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标准是: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在健康标准的三个方面中,社会、心理致病因素占有重要的内容。
人的情感活动、心理活动和心理健康与躯体的健康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对中老年来说,心理精神因素对躯体的影响更大,甚至超过了生理因素。临床医学研究显示,一些机能性疾病是由精神心理因素造成的,如神经官能症、偏头痛、消化不良等称之为心因性疾病。某些器质性疾病,如溃疡病、高血压、冠心病的产生和加重,也与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有时甚至造成危及生命的严重后果。我国东周列国时期,伍子胥为躲避楚平王追杀。匆匆逃至历阳山,发现前方两山对峙,险道狭窄,关口画影图形,盘查甚严,颇有插翅难逃的阵势。伍子胥恐惧、焦虑,一筹莫展,身心如在芒刺之中,一夜之间须发变白,竟然以此得以蒙混过了昭关。这虽是小说中的故事,但也从一个侧面形象地反应了情绪与健康的关系。史书上说,诸葛亮早年在隆中“躬耕陇田”,“身长八尺,容貌甚伟”,身体是不错的。但自受到刘备的“三顾之请”,出来辅佐蜀汉,与魏、吴争雄,便顾不上养身了。他的抱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殚精竭虑,奋力驰驱,不再以身体健康为意了,他为刘备创建了三分天下,刘备死后继承者刘禅是个无能之辈,一应朝事,全靠诸葛亮一人支撑,真是“日理万机”,呕心沥血。在军旅中常常是“并日而食”,三天两头顾不上吃饭。就这样他六出祁山,入伐中原,南征北战,无日休息,身体和精力的消耗可想而知,积劳成疾,死时才54岁,算是“中年夭折”了。他的早夭,可以说是不养所致。
古今善于养心而达长寿的事例较多。柳宗元和苏东坡遭遇相同,但由于对养心的重视不同而寿龄相差悬殊。二人都是我国历史上名垂千古的大文豪、大诗人,并列于“唐宋八大家”。柳宗元青年时即胸怀大志,力求改革,但却处于李唐王朝日趋衰落的时代,他被贬官流放“蛮夷之地”,郁郁早逝,寿龄仅47岁。苏东坡同样是宦海沉浮,几起几落。遭遇比柳宗更惨。他44岁那年因“文字祸”入狱,虽然身陷囹囫,存亡未卜,可他能处变不惊,将生死置之度外,后来皇帝见他人才难得,便被无罪开释。59岁时,他又遭奸臣所害,以莫须有的罪名,被贬官流放到最偏僻落后的地区——琼州(海南岛)。但他对逆境处之坦然,享寿66岁,这在当时可说是长寿了。二人一样遭遇,寿龄悬殊的主要原因是二人养生之道不同的结果。柳宗元养生而不养心,养身而不重养神,几经打击后,心情十分阴郁,长期处于压抑、沉闷、痛苦之中而不能及时解脱,致使气血郁滞、脏腑失调。而苏东坡则不然,他能随遇而安,养生重养心,养身重养神。面对恶劣处境,始终保持开朗、豁达、怡适的心境。从孤寂中寻找高雅情趣;“外固辙而犹欢”。他的长寿正是得益于他的乐天知命、豁达大度,在曲折坎坷的人生旅途中达到了当时的高寿。
92岁的爱国将领张学良在平常人难以忍受的半个多世纪的囚禁生涯中。竟能获得长寿,堪称奇迹。其奥秘在于他善于养生,养生先养心。最主要的是他历尽磨难,精神不垮。张学良在九秩宴上宣布:“除了老了,我没有崩溃!”是坚强的精神支柱,支撑着他安然走过了54年的囚禁生涯。他具有超人的英雄气概和适应能力。他在无法根本改变囚禁命运的情况下,能够适时地排遣烦闷,他善于制怒息火,解忧消愁,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寻找新生活乐趣,使心境平静下来,清除了不利于健康的不良情绪,逐渐适应了囚禁生活。西安事变后,张学良从全国陆海空军融司令,一下子变成了阶下囚。正是他最沮丧、最苦闷、最孤独、最困难的时候,赵四小姐毅然来到他的身边,不求名份地伴随他共度漫长的幽囚生涯。在生活剧变中,他失去了自由,意外地获得人间难得的爱情。这种有失有得,使张学良在心理上恢复了平衡。他俩患难与共,形影不离,以苦为乐,苦中有乐,使他在幽居之中仍有生活情趣和情感满足,自然有益于身心健康。此外,坚持锻炼,起居有常,兴趣广泛,老有所乐等也是长寿的因素。
当前,人们在十分强调精神、情绪的养生作用的情况下,回忆一些古今名人逆境养心之道与健康长寿的关系。目的在于人们更好地利用情绪指数(情绪指数=实现值/期望值)这个武器,平时调节自己的心理平衡和增进心理健康。
人在生活中常会发生这种或那种事件。正确的态度是不要成天愁思苦想,钻在“牛角尖”里。遇事应该客观地、积极地分析,最好和自己亲近的人一同讨论,商量对待的办法。共同想办法,共同分忧,或争取人们的帮助和支持。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到积极的方面。要向前看,从事件中解脱出来,或依靠大家的力量解决发生的事件。这是摆脱精神压力,寻求心理平衡的最好办法。
“文坛寿星”阳翰生在90岁时说:“养生实际上是意识品质的锻炼”。平时在善于调节自我感悟,以现实的态度对待社会,对待人生,将期望值定在适当的水平,凡事不要只往好的或坏的一面想,遭到意外打击时也要平心静气,这需要平时的修心养性。
人的情感活动、心理活动和心理健康与躯体的健康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对中老年来说,心理精神因素对躯体的影响更大,甚至超过了生理因素。临床医学研究显示,一些机能性疾病是由精神心理因素造成的,如神经官能症、偏头痛、消化不良等称之为心因性疾病。某些器质性疾病,如溃疡病、高血压、冠心病的产生和加重,也与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有时甚至造成危及生命的严重后果。我国东周列国时期,伍子胥为躲避楚平王追杀。匆匆逃至历阳山,发现前方两山对峙,险道狭窄,关口画影图形,盘查甚严,颇有插翅难逃的阵势。伍子胥恐惧、焦虑,一筹莫展,身心如在芒刺之中,一夜之间须发变白,竟然以此得以蒙混过了昭关。这虽是小说中的故事,但也从一个侧面形象地反应了情绪与健康的关系。史书上说,诸葛亮早年在隆中“躬耕陇田”,“身长八尺,容貌甚伟”,身体是不错的。但自受到刘备的“三顾之请”,出来辅佐蜀汉,与魏、吴争雄,便顾不上养身了。他的抱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殚精竭虑,奋力驰驱,不再以身体健康为意了,他为刘备创建了三分天下,刘备死后继承者刘禅是个无能之辈,一应朝事,全靠诸葛亮一人支撑,真是“日理万机”,呕心沥血。在军旅中常常是“并日而食”,三天两头顾不上吃饭。就这样他六出祁山,入伐中原,南征北战,无日休息,身体和精力的消耗可想而知,积劳成疾,死时才54岁,算是“中年夭折”了。他的早夭,可以说是不养所致。
古今善于养心而达长寿的事例较多。柳宗元和苏东坡遭遇相同,但由于对养心的重视不同而寿龄相差悬殊。二人都是我国历史上名垂千古的大文豪、大诗人,并列于“唐宋八大家”。柳宗元青年时即胸怀大志,力求改革,但却处于李唐王朝日趋衰落的时代,他被贬官流放“蛮夷之地”,郁郁早逝,寿龄仅47岁。苏东坡同样是宦海沉浮,几起几落。遭遇比柳宗更惨。他44岁那年因“文字祸”入狱,虽然身陷囹囫,存亡未卜,可他能处变不惊,将生死置之度外,后来皇帝见他人才难得,便被无罪开释。59岁时,他又遭奸臣所害,以莫须有的罪名,被贬官流放到最偏僻落后的地区——琼州(海南岛)。但他对逆境处之坦然,享寿66岁,这在当时可说是长寿了。二人一样遭遇,寿龄悬殊的主要原因是二人养生之道不同的结果。柳宗元养生而不养心,养身而不重养神,几经打击后,心情十分阴郁,长期处于压抑、沉闷、痛苦之中而不能及时解脱,致使气血郁滞、脏腑失调。而苏东坡则不然,他能随遇而安,养生重养心,养身重养神。面对恶劣处境,始终保持开朗、豁达、怡适的心境。从孤寂中寻找高雅情趣;“外固辙而犹欢”。他的长寿正是得益于他的乐天知命、豁达大度,在曲折坎坷的人生旅途中达到了当时的高寿。
92岁的爱国将领张学良在平常人难以忍受的半个多世纪的囚禁生涯中。竟能获得长寿,堪称奇迹。其奥秘在于他善于养生,养生先养心。最主要的是他历尽磨难,精神不垮。张学良在九秩宴上宣布:“除了老了,我没有崩溃!”是坚强的精神支柱,支撑着他安然走过了54年的囚禁生涯。他具有超人的英雄气概和适应能力。他在无法根本改变囚禁命运的情况下,能够适时地排遣烦闷,他善于制怒息火,解忧消愁,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寻找新生活乐趣,使心境平静下来,清除了不利于健康的不良情绪,逐渐适应了囚禁生活。西安事变后,张学良从全国陆海空军融司令,一下子变成了阶下囚。正是他最沮丧、最苦闷、最孤独、最困难的时候,赵四小姐毅然来到他的身边,不求名份地伴随他共度漫长的幽囚生涯。在生活剧变中,他失去了自由,意外地获得人间难得的爱情。这种有失有得,使张学良在心理上恢复了平衡。他俩患难与共,形影不离,以苦为乐,苦中有乐,使他在幽居之中仍有生活情趣和情感满足,自然有益于身心健康。此外,坚持锻炼,起居有常,兴趣广泛,老有所乐等也是长寿的因素。
当前,人们在十分强调精神、情绪的养生作用的情况下,回忆一些古今名人逆境养心之道与健康长寿的关系。目的在于人们更好地利用情绪指数(情绪指数=实现值/期望值)这个武器,平时调节自己的心理平衡和增进心理健康。
人在生活中常会发生这种或那种事件。正确的态度是不要成天愁思苦想,钻在“牛角尖”里。遇事应该客观地、积极地分析,最好和自己亲近的人一同讨论,商量对待的办法。共同想办法,共同分忧,或争取人们的帮助和支持。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到积极的方面。要向前看,从事件中解脱出来,或依靠大家的力量解决发生的事件。这是摆脱精神压力,寻求心理平衡的最好办法。
“文坛寿星”阳翰生在90岁时说:“养生实际上是意识品质的锻炼”。平时在善于调节自我感悟,以现实的态度对待社会,对待人生,将期望值定在适当的水平,凡事不要只往好的或坏的一面想,遭到意外打击时也要平心静气,这需要平时的修心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