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性学习是运用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学习活动,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给数学课堂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数学课堂中实施探究式学习应该遵循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探究空间
开阔时空,营造探究氛围,营造和谐、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探究性学习的基础。教学中,师生之间会产生许多互动,此时,教师要适时设问答疑,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探究机会。当学生对问题产生迷惑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及时启发,指出思考的方向;当学生获得成功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例如,学习两部应用题时,出示以下题型(以本班为例):①本班男生有18人,女生有20人。如果每人向灾区捐款10元,共捐款多少元?②本班男生有18人,女生有20人。如果每人向灾区捐款10元,男生比女生少捐款多少元?③男生有18人,女生有。如果每人向灾区捐款10元?(自定条件和问题)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探究环境,使他们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出发,从中挖掘出可以利用的有效教学资源,从而让学生认识数学的价值,使其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其求知欲望,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就会产生生活感、亲切感、真实感。例如,教授“统计的初步知识”时,我事先把教室走廊设计成一条马路,进入教室后,我把全班学生分成两组:第一组学生做小小统计员,另一组学生模仿各种汽车的动作以不规则的次序开过马路。统计员们要进行统计:10分钟内开过马路的各种车辆的辆数。学生此时兴趣高涨,模仿的同学凭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对各种车辆的认识学起来特别卖力。统计的同学纪录时也觉得非常好玩,特别的认真。这样轻松愉悦的表演引入情境,学生学得有味,学得投入,同时又增强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三、提供探究的条件
课堂教学是学生进行探究的主渠道,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针对不同的探究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认识客观世界,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中自主学习,在愉悦的氛围中感悟新知,在成功的喜悦中体验快乐。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基础,联系日常生活,为学生设置开放性的问题,让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问题,可以让教师设疑激趣,也可以让学生设问答疑,把问题呈现到师生的面前,让学生以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独立思考、自主动手、实际操作,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之中,开拓学生的思维,进而明确探究目标,提升教学效果。
四、搭建探究的平台
(1)创设情境,构建研究平台。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探究性素材,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现实问题数学化,以便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认识,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数学问题生活化。当数学问题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并能激活学生思考与创造的灵感。如教授“小数减法——整数减小数”时,我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小超市,一组学生为售货员,另一组为顾客,进行现场模拟交易。事先给顾客“10元”钱,让他们自行购物。因为物品的价格不是整元数,购物时他们必须进行一番计算,由于平时接触得比较多,所以在要求讲解过程时,都能对答如流。“我拿10元钱买了一本3元2角的本子,找回6元8角”,“我买了一支笔1元3角5分,找回8元6角5分”……然后再根据学生的这些具体生活经验顺势导入新课,学生学起来就非常轻松了。
五、培养探究技能
培养探究技能是教师发挥教学引导作用的关键,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引导他们自主思考、积极思考,独立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数学课的探究性学习是从问题入手,以数学的形式表现。如在教学数学活动课“找找身边的对称图形”时,我故意戴着用铅丝做的一幅不对称的眼镜,穿着扣错扣眼的上衣走进教室,顿时引起学生的哄堂大笑。我装作莫名其妙的样子问学生:“你们笑什么啊?”一胆大的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做的眼镜真难看,一个大一个小的。”“那该怎么做?”我接着问。“应该把两边做得一样大,就对称了,看起来就会漂亮了。”紧接着我又问另一个学生:“你也笑我眼镜难看吗?”他捧着笑痛的肚子说:“不光是眼镜,你上衣扣错扣子了,衣服穿得歪歪扭扭的,真好笑。”我追问,“你为什么觉得这样穿不好看?”“因为衣服上纽扣和扣眼是配对的,一个扣子只能扣在相对应的扣眼里,不能乱扣,像老师这样乱扣就会很难看。”“谢谢你们的指正,要想好看就要戴对称的眼镜,扣扣子也要扣在对称的位置上。”随后我就引出轴对称图形,进而引导学生观察,引导他们说出哪些是轴对称的,现实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类似的图形,等等。这样一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教学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作者单位: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实验小学)
一、营造探究空间
开阔时空,营造探究氛围,营造和谐、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探究性学习的基础。教学中,师生之间会产生许多互动,此时,教师要适时设问答疑,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探究机会。当学生对问题产生迷惑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及时启发,指出思考的方向;当学生获得成功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例如,学习两部应用题时,出示以下题型(以本班为例):①本班男生有18人,女生有20人。如果每人向灾区捐款10元,共捐款多少元?②本班男生有18人,女生有20人。如果每人向灾区捐款10元,男生比女生少捐款多少元?③男生有18人,女生有。如果每人向灾区捐款10元?(自定条件和问题)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探究环境,使他们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出发,从中挖掘出可以利用的有效教学资源,从而让学生认识数学的价值,使其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其求知欲望,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就会产生生活感、亲切感、真实感。例如,教授“统计的初步知识”时,我事先把教室走廊设计成一条马路,进入教室后,我把全班学生分成两组:第一组学生做小小统计员,另一组学生模仿各种汽车的动作以不规则的次序开过马路。统计员们要进行统计:10分钟内开过马路的各种车辆的辆数。学生此时兴趣高涨,模仿的同学凭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对各种车辆的认识学起来特别卖力。统计的同学纪录时也觉得非常好玩,特别的认真。这样轻松愉悦的表演引入情境,学生学得有味,学得投入,同时又增强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三、提供探究的条件
课堂教学是学生进行探究的主渠道,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针对不同的探究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认识客观世界,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中自主学习,在愉悦的氛围中感悟新知,在成功的喜悦中体验快乐。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基础,联系日常生活,为学生设置开放性的问题,让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问题,可以让教师设疑激趣,也可以让学生设问答疑,把问题呈现到师生的面前,让学生以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独立思考、自主动手、实际操作,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之中,开拓学生的思维,进而明确探究目标,提升教学效果。
四、搭建探究的平台
(1)创设情境,构建研究平台。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探究性素材,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现实问题数学化,以便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认识,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数学问题生活化。当数学问题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并能激活学生思考与创造的灵感。如教授“小数减法——整数减小数”时,我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小超市,一组学生为售货员,另一组为顾客,进行现场模拟交易。事先给顾客“10元”钱,让他们自行购物。因为物品的价格不是整元数,购物时他们必须进行一番计算,由于平时接触得比较多,所以在要求讲解过程时,都能对答如流。“我拿10元钱买了一本3元2角的本子,找回6元8角”,“我买了一支笔1元3角5分,找回8元6角5分”……然后再根据学生的这些具体生活经验顺势导入新课,学生学起来就非常轻松了。
五、培养探究技能
培养探究技能是教师发挥教学引导作用的关键,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引导他们自主思考、积极思考,独立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数学课的探究性学习是从问题入手,以数学的形式表现。如在教学数学活动课“找找身边的对称图形”时,我故意戴着用铅丝做的一幅不对称的眼镜,穿着扣错扣眼的上衣走进教室,顿时引起学生的哄堂大笑。我装作莫名其妙的样子问学生:“你们笑什么啊?”一胆大的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做的眼镜真难看,一个大一个小的。”“那该怎么做?”我接着问。“应该把两边做得一样大,就对称了,看起来就会漂亮了。”紧接着我又问另一个学生:“你也笑我眼镜难看吗?”他捧着笑痛的肚子说:“不光是眼镜,你上衣扣错扣子了,衣服穿得歪歪扭扭的,真好笑。”我追问,“你为什么觉得这样穿不好看?”“因为衣服上纽扣和扣眼是配对的,一个扣子只能扣在相对应的扣眼里,不能乱扣,像老师这样乱扣就会很难看。”“谢谢你们的指正,要想好看就要戴对称的眼镜,扣扣子也要扣在对称的位置上。”随后我就引出轴对称图形,进而引导学生观察,引导他们说出哪些是轴对称的,现实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类似的图形,等等。这样一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教学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作者单位: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