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内的数据专家涂子沛曾写道:隐私学学者认为,这种信息加总和数据整合,无异于一种监控,准确地说,是一种“数据监控”(Dataveillance),是对个人隐私权的侵害。
大数据背景下,个人隐私保护的问题在于:一、这些数据是否属于我自愿上传的?二、这些数据的使用是否得到我的授权?三、数据整合会由谁来完成?
很显然,大部分的数据,尤其是“行为数据”并非我们上传,而是散落在各个地方,例如银行、医院、政府机构的服务器。
对于数据的授权则只在长长的服务协议条款中略微提及,大部分时候都被你我忽略。最霸权的一项是当你选择了“不接受”则无法使用相关服务。因此,个人的信息隐私保护在商业机构和行政部门面前,基本被无视。
想要利用大数据创造价值,又要避免陷入数字化圆形监狱的处境,推动政府大数据开放是一个方向。不过,因此产生了一种新的矛盾:个人隐私保护与数据使用授权。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书中讲述了这样的问题:信息控制论威胁,即个人无法控制自己的信息隐私。
《删除》所讲述的便是如此简单的问题:大数据取舍之道。虽然是取舍,但作者英文原文的直译应该是“在数字时代遗忘的美德”。我更认同直译的意思,《删除》一书的关键词其实不是“取舍”,反而是“遗忘”。
为什么是遗忘,而不是取舍呢?个人觉得这反映了作者在此书中对于信息隐私的悲观态度:我们作为个人无法真正地获得控制信息隐私的权利,一旦信息被共享,便意味着我们失去了对信息的控制。
如此失控的局面是这样形成的:外部记忆体已经越来越廉价,记忆不再丢失。随着技术发展,提取记忆的能力变强(例如搜索引擎技术),任何人都有可能获取想要的信息。更可怕的是,因为这种不再遗忘的场景出现,人们无法成功逃离过去,这些信息总有可能被挖掘出来。
同时,随着网络传播力的提升,信息泄漏导致的大范围传播,造成失控的局面已经成为常态。如果有人可以轻易获得他人数据,而无需分享自己的数据,是否会造成一种新的信息权力压迫呢?
舍恩伯格不仅是大数据时代预言和研究的第一人,也是给这场极速升温的讨论浇冷水的人。让每个人都意识到大数据与自身息息相关,而数字遗忘则更加迫切。
为避免这一危险发生,他描述了这样一种策略:设定信息的寿命,提出存储期限的概念,并允许每个人查询和授权。同时,这个存储期限是由双方共同商议协定的,因此双方对信息的使用具备了同等的合法性。
这个策略看起来很美好,而这场大数据开放与删除的讨论,却并非那么容易实现。
大数据背景下,个人隐私保护的问题在于:一、这些数据是否属于我自愿上传的?二、这些数据的使用是否得到我的授权?三、数据整合会由谁来完成?
很显然,大部分的数据,尤其是“行为数据”并非我们上传,而是散落在各个地方,例如银行、医院、政府机构的服务器。
对于数据的授权则只在长长的服务协议条款中略微提及,大部分时候都被你我忽略。最霸权的一项是当你选择了“不接受”则无法使用相关服务。因此,个人的信息隐私保护在商业机构和行政部门面前,基本被无视。
想要利用大数据创造价值,又要避免陷入数字化圆形监狱的处境,推动政府大数据开放是一个方向。不过,因此产生了一种新的矛盾:个人隐私保护与数据使用授权。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书中讲述了这样的问题:信息控制论威胁,即个人无法控制自己的信息隐私。
《删除》所讲述的便是如此简单的问题:大数据取舍之道。虽然是取舍,但作者英文原文的直译应该是“在数字时代遗忘的美德”。我更认同直译的意思,《删除》一书的关键词其实不是“取舍”,反而是“遗忘”。
为什么是遗忘,而不是取舍呢?个人觉得这反映了作者在此书中对于信息隐私的悲观态度:我们作为个人无法真正地获得控制信息隐私的权利,一旦信息被共享,便意味着我们失去了对信息的控制。
如此失控的局面是这样形成的:外部记忆体已经越来越廉价,记忆不再丢失。随着技术发展,提取记忆的能力变强(例如搜索引擎技术),任何人都有可能获取想要的信息。更可怕的是,因为这种不再遗忘的场景出现,人们无法成功逃离过去,这些信息总有可能被挖掘出来。
同时,随着网络传播力的提升,信息泄漏导致的大范围传播,造成失控的局面已经成为常态。如果有人可以轻易获得他人数据,而无需分享自己的数据,是否会造成一种新的信息权力压迫呢?
舍恩伯格不仅是大数据时代预言和研究的第一人,也是给这场极速升温的讨论浇冷水的人。让每个人都意识到大数据与自身息息相关,而数字遗忘则更加迫切。
为避免这一危险发生,他描述了这样一种策略:设定信息的寿命,提出存储期限的概念,并允许每个人查询和授权。同时,这个存储期限是由双方共同商议协定的,因此双方对信息的使用具备了同等的合法性。
这个策略看起来很美好,而这场大数据开放与删除的讨论,却并非那么容易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