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使用好新教材,首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服务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对教师本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这一点上来讲,“以人为本”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人生态度。
关键词 以人为本 课程标准 授人以渔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是通过课程来实施的。自从新数学课程走进我校以来,它已完全走进了师生的生活。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要让教师能走进新课程,使用好新教材,那么首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服务的教学理念。
一、以人为本,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学会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教师不能对数学的认识持静态的观点,而应持动态的数学教育观,将数学看成学生的“再创造”或“类创造”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
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是这样处理的:①联想。你能把它转化成以前学习过的图形吗?有哪些?(确定目标)②探索。如何转化呢?讨论后再进一步启发,你能一刀就转化成长方形吗?学生虽然走了很多弯路,但通过实际操作终于摸索出剪的方法。③深化。让学生得出比较合理的剪的方法:沿任意一条高剪。④推导面积公式。这样,学生充分参与了探索过程,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发现者”。在课堂上我推导公式定理之后,常让学生归纳方法、思路,每章结束之后又让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知识拓展延伸,结合实际撰写数学小论文。这样做效果很好,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学会学习。
二、以人为本,授人以渔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学习过程。”我想,过程比结果意义更重大,给足学生亲历学习过程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就能充分地进行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教师适时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猜测验证、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得到正确的结果。这样的过程,学生思维得到了训练,智力得到了开发,潜力得到挖掘,既习得了方法,又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并由此产生了学习、探索数学的兴趣,为学生数学学习增添动力。
教学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时,可以出示几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式子,并给出结果,先让学生观察、发现规律与计算法则,接着问学生:为什么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说明?把学生推入到问题当中。学生一开始认为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可真正想说明的时候,却不是那么简单。于是学生有的独立思考,有的三五成群各抒己见地交流,最后用举例子、画图等方法来说明法则的正确。貌似简单的问题,学生却费了一番周折,没有手足无措,而是积极思考,发挥潜能。学习氛围热烈、兴趣浓厚,思维活跃。由此看出,多给学生探索的机会学生才能学会思考,学会主动探究,学会合作交流,遇到问题才能以敏捷的思维,清晰的思路解决问题,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以人为本,联系学生实际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所以,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多从生活中“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找”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身临其境”地学数学,学生不会有突兀的陌生感,反而具备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
《角的认识》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教室中哪些地方有角,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身边哪些东西有角。比如:钟面两根指针未重合就形成一个角,红领巾有角等。情境的创设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受、去经历,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这种以现实问题为中心的开放式教学,促成了师生互动,有利于教学相长,将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为数学真正服务生活开辟了一个窗口。
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仅要求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对教师本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常言说,只有幸福快乐的老师,才能教出幸福快乐的学生。从这一点上来讲,“以人为本”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发展学生,从自身做起,从细节着手,就一定能做到“以人为本”,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以人为本 课程标准 授人以渔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是通过课程来实施的。自从新数学课程走进我校以来,它已完全走进了师生的生活。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要让教师能走进新课程,使用好新教材,那么首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服务的教学理念。
一、以人为本,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学会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教师不能对数学的认识持静态的观点,而应持动态的数学教育观,将数学看成学生的“再创造”或“类创造”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
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是这样处理的:①联想。你能把它转化成以前学习过的图形吗?有哪些?(确定目标)②探索。如何转化呢?讨论后再进一步启发,你能一刀就转化成长方形吗?学生虽然走了很多弯路,但通过实际操作终于摸索出剪的方法。③深化。让学生得出比较合理的剪的方法:沿任意一条高剪。④推导面积公式。这样,学生充分参与了探索过程,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发现者”。在课堂上我推导公式定理之后,常让学生归纳方法、思路,每章结束之后又让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知识拓展延伸,结合实际撰写数学小论文。这样做效果很好,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学会学习。
二、以人为本,授人以渔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学习过程。”我想,过程比结果意义更重大,给足学生亲历学习过程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就能充分地进行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教师适时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猜测验证、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得到正确的结果。这样的过程,学生思维得到了训练,智力得到了开发,潜力得到挖掘,既习得了方法,又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并由此产生了学习、探索数学的兴趣,为学生数学学习增添动力。
教学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时,可以出示几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式子,并给出结果,先让学生观察、发现规律与计算法则,接着问学生:为什么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说明?把学生推入到问题当中。学生一开始认为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可真正想说明的时候,却不是那么简单。于是学生有的独立思考,有的三五成群各抒己见地交流,最后用举例子、画图等方法来说明法则的正确。貌似简单的问题,学生却费了一番周折,没有手足无措,而是积极思考,发挥潜能。学习氛围热烈、兴趣浓厚,思维活跃。由此看出,多给学生探索的机会学生才能学会思考,学会主动探究,学会合作交流,遇到问题才能以敏捷的思维,清晰的思路解决问题,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以人为本,联系学生实际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所以,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多从生活中“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找”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身临其境”地学数学,学生不会有突兀的陌生感,反而具备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
《角的认识》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教室中哪些地方有角,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身边哪些东西有角。比如:钟面两根指针未重合就形成一个角,红领巾有角等。情境的创设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受、去经历,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这种以现实问题为中心的开放式教学,促成了师生互动,有利于教学相长,将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为数学真正服务生活开辟了一个窗口。
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仅要求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对教师本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常言说,只有幸福快乐的老师,才能教出幸福快乐的学生。从这一点上来讲,“以人为本”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发展学生,从自身做起,从细节着手,就一定能做到“以人为本”,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