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社会人才需求要求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转变为包括互动教学和案例教学在内的新教学模式。这种新教学模式要求高校教师不仅要熟知现代教育手段与方式、掌握渊博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有强烈的育人责任感、豁达的性情和敏捷的思维,并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与较强的实践能力。为此,高校教师应从师德建设、专业培养和经验积累三方面加强自身的素质培养,增强教学素质能力。
【关键词】教学模式 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 素质培养
在高等教育中,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教学模式则是传递知识、培养能力的通道。不同的教学模式取得的教学效果不同,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也不同。传统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应试教学模式,难以达到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为此,高校教师应加强素质培养,转变教学模式,以培养出研究型、创新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
一、教学模式的转变——从传统教学模式转为新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中,教师仅作为知识的传递者,在教学中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讲解教材中的概念、原理和推理,并以学生对这些概念、原理的熟识程度作为能力测试标准,这种单向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因而难以培养出思维活跃、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新教学模式在教学手段的采用、教学内容的设计与教学方法的选取上都能反映并符合时代的发展。因此,应转变教学模式,促使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化为新教学模式。一般而言,可从以下两个方面采取新教学模式。
一是采取互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也称对话教学,它将师生、生生交互对话作为教学的表征与载体,强调教学互动,教学相长。
在互动式教学模式下,教学主体由教师向学生转移,教师只是对学生的学习起导向作用。互动式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认知与情感的参与,教师借助多种教学手段传递教学信息,激活学生的对话意识,包括表达欲望、交流需求、疑难求解及兴趣关注等,并洞察学生的认知状况与情感变化。同时,教师应针对各类学生采取不同的激励机制进行信息反馈,使学生在对话中体验强烈的成功情感,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互动式教学的操作方式主要有问答式、愤悱式、交际式和辩论式四种。问答式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建构引导学生探求真知的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做到有的放矢。这种教学方式有可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产生正向效果,但也可能会将学生置于被动地位,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愤悱式教学即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主张教师不过多干预学生的学习思考过程,只是适时适度启发,使学生历经探究过程后能解决疑惑、攻克难关,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更热衷于独立思考。而教师在此过程中获得若干启迪,达到教学相长的功效。交际式教学建立在师生关系平等的基础上,由教师设定讨论主题,向学生辐射扩散,师生共同深入探讨。这种方式能吸引更多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主体性作用,在讨论过程中能活跃思维、交流思想,使具有创意的观点启迪更多的学生。当然,这也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组织能力与监控能力。辩论式教学是较高层次的互动式教学,它要求教师能宽容、客观、公正地看待学生的观点,而学生间能针对问题焦点深入探讨,互相启迪。这一教学方式可使学生扩展思路,养成多角度全方位看待问题的习惯。但在实践中运用较少,它的形成与发展尚需教师观念的更新及教育机制的完善。
二是采取案例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也称实验教学,其重点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它可在日常课程学习中随课堂教学分散进行,也可在某门专业课学习后集中进行,还可在几门相关专业课教学后综合进行。
在案例式教学中,教师选取若干反映现实问题并与专业紧密相关的案例材料,分散给学生,由学生通过自由思考、查找资料、相互讨论、进行调查研究等手段,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撰写分析报告进行答辩,从而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运用的过渡。答辩与最终评价也可由学生参与进行,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和探索兴趣。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高度关注专业发展的理论前沿与现实运用,把握案例分析的内容与适用性,并适时适度指点学生。
归纳起来,教师在案例式教学中的主要任务是:案例分析前,科学合理地选配案例材料,系统讲解与案例分析相关的专业知识。案例分析初,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抽选材料、布置基本任务。案例分析中,了解各组学生的分析进程与路线,并在学生需要时给出适当建议与指点。案例分析后,组织学生进行答辩,对学生的答辩与分析报告及评价结论进行点评,并对整个案例教学过程及效果进行总结。案例式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在案例学习中,学生分工合作、集思广益,通过对案例的思考与分析,对专业知识的回顾与资料的查询,能有效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沟通,从而增强运用专业综合知识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新教学模式下教师素质的培养
由以上分析可知,新教学模式要求高校教师不仅应熟知现代教育手段与方式、掌握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应有强烈的育人责任感、豁达的性情和敏捷的思维,并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与较强的实践能力。我国高校大部分教师来源于高校毕业生,他们大都只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培养和短暂的岗前教育培训,上岗后缺乏必要的实践锻炼和教育方式交流与学习,各种教育方式和手段的获取与选用仅凭实践摸索,因此,在教学任务繁重的情况下,他们往往难以及时反思其教学方式、内容及效果来达到教学与育人的统一。目前,大多数高校对教师的培养往往理解注重学历提高或专业理论培养,而相对忽视教育方式与实践经验培养的必要性。在尚未形成一套科学的高校教师培养模式前,对高校教师素质的培养应侧重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育情操
育人以德为本,高校教师在教学中传递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应是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责任感。这种言传身教要求教师自身要有较高的修养与情操。因此,有必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岗位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思想素质和育人风尚。教育思想及师德培养不应只是理论的灌输,还应是经验的传递。这可采取定期邀请名师讲座、定期进行教育思想交流等形式来达成。同校教师或同专业教师定期座谈,交流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效果,由于面对同一教学客体(同一批学生),因而在寻求学生的认同方式与沟通方式上能较快达成一致。定期教师交流也能促进先进教学方式的推广和教学理念的升华,在教师素质培养经费有限的条件下,定期教师交流是一种省时、省财、运用灵活的教师素质培养方式。 (二)注重专业培养,夯实理论基础
高校教师以专业教学为主,侧重于某一专业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对学生的专业教育,也有利于教师自身的进步。尽管高校教师在走上讲台之前均已接受了4至7年的专业教育,但在其走上教师岗位之后,却因为完成教学任务量或由于专业转变而接受与自己所学专业存在差别的教学任务,从而形成边学边教的局面。在这种情形下,由于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因而他们仅能实现教材内容的讲解,难以有效实现专业教学中的指点迷津与开拓思维。有些教师尽管从事的是与自己专业相近的教学工作,但未形成自己的核心教学课程,教学任务大、课程门数多,所教知识过宽过散,这样在备课时难以互相补益、互相促进,从而难以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高校教师不应是的全才,而应是专才。教师他的知识结构应是发散形,聚焦于某一专业,发散于相关领域。教师应在担任某一领域教学任务的同时,主攻某一门或两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其科研与后期学历教育应着重于该专业,这样才能达到以教促学、以学助教,实现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三)打造实践环境,累积实践经验
高等教育大多为大众化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社会的实用性人才,理论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在未来的实践中能学以致用。因此,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中的实践联系是高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目前我国高校许多教师都是直接由教室步上讲台,其所学理论知识尚未到实践中进行验证就直接传授给学生,这样是难以取得有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效果的。
给高校教师创造实践环境,累积他们的实践经验是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师素质的必要手段。对刚从高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应给予其一年时间到企业相关岗位从事实践活动;对已从事教学的老教师,也应每隔三五年让其到企业锻炼半年,了解其教学专业理论在基层中的运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从而使其后的理论教学能做到有的放矢。为提高这种较长期的实践培养效果,学校可与相关企业建立互助关系,学校给企业培养人才,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环境。对从事实践活动的教师,可依据其在企业的业务表现来发放工资,促使其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积极进行实践学习。学校也可鼓励教师创办校办企业或咨询公司来营造实践环境,但校办企业或咨询公司的业务范围应紧密结合教学专业,这样才能实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和实践对理论的检验。与企业进行横向科学研究是从更高层次上培养教师实践能力的方式,而寒暑假到企业的短期考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
总之,在现代社会新要求下,高校教师应努力抓紧机会加强对自身的素质培养,转变教学模式为社会培养更多素质高、能力强的实用型学生。
【关键词】教学模式 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 素质培养
在高等教育中,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教学模式则是传递知识、培养能力的通道。不同的教学模式取得的教学效果不同,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也不同。传统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应试教学模式,难以达到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为此,高校教师应加强素质培养,转变教学模式,以培养出研究型、创新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
一、教学模式的转变——从传统教学模式转为新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中,教师仅作为知识的传递者,在教学中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讲解教材中的概念、原理和推理,并以学生对这些概念、原理的熟识程度作为能力测试标准,这种单向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因而难以培养出思维活跃、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新教学模式在教学手段的采用、教学内容的设计与教学方法的选取上都能反映并符合时代的发展。因此,应转变教学模式,促使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化为新教学模式。一般而言,可从以下两个方面采取新教学模式。
一是采取互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也称对话教学,它将师生、生生交互对话作为教学的表征与载体,强调教学互动,教学相长。
在互动式教学模式下,教学主体由教师向学生转移,教师只是对学生的学习起导向作用。互动式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认知与情感的参与,教师借助多种教学手段传递教学信息,激活学生的对话意识,包括表达欲望、交流需求、疑难求解及兴趣关注等,并洞察学生的认知状况与情感变化。同时,教师应针对各类学生采取不同的激励机制进行信息反馈,使学生在对话中体验强烈的成功情感,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互动式教学的操作方式主要有问答式、愤悱式、交际式和辩论式四种。问答式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建构引导学生探求真知的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做到有的放矢。这种教学方式有可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产生正向效果,但也可能会将学生置于被动地位,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愤悱式教学即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主张教师不过多干预学生的学习思考过程,只是适时适度启发,使学生历经探究过程后能解决疑惑、攻克难关,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更热衷于独立思考。而教师在此过程中获得若干启迪,达到教学相长的功效。交际式教学建立在师生关系平等的基础上,由教师设定讨论主题,向学生辐射扩散,师生共同深入探讨。这种方式能吸引更多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主体性作用,在讨论过程中能活跃思维、交流思想,使具有创意的观点启迪更多的学生。当然,这也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组织能力与监控能力。辩论式教学是较高层次的互动式教学,它要求教师能宽容、客观、公正地看待学生的观点,而学生间能针对问题焦点深入探讨,互相启迪。这一教学方式可使学生扩展思路,养成多角度全方位看待问题的习惯。但在实践中运用较少,它的形成与发展尚需教师观念的更新及教育机制的完善。
二是采取案例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也称实验教学,其重点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它可在日常课程学习中随课堂教学分散进行,也可在某门专业课学习后集中进行,还可在几门相关专业课教学后综合进行。
在案例式教学中,教师选取若干反映现实问题并与专业紧密相关的案例材料,分散给学生,由学生通过自由思考、查找资料、相互讨论、进行调查研究等手段,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撰写分析报告进行答辩,从而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运用的过渡。答辩与最终评价也可由学生参与进行,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和探索兴趣。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高度关注专业发展的理论前沿与现实运用,把握案例分析的内容与适用性,并适时适度指点学生。
归纳起来,教师在案例式教学中的主要任务是:案例分析前,科学合理地选配案例材料,系统讲解与案例分析相关的专业知识。案例分析初,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抽选材料、布置基本任务。案例分析中,了解各组学生的分析进程与路线,并在学生需要时给出适当建议与指点。案例分析后,组织学生进行答辩,对学生的答辩与分析报告及评价结论进行点评,并对整个案例教学过程及效果进行总结。案例式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在案例学习中,学生分工合作、集思广益,通过对案例的思考与分析,对专业知识的回顾与资料的查询,能有效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沟通,从而增强运用专业综合知识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新教学模式下教师素质的培养
由以上分析可知,新教学模式要求高校教师不仅应熟知现代教育手段与方式、掌握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应有强烈的育人责任感、豁达的性情和敏捷的思维,并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与较强的实践能力。我国高校大部分教师来源于高校毕业生,他们大都只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培养和短暂的岗前教育培训,上岗后缺乏必要的实践锻炼和教育方式交流与学习,各种教育方式和手段的获取与选用仅凭实践摸索,因此,在教学任务繁重的情况下,他们往往难以及时反思其教学方式、内容及效果来达到教学与育人的统一。目前,大多数高校对教师的培养往往理解注重学历提高或专业理论培养,而相对忽视教育方式与实践经验培养的必要性。在尚未形成一套科学的高校教师培养模式前,对高校教师素质的培养应侧重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育情操
育人以德为本,高校教师在教学中传递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应是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责任感。这种言传身教要求教师自身要有较高的修养与情操。因此,有必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岗位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思想素质和育人风尚。教育思想及师德培养不应只是理论的灌输,还应是经验的传递。这可采取定期邀请名师讲座、定期进行教育思想交流等形式来达成。同校教师或同专业教师定期座谈,交流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效果,由于面对同一教学客体(同一批学生),因而在寻求学生的认同方式与沟通方式上能较快达成一致。定期教师交流也能促进先进教学方式的推广和教学理念的升华,在教师素质培养经费有限的条件下,定期教师交流是一种省时、省财、运用灵活的教师素质培养方式。 (二)注重专业培养,夯实理论基础
高校教师以专业教学为主,侧重于某一专业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对学生的专业教育,也有利于教师自身的进步。尽管高校教师在走上讲台之前均已接受了4至7年的专业教育,但在其走上教师岗位之后,却因为完成教学任务量或由于专业转变而接受与自己所学专业存在差别的教学任务,从而形成边学边教的局面。在这种情形下,由于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因而他们仅能实现教材内容的讲解,难以有效实现专业教学中的指点迷津与开拓思维。有些教师尽管从事的是与自己专业相近的教学工作,但未形成自己的核心教学课程,教学任务大、课程门数多,所教知识过宽过散,这样在备课时难以互相补益、互相促进,从而难以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高校教师不应是的全才,而应是专才。教师他的知识结构应是发散形,聚焦于某一专业,发散于相关领域。教师应在担任某一领域教学任务的同时,主攻某一门或两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其科研与后期学历教育应着重于该专业,这样才能达到以教促学、以学助教,实现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三)打造实践环境,累积实践经验
高等教育大多为大众化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社会的实用性人才,理论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在未来的实践中能学以致用。因此,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中的实践联系是高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目前我国高校许多教师都是直接由教室步上讲台,其所学理论知识尚未到实践中进行验证就直接传授给学生,这样是难以取得有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效果的。
给高校教师创造实践环境,累积他们的实践经验是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师素质的必要手段。对刚从高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应给予其一年时间到企业相关岗位从事实践活动;对已从事教学的老教师,也应每隔三五年让其到企业锻炼半年,了解其教学专业理论在基层中的运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从而使其后的理论教学能做到有的放矢。为提高这种较长期的实践培养效果,学校可与相关企业建立互助关系,学校给企业培养人才,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环境。对从事实践活动的教师,可依据其在企业的业务表现来发放工资,促使其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积极进行实践学习。学校也可鼓励教师创办校办企业或咨询公司来营造实践环境,但校办企业或咨询公司的业务范围应紧密结合教学专业,这样才能实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和实践对理论的检验。与企业进行横向科学研究是从更高层次上培养教师实践能力的方式,而寒暑假到企业的短期考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
总之,在现代社会新要求下,高校教师应努力抓紧机会加强对自身的素质培养,转变教学模式为社会培养更多素质高、能力强的实用型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