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特色学校建设是推动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义务教育发展最终是办好每一所学校。
关键词:特色学校建设; 文化引领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073-002
特色学校建设是扬长避短的优势发展,是让每一所学校都精彩。特色学校建设过程就是学校优质化的过程。学校特色发展应是学校校长和老师的责任与追求。
一、打造办学特色:传承、发展
学校特色的确立和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脱离学校自身实际和社会发展趋势是不成熟的。学校特色应是传承和发展学校教育教学特色项目或学校办学方式上。赣榆县柘汪小学写字教学特色、城头小学艺术特色,都是历经多年,多任校长的打造,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全市的特色学校。
我校科技创新教育从最初的科技兴趣小组活动开始,规划了绣针河系列科技实践活动,每年一个大主题,将科技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三位一体开发实施,将科技教育纳入课程,使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有活动内容,统一规划、统一打造、相融相通、合力开发实施,科学整合教育资源优势,系统规划科技教育方案,变科技、环保实践活动为课程化、常态化实施,学校开发校本教材《拥抱绣针河》,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2006年获省三等奖,案例评比2007年获省级二等奖,2008年获市级二等奖。2010年我校成为教育部、科技部“科学探究学习与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实验学校,学校先后被评为市科普教育基地、市科技教育特色示范校、江苏省青少年科学教育特色学校、江苏省文明学校、全国科技教育“十佳单位”、全国中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示范校等。
二、建设特色文化:一致、吻合
学校文化是一种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战略。学校特色发展需要文化的引领,需要有适合自己发展的特色文化,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我校坚持“点燃科学火种,成就科学梦想”的办学理念,以“科学育人,特色育人”为办学宗旨,践行“手脑相长,自主立人”的校训,充分挖掘地方教育资源,坚持开展科技实践活动,推进科学“做中学”项目实验,课题研究延伸,科技创新教育特色凸显,形成具有科技创新精神的行知文化,努力打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三、优化校园环境:和谐、统一
学校文化特色总是通过特有的区别于其他学校的学校环境、学校文化设施、学校标志等一些物质表现形式来体现,独具风格和文化内涵的学校物质文化,对全体成员的观念能起到耳熏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在重庆考察学校中印象最深的是谢家湾小学的校园环境文化,校园内外张贴着师生的笑脸,校园建筑、栏杆,小到螺丝钉镶嵌一朵朵梅花图案,廊道中到处是学生创作的作品,开放性的综合大课堂连在一起,开放性的各专用室,设计独特,处处为师生设想,尊重学生,为学生留有创新的空间,体现谢家湾小学领导的智慧和办学理念,环境成为了隐形课堂,“以儿童成长和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点在这里充分显现。”
我校在优化校园环境,建设物质文化方面也在努力与科技创新教育特色统一。校内“百果园”,近百种的果木栽培基地,科学探究活动基地“行知苑”,内设科技展馆、报告厅、科学“做中学”实验室、科技制作室等12个专用室,百科知识长廊、环保知识长廊、海洋大博览、星空奥秘长廊,建设行知广场,塑陶行知先生头像,“做中学”理念石,二十四节气图,建小气象观察台,中国古代杰出十大科学家和近现代十大杰出科学家介绍,世界著名科学家介绍长廊,象征师生不断创新精神的“飞天”雕塑,班班有科技角等等。学校是花园,学校是果园,学校是实践、创新的基地,学生学习的乐园,师生幸福的家园。
我校根据市科学探究课程基地建设规划,将添置天体模拟装置、天文观测、各种机械原理演示模拟装置,新建科学体验馆,建设天文气象观测基地,建设“科学探究”专题网站,筹建柘树人工培育中心等,让校园自然与人文和谐统一,洋溢科技创新教育的氛围,积淀学校文化底蕴。
四、开发特色课程:相融、相通
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扩展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在办学特色的追求过程中,学校可开发与学校特色相融、相通的特色课程,可作为活动课程,可作为校本课程,充分利用地域或学校资源,促进学生的个性潜能的开发,推进学校特色发展。如各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开展的科技节、体育节、读书节等校内活动,成立、开展的各种社团活动,都属于学校的特色课程。学校结合本地的实际和学校实际,发挥学校的优势和特长,开发特色课程,助推学校办出特色。
我校一直注重学校特色课程的建设,规划了绣针河系列科技实践活动,每年一个大主题,把科技实践活动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统一规划、统一打造、相融相通、合力开发实施,科学整合教育资源优势,科技教育课程化、常态化实施,开发编写了校本课程《拥抱绣针河》,特色课程推动我校科技实践活动的开展,科技实践活动成果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大奖,同时也促进了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有效教学,助推我校特色发展。
我校在进行科学“做中学”项目实验时,在一二年级增加一节科学“做中学”探究课,探索农村小学实施科学“做中学”策略,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实践观察、动手操作、探究体验、科技创新的能力,我校先后多次成功承办市县科学“做中学”研讨会,编辑《科学“做中学”案例选粹》已在全市推广。科学“做中学”课程与科技创新教育相融、相通,开拓科技创新教育途径。
我校注重社团活动建设,发展学生個性,培养学生特长,发掘学生潜能。学校成立各种社团组织,发挥教师特长,充分利用学校各种教育设施、设备,发挥我校“乡村学校少年宫”的作用,一室双用,平时是教室,少年宫活动是活动室,定期开放、定期活动。科技环保社团被评为市十佳社团、省优秀红领巾环保社团,“大眼睛搜索30年”红领巾小社团荣获全国优秀红领巾小社团,《家乡两个梦》红领巾寻访江苏制造活动被评为省优秀活动。为确保社团活动时间,我校本学期把每节课调成35分钟,给社团活动预留出一节课时间,活动有方案,有序进行。轰轰烈烈的社团活动,成为拓展素质、提高能力、活跃文化的舞台。
学校文化建设、特色打造,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和丰富。办学特色也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特色内涵,不断契合社会的发展,以不断的创新应对社会的变化,让学校办学特色能够保持先进性,从而在追寻教育的理想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特色学校建设; 文化引领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073-002
特色学校建设是扬长避短的优势发展,是让每一所学校都精彩。特色学校建设过程就是学校优质化的过程。学校特色发展应是学校校长和老师的责任与追求。
一、打造办学特色:传承、发展
学校特色的确立和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脱离学校自身实际和社会发展趋势是不成熟的。学校特色应是传承和发展学校教育教学特色项目或学校办学方式上。赣榆县柘汪小学写字教学特色、城头小学艺术特色,都是历经多年,多任校长的打造,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全市的特色学校。
我校科技创新教育从最初的科技兴趣小组活动开始,规划了绣针河系列科技实践活动,每年一个大主题,将科技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三位一体开发实施,将科技教育纳入课程,使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有活动内容,统一规划、统一打造、相融相通、合力开发实施,科学整合教育资源优势,系统规划科技教育方案,变科技、环保实践活动为课程化、常态化实施,学校开发校本教材《拥抱绣针河》,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2006年获省三等奖,案例评比2007年获省级二等奖,2008年获市级二等奖。2010年我校成为教育部、科技部“科学探究学习与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实验学校,学校先后被评为市科普教育基地、市科技教育特色示范校、江苏省青少年科学教育特色学校、江苏省文明学校、全国科技教育“十佳单位”、全国中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示范校等。
二、建设特色文化:一致、吻合
学校文化是一种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战略。学校特色发展需要文化的引领,需要有适合自己发展的特色文化,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我校坚持“点燃科学火种,成就科学梦想”的办学理念,以“科学育人,特色育人”为办学宗旨,践行“手脑相长,自主立人”的校训,充分挖掘地方教育资源,坚持开展科技实践活动,推进科学“做中学”项目实验,课题研究延伸,科技创新教育特色凸显,形成具有科技创新精神的行知文化,努力打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三、优化校园环境:和谐、统一
学校文化特色总是通过特有的区别于其他学校的学校环境、学校文化设施、学校标志等一些物质表现形式来体现,独具风格和文化内涵的学校物质文化,对全体成员的观念能起到耳熏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在重庆考察学校中印象最深的是谢家湾小学的校园环境文化,校园内外张贴着师生的笑脸,校园建筑、栏杆,小到螺丝钉镶嵌一朵朵梅花图案,廊道中到处是学生创作的作品,开放性的综合大课堂连在一起,开放性的各专用室,设计独特,处处为师生设想,尊重学生,为学生留有创新的空间,体现谢家湾小学领导的智慧和办学理念,环境成为了隐形课堂,“以儿童成长和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点在这里充分显现。”
我校在优化校园环境,建设物质文化方面也在努力与科技创新教育特色统一。校内“百果园”,近百种的果木栽培基地,科学探究活动基地“行知苑”,内设科技展馆、报告厅、科学“做中学”实验室、科技制作室等12个专用室,百科知识长廊、环保知识长廊、海洋大博览、星空奥秘长廊,建设行知广场,塑陶行知先生头像,“做中学”理念石,二十四节气图,建小气象观察台,中国古代杰出十大科学家和近现代十大杰出科学家介绍,世界著名科学家介绍长廊,象征师生不断创新精神的“飞天”雕塑,班班有科技角等等。学校是花园,学校是果园,学校是实践、创新的基地,学生学习的乐园,师生幸福的家园。
我校根据市科学探究课程基地建设规划,将添置天体模拟装置、天文观测、各种机械原理演示模拟装置,新建科学体验馆,建设天文气象观测基地,建设“科学探究”专题网站,筹建柘树人工培育中心等,让校园自然与人文和谐统一,洋溢科技创新教育的氛围,积淀学校文化底蕴。
四、开发特色课程:相融、相通
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扩展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在办学特色的追求过程中,学校可开发与学校特色相融、相通的特色课程,可作为活动课程,可作为校本课程,充分利用地域或学校资源,促进学生的个性潜能的开发,推进学校特色发展。如各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开展的科技节、体育节、读书节等校内活动,成立、开展的各种社团活动,都属于学校的特色课程。学校结合本地的实际和学校实际,发挥学校的优势和特长,开发特色课程,助推学校办出特色。
我校一直注重学校特色课程的建设,规划了绣针河系列科技实践活动,每年一个大主题,把科技实践活动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统一规划、统一打造、相融相通、合力开发实施,科学整合教育资源优势,科技教育课程化、常态化实施,开发编写了校本课程《拥抱绣针河》,特色课程推动我校科技实践活动的开展,科技实践活动成果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大奖,同时也促进了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有效教学,助推我校特色发展。
我校在进行科学“做中学”项目实验时,在一二年级增加一节科学“做中学”探究课,探索农村小学实施科学“做中学”策略,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实践观察、动手操作、探究体验、科技创新的能力,我校先后多次成功承办市县科学“做中学”研讨会,编辑《科学“做中学”案例选粹》已在全市推广。科学“做中学”课程与科技创新教育相融、相通,开拓科技创新教育途径。
我校注重社团活动建设,发展学生個性,培养学生特长,发掘学生潜能。学校成立各种社团组织,发挥教师特长,充分利用学校各种教育设施、设备,发挥我校“乡村学校少年宫”的作用,一室双用,平时是教室,少年宫活动是活动室,定期开放、定期活动。科技环保社团被评为市十佳社团、省优秀红领巾环保社团,“大眼睛搜索30年”红领巾小社团荣获全国优秀红领巾小社团,《家乡两个梦》红领巾寻访江苏制造活动被评为省优秀活动。为确保社团活动时间,我校本学期把每节课调成35分钟,给社团活动预留出一节课时间,活动有方案,有序进行。轰轰烈烈的社团活动,成为拓展素质、提高能力、活跃文化的舞台。
学校文化建设、特色打造,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和丰富。办学特色也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特色内涵,不断契合社会的发展,以不断的创新应对社会的变化,让学校办学特色能够保持先进性,从而在追寻教育的理想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