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做个测试吧。这里有灵魂、死亡、孤独、爱情、善恶五把椅子,你认为谁该排第一位?不好玩了?皱眉头?你把善恶排第一,善恶岂是你来定夺;把爱情排第一,你爱情保鲜期多久,岂敢为它去死;把孤独排第一,你兜售你的孤独谁敢要;把死亡排筝一,是人见到都发怵,世人都在靠近它;那就把灵魂放第一,青问:你得到耶和华救赎了吗?
——题记
村上春树发布的久违力作《1Q84》全三卷,迅速登上了各大畅销书榜首,受到麇集亚太各地区村上迷们热捧,再次印证了村上式不朽神话。这具有浩淼之气的《1Q84》,村上自言是一部综合类小说。何谓综合?村上颇有野心,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曾这么想,他的《卡拉马佐夫兄弟》结果没能如愿,到另一个世界续写去了;福克纳也放言:“我有一个巴尔扎克的野心,想把整个世界都放进一部书里。”可叹,他提早谢幕。村上承兑了诺言,这部熔炉锤炼“某种猥琐、某种滑稽、某种深刻,有无法一语定论的混沌状况”的综合作品,在某种意思上纷纭杂陈着社会气象万千,虽不能完全渗透,但可喜的是在逐步向作家自定的“综合体小说”靠近。
拜读完厚厚的三大卷,不由愕然:村上究竟要谈论什么主题?在1Q84世界里充斥着侦破、犯罪、纯爱、情色欲等错综复杂的人性纠结情愫。其中不难看出小说不惜余力地展示核心人物的纠葛情结,从对人物内在情结的把脉找准症候,探索人物精神意识及对整个社会精神层面的解读。在这点上,作品不仅在讨论宗教、道德、政治上激进的危险性,更是触碰到时下病态青年脆弱的神经组织是否得以救赎。村上从古希腊圣殿里去淘金,充分挖掘核心人物的恋父、恋母、恋童、偷窥情结,折射出当今都市青年的精神病态,并运用超现实主义技法再现小说力道,威慑的故事情节,老坛装新酒的主题意义。
村上要叙述的是一个寻找与被感知,感知与被寻找的带有超现实般色彩的作品。小说开篇的第—人,正是由1984年进入1Q84。
伊拉克特拉情结
青豆,青豆雅美,多富有诗意色彩的名字,青色的小豆子如同安徒生笔下的“豌豆公主”或者“拇指姑娘”一样清馨可爱,但青豆的性格却与童话中的公主大相径庭。她在一所俱乐部做私家健身教练,身体显现出一切女性的美姿,除了自身认为乳房瑕疵之外,内心彰显出坚韧的抵抗力与复仇意识。这样的一个“公主”在找寻“王子”期间经历了寻找与被寻找、感知与被感知的心路历程。她所找寻的恋人是作家赋予人生追求极致的表现,是当代青年男女恋爱层面的折射,喜欢一个人就是单纯的喜欢,爱了就是爱了,彼此拥有的美好不曾忘记。这令我想到日本文化界的另一个村上,村上龙先生在分析饮食男女恋爱时,颇有洇染力的一笔:“如果不去想念那个人,那个人就已经没有了。那么,有什么办法不让人忘记吗?我觉得没有。”青豆就因“没有”才义无反顾地追逐属于自己的幸福,哪怕命悬一线。
然而寻找的故事是相互的,正所谓心心相印方能修成正果。而村上凸显的核心个性人物青豆,表现在她隐匿的身世与张力十足的伊拉克特拉情结——恋父情结。青豆的恋父情结集中体现在她张扬的性欲里,她喜欢找年龄较大的谢顶中年男子玩一夜情,不为金钱的鼓动,就为单纯的“过家家”性爱游戏。这正是青豆幼年父爱缺失的佐证,她要在与中年男子的游戏中填补父亲的形象。但即使如此,青豆自始至终深爱她的王子,虽说与别的男子交媾,但那不过是过眼云烟,绝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她所说的不会留下任何痕迹是指不会对爱人之外的任何男人动情。由她看来,“爱情与性”是平衡婚姻的两个砝码;是截然不同的双向车道,没有必要为了恋人而对性持有保守态度,何况此时的青豆正卷入一桩复仇计划。她与陌生中年男人肆意放纵性爱,就是要将自己童年沉重的肉体从欲望樊篱中释放出来,从而达到寂静安宁的归宿。由此可见,她把灵与肉的问题,看得很开,分得很细。性爱就是性爱,没有性的冲动何谈爱的滋润,在当今这个伦理道德被挑衅的年代,爱情过三秒就腐化的年代,“天长地久”的爱情在青豆看来就越显得弥足珍贵,所以,“我爱你,与肉体无关”等时下流行话语时刻牵引着都市青年男女的价值观。
俄狄浦斯情结
天吾,川奈日安吾,青豆雅美一生寻找的王子,一个极具小说家气质却做着培训机构的数学教员。村上在这文理兼和个性略偏阴柔的年轻人身上找寻古希腊弑父娶母的故事——表现人性的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这样的题材表现在阴郁王子天吾身上可谓相得益彰。
小说在“天吾篇”开始就体现其浓郁的恋母情结,以至于天吾成年后跟一个比自己大十岁的有夫之妇长期保持情人关系。他从与情人交合中发现其拥有一对与他记忆中母亲的乳房相似的、形体好看的丰腴乳房。由于童年母爱的缺失,导致天吾在无数次性爱的弥留里寻找母亲的爱抚。谈到天吾的生活方式,读者们不难想象他在未寻找到生命中的公主时,过着时下年轻人提倡的“一辈子住在一个地方,一辈子睡在一个人身旁”。乐安天命,享受生活的快活日子,只是找寻到青豆后,住的地方改了,一起睡的人自然变换了。这不仅是天吾的心态映照,更是作家想折射出时下青年人的生活状态——总喜欢进入自己一个人的世界,进得很深很深。天吾也会在寻找中迷失自己,感到无助的困顿,那么这部小说提出的“寻找”主题,究竟是作家在故弄玄虚,还是真有它寻找感知的魔力?村上春树明示了我们的感知:“任何人性当中都在寻找一个宝贵的东西,但能够找到的并不多。即使幸运地找到了,实际上找到的东西在很多时候也已受到致命的损毁。尽管如此,我们仍然继续寻找不止。因为若不这样做,生之意义本身便不存在。”
天吾一直过着平淡的生活,情人安田恭子为其增添了一抹油彩,她不仅是其身体与心灵的慰藉品,更是天吾缓解孤独的镇静剂。孤独,是现代人发明出来的黏稠剂——你越想逃离,它越发黏得紧。就因为天吾选择了这一剂镇静药,才避免灵魂抽离孤独的肉体后变得僵直;而安田女士在这不伦的恋爱里变得越加水润丰满。或许1Q84世界里孤独不是用来驱散,而是令人充分享受,是自然界赋予人类欲望最常见的表达形式,其自然宣泄充分感知,它就像空气,在人身体里仅待一会儿,不被注意却又那样必需。 恋童情结
恋童情结,即恋童癖。全书中首脑级人物,“先驱”教团的领袖——深田保先生,具有与众多未成年少女发生性关系欲望驱使下的恋童情结。
全书针对“先驱”教团组织向世界发问:“究竟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纠结于此的读者们不妨看看“先驱”组织生活方式,“先驱”里的人们,把物质享乐降到最低,自耕田地,扬弃名牌,不用任何家电或只用从垃圾箱里捡来修好的电器,把生活的减法做到极致,只保留一个对外窗口——跟外城市交换绿色蔬菜以获得生存下去的权利。这样的生活方式,大家都会戴上有色眼镜去审视,可我们很难以“邪恶”去丈量,几乎不可能,这或许是给物质社会困扰、窒息的人们指出另一种生活可能性,即使它从来没有成功过。然而真该反思的却是生活在现代文明炮制下的人们,我们从未让自己的生活慢下来,每天都在不停地为自己做加法运算,一会儿我想要这个,一会儿发现那个还要拼命去争夺,层层叠加,不断膨胀内心的欲望,甚至不择手段,善恶的天平早已失去平衡,自然滋生恶念。作家在善恶问题讨论上不落窠臼,从困顿里跳出来到达不二法门境界——善与恶取决于个人标准,平衡就是一种善。
说到善恶,集于一身的无疑是“先驱”首领深田保,承受善恶膈臆纠葛。他是little people的傀儡,受其力量驱使与未成年少女交合,这股恶浪并非深田保使然。在老妇人眼里这个罄竹难书、十恶不赦的领导,似乎也有着隐忍痛楚,在他与青豆的交谈中流露出强大的善举——他告诉青豆,天吾一直记得你,他也爱你。你们只有在1Q84里才会相遇,最好的结果,就是你们牵着手从这里走出去。青豆准备把特制的冰锥刺入他脖子后的那一刻,深田保什么都明白,他超乎泰然地接受,期待这样的解脱。全书几乎所有谜底都影射在深田保与青豆的终结对话里,抽离肉体的死亡显得平静如水,“死就是水消失在水里。”(博尔赫斯《谜》)事后,一切归于平淡;一切云淡风轻。这种无言的死,如同日本传统的樱花、富士山,无限的活。深田保就这样悄然地离去,使故事情节再一次跌宕在青豆与天吾命运中。
偷窥情结
牛河,牛河利治先生是全书中值得尊敬的人物,在第三卷中,牛河不仅成为第三个叙述对象,由配角提升到具有主体性叙述的地位,足见作家对其重视程度,他是除青豆和天吾外,第三个看到天空上挂着两个月亮的人。而就是这样一个人,被作者高高地举起后重重地摔下——他被Tamaru活活地勒死在1Q84世界里。这时很多读者会拍手称快,说讨厌的牛河终于死了,我读到此处悲从中来,牛河死于非命,令人扼腕至极。
大多数读者对牛河的厌恶,想必是他丑陋难堪的外貌下,又在执行“先驱”组织交代的侦查偷窥任务,需要说明的是牛河的偷窥情结是受组织安排监视天吾和青豆的动向,虽自身并无偷窥嗜好,行动却令人生厌。静下来想想牛河从一出场并无恶意,这个小人物至始至终都想过普通人的幸福生活,只因相貌不堪而屡屡受挫。幸好牛河有一颗聪明的头脑,凭借自身的才智与努力,闯出一片天地,获得了连自己也称奇的幸福。但好景不长,在律师证被吊销后,妻离子散,为了生存,他接受了“先驱”组织的任务,做起了这份偷窥工作。
其实从头到尾,不知牛河错在何处,他只是为了生存、为了被认同,一直挣扎着。一直努力着的人却要承受如此罪过,或许结果也过于残忍了。如真要说是谁铸造了牛河的悲剧,这个以貌取人似冰锥般杌陧的社会。如果牛河父母不出于虚荣嫌恶自己的儿子;如果这个社会能为内向、聪明的牛河提供更好的展示平台;如果牛河妻子不因贪图金钱嫁给他,那么牛河结局会不会有很大的改观?
从小说叙事的技法上讲,牛河利治必死。因为写到此处他已失去了利用价值,留下来只会破坏作品的完整性。海明威在小说创作体会中谈道:“一个故事讲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会发现只有死亡是最好的结尾。”再从作家的创作思路上不难看出,牛河由一、二卷小配角跃身成为主角之一,有了发声权,这样的话作家就不得不给他一个正式的退场。然而按照小说发展的势态,若不是天吾或青豆死,就只能轮到牛河。两者天生处于对立面,此时的村上不可能不让天吾和青豆重逢,因此,牛河必死。
在1Q84世界中,这种在超现实性故事里发生的一切,越是离奇越是接近生活现实。我们都是有病的人,上述谈到的时下青年人的种种情结式的病态痼疾,不正是揭示了我们青年活在这怪诞世界里心灵的备受煎熬?能否在与little people的抵抗中找寻另外的出路?有人说天使为什么会飞?是它把一切都看得很轻。当代青年人的病态就在于活得太复杂,什么都想要,什么也都不舍得丢,像只貔貅,只进不出。内心欲望的膨胀更陷心灵于空洞中欲罢不能。
当然书中青年人的病态在村上看来主要是信仰的缺位。针对日本社会经济体制的高度物化,一味追求泡沫金融带来的社会片刻安宁,长此以往,直接沦陷的是当代青年信仰的丢失。
小说在超现实主义萌发下产生的一切真实的怪诞,是作家极力营造的阅读氛围,旨在把读者拉进怪诞的1Q84中,如书名《1Q84》、天空中悬浮的两个月亮、little people编织的空气蛹等超现实性的隐喻,无疑以怪诞的表现技法力求生活的真实。就让我们赶紧走进充满超现实般隐喻的1Q84。
拿着放大镜看1Q84
在拿出放大镜之前,需要澄清“怪诞”这个词语,怪诞即荒诞,只是这个“怪”略显诡谲。小说之所以怪诞不经,还得从书名《1Q84》说起。书名1Q84,字母“Q”在此处是“question”——“问题;提问”的意思。而在日语中Q的发音又与阿拉伯数字9极其相似。倘若把1这个数字当做英文字母l,书名可译为:“我发现84年存在问题”(或“84年是个有问题的年代”);若扩大一点,就是“我要向整个80年代提问”;若再把“Q”看成一把放大镜,那就是作家要让世人都瞧瞧:“80年代究竟缺失了什么?”(说明:在中文里“Q”是汉字“缺”的大写字母)总而言之,书名1Q84,隐喻着日本美好的20世纪80年代,说其美好,那是被浸泡的美好,据悉是日本资本积累消费的黄金年代,日本的汽车畅销世界,轻重工业稳居世界前列,堪称日本盛世的到来。似乎没有人会预料到,就在1984年奥姆真理教成立,数年后该教袭击东京地铁。在一切看似安好的盛世下,汹涌的暗流肆意侵蚀着社会各个角落,所以不可看表面,一如村上在书开篇强调:“这是个马戏团一样的世界,一切都是假装的。”又在青豆出场的标题上,赫然醒目地写下:“不要被外表骗了”,因为现实经常只有一个。在日本20世纪80年代浮华的世间,现实的恶果已早早埋下。 因此,《1Q84》就是通过一个寓言故事,隐喻性地重构人们的精神世界,直逼泡沫经济后的日本社会日本青年的精神困境。
月亮、月亮,哪个是我看到的
说到《1Q84》中的“月亮”意象,不免让读者犯嘀咕。月亮、月亮,哪个是我看到的?这挂在天空中的两个月亮就像古代女子头顶的髢髢造型,逼真难辨。在小说里,月亮意象隐喻颇为丰富,你可以把它看成一种现实、一种虚幻两个世界的不同写照;你可以把它臆想为一阴、一阳两种元气的融合(“天吾”性格即阴,“青豆”性格即阳);你更可以把它大胆地断定为横亘在两人间的心灵鸿沟,不过在1Q84世界,“如果你相信我,一切都可以变成真的。”
既然如此,笔者更愿意相信天空中挂着的两个月亮是作家解读青豆与天吾彼此内心的投射,看看两个恋人-路走来经历的怪诞坎坷,不由使我想到已故当代诗人宇龙书写的有关月亮的一小节诗句:“月亮圆的时候,是你被祝福的时候;月亮缺的时候,是你被考验的时候。”这对恋人就是彼此惺惺相惜,不离不弃走到了最后,走出首都高三号线,由1Q84年的入口回到1984年的出口。那悬浮的月亮逐渐变成只是挂在天边的灰白切片。
小小人你们还在忙呵
读完《1Q84》全三卷,最令读者扑朔迷离的非littlepeople(小小人)莫属。
究竟little people代表的世界是善?是恶?它们编织的空气蛹又隐喻着什么?一连串的疑问,如排山倒海似的冲击读者思考底线。我们最好先撇开问号不看,从时刻不忘工作的小小人出场说起。
一现身,小小人就忙个不停,与其说它们在编织着隐喻人内心空洞的空气蛹,不如说是写作者抵抗荒诞社会的意蕴。村上无疑传承了荒诞派作家的衣钵,以小小人的故事来拆穿这谎言膨胀的社会。小小人此刻与社会颉颃,这股力究竟又能维持多久?我们不得而知,可人内心的邪念终归罪实难逭,空洞的空气蛹会被小小人越织越紧,最后窒息而亡。小小人的世界就是这样,它们编织的故事,比生活更真实;我们身处的生活,比故事更荒诞。
有时不由心生喟叹,小小人你们还在忙呵!
合上最后一页,我打了个冷噤,之前所有的超现实性遐想,回到现实变得如此虚无缥缈,我们都是有病的人,难道我们就只能活在自己异构的世界里,当真实悄然而至,我们却如此脆弱。当村上春树写到“再生”这个话题时说:“你为什么死的?”“为了要这样再生。”“再生需要有什么?”“人无法为自己再生。要为别人才行。”这无疑是全书最重要的对白。它彰显出作家对人性本真的终极关怀,对生命礼赞的感恩,我们都是有病的人,我们都活在自己臆构的1Q84里,我们的病有时想想都不是病,总有一天都会痊愈,那是从IQ84里走出来的时候。这不禁使我想起特蕾莎修女在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授奖仪式上,请求与会者共同念诵的《圣弗朗西斯祷文》:
“恳请主使我成为和平的使者。
有仇恨的地方,让我种上爱心;
有伤害的地方,让我种上原谅;
有怀疑的地方,让我种上信仰;
有颓丧的地方,让我种上盼望;
有黑暗的地方,让我种上亮光;
有悲哀的地方,让我种上欢乐。
恳请万能的主呵,
使我不要求人安慰我,但愿我能安慰人;
不要求人了解我,但愿我能了解人;
不要求人怜爱我,但愿我能怜爱人。
因为我们是在贡献里得着收获,
在饶恕中得蒙饶恕,
借着丧掉生命得着永生的。”
——题记
村上春树发布的久违力作《1Q84》全三卷,迅速登上了各大畅销书榜首,受到麇集亚太各地区村上迷们热捧,再次印证了村上式不朽神话。这具有浩淼之气的《1Q84》,村上自言是一部综合类小说。何谓综合?村上颇有野心,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曾这么想,他的《卡拉马佐夫兄弟》结果没能如愿,到另一个世界续写去了;福克纳也放言:“我有一个巴尔扎克的野心,想把整个世界都放进一部书里。”可叹,他提早谢幕。村上承兑了诺言,这部熔炉锤炼“某种猥琐、某种滑稽、某种深刻,有无法一语定论的混沌状况”的综合作品,在某种意思上纷纭杂陈着社会气象万千,虽不能完全渗透,但可喜的是在逐步向作家自定的“综合体小说”靠近。
拜读完厚厚的三大卷,不由愕然:村上究竟要谈论什么主题?在1Q84世界里充斥着侦破、犯罪、纯爱、情色欲等错综复杂的人性纠结情愫。其中不难看出小说不惜余力地展示核心人物的纠葛情结,从对人物内在情结的把脉找准症候,探索人物精神意识及对整个社会精神层面的解读。在这点上,作品不仅在讨论宗教、道德、政治上激进的危险性,更是触碰到时下病态青年脆弱的神经组织是否得以救赎。村上从古希腊圣殿里去淘金,充分挖掘核心人物的恋父、恋母、恋童、偷窥情结,折射出当今都市青年的精神病态,并运用超现实主义技法再现小说力道,威慑的故事情节,老坛装新酒的主题意义。
村上要叙述的是一个寻找与被感知,感知与被寻找的带有超现实般色彩的作品。小说开篇的第—人,正是由1984年进入1Q84。
伊拉克特拉情结
青豆,青豆雅美,多富有诗意色彩的名字,青色的小豆子如同安徒生笔下的“豌豆公主”或者“拇指姑娘”一样清馨可爱,但青豆的性格却与童话中的公主大相径庭。她在一所俱乐部做私家健身教练,身体显现出一切女性的美姿,除了自身认为乳房瑕疵之外,内心彰显出坚韧的抵抗力与复仇意识。这样的一个“公主”在找寻“王子”期间经历了寻找与被寻找、感知与被感知的心路历程。她所找寻的恋人是作家赋予人生追求极致的表现,是当代青年男女恋爱层面的折射,喜欢一个人就是单纯的喜欢,爱了就是爱了,彼此拥有的美好不曾忘记。这令我想到日本文化界的另一个村上,村上龙先生在分析饮食男女恋爱时,颇有洇染力的一笔:“如果不去想念那个人,那个人就已经没有了。那么,有什么办法不让人忘记吗?我觉得没有。”青豆就因“没有”才义无反顾地追逐属于自己的幸福,哪怕命悬一线。
然而寻找的故事是相互的,正所谓心心相印方能修成正果。而村上凸显的核心个性人物青豆,表现在她隐匿的身世与张力十足的伊拉克特拉情结——恋父情结。青豆的恋父情结集中体现在她张扬的性欲里,她喜欢找年龄较大的谢顶中年男子玩一夜情,不为金钱的鼓动,就为单纯的“过家家”性爱游戏。这正是青豆幼年父爱缺失的佐证,她要在与中年男子的游戏中填补父亲的形象。但即使如此,青豆自始至终深爱她的王子,虽说与别的男子交媾,但那不过是过眼云烟,绝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她所说的不会留下任何痕迹是指不会对爱人之外的任何男人动情。由她看来,“爱情与性”是平衡婚姻的两个砝码;是截然不同的双向车道,没有必要为了恋人而对性持有保守态度,何况此时的青豆正卷入一桩复仇计划。她与陌生中年男人肆意放纵性爱,就是要将自己童年沉重的肉体从欲望樊篱中释放出来,从而达到寂静安宁的归宿。由此可见,她把灵与肉的问题,看得很开,分得很细。性爱就是性爱,没有性的冲动何谈爱的滋润,在当今这个伦理道德被挑衅的年代,爱情过三秒就腐化的年代,“天长地久”的爱情在青豆看来就越显得弥足珍贵,所以,“我爱你,与肉体无关”等时下流行话语时刻牵引着都市青年男女的价值观。
俄狄浦斯情结
天吾,川奈日安吾,青豆雅美一生寻找的王子,一个极具小说家气质却做着培训机构的数学教员。村上在这文理兼和个性略偏阴柔的年轻人身上找寻古希腊弑父娶母的故事——表现人性的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这样的题材表现在阴郁王子天吾身上可谓相得益彰。
小说在“天吾篇”开始就体现其浓郁的恋母情结,以至于天吾成年后跟一个比自己大十岁的有夫之妇长期保持情人关系。他从与情人交合中发现其拥有一对与他记忆中母亲的乳房相似的、形体好看的丰腴乳房。由于童年母爱的缺失,导致天吾在无数次性爱的弥留里寻找母亲的爱抚。谈到天吾的生活方式,读者们不难想象他在未寻找到生命中的公主时,过着时下年轻人提倡的“一辈子住在一个地方,一辈子睡在一个人身旁”。乐安天命,享受生活的快活日子,只是找寻到青豆后,住的地方改了,一起睡的人自然变换了。这不仅是天吾的心态映照,更是作家想折射出时下青年人的生活状态——总喜欢进入自己一个人的世界,进得很深很深。天吾也会在寻找中迷失自己,感到无助的困顿,那么这部小说提出的“寻找”主题,究竟是作家在故弄玄虚,还是真有它寻找感知的魔力?村上春树明示了我们的感知:“任何人性当中都在寻找一个宝贵的东西,但能够找到的并不多。即使幸运地找到了,实际上找到的东西在很多时候也已受到致命的损毁。尽管如此,我们仍然继续寻找不止。因为若不这样做,生之意义本身便不存在。”
天吾一直过着平淡的生活,情人安田恭子为其增添了一抹油彩,她不仅是其身体与心灵的慰藉品,更是天吾缓解孤独的镇静剂。孤独,是现代人发明出来的黏稠剂——你越想逃离,它越发黏得紧。就因为天吾选择了这一剂镇静药,才避免灵魂抽离孤独的肉体后变得僵直;而安田女士在这不伦的恋爱里变得越加水润丰满。或许1Q84世界里孤独不是用来驱散,而是令人充分享受,是自然界赋予人类欲望最常见的表达形式,其自然宣泄充分感知,它就像空气,在人身体里仅待一会儿,不被注意却又那样必需。 恋童情结
恋童情结,即恋童癖。全书中首脑级人物,“先驱”教团的领袖——深田保先生,具有与众多未成年少女发生性关系欲望驱使下的恋童情结。
全书针对“先驱”教团组织向世界发问:“究竟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纠结于此的读者们不妨看看“先驱”组织生活方式,“先驱”里的人们,把物质享乐降到最低,自耕田地,扬弃名牌,不用任何家电或只用从垃圾箱里捡来修好的电器,把生活的减法做到极致,只保留一个对外窗口——跟外城市交换绿色蔬菜以获得生存下去的权利。这样的生活方式,大家都会戴上有色眼镜去审视,可我们很难以“邪恶”去丈量,几乎不可能,这或许是给物质社会困扰、窒息的人们指出另一种生活可能性,即使它从来没有成功过。然而真该反思的却是生活在现代文明炮制下的人们,我们从未让自己的生活慢下来,每天都在不停地为自己做加法运算,一会儿我想要这个,一会儿发现那个还要拼命去争夺,层层叠加,不断膨胀内心的欲望,甚至不择手段,善恶的天平早已失去平衡,自然滋生恶念。作家在善恶问题讨论上不落窠臼,从困顿里跳出来到达不二法门境界——善与恶取决于个人标准,平衡就是一种善。
说到善恶,集于一身的无疑是“先驱”首领深田保,承受善恶膈臆纠葛。他是little people的傀儡,受其力量驱使与未成年少女交合,这股恶浪并非深田保使然。在老妇人眼里这个罄竹难书、十恶不赦的领导,似乎也有着隐忍痛楚,在他与青豆的交谈中流露出强大的善举——他告诉青豆,天吾一直记得你,他也爱你。你们只有在1Q84里才会相遇,最好的结果,就是你们牵着手从这里走出去。青豆准备把特制的冰锥刺入他脖子后的那一刻,深田保什么都明白,他超乎泰然地接受,期待这样的解脱。全书几乎所有谜底都影射在深田保与青豆的终结对话里,抽离肉体的死亡显得平静如水,“死就是水消失在水里。”(博尔赫斯《谜》)事后,一切归于平淡;一切云淡风轻。这种无言的死,如同日本传统的樱花、富士山,无限的活。深田保就这样悄然地离去,使故事情节再一次跌宕在青豆与天吾命运中。
偷窥情结
牛河,牛河利治先生是全书中值得尊敬的人物,在第三卷中,牛河不仅成为第三个叙述对象,由配角提升到具有主体性叙述的地位,足见作家对其重视程度,他是除青豆和天吾外,第三个看到天空上挂着两个月亮的人。而就是这样一个人,被作者高高地举起后重重地摔下——他被Tamaru活活地勒死在1Q84世界里。这时很多读者会拍手称快,说讨厌的牛河终于死了,我读到此处悲从中来,牛河死于非命,令人扼腕至极。
大多数读者对牛河的厌恶,想必是他丑陋难堪的外貌下,又在执行“先驱”组织交代的侦查偷窥任务,需要说明的是牛河的偷窥情结是受组织安排监视天吾和青豆的动向,虽自身并无偷窥嗜好,行动却令人生厌。静下来想想牛河从一出场并无恶意,这个小人物至始至终都想过普通人的幸福生活,只因相貌不堪而屡屡受挫。幸好牛河有一颗聪明的头脑,凭借自身的才智与努力,闯出一片天地,获得了连自己也称奇的幸福。但好景不长,在律师证被吊销后,妻离子散,为了生存,他接受了“先驱”组织的任务,做起了这份偷窥工作。
其实从头到尾,不知牛河错在何处,他只是为了生存、为了被认同,一直挣扎着。一直努力着的人却要承受如此罪过,或许结果也过于残忍了。如真要说是谁铸造了牛河的悲剧,这个以貌取人似冰锥般杌陧的社会。如果牛河父母不出于虚荣嫌恶自己的儿子;如果这个社会能为内向、聪明的牛河提供更好的展示平台;如果牛河妻子不因贪图金钱嫁给他,那么牛河结局会不会有很大的改观?
从小说叙事的技法上讲,牛河利治必死。因为写到此处他已失去了利用价值,留下来只会破坏作品的完整性。海明威在小说创作体会中谈道:“一个故事讲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会发现只有死亡是最好的结尾。”再从作家的创作思路上不难看出,牛河由一、二卷小配角跃身成为主角之一,有了发声权,这样的话作家就不得不给他一个正式的退场。然而按照小说发展的势态,若不是天吾或青豆死,就只能轮到牛河。两者天生处于对立面,此时的村上不可能不让天吾和青豆重逢,因此,牛河必死。
在1Q84世界中,这种在超现实性故事里发生的一切,越是离奇越是接近生活现实。我们都是有病的人,上述谈到的时下青年人的种种情结式的病态痼疾,不正是揭示了我们青年活在这怪诞世界里心灵的备受煎熬?能否在与little people的抵抗中找寻另外的出路?有人说天使为什么会飞?是它把一切都看得很轻。当代青年人的病态就在于活得太复杂,什么都想要,什么也都不舍得丢,像只貔貅,只进不出。内心欲望的膨胀更陷心灵于空洞中欲罢不能。
当然书中青年人的病态在村上看来主要是信仰的缺位。针对日本社会经济体制的高度物化,一味追求泡沫金融带来的社会片刻安宁,长此以往,直接沦陷的是当代青年信仰的丢失。
小说在超现实主义萌发下产生的一切真实的怪诞,是作家极力营造的阅读氛围,旨在把读者拉进怪诞的1Q84中,如书名《1Q84》、天空中悬浮的两个月亮、little people编织的空气蛹等超现实性的隐喻,无疑以怪诞的表现技法力求生活的真实。就让我们赶紧走进充满超现实般隐喻的1Q84。
拿着放大镜看1Q84
在拿出放大镜之前,需要澄清“怪诞”这个词语,怪诞即荒诞,只是这个“怪”略显诡谲。小说之所以怪诞不经,还得从书名《1Q84》说起。书名1Q84,字母“Q”在此处是“question”——“问题;提问”的意思。而在日语中Q的发音又与阿拉伯数字9极其相似。倘若把1这个数字当做英文字母l,书名可译为:“我发现84年存在问题”(或“84年是个有问题的年代”);若扩大一点,就是“我要向整个80年代提问”;若再把“Q”看成一把放大镜,那就是作家要让世人都瞧瞧:“80年代究竟缺失了什么?”(说明:在中文里“Q”是汉字“缺”的大写字母)总而言之,书名1Q84,隐喻着日本美好的20世纪80年代,说其美好,那是被浸泡的美好,据悉是日本资本积累消费的黄金年代,日本的汽车畅销世界,轻重工业稳居世界前列,堪称日本盛世的到来。似乎没有人会预料到,就在1984年奥姆真理教成立,数年后该教袭击东京地铁。在一切看似安好的盛世下,汹涌的暗流肆意侵蚀着社会各个角落,所以不可看表面,一如村上在书开篇强调:“这是个马戏团一样的世界,一切都是假装的。”又在青豆出场的标题上,赫然醒目地写下:“不要被外表骗了”,因为现实经常只有一个。在日本20世纪80年代浮华的世间,现实的恶果已早早埋下。 因此,《1Q84》就是通过一个寓言故事,隐喻性地重构人们的精神世界,直逼泡沫经济后的日本社会日本青年的精神困境。
月亮、月亮,哪个是我看到的
说到《1Q84》中的“月亮”意象,不免让读者犯嘀咕。月亮、月亮,哪个是我看到的?这挂在天空中的两个月亮就像古代女子头顶的髢髢造型,逼真难辨。在小说里,月亮意象隐喻颇为丰富,你可以把它看成一种现实、一种虚幻两个世界的不同写照;你可以把它臆想为一阴、一阳两种元气的融合(“天吾”性格即阴,“青豆”性格即阳);你更可以把它大胆地断定为横亘在两人间的心灵鸿沟,不过在1Q84世界,“如果你相信我,一切都可以变成真的。”
既然如此,笔者更愿意相信天空中挂着的两个月亮是作家解读青豆与天吾彼此内心的投射,看看两个恋人-路走来经历的怪诞坎坷,不由使我想到已故当代诗人宇龙书写的有关月亮的一小节诗句:“月亮圆的时候,是你被祝福的时候;月亮缺的时候,是你被考验的时候。”这对恋人就是彼此惺惺相惜,不离不弃走到了最后,走出首都高三号线,由1Q84年的入口回到1984年的出口。那悬浮的月亮逐渐变成只是挂在天边的灰白切片。
小小人你们还在忙呵
读完《1Q84》全三卷,最令读者扑朔迷离的非littlepeople(小小人)莫属。
究竟little people代表的世界是善?是恶?它们编织的空气蛹又隐喻着什么?一连串的疑问,如排山倒海似的冲击读者思考底线。我们最好先撇开问号不看,从时刻不忘工作的小小人出场说起。
一现身,小小人就忙个不停,与其说它们在编织着隐喻人内心空洞的空气蛹,不如说是写作者抵抗荒诞社会的意蕴。村上无疑传承了荒诞派作家的衣钵,以小小人的故事来拆穿这谎言膨胀的社会。小小人此刻与社会颉颃,这股力究竟又能维持多久?我们不得而知,可人内心的邪念终归罪实难逭,空洞的空气蛹会被小小人越织越紧,最后窒息而亡。小小人的世界就是这样,它们编织的故事,比生活更真实;我们身处的生活,比故事更荒诞。
有时不由心生喟叹,小小人你们还在忙呵!
合上最后一页,我打了个冷噤,之前所有的超现实性遐想,回到现实变得如此虚无缥缈,我们都是有病的人,难道我们就只能活在自己异构的世界里,当真实悄然而至,我们却如此脆弱。当村上春树写到“再生”这个话题时说:“你为什么死的?”“为了要这样再生。”“再生需要有什么?”“人无法为自己再生。要为别人才行。”这无疑是全书最重要的对白。它彰显出作家对人性本真的终极关怀,对生命礼赞的感恩,我们都是有病的人,我们都活在自己臆构的1Q84里,我们的病有时想想都不是病,总有一天都会痊愈,那是从IQ84里走出来的时候。这不禁使我想起特蕾莎修女在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授奖仪式上,请求与会者共同念诵的《圣弗朗西斯祷文》:
“恳请主使我成为和平的使者。
有仇恨的地方,让我种上爱心;
有伤害的地方,让我种上原谅;
有怀疑的地方,让我种上信仰;
有颓丧的地方,让我种上盼望;
有黑暗的地方,让我种上亮光;
有悲哀的地方,让我种上欢乐。
恳请万能的主呵,
使我不要求人安慰我,但愿我能安慰人;
不要求人了解我,但愿我能了解人;
不要求人怜爱我,但愿我能怜爱人。
因为我们是在贡献里得着收获,
在饶恕中得蒙饶恕,
借着丧掉生命得着永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