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文艺报》上看到1961年4月著名诗人阮章竞访问古巴时创作的诗集《四月的哈瓦那》,于2015年9月28日中古建交55周年纪念日之际首次推出中文、西班牙文对照版的报道,颇感振奋。忙打开书柜门,在存放诗集那一格里翻找,耳边似乎又响起当年流行的有关古巴歌曲的旋律:当我离开可爱的故乡哈瓦那,/你想不到我是多么的悲伤……啊,这是19世纪西班牙作曲家依拉蒂尔创作的抒情歌曲《鸽子》,曲调优美缠绵;紧跟着曲调变得激昂慷慨:美国佬要侵略站立起来的古巴,/他们别想能得逞呀,古巴不是危地马拉!/Cuba yes,Yangkee no!这首名叫《要古巴,不要美国佬》的歌,是1960年哥伦比亚青年阿莱汉德罗·戈麦斯为在古巴召开的拉美第一届青年代表大会创作的,迅即走红整个拉丁美洲,并传遍全世界。当年走在北京的胡同里,常可碰到戴红领巾的孩童,一边唱着“Cuba yes,Yangkee no”,一边向学校走去……终于在一本本珍藏的诗集中,找到了这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2月出版的诗集《四月的哈瓦那》。摩挲着那已经泛黄的书页,就像见到久违的老友般兴奋。阮老这一首首激情澎湃的诗歌,又把我们带回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亚、非、拉美反对新、老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解放斗争风起云涌、蓬勃发展的时代……特别难能可贵的是,阮老在创作这部诗集时,不时沿袭他的著名长诗《漳河水》中早为中国读者熟知并喜爱的“漳河小曲”式的民歌体,来讲述他的见闻与感触,让我们感到分外亲切,也一下子拉近了我们与那个遥远国度之间的距离。
古巴是北美加勒比海北部墨西哥湾中的岛国,除有“墨西哥湾之钥”的古巴岛外,还包含萨瓦纳、卡马圭、科罗拉多斯、王后花园及卡纳雷奥斯等五个群岛。古巴的名称源于泰诺语“Coabana”,意为“肥沃之地”。它除盛产烟叶之外,还盛产蔗糖。然而, 1494年6月西班牙航海家哥伦布的船队抵达皮诺斯岛,宣布它为西班牙的领地;1510年西班牙又派远征军前往古巴。从此,古巴这个“世界上最甜的国家”的印第安原住民,被西班牙殖民者惨无人道地迫害、杀戮,成了“世界最苦的人民”。阮老在《阿托埃依祭》与《多宝湖之花》中对这段悲惨历史有深刻描述。阿托埃依是16世纪西班牙入侵古巴时,当地印第安部族一位与西班牙殖民者进行殊死抗争的族长,因伤被俘后,西班牙牧师捧着《圣经》,苍蝇似的在他耳边嗡嗡嘤嘤:天堂的大门为你开了,/阿托埃依,你把头低下来!/你一呼一吸都有罪,/天父还是会宽恕你。/最后的一个印第安人呀,/忏悔吧,免得入地狱! 阿托埃依却大义凛然地回答:我不问天堂住着鬼,/我不问天堂住着神,/我只问天堂有没有,/从西班牙去的人?……/印第安人跟西班牙,/活不能共一天,死不能共一地。/西班牙人能进天堂?/我永远不忏悔,情愿入地狱!阿托埃依,古巴最后一个印第安人就这样从容就义。
“多宝湖”是古巴最大的淡水湖,位于古巴岛西南萨巴塔沼泽地带。相传16世纪初西班牙殖民者占领古巴后,疯狂杀戮印第安人及阿土耶人等原住民,他们被迫将金银财宝投入湖中,自那以后,此湖便得名“特索罗湖”,意译“多宝湖”。该湖面积约16平方公里,呈椭圆形,状似人头。湖水顺着几条弯曲的溪流注入大海,宛如人头上飘拂的银丝,堪为奇观。阮老写道:多宝湖,多宝湖,/蓼花红似火,/芦花白如雾。/印第安人曾在这里,/绿水青萍上搭茅屋,/儿歌咿呀涟漪笑,/月光静静洒满湖。//……多宝湖边花,/朵朵有泪痕。/湖边老树桠杈上,/绞绳留下千道纹。……//多宝湖,多宝湖,/殖民主义火和剑,/何曾把多宝湖征服?/印第安人用血和泪,/冲成湖形似人头颅!/愤怒的眼睛如喷火,/复仇的牙齿咬着须,/支流滔滔如怒发,/临阵迎风在飘拂!…… 古巴革命胜利后,“多宝湖”被开辟成旅游胜地。阮老前往参观时,“多宝湖”已一改昔日的荒凉景象,于是他热忱地讴歌道: ……开垦良田的铁铧犁,/翻开沉睡的黑泥土。/咯咯蛙声欢,/油油湖水绿。/水上重新压木桩,/按照原形搭茅屋,/儿歌咿呀随月光,/夜夜在银波上飞舞。……/不曾屈服过的多宝湖,/水比哪代都更碧绿,/像头发后掠的支流水,/似昂向晨风在飘舞。……
实际上,500多年来,古巴人民反抗西班牙殖民主义的斗争从未停止过。1790年何塞?安东尼奥?阿朋德领导的农奴起义,更揭开了古巴人民反对西班牙占领,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序幕。1868年、1895年又先后爆发了两次独立战争。后来被选作古巴国歌的《巴亚莫之歌》正是在1868年古巴独立战争中诞生的。巴亚莫是古巴格拉玛省省会——当年起义军的出发地,它的词曲作者皮德罗?费圭雷多虽然在战争中牺牲了,但这首歌却像加勒比海不息的波涛一样,为一代代起义者所传唱。
世界各地风起云涌的独立运动,大大削弱了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老牌殖民主义国家的势力,而早就对西班牙统治下的古巴、波多黎各、菲律宾等垂涎欲滴的美国等新殖民主义者也乘虚而入。美国先以1亿美元的价码向西班牙购买古巴宗主权遭拒,继而于1898年2月以派往古巴护侨的军舰“缅因号”在哈瓦那港爆炸为借口,对西班牙采取了军事行动,史称“美西战争”。1902年5月,在美国扶持下成立了“古巴共和国”,从此,古巴便由美国扶持的傀儡政府统治,古巴人民依旧过着贫困的生活。1934年巴蒂斯塔发动军事政变上台后,古巴更陷入军事独裁统治之下,老百姓的贫苦生活比之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有过之无不及。在亚、非、拉美一浪高过一浪的民族独立解放斗争浪潮激励下,1953年7月26日,以卡斯特罗为首的150余名古巴革命青年发动起义,虽被残酷镇压,卡斯特罗等起义领导者被捕入狱并被流放,然而在国内外反对声浪的压力下,巴蒂斯特政府被迫宣布对卡斯特罗等起义领袖实行“大赦”。在“七?二六精神”鼓舞下,卡斯特罗等一批流亡墨西哥的古巴青年于1955年5月正式成立了“七?二六运动”组织。同年11月底,卡斯特罗、切?格瓦拉等83名流亡墨西哥的爱国青年搭乘“格拉玛”号游艇,于12月2日抵达古巴拉斯哥罗拉达斯这片野藤、荆棘遮天蔽日,人迹罕至的海滩,面对的则是巴蒂斯塔军队的炮艇和士兵的围追堵截。阮老在诗集《四月的哈瓦那》开篇的这首《自由古巴诞生地》以及《马埃斯特腊山麓下》等诗中,细腻、生动地描述了古巴革命的艰苦历程:背对着大海面对着火,/夜黑林深难迈步。/难迈步,从海、从火、从荆棘,/朝前踏出一条路!……当他们重新聚集时,只剩下12个人、7支枪。他们揩干了血迹,祭奠了战友,又义无反顾地继续向马埃斯特腊山前进,在那里开辟了根据地,并不断发展壮大。经过近三年的努力,终于在1959年1月1日一举推翻了巴蒂斯塔军事独裁统治,取得了古巴革命的胜利。 古巴革命胜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极大地鼓舞了亚、非、拉美正蓬勃兴起的民族独立解放运动,更是给一直觊觎着古巴的、巴蒂斯塔军事独裁统治的后台老板美国以当头棒喝。1961年1月,美国宣布与古巴断交,并将其招募与培训的1500余名古巴流亡分子组成包括步兵、重炮、空降、摩托化等多兵种的、代号为“2506突击队”的雇佣军,准备随时对古巴实施策划已久的“猫鼬行动”。4月15日清晨,身在哈瓦那的阮老亲身经历了美国军用飞机的空袭:椰树落叶,路灯灭,/房倒墙坍梁柱折,/摇篮着火奶瓶飞,/哈瓦那,在流血!……目赌了机枪射手、民兵埃杜尔?多赫尔克虽然腹部中弹血如泉,依旧从颤动的土地上站起来,/最后的一枪打上天。4月16日清晨,哈瓦那城下半旗,/哀钟沉沉慢慢起。/浅蓝的棺木雪白的花,/盖着无辜的被害者。/雪白的鲜花青青的叶,/母亲心似钝刀切。人们抬着遇难者的棺木,涌向哈瓦那大学。那里有一座1895年古巴第二次独立战争的民族英雄马西奥将军母亲的铜像,她的七个儿子都在战争中牺性,她说:“恨我没有第八个儿子,为祖国的自由而战死!”英雄母亲的话,像不灭的火焰激励着古巴人民前仆后继,为维护祖国独立而战斗。市中心卡德纳斯广场上,卡斯特罗与十万军民集会誓师。阮老见证了这盛大场面:钢铁臂膀十万双,/旗帜十万杆,/像风吹怒浪/忽然拔海卷上天!他赋诗赞道:飞机锁住天,/军舰锁断海,/封天断海锁不住,/古巴前进的路!对美国佬大规模的入侵,古巴人民更严阵以待:两千公里的大海岸,/两千公里在磨钢刀,/七百万人民振臂呼:/来吧,美国佬!古巴人民早已料到,空袭哈瓦那只是美国干涉古巴的前奏。果然, 4月17日凌晨,美国训练的1500余名雇佣军,在美海、空军协同下,多批次轮番向古巴科奇诺斯海湾(或称“猪湾”)大举进攻。
作为抗日战争时期一直坚持在太行山抗击日寇的老战士,阮老对美国的强盗行径怎能不感同身受、义愤填膺!他多想和十万古巴军民一起,奔赴科奇诺斯海滩,痛击美国佬啊!但他毕竟是古巴请来的中国客人,在主人的再三说服下,他只好黙默叹息一声:“只恨此身是客人!”在阮老的强烈要求下,甚至来不及办“通行证”,他被破例允许去前方。阮老多兴奋啊!他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歌吟;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统统化作一首首激情澎湃的诗行:战云没散烟没消,/我沿着战车的轮辙行。/战友何须通行证,/只听沿路欢呼:中国人!/中国人民感谢你,/英雄古巴的骨肉情!//战云没散烟没消,/我沿着战车的轮辙行。/弹坑、焦土、碎瓦上,/剑光组成凯旋门。/被烧毁的蔗田田埂边,/笑谈如何捉伞兵!他终于来到一周前刚刚造访过的科奇诺斯湾,看到的却是:弹痕满树,炮洞满墙,/新居民点半成炭,/第一所初级小学校,/塌墙压碎了嫩花坛!//罪证重重,血迹斑斑,/蓝海风怒浪如山,/攀上云天又落海,/冲击着半沉的破军舰!……沿着科奇诺斯湾的长滩——吉隆滩一路采访,阮老赞颂了坚守在第一线的堑壕里,挺立着二十二面铁胸膛,拦住火箭,顶住弹雨,/挡住坦克的铁牙齿,最后全部光荣牺牲的22位古巴士兵;他采访过民兵、蔗农、泥瓦工、水手、船工和打铁匠,就像当年那么熟悉并深爱着太行山的乡亲们一样,他深爱着古巴的这些普通百姓:我爱看出炉的熔钢水,/什么色彩都没有它美。/我爱看云层飞出的电,/什么光亮也没有它纯。/我爱你炮烟熏黑的脸,/弹洞满衣襟,/烈日晒红的古巴人!唯有如此,他才会满怀深情地像描述《漳河水》中荷荷、苓苓、紫金英那三位漳河边的妇女一样,描述他遇到的一位14岁的古巴少年: ……不满十四岁,/乳牙刚换完,/可是三天三夜忍着渴,/三天三夜忍着饥,/三天三夜在一起,/突击,冲锋,冲锋,突击!/那被荆棘刮破的小脸蛋,/那被海风吹皱的小嫩嘴,/使我话从心里喊出来:/古巴呀,你笑得多么美!
按美国中情局策划的原方案,是让他们训练的雇佣军抢占科奇诺斯湾的滩头阵地后,一面向纵深发展;一面迅速修建临时机场,让在迈阿密的古巴流亡政府官员飞抵古巴并发电向美求援,为美的正式干预制造“体面的”口实。然而,他们显然大大低估了卡斯特罗领导下的古巴军民捍卫独立、自由的信念与决心。自美雇佣军登陆的那一刻起,没容他们站稳脚跟,便陷入拼死抵抗的十万古巴军民的汪洋大海。经过三天激战,美国佬精心策划的“猫鼬行动”便以失败告终。正如阮老诗中所说:看杀人发家的美国佬,/这回在古巴折了本。/两年准备在三天半/全军覆没鬼吹灯!
拉丁美洲素有美国“后院”之称。“猫鼬行动”的失败,给拉美各地蓬勃发展的民族解放运动以莫大的鼓舞。为孤立与消除古巴革命的影响,1962年1月,美再次纠集“美洲国家组织”通过将古巴排除出该组织的决议,并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对古巴封锁、禁运与全面制裁措施,然而却一直未能征服它眼皮子底下的这个“弹丸小国”。直至2015年7月20日,美、古两国分别在对方首都重开使馆,两国中断54年之久的外交关系才正式恢复。
《四月的哈瓦那》或许算不上阮老最成功的作品。阮老女儿援朝与陈培浩合著的《阮章竞评传》中说,这本诗集“从主题到技巧、风格都有着浓厚的时代印记,艺术上并无突破”。记得1999年8月我们同阮老谈起这本诗集时,阮老摇头笑笑,说:“因为出访时间短,而访问期间又突遇美军机轰炸和雇佣军入侵,更多的是想着将看到的真实情况和切身感受尽快赶写出来,没工夫细打磨。因而有些诗难免显得拉杂、空泛,缺乏艺术感染力……”然而,当今天我们重新翻阅这本诗集时,仍被阮老那一行行炽热的诗句所感动。正如前面提到的,阮老在创作这种国外题材的诗歌时,仍采用了他熟悉的、也为中国读者喜闻乐见的民歌体,读来朗朗上口,意深,韵美,情浓,却又浅显易懂,没有丝毫的洋腔洋调、生涩聱牙。这正体现了他一贯强调的“要时时想着读者”。在他1982年出访意大利时创作的组诗 《意大利之歌》也同样保持着这种风格。老诗人朱子奇在 《世纪诗人阮章竞》一文中说:“不是所有的人都要写民歌体,但民歌是个丰富的资源。我把他的诗和苏格兰的大诗人彭斯去比较。章竞同志的作品也都变成民歌在民间流传,都分不出哪是文人创作,哪是民间的东西了。”
用民歌体写作,是阮老诗歌创作的特色;而用中国的民歌体尝试创作国外题材的诗歌,《四月的哈瓦那》无疑是有益的范本。更主要的是阮老此访是在新生的古巴刚刚摆脱新、老殖民主义统治不久,而访问期间又突遇战事,身为一位经历过抗日战争的“白发兵”的阮老毫不犹豫地负起一位老战士的责任,不顾年高、体弱与连日奔波的疲惫,时刻关注事态发展,急于记录真实情况和切身感受。在得到许可之后,来不及等候“通行证”,便急忙奔赴战地,边采访,边写作。而正是这些“没工夫细打磨”的耿直、朴素的文字,一如阮老那一行行炽热的诗句,突显了这位老诗人、老战士在当年那遍及亚、非、拉美的“一处处奴隶奋起,一顶顶王冠落地”的民族独立解放运动风起云涌的大时代中的坚韧个性与担当精神。诗中传递的从加勒比海、从古巴爆出的那一声声惊雷,依然会在我们心中引起强烈的共鸣……
古巴是北美加勒比海北部墨西哥湾中的岛国,除有“墨西哥湾之钥”的古巴岛外,还包含萨瓦纳、卡马圭、科罗拉多斯、王后花园及卡纳雷奥斯等五个群岛。古巴的名称源于泰诺语“Coabana”,意为“肥沃之地”。它除盛产烟叶之外,还盛产蔗糖。然而, 1494年6月西班牙航海家哥伦布的船队抵达皮诺斯岛,宣布它为西班牙的领地;1510年西班牙又派远征军前往古巴。从此,古巴这个“世界上最甜的国家”的印第安原住民,被西班牙殖民者惨无人道地迫害、杀戮,成了“世界最苦的人民”。阮老在《阿托埃依祭》与《多宝湖之花》中对这段悲惨历史有深刻描述。阿托埃依是16世纪西班牙入侵古巴时,当地印第安部族一位与西班牙殖民者进行殊死抗争的族长,因伤被俘后,西班牙牧师捧着《圣经》,苍蝇似的在他耳边嗡嗡嘤嘤:天堂的大门为你开了,/阿托埃依,你把头低下来!/你一呼一吸都有罪,/天父还是会宽恕你。/最后的一个印第安人呀,/忏悔吧,免得入地狱! 阿托埃依却大义凛然地回答:我不问天堂住着鬼,/我不问天堂住着神,/我只问天堂有没有,/从西班牙去的人?……/印第安人跟西班牙,/活不能共一天,死不能共一地。/西班牙人能进天堂?/我永远不忏悔,情愿入地狱!阿托埃依,古巴最后一个印第安人就这样从容就义。
“多宝湖”是古巴最大的淡水湖,位于古巴岛西南萨巴塔沼泽地带。相传16世纪初西班牙殖民者占领古巴后,疯狂杀戮印第安人及阿土耶人等原住民,他们被迫将金银财宝投入湖中,自那以后,此湖便得名“特索罗湖”,意译“多宝湖”。该湖面积约16平方公里,呈椭圆形,状似人头。湖水顺着几条弯曲的溪流注入大海,宛如人头上飘拂的银丝,堪为奇观。阮老写道:多宝湖,多宝湖,/蓼花红似火,/芦花白如雾。/印第安人曾在这里,/绿水青萍上搭茅屋,/儿歌咿呀涟漪笑,/月光静静洒满湖。//……多宝湖边花,/朵朵有泪痕。/湖边老树桠杈上,/绞绳留下千道纹。……//多宝湖,多宝湖,/殖民主义火和剑,/何曾把多宝湖征服?/印第安人用血和泪,/冲成湖形似人头颅!/愤怒的眼睛如喷火,/复仇的牙齿咬着须,/支流滔滔如怒发,/临阵迎风在飘拂!…… 古巴革命胜利后,“多宝湖”被开辟成旅游胜地。阮老前往参观时,“多宝湖”已一改昔日的荒凉景象,于是他热忱地讴歌道: ……开垦良田的铁铧犁,/翻开沉睡的黑泥土。/咯咯蛙声欢,/油油湖水绿。/水上重新压木桩,/按照原形搭茅屋,/儿歌咿呀随月光,/夜夜在银波上飞舞。……/不曾屈服过的多宝湖,/水比哪代都更碧绿,/像头发后掠的支流水,/似昂向晨风在飘舞。……
实际上,500多年来,古巴人民反抗西班牙殖民主义的斗争从未停止过。1790年何塞?安东尼奥?阿朋德领导的农奴起义,更揭开了古巴人民反对西班牙占领,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序幕。1868年、1895年又先后爆发了两次独立战争。后来被选作古巴国歌的《巴亚莫之歌》正是在1868年古巴独立战争中诞生的。巴亚莫是古巴格拉玛省省会——当年起义军的出发地,它的词曲作者皮德罗?费圭雷多虽然在战争中牺牲了,但这首歌却像加勒比海不息的波涛一样,为一代代起义者所传唱。
世界各地风起云涌的独立运动,大大削弱了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老牌殖民主义国家的势力,而早就对西班牙统治下的古巴、波多黎各、菲律宾等垂涎欲滴的美国等新殖民主义者也乘虚而入。美国先以1亿美元的价码向西班牙购买古巴宗主权遭拒,继而于1898年2月以派往古巴护侨的军舰“缅因号”在哈瓦那港爆炸为借口,对西班牙采取了军事行动,史称“美西战争”。1902年5月,在美国扶持下成立了“古巴共和国”,从此,古巴便由美国扶持的傀儡政府统治,古巴人民依旧过着贫困的生活。1934年巴蒂斯塔发动军事政变上台后,古巴更陷入军事独裁统治之下,老百姓的贫苦生活比之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有过之无不及。在亚、非、拉美一浪高过一浪的民族独立解放斗争浪潮激励下,1953年7月26日,以卡斯特罗为首的150余名古巴革命青年发动起义,虽被残酷镇压,卡斯特罗等起义领导者被捕入狱并被流放,然而在国内外反对声浪的压力下,巴蒂斯特政府被迫宣布对卡斯特罗等起义领袖实行“大赦”。在“七?二六精神”鼓舞下,卡斯特罗等一批流亡墨西哥的古巴青年于1955年5月正式成立了“七?二六运动”组织。同年11月底,卡斯特罗、切?格瓦拉等83名流亡墨西哥的爱国青年搭乘“格拉玛”号游艇,于12月2日抵达古巴拉斯哥罗拉达斯这片野藤、荆棘遮天蔽日,人迹罕至的海滩,面对的则是巴蒂斯塔军队的炮艇和士兵的围追堵截。阮老在诗集《四月的哈瓦那》开篇的这首《自由古巴诞生地》以及《马埃斯特腊山麓下》等诗中,细腻、生动地描述了古巴革命的艰苦历程:背对着大海面对着火,/夜黑林深难迈步。/难迈步,从海、从火、从荆棘,/朝前踏出一条路!……当他们重新聚集时,只剩下12个人、7支枪。他们揩干了血迹,祭奠了战友,又义无反顾地继续向马埃斯特腊山前进,在那里开辟了根据地,并不断发展壮大。经过近三年的努力,终于在1959年1月1日一举推翻了巴蒂斯塔军事独裁统治,取得了古巴革命的胜利。 古巴革命胜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极大地鼓舞了亚、非、拉美正蓬勃兴起的民族独立解放运动,更是给一直觊觎着古巴的、巴蒂斯塔军事独裁统治的后台老板美国以当头棒喝。1961年1月,美国宣布与古巴断交,并将其招募与培训的1500余名古巴流亡分子组成包括步兵、重炮、空降、摩托化等多兵种的、代号为“2506突击队”的雇佣军,准备随时对古巴实施策划已久的“猫鼬行动”。4月15日清晨,身在哈瓦那的阮老亲身经历了美国军用飞机的空袭:椰树落叶,路灯灭,/房倒墙坍梁柱折,/摇篮着火奶瓶飞,/哈瓦那,在流血!……目赌了机枪射手、民兵埃杜尔?多赫尔克虽然腹部中弹血如泉,依旧从颤动的土地上站起来,/最后的一枪打上天。4月16日清晨,哈瓦那城下半旗,/哀钟沉沉慢慢起。/浅蓝的棺木雪白的花,/盖着无辜的被害者。/雪白的鲜花青青的叶,/母亲心似钝刀切。人们抬着遇难者的棺木,涌向哈瓦那大学。那里有一座1895年古巴第二次独立战争的民族英雄马西奥将军母亲的铜像,她的七个儿子都在战争中牺性,她说:“恨我没有第八个儿子,为祖国的自由而战死!”英雄母亲的话,像不灭的火焰激励着古巴人民前仆后继,为维护祖国独立而战斗。市中心卡德纳斯广场上,卡斯特罗与十万军民集会誓师。阮老见证了这盛大场面:钢铁臂膀十万双,/旗帜十万杆,/像风吹怒浪/忽然拔海卷上天!他赋诗赞道:飞机锁住天,/军舰锁断海,/封天断海锁不住,/古巴前进的路!对美国佬大规模的入侵,古巴人民更严阵以待:两千公里的大海岸,/两千公里在磨钢刀,/七百万人民振臂呼:/来吧,美国佬!古巴人民早已料到,空袭哈瓦那只是美国干涉古巴的前奏。果然, 4月17日凌晨,美国训练的1500余名雇佣军,在美海、空军协同下,多批次轮番向古巴科奇诺斯海湾(或称“猪湾”)大举进攻。
作为抗日战争时期一直坚持在太行山抗击日寇的老战士,阮老对美国的强盗行径怎能不感同身受、义愤填膺!他多想和十万古巴军民一起,奔赴科奇诺斯海滩,痛击美国佬啊!但他毕竟是古巴请来的中国客人,在主人的再三说服下,他只好黙默叹息一声:“只恨此身是客人!”在阮老的强烈要求下,甚至来不及办“通行证”,他被破例允许去前方。阮老多兴奋啊!他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歌吟;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统统化作一首首激情澎湃的诗行:战云没散烟没消,/我沿着战车的轮辙行。/战友何须通行证,/只听沿路欢呼:中国人!/中国人民感谢你,/英雄古巴的骨肉情!//战云没散烟没消,/我沿着战车的轮辙行。/弹坑、焦土、碎瓦上,/剑光组成凯旋门。/被烧毁的蔗田田埂边,/笑谈如何捉伞兵!他终于来到一周前刚刚造访过的科奇诺斯湾,看到的却是:弹痕满树,炮洞满墙,/新居民点半成炭,/第一所初级小学校,/塌墙压碎了嫩花坛!//罪证重重,血迹斑斑,/蓝海风怒浪如山,/攀上云天又落海,/冲击着半沉的破军舰!……沿着科奇诺斯湾的长滩——吉隆滩一路采访,阮老赞颂了坚守在第一线的堑壕里,挺立着二十二面铁胸膛,拦住火箭,顶住弹雨,/挡住坦克的铁牙齿,最后全部光荣牺牲的22位古巴士兵;他采访过民兵、蔗农、泥瓦工、水手、船工和打铁匠,就像当年那么熟悉并深爱着太行山的乡亲们一样,他深爱着古巴的这些普通百姓:我爱看出炉的熔钢水,/什么色彩都没有它美。/我爱看云层飞出的电,/什么光亮也没有它纯。/我爱你炮烟熏黑的脸,/弹洞满衣襟,/烈日晒红的古巴人!唯有如此,他才会满怀深情地像描述《漳河水》中荷荷、苓苓、紫金英那三位漳河边的妇女一样,描述他遇到的一位14岁的古巴少年: ……不满十四岁,/乳牙刚换完,/可是三天三夜忍着渴,/三天三夜忍着饥,/三天三夜在一起,/突击,冲锋,冲锋,突击!/那被荆棘刮破的小脸蛋,/那被海风吹皱的小嫩嘴,/使我话从心里喊出来:/古巴呀,你笑得多么美!
按美国中情局策划的原方案,是让他们训练的雇佣军抢占科奇诺斯湾的滩头阵地后,一面向纵深发展;一面迅速修建临时机场,让在迈阿密的古巴流亡政府官员飞抵古巴并发电向美求援,为美的正式干预制造“体面的”口实。然而,他们显然大大低估了卡斯特罗领导下的古巴军民捍卫独立、自由的信念与决心。自美雇佣军登陆的那一刻起,没容他们站稳脚跟,便陷入拼死抵抗的十万古巴军民的汪洋大海。经过三天激战,美国佬精心策划的“猫鼬行动”便以失败告终。正如阮老诗中所说:看杀人发家的美国佬,/这回在古巴折了本。/两年准备在三天半/全军覆没鬼吹灯!
拉丁美洲素有美国“后院”之称。“猫鼬行动”的失败,给拉美各地蓬勃发展的民族解放运动以莫大的鼓舞。为孤立与消除古巴革命的影响,1962年1月,美再次纠集“美洲国家组织”通过将古巴排除出该组织的决议,并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对古巴封锁、禁运与全面制裁措施,然而却一直未能征服它眼皮子底下的这个“弹丸小国”。直至2015年7月20日,美、古两国分别在对方首都重开使馆,两国中断54年之久的外交关系才正式恢复。
《四月的哈瓦那》或许算不上阮老最成功的作品。阮老女儿援朝与陈培浩合著的《阮章竞评传》中说,这本诗集“从主题到技巧、风格都有着浓厚的时代印记,艺术上并无突破”。记得1999年8月我们同阮老谈起这本诗集时,阮老摇头笑笑,说:“因为出访时间短,而访问期间又突遇美军机轰炸和雇佣军入侵,更多的是想着将看到的真实情况和切身感受尽快赶写出来,没工夫细打磨。因而有些诗难免显得拉杂、空泛,缺乏艺术感染力……”然而,当今天我们重新翻阅这本诗集时,仍被阮老那一行行炽热的诗句所感动。正如前面提到的,阮老在创作这种国外题材的诗歌时,仍采用了他熟悉的、也为中国读者喜闻乐见的民歌体,读来朗朗上口,意深,韵美,情浓,却又浅显易懂,没有丝毫的洋腔洋调、生涩聱牙。这正体现了他一贯强调的“要时时想着读者”。在他1982年出访意大利时创作的组诗 《意大利之歌》也同样保持着这种风格。老诗人朱子奇在 《世纪诗人阮章竞》一文中说:“不是所有的人都要写民歌体,但民歌是个丰富的资源。我把他的诗和苏格兰的大诗人彭斯去比较。章竞同志的作品也都变成民歌在民间流传,都分不出哪是文人创作,哪是民间的东西了。”
用民歌体写作,是阮老诗歌创作的特色;而用中国的民歌体尝试创作国外题材的诗歌,《四月的哈瓦那》无疑是有益的范本。更主要的是阮老此访是在新生的古巴刚刚摆脱新、老殖民主义统治不久,而访问期间又突遇战事,身为一位经历过抗日战争的“白发兵”的阮老毫不犹豫地负起一位老战士的责任,不顾年高、体弱与连日奔波的疲惫,时刻关注事态发展,急于记录真实情况和切身感受。在得到许可之后,来不及等候“通行证”,便急忙奔赴战地,边采访,边写作。而正是这些“没工夫细打磨”的耿直、朴素的文字,一如阮老那一行行炽热的诗句,突显了这位老诗人、老战士在当年那遍及亚、非、拉美的“一处处奴隶奋起,一顶顶王冠落地”的民族独立解放运动风起云涌的大时代中的坚韧个性与担当精神。诗中传递的从加勒比海、从古巴爆出的那一声声惊雷,依然会在我们心中引起强烈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