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中国银行业来说,2006年最具象征意义的日子莫过于刚刚过去的12月11日——中国银行业全面对外资开放的日子。这个日期早在多年前就被认为是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大限”,在银行业放开前的最后一年里,中国银行业几乎以狂飙的速度完成这段冲刺。
工行中行超级航母IPO
2006年银行业的最大焦点莫过于四大国有银行中的两个一工行和中行。先后完成了A+H的IPO项目。两大银行的成功上市。象征着四大银行中的3个(包括建行)已经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上市的三部曲。
工行和中行两大银行IPO项目更是在国际资本市场刮起了一股“中国旋风”,尤其是工行高达220亿美元的IPO,创造了全球证券史上的规模最大的IPO记录,同时引发海外各路资金对中国银行股争相认购,中国经济再次令世界疯狂。
这三大银行的股份制改造的完成,极大地改变了我国银行业的全貌,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从最高峰的40%左右,在2006年首次降低到个位数7%,资产质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在上市之后。银行各方面的管理也愈加规范。从风险监控到员工激励,从业务创新到海外拓展。中国的银行业已不可同日而语。
股份制银行外资动作频现
在银行改革中,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是其中重要的步骤之一。经过一系列引资入股动作之后。优质银行资源已所剩不多。因此2006年外资对中国银行业的股权争夺更是达到高潮。在这场大戏中,花旗收购广发银行一战成为最受瞩目,影响最为深远的案例。
广发行虽然处在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中下游,包袱比较沉重,但因为广发行出售的是高达85%的多数股权,并且期间又有机会突破外资入股中资银行的比例上限,因此从2005年广发行股权准备出售开始,就引起了世界银行巨头的广泛关注。
在2006年的岁末,花旗银行经历了一波三折虽然如愿入主广发行,但外资入股比例条件被严格恪守,显示出中国对金融股权出售的谨慎态度,但即使如此。花旗在华收编广发行,也改变了外资银行在华版图,影响不可谓不深远。
而对于花旗管理层来说,深发展是一个不得不查的案例。当年新桥入主深发展。获得了控股权,被认为是监管层的一个重要实验。但2006年深发展的经历充分说明。外资进入中国后在如何适应本地的监管、处事规则、本土文化上都面临严峻的挑战。2006年,不但爆出新桥检举出深发展原行长的贷款大案,下半年后新桥更是面临着“股改门”事件。但新桥2006年在深发展的遭遇,实在是为国际资本进入中国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教材。
2006年中,一直竞争力较强的股份制银行大体发展平稳。领头的招行、民生、浦发三家仍保持快速发展,而中信、光大都完成或即将进行重组。有望获得新生。
農村金融、邮储银行破题
农村金融问题在2006年中也取得突破。2006年岁末。中国银监会宣布,降低农村金融业的准入门槛,允许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新设银行,并准备在农村增设村镇银行、社区性信用合作组织等三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其中,在乡(镇)新设立信用合作社组织,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0万元;在行政村新设的信用合作组织,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0万。这样的标准相比于一般的金融业准入,是大大降低了,通向农村的金融大门已充分打开。
而长期被看做农村经济“抽水机”的邮政储蓄,2006年迎来了根本性变革的一年。邮政系统进行全面重组,邮政储蓄成立邮政储蓄银行,并由此一跃成为我国的第5大银行。更为重要的是,邮储银行将改变以往“只存不贷”的状况,邮储将担负起给农村经济“输血”的重任。
虽然目前农行以及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尚未完成,但方向已经明确。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在公开场合表示,主要按照产权股份化方向改革农业银行。使之改造为继续姓“农”的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按照经营现代化方向改革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用5至10年时间将绝大多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分期分批改造为现代金融企业。
外资银行深入推进内地
2006年不得不提的是外资银行对内地市场的深入推进。
12月11日人民币业务全面开放是最具有象征性的事件,但外资银行对中国市场的占领从2000年左右开始,近两年更是掀起高潮。除了全面提到的广发行典型案例,更有一些资质比较好的城市商业银行得到外资的青睐。截至11月末,我国已有25家银行引入18家境外战略投资者,入股资金达181亿美元。
外资自身网点的扩张则给消费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感受,虽然目前门槛仍高,但优雅专业的理财服务中心、丰富的理财产品,仍然让不少有条件的个人消费者心动不已。
汇丰银行刚刚获得人民币业务,就有消费者将百万元巨款存入,外资银行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可见一斑。而国内银行的服务,也在近几年有着明显的改善,老百姓享受到更加高品质的服务。
就在银行业全面开放后不到半个月,中国银监会宣布批准渣打银行、花旗银行等9家外资银行将境内分行改制筹建为法人银行。这些外资银行在华总资产占外资银行在华总资产的55%,盈利占外资银行在华盈利的58%。外资银行进入内地市场的号角已全面吹响。
点击关键词
[关键词1]人民币升值
在经历了2005年的蓄势待发之后,人民币汇率在2006年开始连续升值。以12月25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7.8221来计算,人民币2006年升值幅度为5.5%,而在银行间柜台交易上,人民币兑港币已经突破了1:1,一年来汇率改革步伐十分紧凑。1月3日起,央行在汇市引入了做市商制度,人民币汇率朝着市场化迈出了重要一步。
4月14日。央行宣布提高经常项目外汇账户限额、放宽境内居民个人购汇政策、提高企业经常项目外汇账户限额、允许有真实交易背景需对外支付的企业提前购汇、拓展境内银行代客外汇境外理财业务,汇市的制度体系雏形初现。
5月15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挂出的银行间市场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7.9982,历史性地突破8这一关键心理关口。一个月之后的6月14日、21日,美元兑人民币分别首次在竞价系统和询价系统收盘价破8.在此之后,还出现了一天之内大涨了300多点的罕见升势,人民币汇率创新高三天两头地成为各大媒体财经版的头条。
虽然外界对扩大人民币汇率波幅的呼声一直高涨,但是央行仍然“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原则,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关键词2 ]保险公司“买”很行
保险公司收购银行、银行设立保险公司……在长达几十年的分业经营后,国内金融机构终于在这一年里在综合经营的道路上疾驰。只不过细细数来,保险公司的“越界”步伐走得更快。至年底,保险业的老大哥中国人寿认购福建兴业银行零星股权。又在广发行竞购战中相遇并挫败中国平安。虽平安未达成收购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夙愿,也已斩获平安银行、深圳商业银行两“将”。
而这两家的案例并算不上是保险业的普遍现象。在国寿、平安参与竞购广发行棋至中盘,中国保监会下发《关于保险机构投资商业银行股权的通知》,将两家保险公司获特批投资商业银行股权扩展为整个行业的通行证。不过,虽然通常认为综合经营在成本与效益、服务和创新方面有较大优势,银保混业该如何走仍然是未来发展的未知数。
外资保险公司的高管每谈及银保综合经营,常以2005年花旗集团剥离保险业务为“前车之鉴”。对于平安保险集团来说,在收购平安银行和深圳市商业银行后,面临的最艰巨任务之一是银行业务的重组与保险业务的协调。
工行中行超级航母IPO
2006年银行业的最大焦点莫过于四大国有银行中的两个一工行和中行。先后完成了A+H的IPO项目。两大银行的成功上市。象征着四大银行中的3个(包括建行)已经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上市的三部曲。
工行和中行两大银行IPO项目更是在国际资本市场刮起了一股“中国旋风”,尤其是工行高达220亿美元的IPO,创造了全球证券史上的规模最大的IPO记录,同时引发海外各路资金对中国银行股争相认购,中国经济再次令世界疯狂。
这三大银行的股份制改造的完成,极大地改变了我国银行业的全貌,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从最高峰的40%左右,在2006年首次降低到个位数7%,资产质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在上市之后。银行各方面的管理也愈加规范。从风险监控到员工激励,从业务创新到海外拓展。中国的银行业已不可同日而语。
股份制银行外资动作频现
在银行改革中,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是其中重要的步骤之一。经过一系列引资入股动作之后。优质银行资源已所剩不多。因此2006年外资对中国银行业的股权争夺更是达到高潮。在这场大戏中,花旗收购广发银行一战成为最受瞩目,影响最为深远的案例。
广发行虽然处在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中下游,包袱比较沉重,但因为广发行出售的是高达85%的多数股权,并且期间又有机会突破外资入股中资银行的比例上限,因此从2005年广发行股权准备出售开始,就引起了世界银行巨头的广泛关注。
在2006年的岁末,花旗银行经历了一波三折虽然如愿入主广发行,但外资入股比例条件被严格恪守,显示出中国对金融股权出售的谨慎态度,但即使如此。花旗在华收编广发行,也改变了外资银行在华版图,影响不可谓不深远。
而对于花旗管理层来说,深发展是一个不得不查的案例。当年新桥入主深发展。获得了控股权,被认为是监管层的一个重要实验。但2006年深发展的经历充分说明。外资进入中国后在如何适应本地的监管、处事规则、本土文化上都面临严峻的挑战。2006年,不但爆出新桥检举出深发展原行长的贷款大案,下半年后新桥更是面临着“股改门”事件。但新桥2006年在深发展的遭遇,实在是为国际资本进入中国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教材。
2006年中,一直竞争力较强的股份制银行大体发展平稳。领头的招行、民生、浦发三家仍保持快速发展,而中信、光大都完成或即将进行重组。有望获得新生。
農村金融、邮储银行破题
农村金融问题在2006年中也取得突破。2006年岁末。中国银监会宣布,降低农村金融业的准入门槛,允许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新设银行,并准备在农村增设村镇银行、社区性信用合作组织等三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其中,在乡(镇)新设立信用合作社组织,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0万元;在行政村新设的信用合作组织,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0万。这样的标准相比于一般的金融业准入,是大大降低了,通向农村的金融大门已充分打开。
而长期被看做农村经济“抽水机”的邮政储蓄,2006年迎来了根本性变革的一年。邮政系统进行全面重组,邮政储蓄成立邮政储蓄银行,并由此一跃成为我国的第5大银行。更为重要的是,邮储银行将改变以往“只存不贷”的状况,邮储将担负起给农村经济“输血”的重任。
虽然目前农行以及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尚未完成,但方向已经明确。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在公开场合表示,主要按照产权股份化方向改革农业银行。使之改造为继续姓“农”的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按照经营现代化方向改革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用5至10年时间将绝大多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分期分批改造为现代金融企业。
外资银行深入推进内地
2006年不得不提的是外资银行对内地市场的深入推进。
12月11日人民币业务全面开放是最具有象征性的事件,但外资银行对中国市场的占领从2000年左右开始,近两年更是掀起高潮。除了全面提到的广发行典型案例,更有一些资质比较好的城市商业银行得到外资的青睐。截至11月末,我国已有25家银行引入18家境外战略投资者,入股资金达181亿美元。
外资自身网点的扩张则给消费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感受,虽然目前门槛仍高,但优雅专业的理财服务中心、丰富的理财产品,仍然让不少有条件的个人消费者心动不已。
汇丰银行刚刚获得人民币业务,就有消费者将百万元巨款存入,外资银行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可见一斑。而国内银行的服务,也在近几年有着明显的改善,老百姓享受到更加高品质的服务。
就在银行业全面开放后不到半个月,中国银监会宣布批准渣打银行、花旗银行等9家外资银行将境内分行改制筹建为法人银行。这些外资银行在华总资产占外资银行在华总资产的55%,盈利占外资银行在华盈利的58%。外资银行进入内地市场的号角已全面吹响。
点击关键词
[关键词1]人民币升值
在经历了2005年的蓄势待发之后,人民币汇率在2006年开始连续升值。以12月25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7.8221来计算,人民币2006年升值幅度为5.5%,而在银行间柜台交易上,人民币兑港币已经突破了1:1,一年来汇率改革步伐十分紧凑。1月3日起,央行在汇市引入了做市商制度,人民币汇率朝着市场化迈出了重要一步。
4月14日。央行宣布提高经常项目外汇账户限额、放宽境内居民个人购汇政策、提高企业经常项目外汇账户限额、允许有真实交易背景需对外支付的企业提前购汇、拓展境内银行代客外汇境外理财业务,汇市的制度体系雏形初现。
5月15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挂出的银行间市场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7.9982,历史性地突破8这一关键心理关口。一个月之后的6月14日、21日,美元兑人民币分别首次在竞价系统和询价系统收盘价破8.在此之后,还出现了一天之内大涨了300多点的罕见升势,人民币汇率创新高三天两头地成为各大媒体财经版的头条。
虽然外界对扩大人民币汇率波幅的呼声一直高涨,但是央行仍然“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原则,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关键词2 ]保险公司“买”很行
保险公司收购银行、银行设立保险公司……在长达几十年的分业经营后,国内金融机构终于在这一年里在综合经营的道路上疾驰。只不过细细数来,保险公司的“越界”步伐走得更快。至年底,保险业的老大哥中国人寿认购福建兴业银行零星股权。又在广发行竞购战中相遇并挫败中国平安。虽平安未达成收购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夙愿,也已斩获平安银行、深圳商业银行两“将”。
而这两家的案例并算不上是保险业的普遍现象。在国寿、平安参与竞购广发行棋至中盘,中国保监会下发《关于保险机构投资商业银行股权的通知》,将两家保险公司获特批投资商业银行股权扩展为整个行业的通行证。不过,虽然通常认为综合经营在成本与效益、服务和创新方面有较大优势,银保混业该如何走仍然是未来发展的未知数。
外资保险公司的高管每谈及银保综合经营,常以2005年花旗集团剥离保险业务为“前车之鉴”。对于平安保险集团来说,在收购平安银行和深圳市商业银行后,面临的最艰巨任务之一是银行业务的重组与保险业务的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