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目前工业设计在制造业中的需求发展趋势,结合工业设计教育目前“重艺”的现状,对工科工业设计教育定位经行探讨,并在宁波大红鹰学院工业设计教改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工科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总体思路。通过对专业定位、课程体系设置、改革授课方式、人才培养模式和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探讨,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工科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案。
关键词:工科工业设计 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定位 课程体系设置 教学团队建设
0 引言
工业设计是一门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的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工业设计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直存在着一定的争议。工业设计是一门集艺术、技术、人文、社会等科学于一体的交叉学科,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是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但单就产品造型设计本身来说,美观并不是其优劣的唯一评判准则。因为造型本身效果的实现,受到材料、结构、工艺、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等等因素的制约。在强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今天,片面强调培养造型能力而忽视相关技术课程的教学,可能会误导学生而造成严重后果。
1工科工业设计教育的定位
现行的工业设计教育体系仍未脱离传统艺术类院校的教育模式,过分强调了“艺术”二字,忽略了“工业设计”的本质,淡化了工程技术和科学技术知识这两个重要基础。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有很大的缺陷,在产品设计过程中无法与企业技术人员沟通,不仅不能共同完成和完善产品的设计,独立地完成一个完善的产品设计更是困难,最终只能停留在外观设计上。
实际上工业设计作为产品设计的一部分,既不等同于工程设计,也不等同于外观设计,它要把工程技术上可以实现的功能与过程变成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必须以工程技术和科学技术知识为基础。工科类教育应在工程技术、功能设计能力方面拥有较大的优势。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具有良好的技术基础,对日新月异的科技信息成果更敏感,适合于偏重功能的产品设计,如家电、通讯工具、交通工具等产品设计。而过去工科院校只有工程设计(解决机器各部分间的关系),没有工业设计(解决机器、产品、人、环境间的关系)。
2 工科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总体思路
每个学校根据自身的背景、职业需求和能力要求对培养目标作出制定,并不要求千遍一律,但是基本的方向应该是相同的。工科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要立足于“工科”这个培养方向,人才的培养既要能够把握一定的造型能力、创造能力,还应该掌握更多的工程、工艺以及材料加工方面的知识,使学习造型能力的同时更要明白造型是否具备实现的能力,已经在造型与加工之间价值的衡量能力。宁波大红鹰学院工业设计专业设置在机电学院。在专业办学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国内工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欲尽快改变当前这种局面,准备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2.1 基于机电学院专业设置实际,正确把握自身专业定位 高职教育时间短,工业设计内容涉及而广,高职学生不可能进行全面学习,要在面临就业竞争时处于优势,就必须掌握一项有特色的职业技术,因此人才培养方向有必要进行合理定位。可凭借我院在机电、模具和汽车领域的技术优势与资源优势,将工业设计教学的重点放在此方面,合理利用资源,优势互补,创建自身特色。
2.2 优化课程设置,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工科工业设计的本质特点决定了工业设计教育是工程技术和艺术设计有机结合的完整统一体。发挥自身优势,秉承“艺术+技术”的模式,加强艺术类和工程类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培训,在课程设置时,对部分课程进行重组和整合,更新课程内容,注重课程之间的衔接,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提高课程综合化程度,促使艺工平衡发展。
2.2.1 对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 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上,加强工程技术课程的学习,如工程力学、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制造基础、材料成型工艺、模具设计等课程。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就要对这些工程技术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不必追求每门学科的细而全,设置这些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全面地了解工程技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机械产品的工作原理、造型材料与工艺的知识及应用、机械产品的工作原理、产品结构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功能及制造加工工艺过程,具备一定的机械结构设计能力。
2.2.2 增设选修课,开阔学生视野 引导学生选择与专业相关的选修课程。如数控技术、快速成型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工程技术类软件等课程。丰富学生的实际操作知识,培养学生掌握与专业课程相关的动手能力。如果学生选修了数控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课程以及学习了一些大型的工程技术类软件的使用后,模型制作方面就可以向数控技术、快速成型技术靠拢,自由曲面的图纸表现及造型实现就变成了轻而易举的事。
2.3 改革授课方式,体现专业特色 改变传统授课方式,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工科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有其自身的优势,理工科知识全面,逻辑思维较强,但美学知识欠缺,形象思维较弱,致使造型能力较低。要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可采取三种方式进行:①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发散性思维。②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收敛性思维。讨论功能是否实现,生产技术与材料的可行性,经济成本的适宜性,产品外形的新颖性,产品的适用性,人机的协调性等等,从而选择满足条件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③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提倡团结合作。在课堂上可以围绕课题,采取集体讨论的方式,集思广益,取长补短,让学生养成开放性思考的习惯与团队合作精神。
2.4 按照专业建设创新思路,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工业设计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应突出教师的工程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及解决能力。工科工业设计专业,应该是产品设计、工程技术设计的复合和交叉。定期举行教研室科研活动,加强艺术类教师和工科类教师的交流和合作。这是工科院校的工业设计教育的改革是当务之急。
2.4.1 优化专业教师队伍。在可能的情况下,根据教学需要,合理调整工程技术类和艺术类教师的构成比例并由专业教研室统一管理,以利于教学研讨、课程衔接和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促进工程技术类和艺术类教师的在教学上的有机融合。
2.4.2 制定教师培养计划,优化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有计划地组织专业教师到名校进修,尤其是加强对工程技术类教师在工业设计方面专业理论的培训。对于艺术类教师,提供充实工程技术方面的相关知识的机会,以适应专业教学需要。
2.4.3 招聘或引进专业人士来校讲学或讲课,促进教学经验交流。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工业设计师来校讲课。
3 结束语
以工科为发展方向的工业设计是当代工业设计教育的重要的方向之一,并且中国大量缺乏懂得基础工程知识的工业设计方面人才。工科院校的工业设计教育要办出自己的特色需发挥本地区、本学校、多学科交叉的优势来把握方向,设置专业规模,及课程体系,努力培养适合国情的,能够推动我国设计的优秀工业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江建民.工业设计专业的技术课程设置刍议[J].无锡: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2卷1期.
关键词:工科工业设计 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定位 课程体系设置 教学团队建设
0 引言
工业设计是一门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的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工业设计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直存在着一定的争议。工业设计是一门集艺术、技术、人文、社会等科学于一体的交叉学科,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是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但单就产品造型设计本身来说,美观并不是其优劣的唯一评判准则。因为造型本身效果的实现,受到材料、结构、工艺、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等等因素的制约。在强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今天,片面强调培养造型能力而忽视相关技术课程的教学,可能会误导学生而造成严重后果。
1工科工业设计教育的定位
现行的工业设计教育体系仍未脱离传统艺术类院校的教育模式,过分强调了“艺术”二字,忽略了“工业设计”的本质,淡化了工程技术和科学技术知识这两个重要基础。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有很大的缺陷,在产品设计过程中无法与企业技术人员沟通,不仅不能共同完成和完善产品的设计,独立地完成一个完善的产品设计更是困难,最终只能停留在外观设计上。
实际上工业设计作为产品设计的一部分,既不等同于工程设计,也不等同于外观设计,它要把工程技术上可以实现的功能与过程变成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必须以工程技术和科学技术知识为基础。工科类教育应在工程技术、功能设计能力方面拥有较大的优势。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具有良好的技术基础,对日新月异的科技信息成果更敏感,适合于偏重功能的产品设计,如家电、通讯工具、交通工具等产品设计。而过去工科院校只有工程设计(解决机器各部分间的关系),没有工业设计(解决机器、产品、人、环境间的关系)。
2 工科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总体思路
每个学校根据自身的背景、职业需求和能力要求对培养目标作出制定,并不要求千遍一律,但是基本的方向应该是相同的。工科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要立足于“工科”这个培养方向,人才的培养既要能够把握一定的造型能力、创造能力,还应该掌握更多的工程、工艺以及材料加工方面的知识,使学习造型能力的同时更要明白造型是否具备实现的能力,已经在造型与加工之间价值的衡量能力。宁波大红鹰学院工业设计专业设置在机电学院。在专业办学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国内工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欲尽快改变当前这种局面,准备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2.1 基于机电学院专业设置实际,正确把握自身专业定位 高职教育时间短,工业设计内容涉及而广,高职学生不可能进行全面学习,要在面临就业竞争时处于优势,就必须掌握一项有特色的职业技术,因此人才培养方向有必要进行合理定位。可凭借我院在机电、模具和汽车领域的技术优势与资源优势,将工业设计教学的重点放在此方面,合理利用资源,优势互补,创建自身特色。
2.2 优化课程设置,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工科工业设计的本质特点决定了工业设计教育是工程技术和艺术设计有机结合的完整统一体。发挥自身优势,秉承“艺术+技术”的模式,加强艺术类和工程类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培训,在课程设置时,对部分课程进行重组和整合,更新课程内容,注重课程之间的衔接,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提高课程综合化程度,促使艺工平衡发展。
2.2.1 对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 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上,加强工程技术课程的学习,如工程力学、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制造基础、材料成型工艺、模具设计等课程。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就要对这些工程技术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不必追求每门学科的细而全,设置这些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全面地了解工程技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机械产品的工作原理、造型材料与工艺的知识及应用、机械产品的工作原理、产品结构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功能及制造加工工艺过程,具备一定的机械结构设计能力。
2.2.2 增设选修课,开阔学生视野 引导学生选择与专业相关的选修课程。如数控技术、快速成型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工程技术类软件等课程。丰富学生的实际操作知识,培养学生掌握与专业课程相关的动手能力。如果学生选修了数控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课程以及学习了一些大型的工程技术类软件的使用后,模型制作方面就可以向数控技术、快速成型技术靠拢,自由曲面的图纸表现及造型实现就变成了轻而易举的事。
2.3 改革授课方式,体现专业特色 改变传统授课方式,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工科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有其自身的优势,理工科知识全面,逻辑思维较强,但美学知识欠缺,形象思维较弱,致使造型能力较低。要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可采取三种方式进行:①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发散性思维。②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收敛性思维。讨论功能是否实现,生产技术与材料的可行性,经济成本的适宜性,产品外形的新颖性,产品的适用性,人机的协调性等等,从而选择满足条件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③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提倡团结合作。在课堂上可以围绕课题,采取集体讨论的方式,集思广益,取长补短,让学生养成开放性思考的习惯与团队合作精神。
2.4 按照专业建设创新思路,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工业设计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应突出教师的工程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及解决能力。工科工业设计专业,应该是产品设计、工程技术设计的复合和交叉。定期举行教研室科研活动,加强艺术类教师和工科类教师的交流和合作。这是工科院校的工业设计教育的改革是当务之急。
2.4.1 优化专业教师队伍。在可能的情况下,根据教学需要,合理调整工程技术类和艺术类教师的构成比例并由专业教研室统一管理,以利于教学研讨、课程衔接和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促进工程技术类和艺术类教师的在教学上的有机融合。
2.4.2 制定教师培养计划,优化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有计划地组织专业教师到名校进修,尤其是加强对工程技术类教师在工业设计方面专业理论的培训。对于艺术类教师,提供充实工程技术方面的相关知识的机会,以适应专业教学需要。
2.4.3 招聘或引进专业人士来校讲学或讲课,促进教学经验交流。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工业设计师来校讲课。
3 结束语
以工科为发展方向的工业设计是当代工业设计教育的重要的方向之一,并且中国大量缺乏懂得基础工程知识的工业设计方面人才。工科院校的工业设计教育要办出自己的特色需发挥本地区、本学校、多学科交叉的优势来把握方向,设置专业规模,及课程体系,努力培养适合国情的,能够推动我国设计的优秀工业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江建民.工业设计专业的技术课程设置刍议[J].无锡: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2卷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