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物理现象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的基础和依托,是创设物理情境,分析物理问题的前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关注、观察各种物理现象,引导学生从物理现象入手,建立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为此,加强对物理现象教学的研究是物理教学的需要。
一、物理现象的呈现方法
(一)语言、体态法
首先,用语言呈现的物理现象,一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话语要有特色,重点突出与现象本质联系紧密的部分。其次,用体态展示物理现象,可以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从而缩小学习内容与其心理距离。如在“静摩擦力方向”教学中,教师可以亲身在讲台上走走,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前后脚的运动,猜测脚相对讲台面的运动趋势,并最终用身体的前倾或后仰动作验证学生猜测的结果。
(二)实验法
这里主要研究教师演示实验法,为了使实验所呈现出的物理现象给学生留下生动、科学的表象,教学中教师所展示的物理现象务必鲜明、直观,这就要求教师在演示实验时提高实验的可见度,使物理现象本身便于观察。除了现象要“新、奇、特”之外,还要能促进学生思考,体现在实验器材的选择或实验方法上那就是应以大代小,以高代低,以快代慢(用现象出现快的代替慢的),以扩大学生的观察视角。例如“分子运动论初步知识”一节的液体的扩散演示,若在课堂上用硫酸铜溶液与水混合,需要静放几天,硫酸铜溶液与水的界面才逐渐模糊不清,因此在演示时可以用温度较高的水和扩散速度比硫酸铜溶液快的高锰酸钾溶液混合,从而缩短观察时间,提高实验的可见度。
(三)运用多媒体法
运用多媒体,可以为学生播放视频,帮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接触过的物理现象。比如光路的空间分布,如果用黑板呈现,往往只能画出平面图,若利用多媒体将实际拍摄到的光路的径迹呈现给学生,则学生对光路的空间分布情况便一目了然。另外,对于某些物理现象的观察,由于时空条件的限制或是现实中没有现成的实验器材,使得实验无法呈现,这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模拟。
二、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的方法
(一)提示法
对于一些较复杂的实验,实验过程中呈现出的现象很多,哪些现象是教学内容的重点?哪些不是重点?这要求教师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对学生做出相应提示。比如:在研究平抛运动时,教师平抛粉笔头进行演示,在演示过程中应该提示学生注意观察粉笔头被抛出时的方向,粉笔头的运动轨迹,不然学生很容易只把注意力集中在粉笔头的落地点处,而忽略了其他现象的观察。
(二)设疑法
在一些物理现象的呈现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提出问题为背景,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分析物理现象。例如在“大气压强”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把课本中所示的皮碗实验演示给学生看,让一个学生上讲台拉两个皮碗,向全班学生说明自己拉皮碗的感受。教师提出疑问:为什么两个皮碗紧紧地贴在一起不容易拉开?这是学生看到奇怪的现象后迫切想知道的问题,他们的求知欲进一步增强了。
(三)反复演示法
中学物理中某些物理现象不够明显,学生不易观察和理解,所以教师在呈现这些物理现象时,应多做几次实验。比如,教师在演示“弹性碰撞动量守恒、动能不变”的现象时,教师需要多次将其中一个小球拉至不同高度,然后释放,使它与另一小球发生弹性碰撞。如果教师只演示一次,或很少几次,则实验结论不可信,没有说服力。
三、引导学生总结物理规律的方式
(一)发问式
针对一些具体形象、生动有趣的物理现象,在教学中教师常常采用发问式的方法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得出物理概念和规律。例如在“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中,教师在演示完课本实验后可以发问:“我拉弹簧秤的时候,两个弹簧秤保持的是什么样的状态?我的两只手用力的方向相同吗?当我用不同的力拉,弹簧秤的读数有变化吗?两个弹簧秤的读数始终都保持一致吗?”带着这些问题,学生进一步实验,最终得出结论。
(二)实验数据处理式
在中学物理现象课中,很多物理规律不是单凭做一个简单的演示实验就能得出结论的,还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最后归纳总结,才能得到结论。比如“牛顿第二定律”,教师应用控制变量法对加速度和力的关系与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进行多次演示实验,不仅要让学生观察现象,而且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a■/a■=F■/F■与a■/a■=m■/m■,最后归纳总结两个式子,得出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F=ma。
(三)师生讨论式
有些物理现象的教学,需要教师在物理现象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讨论。例如在“摩擦起电现象”的教学中,教师在用丝绸摩擦玻璃棒,毛皮摩擦橡胶棒呈现物理现象时,设计讨论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如(1)有什么现象发生?(2)如果没有经过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能否吸引小纸片?(3)如果玻璃棒与玻璃棒相互摩擦,玻璃棒能否吸引小纸片?(4)什么叫做摩擦起电?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加入其中,顺着或逆着学生的思维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引导他们思考。
物理现象作为物理学习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加强对物理现象教学问题的深入研究都将是物理教学中一个永恒的课题。以上是我对中学物理现象课教学方法的归纳和总结,希望能为广大物理教师提供有益的帮助和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刘恩权.物理现象与物理教学[J].中学物理,1999,17,18.
[2]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惠永,邢红军.从“物理现象”入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例[J].物理通报,2006,8,2.
[4]俞立先,周蓉娟.小议演示实验对学生认知建构的意义[J].现代物理知识,2005,17,6.
一、物理现象的呈现方法
(一)语言、体态法
首先,用语言呈现的物理现象,一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话语要有特色,重点突出与现象本质联系紧密的部分。其次,用体态展示物理现象,可以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从而缩小学习内容与其心理距离。如在“静摩擦力方向”教学中,教师可以亲身在讲台上走走,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前后脚的运动,猜测脚相对讲台面的运动趋势,并最终用身体的前倾或后仰动作验证学生猜测的结果。
(二)实验法
这里主要研究教师演示实验法,为了使实验所呈现出的物理现象给学生留下生动、科学的表象,教学中教师所展示的物理现象务必鲜明、直观,这就要求教师在演示实验时提高实验的可见度,使物理现象本身便于观察。除了现象要“新、奇、特”之外,还要能促进学生思考,体现在实验器材的选择或实验方法上那就是应以大代小,以高代低,以快代慢(用现象出现快的代替慢的),以扩大学生的观察视角。例如“分子运动论初步知识”一节的液体的扩散演示,若在课堂上用硫酸铜溶液与水混合,需要静放几天,硫酸铜溶液与水的界面才逐渐模糊不清,因此在演示时可以用温度较高的水和扩散速度比硫酸铜溶液快的高锰酸钾溶液混合,从而缩短观察时间,提高实验的可见度。
(三)运用多媒体法
运用多媒体,可以为学生播放视频,帮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接触过的物理现象。比如光路的空间分布,如果用黑板呈现,往往只能画出平面图,若利用多媒体将实际拍摄到的光路的径迹呈现给学生,则学生对光路的空间分布情况便一目了然。另外,对于某些物理现象的观察,由于时空条件的限制或是现实中没有现成的实验器材,使得实验无法呈现,这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模拟。
二、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的方法
(一)提示法
对于一些较复杂的实验,实验过程中呈现出的现象很多,哪些现象是教学内容的重点?哪些不是重点?这要求教师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对学生做出相应提示。比如:在研究平抛运动时,教师平抛粉笔头进行演示,在演示过程中应该提示学生注意观察粉笔头被抛出时的方向,粉笔头的运动轨迹,不然学生很容易只把注意力集中在粉笔头的落地点处,而忽略了其他现象的观察。
(二)设疑法
在一些物理现象的呈现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提出问题为背景,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分析物理现象。例如在“大气压强”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把课本中所示的皮碗实验演示给学生看,让一个学生上讲台拉两个皮碗,向全班学生说明自己拉皮碗的感受。教师提出疑问:为什么两个皮碗紧紧地贴在一起不容易拉开?这是学生看到奇怪的现象后迫切想知道的问题,他们的求知欲进一步增强了。
(三)反复演示法
中学物理中某些物理现象不够明显,学生不易观察和理解,所以教师在呈现这些物理现象时,应多做几次实验。比如,教师在演示“弹性碰撞动量守恒、动能不变”的现象时,教师需要多次将其中一个小球拉至不同高度,然后释放,使它与另一小球发生弹性碰撞。如果教师只演示一次,或很少几次,则实验结论不可信,没有说服力。
三、引导学生总结物理规律的方式
(一)发问式
针对一些具体形象、生动有趣的物理现象,在教学中教师常常采用发问式的方法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得出物理概念和规律。例如在“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中,教师在演示完课本实验后可以发问:“我拉弹簧秤的时候,两个弹簧秤保持的是什么样的状态?我的两只手用力的方向相同吗?当我用不同的力拉,弹簧秤的读数有变化吗?两个弹簧秤的读数始终都保持一致吗?”带着这些问题,学生进一步实验,最终得出结论。
(二)实验数据处理式
在中学物理现象课中,很多物理规律不是单凭做一个简单的演示实验就能得出结论的,还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最后归纳总结,才能得到结论。比如“牛顿第二定律”,教师应用控制变量法对加速度和力的关系与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进行多次演示实验,不仅要让学生观察现象,而且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a■/a■=F■/F■与a■/a■=m■/m■,最后归纳总结两个式子,得出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F=ma。
(三)师生讨论式
有些物理现象的教学,需要教师在物理现象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讨论。例如在“摩擦起电现象”的教学中,教师在用丝绸摩擦玻璃棒,毛皮摩擦橡胶棒呈现物理现象时,设计讨论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如(1)有什么现象发生?(2)如果没有经过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能否吸引小纸片?(3)如果玻璃棒与玻璃棒相互摩擦,玻璃棒能否吸引小纸片?(4)什么叫做摩擦起电?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加入其中,顺着或逆着学生的思维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引导他们思考。
物理现象作为物理学习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加强对物理现象教学问题的深入研究都将是物理教学中一个永恒的课题。以上是我对中学物理现象课教学方法的归纳和总结,希望能为广大物理教师提供有益的帮助和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刘恩权.物理现象与物理教学[J].中学物理,1999,17,18.
[2]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惠永,邢红军.从“物理现象”入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例[J].物理通报,2006,8,2.
[4]俞立先,周蓉娟.小议演示实验对学生认知建构的意义[J].现代物理知识,200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