社的波兰军队起义,宣布建立国民政府,但俄国立即派兵镇压,剥夺了波兰的自治权及政治自由。肖邦身为波兰人,虽然身处异乡但内心却任保持着对祖国的牵挂,所以这首《a小调练习曲》中也蕴含着爱国情怀。
三、《a小调练习曲》的曲式结构及特点
乐曲从悠远、宁静的单音形式的音乐动机开始,整个乐曲是建立在这个音乐动机之上的,它作为乐曲的核心,贯穿全曲的始终。这种以单一主题为核心的一气呵成的贯穿发展,在极其凝练的形式中使强烈的情感宣泄高度集中。
这首乐曲从整体结构来分析是一个复三部曲式。1-4小节为整个乐曲的引子,第1-2小节采用单音的形式,力度为P,第3-4小节对前两小节进行重复,但采用的是和弦的形式,力度变为PP。第4小节最后一个音e1以延长音的形式出现,整个第4小节的表情为渐弱,主题渐渐远去,就像秋日里的最后一丝阳光在慢慢消逝,预示了寒冬的来临。
随后左手低音A突然以sf的力度出现,打破了沉寂的氛围,作者将内心的愤怒化为音符,将内心掀起的情感风暴与大自然中的狂暴力量联系起来,右手由十六分音符构成高难度音群,进入了该曲的呈示部。
中部为展开型中部,由两个长乐句和连接部分组成,调性呈现出极度不稳定的状态,展开部分一开始的核心性音乐材料并没有变,但是它的调性变为d小调、织体也发生了变化,左右手音区进行了互换。四小节后调性从d小调迅速转入bA大调,然后又转到E大调。造成更加不稳定的调性格局。展开部最后通过一个渐强的小连接将音乐推向再现段。其中使用了减七和弦来丰富音乐色彩,表现作品中蕴含的不同意图。
再现段为减缩再现,调性回到a小调,省略了B段和B1段 。主题情绪再次回归,使音乐形象得以加强,虽然再现段在结构规模上有所缩减,但蕴含的感情分量并没有被削弱,反而将它们浓缩到一起用更加热烈的手法增加了音乐的综合表现力。
尾声通过右手的连续半音阶下行和左手分解和弦的结合将主题旋律再次引出,运用了 fff的力度以及和弦形式,使首尾遥相呼应。
四、《a小调练习曲》声部运动中的色彩性变化音
(一)肖邦作品中的色彩性变化音
变化音包括“和弦外音”“调式变音”“和弦变音”“离调特征音”或“转调特征音”等多种形式。在肖邦的音乐中,色彩性变化音有时并不一定意味着复杂的调性渗透,即使在强烈功能性的笼罩之下,他也能借助这些变化音令音响的色彩性得以强调。在练习曲的创作中,肖邦并不希望音乐的构思受到古典主义创作手法的束缚,他在变化音的运用中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肖邦作品中对变化音的使用具有浓厚的色彩性,这些色彩性的变化音使声部进行的半音化程度不断增加,并加快了调关系间的转换、模糊了调性特征,使作品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二)《a小调练习曲》声部运动中的色彩性变化音
《a小调练习曲》声部运动中的色彩性变化音主要包括和弦外音、离调特征音、转调特征音等。练习曲呈示部左手的和弦既是旋律动机又是整体音乐的骨架,旋律动机只有两小节,但每次动机的出现都会带来新的听觉感受,之后旋律无论怎样变化却都没有脱离这基本的韵律。肖邦通过给同一个动机旋律配以不同的和声及调性来使各声部得到良好的结合与发展。色彩性变化音贯穿在声部运动的过程中,并构成了许多色彩性和弦,使音乐表现出自由化、即兴化。
1.声部运动中的和弦外音
声部运动中的和弦外音主要是经过性的,体现为线性进行,该类进行通常构成了连续的半音阶下行,以半音化的平稳进行为前提,淡化了调性,突出音乐的色彩性与戏剧性。在呈示部的第5小节,乐曲以强力度打破宁静,主题旋律由左手以和弦的形式弹奏,右手用十六分音符弹奏从高音区开始的半音阶下行,右手困难的半音线条与左手的根音及和弦构成的旋律别具特色。这个半音线条由诸多和弦外音构成,具有色彩性。
2.声部运动中的离调特征音
声部运动中的离调特征音主要体现在和声的运用中。肖邦打破了古典主义时期的规则,开始在纵向和声中运用一些具有色彩性的变化音,通过运用离调类变化音使音乐产生短暂的调性偏离,这些变化音的使用给旋律带来了色彩性。如第11小节#f3、#d3,这两个离调特征音构成了副属和弦,后通过解决到属和弦,这就构成了向属方向的离调进行,从而增强了音乐的色彩性。又如离调特征在第17-18小节中大量运用,这两小节的和声连接不是功能性的,而是色彩性的。左手低声部的半音上行级进形成短暂的连续离调,丰富了和声色彩,增添了和声的模糊性与游移性。并通过后面几小节的发展将主题引入e小调。 3.声部运动中的转调特征音
“从某一调性过渡转接到另一调性,在新的调性上陈述乐思,甚至某个段落结束在新调上,这种转换调性的过程,我们统称作转调”。转调大致包括四个步骤,即“前调和弦-中介和弦-转调和弦-巩固新调”而进入浪漫主义时期以后,作曲家利用不同调式渗透衍生出色彩性变化音,将远关系调之间的转移过程缩短。《a小调练习曲》在转調过程中就使用到了色彩性变化音,展开部转调频繁,色彩性变化音多出现在转调中介处。有共同和弦的转调中使用的色彩性变化音一般为转调特征音,无共同和弦的转调中使用的色彩性变化音一般为调式变音,这些转调过程中变化音的使用带有作曲家的个人风格与特色。作品转调过程中使用的共同和弦转调较多,使用到了转调特征音,如第50小节中由 A大调向 bE大调转移,这种远关系转调,采用变音和弦则可直接完成,用到了降二级变化音,构成 A大调那不勒斯和弦,然后以A大调那不勒斯和弦的副属和弦为中介,作为bE大调的副属和弦,随后出现bE大调的主和弦,巩固新调。在肖邦的音乐中所运用的转调手法丰富多彩,在他手下调关系处理甚至已远远高于转调技术本身,在这一过程中,色彩性变化音的加入在中介和弦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强调色彩性的音响效果,以展现音乐的浪漫主义风格。
五、结语
《a小调练习曲》没有依赖传统创作手法,并使用了当时西方艺术音乐中少有的半音音阶,并通过感情色彩而展现自己的内心情感。练习曲中色彩性变化音的运用,手法丰富多变,令音响具有浪漫主义风格,这是肖邦练习曲的一大特色。另外,肖邦作品中多彩的音色已经开启了通向印象派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英]阿·海德利,莫·布郎.肖邦传[M].学东等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40-41.
[2]杨燕迪,钱亦平.悲情肖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82-86.
[3][意]卡瓦莱蒂.肖邦和浪漫乐派[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7-10.
[4]姜音.肖邦21首《夜曲》中的和声色彩性表现[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12,(01):33-38.
[5]魏扬.和声分析中的“变化音”解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73-76.
关键词:《a小调练习曲》 肖邦 色彩性 变化音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0-0001-03
一、肖邦生平简介
弗里德里克·肖邦1810年2月22日出生于波兰华沙。肖邦的钢琴启蒙教师是他的母亲,1816年师从吉夫尼继续学琴,并开始创作;1822年向埃尔斯内学习作曲,1826年就读于华沙音乐学院继续跟随埃尔斯内学习钢琴演奏和作曲;1829年肖邦以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并在华沙聆赏了“小提琴鬼才”帕格尼尼的演奏,深受影响,毕业后前往维也纳作短期旅行;1830年11月2日離开波兰前往维也纳;1831年来到巴黎开始了一个新的音乐世界;1849年10月17日因肺结核逝世于巴黎。
二、《a小调练习曲》创作背景
19世纪30年代,帕格尼尼对钢琴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不仅是一位小提琴演奏大师,也是一位优秀的浪漫主义音乐大师,他不断带给同时代人新的冲击,也间接影响了钢琴的演奏技巧,他的无伴奏小提琴曲《24首随想曲》启发肖邦创作出超越当时钢琴演奏水平的练习曲op.10和op.25,后来肖邦将25号作品题献给了李斯特的女友阿古尔特伯爵夫人。《a小调练习曲》就是op.25之11,创作于1834年间。早在1830年华沙揭竿起义,波兰获得短暂的独立,1831年1月,秘密结社的波兰军队起义,宣布建立国民政府,但俄国立即派兵镇压,剥夺了波兰的自治权及政治自由。肖邦身为波兰人,虽然身处异乡但内心却任保持着对祖国的牵挂,所以这首《a小调练习曲》中也蕴含着爱国情怀。
三、《a小调练习曲》的曲式结构及特点
乐曲从悠远、宁静的单音形式的音乐动机开始,整个乐曲是建立在这个音乐动机之上的,它作为乐曲的核心,贯穿全曲的始终。这种以单一主题为核心的一气呵成的贯穿发展,在极其凝练的形式中使强烈的情感宣泄高度集中。
这首乐曲从整体结构来分析是一个复三部曲式。1-4小节为整个乐曲的引子,第1-2小节采用单音的形式,力度为P,第3-4小节对前两小节进行重复,但采用的是和弦的形式,力度变为PP。第4小节最后一个音e1以延长音的形式出现,整个第4小节的表情为渐弱,主题渐渐远去,就像秋日里的最后一丝阳光在慢慢消逝,预示了寒冬的来临。
随后左手低音A突然以sf的力度出现,打破了沉寂的氛围,作者将内心的愤怒化为音符,将内心掀起的情感风暴与大自然中的狂暴力量联系起来,右手由十六分音符构成高难度音群,进入了该曲的呈示部。
中部为展开型中部,由两个长乐句和连接部分组成,调性呈现出极度不稳定的状态,展开部分一开始的核心性音乐材料并没有变,但是它的调性变为d小调、织体也发生了变化,左右手音区进行了互换。四小节后调性从d小调迅速转入bA大调,然后又转到E大调。造成更加不稳定的调性格局。展开部最后通过一个渐强的小连接将音乐推向再现段。其中使用了减七和弦来丰富音乐色彩,表现作品中蕴含的不同意图。
再现段为减缩再现,调性回到a小调,省略了B段和B1段 。主题情绪再次回归,使音乐形象得以加强,虽然再现段在结构规模上有所缩减,但蕴含的感情分量并没有被削弱,反而将它们浓缩到一起用更加热烈的手法增加了音乐的综合表现力。
尾声通过右手的连续半音阶下行和左手分解和弦的结合将主题旋律再次引出,运用了 fff的力度以及和弦形式,使首尾遥相呼应。
四、《a小调练习曲》声部运动中的色彩性变化音
(一)肖邦作品中的色彩性变化音
变化音包括“和弦外音”“调式变音”“和弦变音”“离调特征音”或“转调特征音”等多种形式。在肖邦的音乐中,色彩性变化音有时并不一定意味着复杂的调性渗透,即使在强烈功能性的笼罩之下,他也能借助这些变化音令音响的色彩性得以强调。在练习曲的创作中,肖邦并不希望音乐的构思受到古典主义创作手法的束缚,他在变化音的运用中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肖邦作品中对变化音的使用具有浓厚的色彩性,这些色彩性的变化音使声部进行的半音化程度不断增加,并加快了调关系间的转换、模糊了调性特征,使作品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二)《a小调练习曲》声部运动中的色彩性变化音
《a小调练习曲》声部运动中的色彩性变化音主要包括和弦外音、离调特征音、转调特征音等。练习曲呈示部左手的和弦既是旋律动机又是整体音乐的骨架,旋律动机只有两小节,但每次动机的出现都会带来新的听觉感受,之后旋律无论怎样变化却都没有脱离这基本的韵律。肖邦通过给同一个动机旋律配以不同的和声及调性来使各声部得到良好的结合与发展。色彩性变化音贯穿在声部运动的过程中,并构成了许多色彩性和弦,使音乐表现出自由化、即兴化。
1.声部运动中的和弦外音
声部运动中的和弦外音主要是经过性的,体现为线性进行,该类进行通常构成了连续的半音阶下行,以半音化的平稳进行为前提,淡化了调性,突出音乐的色彩性与戏剧性。在呈示部的第5小节,乐曲以强力度打破宁静,主题旋律由左手以和弦的形式弹奏,右手用十六分音符弹奏从高音区开始的半音阶下行,右手困难的半音线条与左手的根音及和弦构成的旋律别具特色。这个半音线条由诸多和弦外音构成,具有色彩性。
2.声部运动中的离调特征音
声部运动中的离调特征音主要体现在和声的运用中。肖邦打破了古典主义时期的规则,开始在纵向和声中运用一些具有色彩性的变化音,通过运用离调类变化音使音乐产生短暂的调性偏离,这些变化音的使用给旋律带来了色彩性。如第11小节#f3、#d3,这两个离调特征音构成了副属和弦,后通过解决到属和弦,这就构成了向属方向的离调进行,从而增强了音乐的色彩性。又如离调特征在第17-18小节中大量运用,这两小节的和声连接不是功能性的,而是色彩性的。左手低声部的半音上行级进形成短暂的连续离调,丰富了和声色彩,增添了和声的模糊性与游移性。并通过后面几小节的发展将主题引入e小调。 3.声部运动中的转调特征音
“从某一调性过渡转接到另一调性,在新的调性上陈述乐思,甚至某个段落结束在新调上,这种转换调性的过程,我们统称作转调”。转调大致包括四个步骤,即“前调和弦-中介和弦-转调和弦-巩固新调”而进入浪漫主义时期以后,作曲家利用不同调式渗透衍生出色彩性变化音,将远关系调之间的转移过程缩短。《a小调练习曲》在转調过程中就使用到了色彩性变化音,展开部转调频繁,色彩性变化音多出现在转调中介处。有共同和弦的转调中使用的色彩性变化音一般为转调特征音,无共同和弦的转调中使用的色彩性变化音一般为调式变音,这些转调过程中变化音的使用带有作曲家的个人风格与特色。作品转调过程中使用的共同和弦转调较多,使用到了转调特征音,如第50小节中由 A大调向 bE大调转移,这种远关系转调,采用变音和弦则可直接完成,用到了降二级变化音,构成 A大调那不勒斯和弦,然后以A大调那不勒斯和弦的副属和弦为中介,作为bE大调的副属和弦,随后出现bE大调的主和弦,巩固新调。在肖邦的音乐中所运用的转调手法丰富多彩,在他手下调关系处理甚至已远远高于转调技术本身,在这一过程中,色彩性变化音的加入在中介和弦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强调色彩性的音响效果,以展现音乐的浪漫主义风格。
五、结语
《a小调练习曲》没有依赖传统创作手法,并使用了当时西方艺术音乐中少有的半音音阶,并通过感情色彩而展现自己的内心情感。练习曲中色彩性变化音的运用,手法丰富多变,令音响具有浪漫主义风格,这是肖邦练习曲的一大特色。另外,肖邦作品中多彩的音色已经开启了通向印象派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英]阿·海德利,莫·布郎.肖邦传[M].学东等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40-41.
[2]杨燕迪,钱亦平.悲情肖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82-86.
[3][意]卡瓦莱蒂.肖邦和浪漫乐派[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7-10.
[4]姜音.肖邦21首《夜曲》中的和声色彩性表现[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12,(01):33-38.
[5]魏扬.和声分析中的“变化音”解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