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由于学生训练不够,积累素材不多,加上很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观念呆板、创新意识不强,导致学生的写作存在很多问题。如由于素材积累不够,面对作文出现“老虎抓苍蝇——无处下爪”的窘境;语言文字功底浅、应用表述差,写不出好文章;作文教学和学生习作只注重方法技巧,呆板死套;立意陈旧,缺乏创新,编故事、套情节,文非真文,言非真言,人非真人;在“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的指挥下,学生被迫放弃对生活的感受、思考和感悟,缺乏真情实感,甚至有的学生对作文产生厌烦情绪,一说作文就头痛。
怎样既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又不抹杀学生的兴趣,这是语文教师始终追求的境界。新课标明确指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针对以上在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体验作文成功的乐趣,提高写作水平,写出好作文,要求作文教学采取相应的措施。下面就谈谈笔者在作文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转变角色,更新观念,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体
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师往往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在习作前就给学生规定了写作的呆板模式,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而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作文的真正主体,写作要求学生在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表述,要有真情实感,充分体现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一定要转换角色,还主体于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关注學生的需要、情感和发展,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写作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写出好文章,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二、注重实践,回归生活,加强作文素材积累
实践出真知。现实生活是作文的素材源泉,“根深才能叶茂,源远才能流长”,作文离开了现实生活,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历代的文学家都十分重视素材的积累,如蒲松龄在家门口设茶摊收集素材,现代作家下乡采风。要想学生写出好作文,教师就要引导他们回归实践、回归生活,积极积累素材,这样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写作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任何生活中的材料都可进入学生的视野,纳入学生的作文范围。教师要引导学生投身于社会生活之中,感受时代跳动的脉搏,充分接触社会,捕捉材料,提升能力。具体来说,要注重以下两方面:一要增加阅读量,博览群书,涉猎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广泛阅读书籍、报刊,并做好读书笔记,把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语段摘录下来,随时翻看,在写作时积极使用,日积月累,他们的写作水平就会逐渐提高。二要注重实践,捕捉素材,提升认识。生活是一所大学,有着丰富的写作资源和材料。这就要求学生观察生活,参与生活,并把生活实践中的所感所想、所见所闻通过日记、周记、观察笔记等形式及时记录下来,日积月累、集腋成裘,说话就能出口成章,作文就会妙笔生花、有血有肉。
总之,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美好的生活应该有美好的文章来记录。教师应教会学生目光不要太快地移开,要更多地投入生活,多看课外书,多看好书,留心社会,拓展视野,积累素材,用心灵与自然交流,用心灵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激情。只有回归生活,才能使学生的作文水平随着融入生活广度的拓展、深度的开掘,得以真正的提高。
三、立意新颖,构思巧妙,提高习作深度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和意图。立意成功在学生习作中起着画龙点睛的功能。因此,学生学写作文,除了积累丰富的素材外,还要特别注意文章的立意。首先,作文立意要正确巧妙,文章的感情和思想观点要正确,要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小中见大,平中见奇。其次,立意要新颖深刻,切忌人云亦云,要用独到的视角,站在时代的高度,多角度、多侧面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出更深层的意蕴。一篇立意新颖、构思巧妙的文章往往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另外,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还要善于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用肯定的态度去欣赏并利用这些闪光点,多鼓励学生,如此等等,多管齐下,学生的写作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重要的环节,写作水平的高低,作文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语文成绩。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积极更新观念,让学生多积累素材,把写作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在快乐的情感体验中,完成培养学生表情达意能力的目标,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激发创作欲望,提高作文水平。
(责任编辑 陈剑平)
怎样既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又不抹杀学生的兴趣,这是语文教师始终追求的境界。新课标明确指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针对以上在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体验作文成功的乐趣,提高写作水平,写出好作文,要求作文教学采取相应的措施。下面就谈谈笔者在作文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转变角色,更新观念,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体
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师往往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在习作前就给学生规定了写作的呆板模式,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而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作文的真正主体,写作要求学生在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表述,要有真情实感,充分体现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一定要转换角色,还主体于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关注學生的需要、情感和发展,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写作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写出好文章,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二、注重实践,回归生活,加强作文素材积累
实践出真知。现实生活是作文的素材源泉,“根深才能叶茂,源远才能流长”,作文离开了现实生活,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历代的文学家都十分重视素材的积累,如蒲松龄在家门口设茶摊收集素材,现代作家下乡采风。要想学生写出好作文,教师就要引导他们回归实践、回归生活,积极积累素材,这样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写作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任何生活中的材料都可进入学生的视野,纳入学生的作文范围。教师要引导学生投身于社会生活之中,感受时代跳动的脉搏,充分接触社会,捕捉材料,提升能力。具体来说,要注重以下两方面:一要增加阅读量,博览群书,涉猎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广泛阅读书籍、报刊,并做好读书笔记,把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语段摘录下来,随时翻看,在写作时积极使用,日积月累,他们的写作水平就会逐渐提高。二要注重实践,捕捉素材,提升认识。生活是一所大学,有着丰富的写作资源和材料。这就要求学生观察生活,参与生活,并把生活实践中的所感所想、所见所闻通过日记、周记、观察笔记等形式及时记录下来,日积月累、集腋成裘,说话就能出口成章,作文就会妙笔生花、有血有肉。
总之,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美好的生活应该有美好的文章来记录。教师应教会学生目光不要太快地移开,要更多地投入生活,多看课外书,多看好书,留心社会,拓展视野,积累素材,用心灵与自然交流,用心灵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激情。只有回归生活,才能使学生的作文水平随着融入生活广度的拓展、深度的开掘,得以真正的提高。
三、立意新颖,构思巧妙,提高习作深度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和意图。立意成功在学生习作中起着画龙点睛的功能。因此,学生学写作文,除了积累丰富的素材外,还要特别注意文章的立意。首先,作文立意要正确巧妙,文章的感情和思想观点要正确,要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小中见大,平中见奇。其次,立意要新颖深刻,切忌人云亦云,要用独到的视角,站在时代的高度,多角度、多侧面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出更深层的意蕴。一篇立意新颖、构思巧妙的文章往往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另外,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还要善于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用肯定的态度去欣赏并利用这些闪光点,多鼓励学生,如此等等,多管齐下,学生的写作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重要的环节,写作水平的高低,作文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语文成绩。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积极更新观念,让学生多积累素材,把写作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在快乐的情感体验中,完成培养学生表情达意能力的目标,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激发创作欲望,提高作文水平。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