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一步抵达

来源 :山东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cy_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杜以及整个唐诗的经典部分,标志着一种至高的文字艺术享受,也是我们代代相传的文明之果,一种超越艺术的精神和情操。不幸的是这种至美的语言艺术遭遇了数字时代,从此与这个世界也就有了大隔膜。我们不知道其他民族的经典与这个时代相逢的具体情形,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们现在身心的痛感并且深刻体味的,只是来自周边发生的这一切:自《诗经》、唐诗、宋词一路建立的语言规范受到了破坏和瓦解,有时连最起码的语文法度也荡然无存。
  這个时期拒绝经典的理由极为简单,就是“晦涩”和“无法卒读”。一种提倡反经典阅读的理论依据是:既然有好读的通俗读物,为什么不让我们的读者去饱餐一顿,反而一定要去啃那些拗口的古代诗文?那些通俗读物好读而不下流,它们的主题思想和经典作品都是一样的,也教人学好向上,也倡导崇高善良。他们的结论是,这种阅读愉快而且绝无害处。
  这种朴素真实的见解看上去好像无懈可击:读者既然选择了“主题思想”良好的通俗读物,放弃经典也就无可厚非了。这就是他们的全部理由。他们并未意识到这样的选择和认知走入了怎样的谬误。
  据说这些读物很通俗,但绝未公然号召人们作恶,它与经典名著所倡导和宣扬的基本精神都是一样的。所以网络和小报上流传的那些文字,只要不下流,也就可以选择。这里已经排除了网络里大量的、公然宣传的卑劣粗俗和诲淫诲盗,也排除了庸俗社会学——我们像筑防火墙一样把它隔离就可以了,剩下的这一部分就是“通俗的良性读物”,孩子们愿意读,社会上喜欢看,难道还需要犹豫吗?这就叫“喜闻乐见”。于是这类通俗流行作品堂而皇之地成为经典名著的强大对立面。
  这样的判断太粗陋了,这样的要求也太低廉了。其实许多通俗读物并没有追寻真理的热情,没有传播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更多是做出了平庸的道德姿态,是伪善。退一步说,如果这些作品真的有一个“崇高的精神目标”,那么它阐述和实现这一切的手段仍然需要辨析。它的表述是粗糙甚至粗鲁的,而且极其简单,尚未进入语言艺术的层面。这其中的大量文字连遵守基本的语言规范都做不到——先不说它通过这种途径能否抵达经典作品的深度和高度,单讲这种实现的过程就已经构成了极大的损害。
  “目的”和“手段”是不能分开的。语言艺术的实现,是通过词汇和文字,一步一步抵达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可缺失,每一个词汇每一个标点都是出发,同时又是抵达。那种精致的艺术,崇高的精神,洁净的思想,克制与道德感,全部的伦理关系,都溶解在这一个个标点符号里,口吻,节奏,工整的书写,严整的姿态,幽默感,爱与温情暖意,所有这一切都包含在字句中了,谁也无法将其剥离出来。我们如果在局部、在细节、在这个过程中随便妥协和苟且,那么最终抵达的又会是什么目标?其实没有一部粗糙的、流行的所谓通俗作品,在最终的目标方面,能够抵达经典作品所给予的那种深刻的激励与灵魂的震撼。那类粗俗的流行作品在一种招牌、广告的掩饰之下,兜售的仍然还是拙劣和廉价之物。人在精神上向下是容易的,向上是困难的。人的情怀与知识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才能在不断向上的过程中获得快感。以晦涩为由拒绝经典不过是一个借口,比如以李杜为代表的唐诗为例,这些诗篇除了时间留下的某些文字障碍,特别是一些古代人名地名的生僻之外,还会剩下多少晦涩?它们好就好在流畅自如,明白如话。那些被千古传唱的诗句正因为有脱口而出之美,才更加令人称奇叫绝。
  在正常的情形之下,社会经典阅读的意义完全不必过分地强调和夸大,因为在稍稍健康的社会族群中,这只是一种再自然不过的常态而已。
其他文献
白话文简化了汉语形式,易于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但从传播文化、净化心灵层面看,诗歌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常见的诗歌出发,详细讲解诗歌中的正能量。 Vernacular s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发布的2012年8月份的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6.3%,环比上升0.7个百分点。由于非制造业没有综合指数,通常以商务活动指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1还记得刚刚踏入高一时的场景。学校林荫大道的尽头,报到的学生成群结队。我抱着一叠刚领来的教材面无表情地站着,特别孤独。我对高中的美好幻想全都打破—想象中美好的住校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别以为文字里的甜蜜是虚构的,现实里是见不到的,too young,too simple!写作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可有时你不得不说,写作也没高于生活,不信?来看看这些在现实里投喂一把把狗粮
在哲学界广泛讨论认识的能动作用时,有人夸大了认识的能动性一面。如王振武同志早在1985年提出“主体选择论的认识论”之设想,主张用主体的“选择论”来代替反映论。当时就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动物们栖身在年头久远的栏杆之后,远得几乎无法看清。爱与快乐的魔法早已消失,世界塌缩为现实。一·大象大智慧藏在很多貌似粗浅的地方。譬如说电影台词。莱昂纳多在《盗梦空
纤瘦的贾岛仿佛也曾来过这里  站在青城山中 看了五月半间的瀑布后  他的诗中 便多了流水 青草 白云  和散文诗般游弋的鱼群  多少人 千里迢迢来到青城山  就是为了在六月,做一尾这样的鱼  双手如鳍一样 划过高楼 商场 烟囱  逼人的热浪和河流般的掌纹  他们游进一团绿中 一片凉里  在一棵树下或某朵花前 鼓着腮帮  吐着诗一样优雅的泡泡  有风 从青城山间缓慢地吹过  已经难以拂动这波澜不惊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