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介绍了牛病毒性腹泻病的症状及诊断方法,并提出了该病的预防与治疗措施,以期为牛病毒性腹泻病的诊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牛病毒性腹泻病;症状;诊断;预防;治疗
中图分类号 S858.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9-0289-01
冬、春季节牛容易感染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腹泻病,这种病发病率虽然不高,但死亡率却很高,应该重视。牛病毒性腹泻又称牛黏膜病,是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以腹泻或消化道黏膜损坏为主的传染病。现就该病的病原特点和诊断防治方法作简明阐述。
1 病原
与猪瘟病毒存在免疫学关系,血液和组织中的病毒在低温下稳定,不耐酸,对碱有较强的耐受性,pH<3或56 ℃条件下70 min很快被灭活,常用消毒剂能很快将其杀灭。
2 流行病学特点
6~18月龄的幼牛最易感,奶牛一般隐性感染,多数牛无明显症状而呈隐性带毒,终年传播,以冬、春多发。病牛及带毒动物是主要传染源,通过分泌物和排泄物污染的饲料和饮水或直接接触感染断奶幼牛,也可以通过胎盘或交配、人工授精感染,另外,山羊、绵羊、猪、鹿也可感染[1]。
3 症状
急性型病牛呈双向热,病牛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至40~42 ℃,维持2~3 d,下降后又第2次升高,流浆液性、粘性鼻液,咳嗽,呼吸急促,鼻镜、舌头、口腔黏膜糜烂,唾液增多,口气恶臭,继而发生严重的腹泻,排出青灰色恶臭水便,之后粪便变稠,混有大量粘液和气泡,有时混有血液。起初伴发蹄叶炎而见跛行,持续性或间歇性腹泻而迅速消瘦,急性的多于2周左右死亡,慢性的2~6个月后死亡。病毒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导致出生的犊牛小脑缺陷或致流产[2-3]。
剖检特征性病变是食道黏膜有排列成直线、大小不一的烂斑,鼻镜、口腔、咽喉有潜在的小烂斑[2];真胃水肿并有烂斑,小肠有急性卡他性炎症,大肠有糜烂、出血或坏死。
4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以及上述器官组织的病理变化特点,可以初步诊断为牛病毒性腹泻病。确诊该病必须与牛恶性卡他热、口蹄疫、蓝舌病、传染性鼻气管炎相鉴别,并进行免疫扩散实验、免疫荧光抗体检测或其他血清学检查,在此只做与之相关、易混淆的疾病的鉴别较容易掌握。
牛病毒性腹泻病口炎发生后腹泻剧烈,而后粪便变稠,恶性卡他热[4]是末期腹泻,口蹄疫腹泻轻微,蓝舌病没有腹泻,传染性鼻气管炎腹泻轻微;牛病毒性腹泻没有眼炎,口蹄疫也没有眼炎,恶性卡他热有眼炎,角膜浑浊,蓝舌病和传染性鼻气管炎都有眼炎;这几种病口鼻都有病变,但性质有区别:牛病毒性腹泻病口鼻呈糜烂性坏死,恶性卡他热口鼻充血、糜烂,但没有水泡,口蹄疫口鼻有水泡并溃烂,蓝舌病口鼻有糜烂,传染性鼻气管炎软腭上有脓疱;牛病毒性腹泻、恶性卡他热、传染性鼻气管炎都没有蹄部的病变,口蹄疫和蓝舌病都有蹄部病变;恶性卡他热皮肤有丘疹、疱疹、龟裂和坏死,口蹄疫乳房有水泡和烂斑,传染性鼻气管炎还表现为脑膜炎、流产和生殖道感染,牛病毒性腹泻病表现为流产或产出小脑缺陷的犊牛。
病理变化上的区别:牛病毒性腹泻表现为消化道黏膜有大量烂斑和溃疡,恶性卡他热消化道黏膜充血并有烂斑;口蹄疫表现为心肌变性,心脏外观上有跟正常色泽不一致的病变条纹;蓝舌病表现为脾脏和肾脏肿大,肌肉出血、变性和水肿,烂舌头;传染性鼻气管炎病变特征为呼吸道黏膜炎症、脑脊髓炎和非化脓性感觉神经节炎,而出现神经症状[5]。
5 预防
严防引进病牛,加强饲养管理和卫生消毒;妊娠母牛在分娩前饲喂全价饲料,犊牛出生后投服或注射抗生素,接种牛病毒性腹泻弱毒疫苗,灭活疫苗效果欠佳。成年牛皮下注射1次,犊牛2月龄适量注射1次,到成年时再注射1次。但由于病毒变异很快,不能完全杜绝病毒性腹泻的发生,弱毒疫苗有使易感牛的免疫力下降的可能。防止猪群和牛群的直接和间接接触,禁止牛奶或屠宰牛的废弃物作为猪饲料添加使用。一般预防措施是通过血清检查检出阳性牛和带毒牛,屠宰淘汰持续感染的牛,逐步净化牛群。
6 治疗
本病治疗没有特效治疗药物,多采用收敛止泻,强心补液的方法进行治疗,可以减少死亡,避免损失。处方一:次碳酸铋片30 g 磺胺脒片40 g,一次口服,磺胺脒片[3]2次/d,第1次剂量加倍,連用3~5 d。也可用次硝酸铋或活性炭等与氟哌酸口服。丁胺卡那霉素注射液300万IU 5%葡萄糖生理盐水3 000 mL,一次静脉注射;重症的静脉注射液中加入VC,肌肉注射安钠咖注射液。也可以不用丁胺卡那霉素,用恩诺沙星和菌特灵注射液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处方二:乌梅20 g、柿蒂20 g、山植炭30 g、诃子肉20 g、黄连20 g、姜黄15 g、茵陈15 g煎汤药,分2次灌服。
7 参考文献
[1] 张宏伟.动物疫病[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110.
[2] 葛兆宏,路燕.动物传染病[M].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209.
[3] 刘海.动物常用药物及科学配伍手册[M].1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202.
[4] 吴志明,刘莲芝,李桂喜.动物疫病防控知识[M].1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298.
[5] 高作信.兽医学[M].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163.
关键词 牛病毒性腹泻病;症状;诊断;预防;治疗
中图分类号 S858.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9-0289-01
冬、春季节牛容易感染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腹泻病,这种病发病率虽然不高,但死亡率却很高,应该重视。牛病毒性腹泻又称牛黏膜病,是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以腹泻或消化道黏膜损坏为主的传染病。现就该病的病原特点和诊断防治方法作简明阐述。
1 病原
与猪瘟病毒存在免疫学关系,血液和组织中的病毒在低温下稳定,不耐酸,对碱有较强的耐受性,pH<3或56 ℃条件下70 min很快被灭活,常用消毒剂能很快将其杀灭。
2 流行病学特点
6~18月龄的幼牛最易感,奶牛一般隐性感染,多数牛无明显症状而呈隐性带毒,终年传播,以冬、春多发。病牛及带毒动物是主要传染源,通过分泌物和排泄物污染的饲料和饮水或直接接触感染断奶幼牛,也可以通过胎盘或交配、人工授精感染,另外,山羊、绵羊、猪、鹿也可感染[1]。
3 症状
急性型病牛呈双向热,病牛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至40~42 ℃,维持2~3 d,下降后又第2次升高,流浆液性、粘性鼻液,咳嗽,呼吸急促,鼻镜、舌头、口腔黏膜糜烂,唾液增多,口气恶臭,继而发生严重的腹泻,排出青灰色恶臭水便,之后粪便变稠,混有大量粘液和气泡,有时混有血液。起初伴发蹄叶炎而见跛行,持续性或间歇性腹泻而迅速消瘦,急性的多于2周左右死亡,慢性的2~6个月后死亡。病毒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导致出生的犊牛小脑缺陷或致流产[2-3]。
剖检特征性病变是食道黏膜有排列成直线、大小不一的烂斑,鼻镜、口腔、咽喉有潜在的小烂斑[2];真胃水肿并有烂斑,小肠有急性卡他性炎症,大肠有糜烂、出血或坏死。
4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以及上述器官组织的病理变化特点,可以初步诊断为牛病毒性腹泻病。确诊该病必须与牛恶性卡他热、口蹄疫、蓝舌病、传染性鼻气管炎相鉴别,并进行免疫扩散实验、免疫荧光抗体检测或其他血清学检查,在此只做与之相关、易混淆的疾病的鉴别较容易掌握。
牛病毒性腹泻病口炎发生后腹泻剧烈,而后粪便变稠,恶性卡他热[4]是末期腹泻,口蹄疫腹泻轻微,蓝舌病没有腹泻,传染性鼻气管炎腹泻轻微;牛病毒性腹泻没有眼炎,口蹄疫也没有眼炎,恶性卡他热有眼炎,角膜浑浊,蓝舌病和传染性鼻气管炎都有眼炎;这几种病口鼻都有病变,但性质有区别:牛病毒性腹泻病口鼻呈糜烂性坏死,恶性卡他热口鼻充血、糜烂,但没有水泡,口蹄疫口鼻有水泡并溃烂,蓝舌病口鼻有糜烂,传染性鼻气管炎软腭上有脓疱;牛病毒性腹泻、恶性卡他热、传染性鼻气管炎都没有蹄部的病变,口蹄疫和蓝舌病都有蹄部病变;恶性卡他热皮肤有丘疹、疱疹、龟裂和坏死,口蹄疫乳房有水泡和烂斑,传染性鼻气管炎还表现为脑膜炎、流产和生殖道感染,牛病毒性腹泻病表现为流产或产出小脑缺陷的犊牛。
病理变化上的区别:牛病毒性腹泻表现为消化道黏膜有大量烂斑和溃疡,恶性卡他热消化道黏膜充血并有烂斑;口蹄疫表现为心肌变性,心脏外观上有跟正常色泽不一致的病变条纹;蓝舌病表现为脾脏和肾脏肿大,肌肉出血、变性和水肿,烂舌头;传染性鼻气管炎病变特征为呼吸道黏膜炎症、脑脊髓炎和非化脓性感觉神经节炎,而出现神经症状[5]。
5 预防
严防引进病牛,加强饲养管理和卫生消毒;妊娠母牛在分娩前饲喂全价饲料,犊牛出生后投服或注射抗生素,接种牛病毒性腹泻弱毒疫苗,灭活疫苗效果欠佳。成年牛皮下注射1次,犊牛2月龄适量注射1次,到成年时再注射1次。但由于病毒变异很快,不能完全杜绝病毒性腹泻的发生,弱毒疫苗有使易感牛的免疫力下降的可能。防止猪群和牛群的直接和间接接触,禁止牛奶或屠宰牛的废弃物作为猪饲料添加使用。一般预防措施是通过血清检查检出阳性牛和带毒牛,屠宰淘汰持续感染的牛,逐步净化牛群。
6 治疗
本病治疗没有特效治疗药物,多采用收敛止泻,强心补液的方法进行治疗,可以减少死亡,避免损失。处方一:次碳酸铋片30 g 磺胺脒片40 g,一次口服,磺胺脒片[3]2次/d,第1次剂量加倍,連用3~5 d。也可用次硝酸铋或活性炭等与氟哌酸口服。丁胺卡那霉素注射液300万IU 5%葡萄糖生理盐水3 000 mL,一次静脉注射;重症的静脉注射液中加入VC,肌肉注射安钠咖注射液。也可以不用丁胺卡那霉素,用恩诺沙星和菌特灵注射液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处方二:乌梅20 g、柿蒂20 g、山植炭30 g、诃子肉20 g、黄连20 g、姜黄15 g、茵陈15 g煎汤药,分2次灌服。
7 参考文献
[1] 张宏伟.动物疫病[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110.
[2] 葛兆宏,路燕.动物传染病[M].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209.
[3] 刘海.动物常用药物及科学配伍手册[M].1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202.
[4] 吴志明,刘莲芝,李桂喜.动物疫病防控知识[M].1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298.
[5] 高作信.兽医学[M].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