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战国末江苏地区的民族与文化

来源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tong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地区的古氏族部落,在相当于中原的夏朝至战国末,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财产私有和阶级的出现和发展,"三代"时期形成了较多氏国、方国或诸侯国.至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楚三个大诸侯国相继争夺江苏地区,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融合,为秦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科学并不是无条件的主宰一切的现代的一神教,思想自由才是最可羡慕的。周作人承认文学和科学不大相合,所以他对科学小说和科学小品的说法都不满意。他以理性和启蒙作为人类希望
<易传&#183;象&#183;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讲的是天道刚健,运行不已;君子以天为法,不断进取.<易传&#183;象&#183;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讲的是地承天道,君子
期刊
目的:分析海安县2010年居民恶性肿瘤发病、死亡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和变化趋势。方法:利用海安县2010年居民恶性肿瘤发病、死亡登记报告资料数据库及人口资料,进行恶性肿瘤发病率、
本文探讨了语境与意义的关系,阐述了语境对意义的作用.并指出,由句子意义变成话语意义是一个由静态变为动态的生成过程,从而证明,语境是意义赖以生存的重要要素.
民族交响协奏曲《冥》、《瑟》、《索》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金湘教授20世纪90年代的重要作品,曾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演奏,受到一致好评。作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空虚散
课程民族性是指民族特性与民族特点反映在课程上的特性,通过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化意识两方面进行传承。课程民族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课程是传递和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另一
"人治"与"法治"之争是辛亥革命不彻底而留下的后遗症,它始终贯彻于民初的政治生活之中,并引发出许多惊心动魄的历史场面,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斗争无一不是这种斗争发展的
韩礼德和哈桑(1976)最早提出了连贯的标准,他们认为,要满足连贯必须具备2个条件:一是上下衔接,二是符合语域的要求。根据朱永生对语域一致的理解,除衔接外,影响语篇连贯的内部条件还
时代是社会历史舞台上政治活动的大背景.各种政治活动的兴衰,客观上是时代选择的结果,主观上与各政党、政治派别对时代的选择密切相关.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正确地选择了时代,另
一、曾子思想概述仲尼弟子傅:曾子名参,字子舆,南武城人,少孔子四十六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