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有超过40亿人可以上网,每天人均使用互联网设备和服务约6小时。在泰国和菲律宾的网民,日均上网9.5小时;美国有26%的人口“几乎持续”在线;预计到2022年之前,全球还会新增10亿互联网用户。然而,当我们拥抱数字世界时,如何以安全、有效且个性化的方式去使用它,变得更为复杂。对此,有些国家已经开始部署一种有前景的解决方案:数字身份识别(digital identification)。
“数字身份识别”即令物理身份与数字身份相对应。多数互联网用户难以记住自己的数字踪迹,也因此难以便利地注册、验证和管理线上账户。25%的互联网用户至少每天会忘记一个密码。另外,银行客服中心所接1/3的来电,都是关于请求重置密码或表示自己忘记密码。
精心设计的数字身份证,还有助于抵御源自零售商的数据泄露。在刚刚过去的两个月中,万豪酒店集团及社交问答网站“Quora”就接连报告其数亿客户的个人信息遭泄露。而伴随着黑客攻击的范围变广、复杂性增加,对更高安全度的需求显而易见。
但在支持数字身份识别的言论中,最令人信服的论据是围绕最基本的问题:发展中国家的人们需要这个技术来证明“自己是谁”。
根据世界银行“身份识别发展计划”的数据,全球近10亿民众缺乏任何合法的身份证明,他们也因此难以或完全无法参与投票、开展银行事务、获得受补贴的食品或者购置房产。尚未有权开设银行账户的17亿成年人,当中的20%~30%将缺乏相关文件归为主要原因。
认识到这个问题(及其潜力)后,许多国家都在以不同形式推广数字身份识别。例如,印度的国家身份认证系统(Aadhaar)覆盖超过12亿民众,可以用来协调政府福利的分配。在爱沙尼亚,98%的人口拥有电子身份证,99%的公共服务—包括投票—都可以在线完成。
该议题也更频繁地出现在人类发展议程上。在非洲,政府、发展机构和本地商业领袖每年都在非洲身份识别发展论坛(ID4Africa)聚首,以推动“强有力且负责任的身份验证生态系统”。
同时,以金融服务和技术行业为首的私营部门,也正在采取措施发展数字身份识别系统。例如,瑞典的一个银行联盟从2003年开始使用BankID对数字交易进行身份验证,此后该国政府也采用了该系统,来简化对公共服务和健康记录的访问流程。
不过,数字身份识别推广计划取得的效果不一。小部分项目已实现了大规模的部署,但许多项目连适度使用的水平也未能达到。全球大多数数字身份证的应用范围有限,只能实现其众多潜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功能中的少数几项。
未来,得以广泛使用的数字识别系统,将为个人、企业和政府机构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比如,降低诈骗率、降低客户接入成本、促进金融包容性,以及提高低银族(较难利用主流银行服务的人)的存贷额等;又如,通过实现数字化人才匹配及简化员工验证,来提高其在劳动力市场的参与度。总之,我们估计广泛使用数字识别系统所带来的经济价值,相当于典型先进经济体GDP的3%,而在典型新兴经济体中则可达6%。
部署不周的数字识别系统,确实会带来风险。若缺乏适当的设计原则及控制程序,系统管理员将手握大权,滋生歧视或其他不公平现象。为降低上述风险,各国需要拓展保护数据和隐私的法律,加強执法和安全措施。诸如电子卡、密码学和生物识别等注册和认证技术的进步会帮上忙,但强有力的政策也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由Project Syndicate授权《南风窗》独家刊发中文版。阿努·马加卡尔,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孟买合伙人;奥利维亚·怀特,麦肯锡公司旧金山分公司合伙人。
“数字身份识别”即令物理身份与数字身份相对应。多数互联网用户难以记住自己的数字踪迹,也因此难以便利地注册、验证和管理线上账户。25%的互联网用户至少每天会忘记一个密码。另外,银行客服中心所接1/3的来电,都是关于请求重置密码或表示自己忘记密码。
精心设计的数字身份证,还有助于抵御源自零售商的数据泄露。在刚刚过去的两个月中,万豪酒店集团及社交问答网站“Quora”就接连报告其数亿客户的个人信息遭泄露。而伴随着黑客攻击的范围变广、复杂性增加,对更高安全度的需求显而易见。
但在支持数字身份识别的言论中,最令人信服的论据是围绕最基本的问题:发展中国家的人们需要这个技术来证明“自己是谁”。
根据世界银行“身份识别发展计划”的数据,全球近10亿民众缺乏任何合法的身份证明,他们也因此难以或完全无法参与投票、开展银行事务、获得受补贴的食品或者购置房产。尚未有权开设银行账户的17亿成年人,当中的20%~30%将缺乏相关文件归为主要原因。
认识到这个问题(及其潜力)后,许多国家都在以不同形式推广数字身份识别。例如,印度的国家身份认证系统(Aadhaar)覆盖超过12亿民众,可以用来协调政府福利的分配。在爱沙尼亚,98%的人口拥有电子身份证,99%的公共服务—包括投票—都可以在线完成。
该议题也更频繁地出现在人类发展议程上。在非洲,政府、发展机构和本地商业领袖每年都在非洲身份识别发展论坛(ID4Africa)聚首,以推动“强有力且负责任的身份验证生态系统”。
同时,以金融服务和技术行业为首的私营部门,也正在采取措施发展数字身份识别系统。例如,瑞典的一个银行联盟从2003年开始使用BankID对数字交易进行身份验证,此后该国政府也采用了该系统,来简化对公共服务和健康记录的访问流程。
不过,数字身份识别推广计划取得的效果不一。小部分项目已实现了大规模的部署,但许多项目连适度使用的水平也未能达到。全球大多数数字身份证的应用范围有限,只能实现其众多潜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功能中的少数几项。
未来,得以广泛使用的数字识别系统,将为个人、企业和政府机构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比如,降低诈骗率、降低客户接入成本、促进金融包容性,以及提高低银族(较难利用主流银行服务的人)的存贷额等;又如,通过实现数字化人才匹配及简化员工验证,来提高其在劳动力市场的参与度。总之,我们估计广泛使用数字识别系统所带来的经济价值,相当于典型先进经济体GDP的3%,而在典型新兴经济体中则可达6%。
部署不周的数字识别系统,确实会带来风险。若缺乏适当的设计原则及控制程序,系统管理员将手握大权,滋生歧视或其他不公平现象。为降低上述风险,各国需要拓展保护数据和隐私的法律,加強执法和安全措施。诸如电子卡、密码学和生物识别等注册和认证技术的进步会帮上忙,但强有力的政策也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由Project Syndicate授权《南风窗》独家刊发中文版。阿努·马加卡尔,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孟买合伙人;奥利维亚·怀特,麦肯锡公司旧金山分公司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