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参与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也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必然环节,无论对学生的学习还是教师的教学都非常重要。“有效参与”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个性心理特征,指导作为参与主体的学生进行的一种自由、互动、注重实质以追求参与效能为尺度的教学活动。因此学生的有效性参与,着重是指引发学生自觉自主地进入学习状态,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达到预期学习目标的参与。学生在课堂中有效性参与的程度,将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不过,在高中音乐课堂实践中,常会出现学生参与热情不高,或者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但对音乐内容缺乏深层次的理性思考。只有“温度”没有“深度”,课堂教学会出现形式化和低效化的问题。针对以上现象,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如何提高学生有效参与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趣味情境,提高参与的自觉度
《学记》对学的方面有这样的阐述:“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興趣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興趣”是指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渴望获得知识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对个人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学生有了学习興趣,学习活动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笔者认为教师如果能够创设趣味并且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興趣,从而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自觉度。
例如《流行风》一课,教师设计了“歌曲大比拼”环节。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教师出一个字让学生以唱的方式接龙,并要求说出歌曲名称。高中学生对流行歌曲的喜爱程度高,他们非常喜欢在课堂上以竞赛的方式展现自己所熟悉的流行歌曲。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興趣,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自觉度,也为后面的教学环节做了较好的铺垫。又如一位老师执教的《高亢的西北腔》一课,为了让学生了解西北人民“高呼远喊”的交流方式,他用地道的西北方言向同学们做了示范,即興“喊”了一句“山娃子你们家的驴吃了我们家的玉米”,这一充满西北风味的示范,不仅激起了学生的极大興趣,也激起了听课老师的興趣,顿时课堂充满了笑声,课堂氛围变的轻松有趣。而且教师还绑上头巾,西北汉子的形象即刻呈现在学生的眼前,生动的形象、淳朴高亢的歌声把学生带入了“黄土高原”,让他们有了更深切的感受,学生就在这种鲜活的情境中自然快乐地习得知识。
二、分层确定目标,培养参与的自信度
学生因先天性差别以及不同家庭环境的后天影响,每个班级的学生音乐素养各有不同。为了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愉快的参与其中,增强自信度,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利用好“差异”资源,对目标和问题的设计体现层次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但是不能简单地认为,音乐教师在备课时将设计的高深的问题抛向音乐特长生,把浅显的问题留给音乐素养一般的学生就大功告成。即使一开始课堂教学内容密度安排低一点,也要保证课堂上每个学生自信地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和讨论,而不要形成让少部分优秀学生充当演员,大多数学生成了欣赏的看客。
比如笔者在上《巴赫》一课时,为了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理解主调音乐和复调音乐,特意设计了一个比较主复调音乐的环节。以巴赫的《G大调小步舞曲》为例,教师用钢琴弹奏两个不同版本的《G大调小步舞曲》,一个是巴赫原版,一个是即興伴奏版。小步舞曲的右手旋律不变,左手用分解和弦为右手旋律做伴奏,通过设疑、提问,引导学生分析旋律、节奏、和声等分别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在聆听的同时,参与分析、讨论、评价,最终由学生总结出主调音乐和复调音乐的特点;此后,教师又出示多媒体课件中的表格,让学生判断表格中的音乐作品分别属于主调音乐还是复调音乐。又如《传统风格体裁的解体——勋伯格》一课,教师在讲到十二音体系知识时,教师并没有让学生直接学习十二音体系的知识,因为十二音体系对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是比较陌生的。该教师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所以在多媒体课件中先列出学生熟悉的C大调七声音阶,并用钢琴弹奏音阶,让学生在感受七声音阶的基础上再探究十二音体系的音阶,使学生在对比下明晰十二音体系的音阶;此后老师再展示多媒体课件中的表格,引导学生从主音与调性两方面进行深层次地对比,学生很快就能理解十二音体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对目标和问题的预设既要有适当的梯度,又要有一定的高度,让学生“站起来、踮起脚、跳一跳就能够得着”,使更多的学生能积极自信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三、倡导小组合作,拓宽参与的广度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施以来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并非个性技能的简单相加,它不仅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而且使学生在思想的交锋、磨合、补充、沟通的基础上达到学习的理想目标,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平等、自由、真诚、愉悦的氛围中完善自我,促进全面发展。
如《流行风一通俗歌曲赏析》一课,教师在最后拓展部分,设计了“老歌新唱”环节。将学生分成四小组,以歌曲《懂你》为改编素材,让学生进行创编,以新的形式演绎歌曲;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以及在教师的指导下,四组学生采用了多种不同的形式演绎新版的《懂你》,有方言版本、说唱版本、黄梅戏版本等;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拓宽了学生参与的广度,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了解了通俗歌曲的形式是多样的,理解了民族音乐是通俗歌曲发展的源泉,通俗歌曲只有扎根于民族音乐的土壤中,才能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四、提倡思辨,提高参与的深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而不思则罔”。所以,教师应该把时间还给学生,课堂教学中应巧妙地设置疑问,引起悬念,使学生刚开始就产生“释疑”的欲望。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有思考才会去辩解,有辩解才会有创新。教师要善于提出一系列新颖别致、妙趣横生、能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思辨中去感悟新知识。教学实践证明,新奇巧妙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思考。一位教师对“勋伯格”一课的教学,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教师针对现代音乐复杂多变、难懂难教的特点,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如:能否用一个词来描述你听了这段音乐后的感觉?勋伯格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要创作这么奇怪的音乐?有哪些原因?阅读教材第152页的文字,找出最能说明勋伯格对20世纪音乐的影响的那个关键词。作品《预兆》《往事》主要通过哪些音乐要素的变化来创设音乐情境?调性音乐与无调性音乐有哪些方面的区别?到底什么是逆行、倒影、倒影逆行?试着在五线谱上编排一个音列做逆行、倒影、倒影逆行并试听效果。仔细观察课本第152—157页的配图,谈谈现代音乐与现代美术之间有哪些区别……整堂课同学们都围绕着这些问题展开学习讨论、体验练习,无调性音乐的特征以及现代主义音乐的风格深深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 五、营造对话环境,凸显参与的自由度
《音乐课程标准》在其实施建议中,对21世纪新型的师生关系也进行了明确的表述,即“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交流互动关系。要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便于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便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流。”古人语:“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英国文豪萧伯纳说得好:“一个苹果跟一个苹果交换,得到的是一个;一个思想跟一个思想交换,得到的是两个,甚至更多。”作为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允许学生畅所欲言,发表不同观点的对话环境,让学生有展开思维和发表见解的自由度;在师生间见解相悖时,要科学地利用“无错原则”来评价学生的每一次发言,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产生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如《流行风》一课,在学生对通俗歌曲的社会价值有一定的认识之后,执教老师特意设计了探索讨论环节,讨论一:为什么有些通俗歌曲昙花一现,有些歌曲却流传久远?二:高中学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通俗歌曲进行学习、模仿和演唱比较适合?学生展开讨论并且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要选择“格调高雅、健康向上、适合中学生嗓音条件的歌曲”;给人以关怀、启迪、鼓舞和美的享受的歌曲;能引导、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调节心境起积极作用的歌曲;讴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人际交往、道德情操的优秀歌曲。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好的通俗歌曲能提高人的思想觉悟,中学生不能盲目地追求,应该抵制靡靡之音,提升自己的欣赏层次。
六、引导多样体验,提升参与的效度
知识应是学生在感受和体验中掌握和形成的。教师应该更多的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动手实践;学生深入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在感受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过程。参与的效度取决于多样体验的程度。陶行知说“: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无论如何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让学生在“体验”中有效学习。
如《非洲歌舞音乐》一课,笔者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非洲歌舞音乐的特点,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设计节奏拍击练习,了解单线型与多线型节奏特点,理解复节奏,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深层次体会非洲节奏的韵味;设计歌曲《阿非利加》学唱,让学生了解非洲歌曲旋律简单、多重复、易学唱等特点;设计教师非洲舞蹈的亲身示范、学生模仿非洲舞的环节,了解非洲舞蹈强调人体的每个部位:头、颈、肩、胸、腰、胯和四肢的表现能力,节奏强烈、动作粗犷;采用视觉图像法:播放电影《我是谁》当中成龙离开部落的情景,非洲人用音乐的方式为成龙举行了告别仪式,通过该画面使学生理解非洲音乐具有很强的功能性,音乐活动大都伴随着社会日常生活进行,音乐是非洲社会生活习俗的一部分。整堂课学生都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听、唱、动、看、跳、思、议等一系列的活动感受非洲音乐特征,理解非洲音乐文化。下课时学生都是快乐地唱着非洲歌曲离开的音乐教室,非洲音乐在学生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之,音乐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音乐课堂上学生的有效参与并不是学生对于知识的简单接受,它应该是伴随着学生的思维活动,语言的表达以及各种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包括眼看、耳听、手动、心想各个器官的活动。所以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应该努力地寻求“六度空间”的平衡点和生长点,构筑学生有效参与的平台和机会,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只有学生真正参与了,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一、创设趣味情境,提高参与的自觉度
《学记》对学的方面有这样的阐述:“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興趣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興趣”是指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渴望获得知识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对个人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学生有了学习興趣,学习活动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笔者认为教师如果能够创设趣味并且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興趣,从而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自觉度。
例如《流行风》一课,教师设计了“歌曲大比拼”环节。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教师出一个字让学生以唱的方式接龙,并要求说出歌曲名称。高中学生对流行歌曲的喜爱程度高,他们非常喜欢在课堂上以竞赛的方式展现自己所熟悉的流行歌曲。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興趣,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自觉度,也为后面的教学环节做了较好的铺垫。又如一位老师执教的《高亢的西北腔》一课,为了让学生了解西北人民“高呼远喊”的交流方式,他用地道的西北方言向同学们做了示范,即興“喊”了一句“山娃子你们家的驴吃了我们家的玉米”,这一充满西北风味的示范,不仅激起了学生的极大興趣,也激起了听课老师的興趣,顿时课堂充满了笑声,课堂氛围变的轻松有趣。而且教师还绑上头巾,西北汉子的形象即刻呈现在学生的眼前,生动的形象、淳朴高亢的歌声把学生带入了“黄土高原”,让他们有了更深切的感受,学生就在这种鲜活的情境中自然快乐地习得知识。
二、分层确定目标,培养参与的自信度
学生因先天性差别以及不同家庭环境的后天影响,每个班级的学生音乐素养各有不同。为了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愉快的参与其中,增强自信度,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利用好“差异”资源,对目标和问题的设计体现层次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但是不能简单地认为,音乐教师在备课时将设计的高深的问题抛向音乐特长生,把浅显的问题留给音乐素养一般的学生就大功告成。即使一开始课堂教学内容密度安排低一点,也要保证课堂上每个学生自信地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和讨论,而不要形成让少部分优秀学生充当演员,大多数学生成了欣赏的看客。
比如笔者在上《巴赫》一课时,为了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理解主调音乐和复调音乐,特意设计了一个比较主复调音乐的环节。以巴赫的《G大调小步舞曲》为例,教师用钢琴弹奏两个不同版本的《G大调小步舞曲》,一个是巴赫原版,一个是即興伴奏版。小步舞曲的右手旋律不变,左手用分解和弦为右手旋律做伴奏,通过设疑、提问,引导学生分析旋律、节奏、和声等分别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在聆听的同时,参与分析、讨论、评价,最终由学生总结出主调音乐和复调音乐的特点;此后,教师又出示多媒体课件中的表格,让学生判断表格中的音乐作品分别属于主调音乐还是复调音乐。又如《传统风格体裁的解体——勋伯格》一课,教师在讲到十二音体系知识时,教师并没有让学生直接学习十二音体系的知识,因为十二音体系对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是比较陌生的。该教师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所以在多媒体课件中先列出学生熟悉的C大调七声音阶,并用钢琴弹奏音阶,让学生在感受七声音阶的基础上再探究十二音体系的音阶,使学生在对比下明晰十二音体系的音阶;此后老师再展示多媒体课件中的表格,引导学生从主音与调性两方面进行深层次地对比,学生很快就能理解十二音体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对目标和问题的预设既要有适当的梯度,又要有一定的高度,让学生“站起来、踮起脚、跳一跳就能够得着”,使更多的学生能积极自信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三、倡导小组合作,拓宽参与的广度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施以来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并非个性技能的简单相加,它不仅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而且使学生在思想的交锋、磨合、补充、沟通的基础上达到学习的理想目标,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平等、自由、真诚、愉悦的氛围中完善自我,促进全面发展。
如《流行风一通俗歌曲赏析》一课,教师在最后拓展部分,设计了“老歌新唱”环节。将学生分成四小组,以歌曲《懂你》为改编素材,让学生进行创编,以新的形式演绎歌曲;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以及在教师的指导下,四组学生采用了多种不同的形式演绎新版的《懂你》,有方言版本、说唱版本、黄梅戏版本等;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拓宽了学生参与的广度,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了解了通俗歌曲的形式是多样的,理解了民族音乐是通俗歌曲发展的源泉,通俗歌曲只有扎根于民族音乐的土壤中,才能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四、提倡思辨,提高参与的深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而不思则罔”。所以,教师应该把时间还给学生,课堂教学中应巧妙地设置疑问,引起悬念,使学生刚开始就产生“释疑”的欲望。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有思考才会去辩解,有辩解才会有创新。教师要善于提出一系列新颖别致、妙趣横生、能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思辨中去感悟新知识。教学实践证明,新奇巧妙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思考。一位教师对“勋伯格”一课的教学,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教师针对现代音乐复杂多变、难懂难教的特点,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如:能否用一个词来描述你听了这段音乐后的感觉?勋伯格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要创作这么奇怪的音乐?有哪些原因?阅读教材第152页的文字,找出最能说明勋伯格对20世纪音乐的影响的那个关键词。作品《预兆》《往事》主要通过哪些音乐要素的变化来创设音乐情境?调性音乐与无调性音乐有哪些方面的区别?到底什么是逆行、倒影、倒影逆行?试着在五线谱上编排一个音列做逆行、倒影、倒影逆行并试听效果。仔细观察课本第152—157页的配图,谈谈现代音乐与现代美术之间有哪些区别……整堂课同学们都围绕着这些问题展开学习讨论、体验练习,无调性音乐的特征以及现代主义音乐的风格深深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 五、营造对话环境,凸显参与的自由度
《音乐课程标准》在其实施建议中,对21世纪新型的师生关系也进行了明确的表述,即“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交流互动关系。要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便于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便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流。”古人语:“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英国文豪萧伯纳说得好:“一个苹果跟一个苹果交换,得到的是一个;一个思想跟一个思想交换,得到的是两个,甚至更多。”作为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允许学生畅所欲言,发表不同观点的对话环境,让学生有展开思维和发表见解的自由度;在师生间见解相悖时,要科学地利用“无错原则”来评价学生的每一次发言,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产生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如《流行风》一课,在学生对通俗歌曲的社会价值有一定的认识之后,执教老师特意设计了探索讨论环节,讨论一:为什么有些通俗歌曲昙花一现,有些歌曲却流传久远?二:高中学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通俗歌曲进行学习、模仿和演唱比较适合?学生展开讨论并且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要选择“格调高雅、健康向上、适合中学生嗓音条件的歌曲”;给人以关怀、启迪、鼓舞和美的享受的歌曲;能引导、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调节心境起积极作用的歌曲;讴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人际交往、道德情操的优秀歌曲。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好的通俗歌曲能提高人的思想觉悟,中学生不能盲目地追求,应该抵制靡靡之音,提升自己的欣赏层次。
六、引导多样体验,提升参与的效度
知识应是学生在感受和体验中掌握和形成的。教师应该更多的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动手实践;学生深入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在感受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过程。参与的效度取决于多样体验的程度。陶行知说“: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无论如何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让学生在“体验”中有效学习。
如《非洲歌舞音乐》一课,笔者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非洲歌舞音乐的特点,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设计节奏拍击练习,了解单线型与多线型节奏特点,理解复节奏,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深层次体会非洲节奏的韵味;设计歌曲《阿非利加》学唱,让学生了解非洲歌曲旋律简单、多重复、易学唱等特点;设计教师非洲舞蹈的亲身示范、学生模仿非洲舞的环节,了解非洲舞蹈强调人体的每个部位:头、颈、肩、胸、腰、胯和四肢的表现能力,节奏强烈、动作粗犷;采用视觉图像法:播放电影《我是谁》当中成龙离开部落的情景,非洲人用音乐的方式为成龙举行了告别仪式,通过该画面使学生理解非洲音乐具有很强的功能性,音乐活动大都伴随着社会日常生活进行,音乐是非洲社会生活习俗的一部分。整堂课学生都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听、唱、动、看、跳、思、议等一系列的活动感受非洲音乐特征,理解非洲音乐文化。下课时学生都是快乐地唱着非洲歌曲离开的音乐教室,非洲音乐在学生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之,音乐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音乐课堂上学生的有效参与并不是学生对于知识的简单接受,它应该是伴随着学生的思维活动,语言的表达以及各种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包括眼看、耳听、手动、心想各个器官的活动。所以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应该努力地寻求“六度空间”的平衡点和生长点,构筑学生有效参与的平台和机会,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只有学生真正参与了,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