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接管“两房”给中国带来什么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xusl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鉴于次贷危机越演越烈,美国政府被迫宣布接管“两房”(注:美国最大的两家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对此,中国央行评价认为,“这些措施是积极的”,“应该能够起到稳定市场、提振信心的作用”。
  我们基本同意央行的评价,理由在于:“两房”持有或担保的住房抵押贷款总额超过5万亿美元,几乎占到全美住房抵押贷款总额的一半,因此,如果不能尽可能地打消市场对于“两房”倒闭的预期,以及已经显露的资金外逃大规模蔓延,美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都将因为系统崩塌而四面楚歌。
  不过,美国政府接管“两房”只是应急必需之举,美国政府的救市举措会否带出过犹不及的次生灾害尚待观察。业界颇为疑惧的担心主要有两点:其一,次贷危机反映出金融监管致命的悖反,即,金融机构越是热衷于过度扩张,越容易将其风险转由公众承担,而接管“两房”实际是对此悖反的妥协,甚至是纵容;其二,政府活动除了同样带有造成市场失灵的信息不完善等问题,还有缺乏激励等行政部门特有的弊病,因此,原本就只能算作准私有的“两房”被接管后的效率更值得怀疑。
  消除上述疑虑殊非易事。全球经济和金融不断失衡的现实土壤更是构成了相关努力的反向激励,其机理在于,美国通过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将美元转化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外汇结余,然后再利用美国房地产吸收这些流动性,而这种“用砖头回收美元”的逻辑,其本质是将他国美元货币财富转化为美国国民财富。
  由于他国缺乏投资渠道和多元化策略,最后采取的方式只能是将大量资金投入到美国本土市场并不惜采用低息竞争策略。最终导致的结果只能是,发债机构的成本无法通过适度的利率来覆盖,独立机构资信审查的动力和能力也会因此大打折扣。
  按照中国人的一般理解,道德风险往往与道德败坏等量观之,事实上,前者作为制度经济学、产权经济学中概念,并不是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恶的问题,其之所以产生的根源在于经济制度与理性经济人之间的矛盾。具体来说就是,现代金融制度约束软化与市场主体追求收益最大化的本性之间缺乏必要的约束力量。
  仅以中国为例,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赢余国家,而作为合乎逻辑的结果,中国目前持有“两房”债券3760亿美元以及美国国债约5000亿美元。这种多半属于无奈之举的投资组合,其实为美元金融资产贬值以及美国金融机构衰退预先提供了道德风险发生的诱因。
  公开资料显示,海外机构共同持有逾2万亿美元“两房”债券,由于次贷款危机,这些巨额债券已经暴露在巨大的风险敞口下。值得指出的是,美国政府固然不希望因“两房”倒闭而致美元失去国际通货的地位,但一定程度的美元贬值又是符合美国利益的必然选择,因为此结果客观上有利于美国削减政府债务且大幅收窄贸易逆差。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其日益提升的国际地位不能仅体现在对于不合理秩序的挑战,更应该体现在对于合理秩序的促进中。具体来说,作为有助于根本性解决次贷危机的重要外生变量,中国当下应致力的工作包括:提高内部需求的贡献率、推动外汇储备的多元化、强化储备机构的约束力,以及说服国际社会共同致力于构建可持续、可共赢的货币格局,等等。
其他文献
在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政府与市场的界限经常模糊不清,政府有为与有所不为之处经常难以界定。其中,经常容易发生的事件是政府机构越俎代庖,直接进行市场操作,其结果必然是该有为之处没有为好,不该有为之处扭曲了市场竞争环境,引发很多责任,甚至导致消费者对政府机构的不满。在政府转型过程中,不能摆正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的机构不少,案例很多,引发的后果可能很严重。  近日,笔者关注到国家旅游局发布的2010年度
穿过杭州望湖宾馆门前的斑马线,一直往东走,前面就是美丽的西湖,坐在岸边的长椅上,可以看得清“断桥”上行人的面孔16年前,当时还是杭州商学院(今浙江工商大学)教师的谢宏,总是在黄昏时分,循着这条路线,在这里看书,看湖,思考。  那时候的谢宏还是一个大男孩,有的是用不完的精力,和满脑子的奇思妙想,更有着自己执着的人生追求——做一个实业家,打造中国自己的婴童食品品牌。这样的“理想”,往往会被长辈视为“好
外来物种入侵给中国带来的总经济损失每年达1198.76亿元,占GDP的1.36%;现在,面对美国白蛾的重装来袭,有关部门制定了“人盯树”战术,以期“第一时间发现虫源消灭虫源”。  “北京二环内出现美国白蛾!”    4月5日,国家林业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美国白蛾即将带来的严峻疫情。据介绍,北京市二环内的天坛公园和龙潭湖公园去年已经发现美国白蛾,并且今年形势或将更加严峻。  “不能让绿色奥运毁在小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从此,党掌握了拨乱反正的主动权,有步骤地解决了建国以来的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和实际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了繁重的建设和改革工作,使我们的国家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出现了很好的形势。    口述者:于光远  1915年生于上海。著名经济学家、政论家和社会活动家。1948年—197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就三农问题做出了重要决策,其中也将改善人居环境作为农村发展的一项重要目标任务提了出来。   最近笔者走访了陕西省关中地区的部分乡村,深切地感受到了由于长期忽视村庄规划,而造成的人居环境恶化,给农民生产生活所带来的困难。这些问题,已经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影响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搞好村庄规划,是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必须尽快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实践科学发
恢复高考  1977年9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1977年末和1978年夏,中国迎来了史无前例、规模最大的高考,报考总人数达到1160万。恢复高考不仅仅是简单恢复一个入学考试制度,更是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许多人的命运从此发生改变。高考制度恢复后,已经为国家选拔了3600万各类人才。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002年11月8日-14日,中国共产党十六大在京举行。江泽民代表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作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小康社会是中国传统思想资源所描绘的社会理想。邓小平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最早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概念和蓝图。全面的小康社会,不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是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满足城乡发展需要。十六大和十七大进一步深化了对小康社会的新
1994年税制改革    1994年我国工商税制进行了全面性、结构性的改革。此次改革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大亮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泛、内容最深刻的一次税制改革,新税制建立起了与国际基本接轨、与国情基本吻合、与市场经济基本适应的税收体制平台,对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起到了重要保障和推动作用。    在举国同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时候,回顾共和
1995年3月的一个星期天,国务院秘书长何椿霖突然找我说,刘鸿儒年龄到了,要我去当证监会主席,这事李鹏、朱镕基都商量了。后来朱镕基把我找去,说让我马上上任。“3·27”事件对监管的启示  刚上任,我就遇到了第一件棘手的事——“3·27”事件,而这一震惊中外的“3·27”国债期货事件也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永久案例被记载下来。  那是1995年2月下旬,当时中国证券界的头牌券商——上海万国,由于判断错误
“我是第一次来大陆,大陆比想象中发展得更快,更繁荣。我非常喜欢厦门,希望能经常来这里玩。”9月8日,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第五届海峡旅游博览会”(下称“旅博会”)的台湾展馆,来自台湾地区金门县金城镇的邱丽凤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今年28岁的邱丽风,显然是属于“80后”。第一次来到祖国大陆,邱丽风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她一边向记者讲述她对大陆及厦门的感受,一边还不忘向记者推介她所销售的产品。  于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