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英国水彩画的起源与发展和中国水彩画的情况以及中国画中皴擦技法的介绍,并分析了英国水彩画和我国传统国画的相似特点,继而针对中国画的皴擦法在当代水彩画的应用,做了详细的阐述和研究。国画用笔的皴擦法使西方的水彩画在中国拥有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特征,研究认为这是中国特色水彩画语言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皴擦法 水彩画 中国画笔法
水彩画产生于16世纪的英国,最初是起源于“风土地形画”。18世纪地质学和制图的发展对英国水彩画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作用。有“水彩画之父”美誉的保罗·桑德比在颜料制作和绘制技法上做了很多实验,为以后的水彩画表现技巧指明了方向,走出了关键的一步。水彩画到了19世纪中叶以后得到了迅猛发展,水彩画由最初的风土地形图逐渐发展成为西方绘画体系中独立存在和发展的一个画种,以透明清新、水色交融为特征,并因此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特色,艺术家利用其特有的绘画语言,能动地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从而给人们以强烈的美感,同时也确立了英国水彩画在世界美术史上的地位。
水彩画自从在清初“西学东渐”的大潮中被引入中国,它几经沧桑,扎根于中国深厚的文化土壤当中,经过了百余年的发展,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时至今日,已经形成了空前繁荣的新局面。根据水彩画材料的性质来说,可以说在传入我国的西洋画中,水彩画与我们民族的绘画是最亲近的,因为它们都是用水作为调和媒介的,颜色溶于水而且也是透明的,与中国画中草色颜料十分相似。而且也是充分运用水分和纸张的本色,利用颜料在湿纸上自然混合来达到自然的效果。早在水彩画传入我国初期,一些画家如涂永清、周湘、李铁夫等在水彩画创作中就走着一条“中西合并”的套路,用一些国画的技法来进行水彩画的创作,如泼色、转印及飞白等方法都是在继承西洋水彩画的特质的同时又具有中国画特色的很好见证。随着中国水彩画的蓬勃发展,中国当代的水彩画家继承了以英国水彩画为代表的西洋传统水彩画传统,充分运用中国画当中大量的技法和文化内涵来丰富水彩画的语言。
百度百科中“皴法”是中国画表现技法之一,“皴”顾名思义,是指皮肤受风寒后而起的皱纹。自然界中山石峰坡、树木房舍,结构复杂多变,表面肌理各具特点,再加上风吹雨淋日晒,表面就有各种不同的皱纹,好象皮肤起了“皴”。怎样表现这些“皴”就是皴法。皴法有点皴、线皴、面皴三种,主要是运用点线面不同的组合方式刻划各种自然景物,如山石的表面、体积的转折、明暗的变化、凹凸起伏等。轮廓好似人的骨架,而皴是在轮廓内的变化,好象人的肌肉,淡墨的色彩就好象人的皮肤。皴法对表现物体的空间感、质量感、阴阳向背,作用很大,不可忽视。古代画家在艺术实践中,根据各种山石的不同地质结构和树木表皮状态,加以概括而创造出来的表现程式。其皴法种类都是以各自的形状而命名的。早期山水画的主要表现手法为以线条勾勒轮廓,之后敷色。随着绘画的发展,为表现山水中山石树木的纹路、质地、阴阳、凹凸、向背,逐渐形成了皴擦的笔法,形成中国画独特的绘画技法。其基本方法是,利用毛笔运行的各种方式来表现山岳的明暗(凸凹),复杂的地质构造,以及不同山石的形貌,所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皴擦方法。“擦法”更容易理解,即把笔的水分和墨降到最低,用较吸水的纸吸干一点,向纸面摩擦。这里用擦的方法表示云雾或者山的石面或者其它抽象的块面。
谈到皴擦法不得不提到荆浩,荆浩是五代时期著名画家,战乱时他隐居到太行山,长期深入研究自然,创作了全景式构图的山水画,风格宏伟壮观,大气磅礴。《匡庐图》是其代表作,是凭印象描绘的庐山景色,画面高远、平远、深远兼备,全水墨作画;并创作出皴擦的技法,这不但是对唐代的水墨山水的继承和发展,而且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清朝的画家石涛有句名言是“笔墨当随时代”。 在笔者来看,所谓“笔墨”代表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而“随时代”,是对绘画发展问题提出的原则与标准,即传统的“笔墨”不能失去时代的气息与风貌,否则将会使绘画的发展失去新意。就像郎绍君曾经说:“凡生在中国土地,要离开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不可能的。”而当代中国水彩画更是离不开传统,水彩画所追求的水色淋漓、飘逸空灵、浑然一体的意境与中国画所追求的气韵生动、似与不似、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相似,颇有天生的“兄弟”关系。水彩画接近我们民族的欣赏习惯而易被我们接受和认同,纵观我国当代的水彩画就大量应用了传统的国画笔法。在用笔上西式的水彩笔有很多局限,而加入中式的毛笔就丰富了画面的用笔方法,如毛笔的皴擦法的加入,再辅之以圆头画笔、板刷等工具,画面形成了有传统国画特征的视觉元素,这就形成了有别于西方水彩画的中国水彩画。例如笔者在用水彩材料去描绘老旧和具有沧桑感的对象时,传统国画的皴擦法就很适合。特别是一些老旧的房屋、墙面残破、外露一些破旧的石头和红砖,表面斑驳的色彩和变化丰富的视觉肌理,都很适合用皴擦法来绘制。在描绘一些东北的雪后的风景,特别是茫茫白雪中的一些荒草甸子,一些淡淡露出的土地,这些景物都为皴擦技法提供了可以表现的想象空间和随意发挥的可能性。
水彩画进入中国已有100多年了,因与中国画有极其相似血脉关系,所以必然为中国水彩画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国画皴擦法笔法的介入使水彩画在中国有更大的施展余地和表现空间,我们期待着具有中国特色水彩艺术在未来的日子当中能有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洪义,张宾雁.中外美术史简明教程[M].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2]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3]周刚.水彩风景画写生技法教学[M].江西美术出版社,2007.
【关键词】皴擦法 水彩画 中国画笔法
水彩画产生于16世纪的英国,最初是起源于“风土地形画”。18世纪地质学和制图的发展对英国水彩画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作用。有“水彩画之父”美誉的保罗·桑德比在颜料制作和绘制技法上做了很多实验,为以后的水彩画表现技巧指明了方向,走出了关键的一步。水彩画到了19世纪中叶以后得到了迅猛发展,水彩画由最初的风土地形图逐渐发展成为西方绘画体系中独立存在和发展的一个画种,以透明清新、水色交融为特征,并因此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特色,艺术家利用其特有的绘画语言,能动地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从而给人们以强烈的美感,同时也确立了英国水彩画在世界美术史上的地位。
水彩画自从在清初“西学东渐”的大潮中被引入中国,它几经沧桑,扎根于中国深厚的文化土壤当中,经过了百余年的发展,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时至今日,已经形成了空前繁荣的新局面。根据水彩画材料的性质来说,可以说在传入我国的西洋画中,水彩画与我们民族的绘画是最亲近的,因为它们都是用水作为调和媒介的,颜色溶于水而且也是透明的,与中国画中草色颜料十分相似。而且也是充分运用水分和纸张的本色,利用颜料在湿纸上自然混合来达到自然的效果。早在水彩画传入我国初期,一些画家如涂永清、周湘、李铁夫等在水彩画创作中就走着一条“中西合并”的套路,用一些国画的技法来进行水彩画的创作,如泼色、转印及飞白等方法都是在继承西洋水彩画的特质的同时又具有中国画特色的很好见证。随着中国水彩画的蓬勃发展,中国当代的水彩画家继承了以英国水彩画为代表的西洋传统水彩画传统,充分运用中国画当中大量的技法和文化内涵来丰富水彩画的语言。
百度百科中“皴法”是中国画表现技法之一,“皴”顾名思义,是指皮肤受风寒后而起的皱纹。自然界中山石峰坡、树木房舍,结构复杂多变,表面肌理各具特点,再加上风吹雨淋日晒,表面就有各种不同的皱纹,好象皮肤起了“皴”。怎样表现这些“皴”就是皴法。皴法有点皴、线皴、面皴三种,主要是运用点线面不同的组合方式刻划各种自然景物,如山石的表面、体积的转折、明暗的变化、凹凸起伏等。轮廓好似人的骨架,而皴是在轮廓内的变化,好象人的肌肉,淡墨的色彩就好象人的皮肤。皴法对表现物体的空间感、质量感、阴阳向背,作用很大,不可忽视。古代画家在艺术实践中,根据各种山石的不同地质结构和树木表皮状态,加以概括而创造出来的表现程式。其皴法种类都是以各自的形状而命名的。早期山水画的主要表现手法为以线条勾勒轮廓,之后敷色。随着绘画的发展,为表现山水中山石树木的纹路、质地、阴阳、凹凸、向背,逐渐形成了皴擦的笔法,形成中国画独特的绘画技法。其基本方法是,利用毛笔运行的各种方式来表现山岳的明暗(凸凹),复杂的地质构造,以及不同山石的形貌,所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皴擦方法。“擦法”更容易理解,即把笔的水分和墨降到最低,用较吸水的纸吸干一点,向纸面摩擦。这里用擦的方法表示云雾或者山的石面或者其它抽象的块面。
谈到皴擦法不得不提到荆浩,荆浩是五代时期著名画家,战乱时他隐居到太行山,长期深入研究自然,创作了全景式构图的山水画,风格宏伟壮观,大气磅礴。《匡庐图》是其代表作,是凭印象描绘的庐山景色,画面高远、平远、深远兼备,全水墨作画;并创作出皴擦的技法,这不但是对唐代的水墨山水的继承和发展,而且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清朝的画家石涛有句名言是“笔墨当随时代”。 在笔者来看,所谓“笔墨”代表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而“随时代”,是对绘画发展问题提出的原则与标准,即传统的“笔墨”不能失去时代的气息与风貌,否则将会使绘画的发展失去新意。就像郎绍君曾经说:“凡生在中国土地,要离开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不可能的。”而当代中国水彩画更是离不开传统,水彩画所追求的水色淋漓、飘逸空灵、浑然一体的意境与中国画所追求的气韵生动、似与不似、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相似,颇有天生的“兄弟”关系。水彩画接近我们民族的欣赏习惯而易被我们接受和认同,纵观我国当代的水彩画就大量应用了传统的国画笔法。在用笔上西式的水彩笔有很多局限,而加入中式的毛笔就丰富了画面的用笔方法,如毛笔的皴擦法的加入,再辅之以圆头画笔、板刷等工具,画面形成了有传统国画特征的视觉元素,这就形成了有别于西方水彩画的中国水彩画。例如笔者在用水彩材料去描绘老旧和具有沧桑感的对象时,传统国画的皴擦法就很适合。特别是一些老旧的房屋、墙面残破、外露一些破旧的石头和红砖,表面斑驳的色彩和变化丰富的视觉肌理,都很适合用皴擦法来绘制。在描绘一些东北的雪后的风景,特别是茫茫白雪中的一些荒草甸子,一些淡淡露出的土地,这些景物都为皴擦技法提供了可以表现的想象空间和随意发挥的可能性。
水彩画进入中国已有100多年了,因与中国画有极其相似血脉关系,所以必然为中国水彩画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国画皴擦法笔法的介入使水彩画在中国有更大的施展余地和表现空间,我们期待着具有中国特色水彩艺术在未来的日子当中能有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洪义,张宾雁.中外美术史简明教程[M].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2]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3]周刚.水彩风景画写生技法教学[M].江西美术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