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元旦,在朋友家中,我被一本国画鲤鱼挂历深深吸引。画面上是一条一跃而起的金红大鲤鱼跳舞于水面,似乎来自大自然,又似乎来自人的心灵深处,有着朝气蓬勃的情景,撼人心魄。这是用画家韩金远的鲤鱼画印制的挂历。我兴奋地翻阅着,画作体现了音乐与舞蹈的节奏感,又好像是一首意蕴高远的抒情诗。那一条条活灵活现的鱼,让我惊奇,让我难忘。
日前,我巧遇韩金远画家,问他用水墨画鲤鱼时是个什么样的情景,他坦率地说:多年以来,总是随心所欲,希冀让自己的心灵的情感自由凝结,写出心物融合,天人合一的境界。他说。
韩金远笔下的鲤鱼已经不是形式上的再现,而是“似与不似”的个性化鲤鱼。这是他长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成果。“似与不似”是国画家们所共同追求的艺术境界。他在处理鲤鱼的“似”与“不似”之间的关系时,不是一笔一画地描写鲤鱼的形态,简单地追求“形似”,而是用相当简练的笔墨线条画出鱼的动态,取其“神似”。他把变形和夸张限制在受众能普遍接受的程度,亦工亦写,达到形真、神真、意真的效果。
韩金远笔下的鱼儿或乘风破浪,或机灵活泼,或欢快跳跃,或神采奕奕,或相互嬉戏,或时而浮于水面,或时而藏于飘摇的水草,有隐有现、有藏有露,鱼景互相掩映。画面大片的留白,生动而亲切的气韵,在其中悠游流动。他全方位勾勒鱼及其生活环境,使观画者能随着彩色明暗,背景的构置进入鱼群之中而产生一种自由感,去体验画家在物化过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不分的观鱼之乐。使人感到画中有画、画外有画、人在画中,人和鱼融为一体,达到物我相忘的境界。这是他作品能够打动人的真正原因。他画的鲤鱼,是那样的和谐、快乐和生机勃勃,我想,大概也是画家想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来对生活赞美吧。给我留下更深印象的,是他笔下鲤鱼生动传神的眼睛,它们好似在注视着、观察着,含情默默地传递着一些难以言明的东西。
在韩金远的水墨天地里,我不仅领略到他追求自由鲤鱼的灵性之美,更感受到画家内心深处那一份挥之不去的,对艺术、对生命、对自然的挚爱。
我怀着敬佩之情,继续了解韩金远的艺术经历。
韩金远1966年生于广东省揭西县一个陶瓷美工家庭,自幼受家庭熏陶,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中成长,自幼酷爱诗文书画,从小就受到严格的笔墨训练。据说,韩金远幼时就在母亲那里学得了绘画的技法基础,花鸟、人物都画得维妙维肖。一次,他父母外出,适有友人来访,见大人不在家,稍坐即去。事后他把此事告诉父母,因不识其人姓名,随即画了一幅像给父母看。父母看了,异口同声地说:“噢,原来是这个人。”这时候韩金远还不到上学年龄。
韩金远大学学的专业是建筑工程,但他兴趣广泛,涉及文史哲美。他坚持文学创作,有散文集、格律诗词集问世,还坚持挥毫作画,笔耕不缀。毕业后,他在公司运营过程中成为了企业强人,现任岭南中草药博览园总经理。从工程师到总经理,再到画家,他甘于寂寞,淡泊于名利,虽经过曲折的道路,但其情趣始终凝聚在书画艺术中,最爱驰骋于自己钟爱的艺术天地。这是一种机缘,更是一种升华。
韩金远对艺术的追求是有长远眼光的,具有宗教般的坚持和虔诚。他的企业文化一直都是最纯洁的,不愿意把文化艺术做成一个产业。他说,文化产业充其量是文化诸多层面中的一个局部罢了,更遑论文化的核心?在当今,尊重文化的内在逻辑,让文化回归本体,这是他对文化发展的最好扶持。他对艺术只有投入,从不索取。他笃学进取40余年,其书画参加海内外艺术交流,支持公益慈善事业,得到人们普遍的赞赏。对于名利,他总是不争,谦虚好学。我曾见证了这样一件趣事:韩金远曾经送一张鱼画给当今美术界的某大师,某大师轻描淡写地说:“好的,先放下吧,我有空再给你看看。”过了不久,韩金远在拍卖会上居然看到了那张鱼画,但是落款却是某大师,拍卖结果是以50万人民币成交。我开始还不相信,但韩金远打开电脑,查出了他的原作鱼画,我与那大师的拍品一一比对,拍品尺寸稍微小一点,分明是裁剪了原作落款所致。我与韩金远相视而笑,感叹道:谁是真的大师?!
韩金远学兼中西,通英、日文,通过其日语博客介绍中国文化艺术,并创作出内涵丰厚的作品。他的国画颇有成就,花鸟、人物、山水均独具神韵,特别擅长画意的升华。
众所周知,每一位有所作为的艺术家都会思考、探索、选择自己的风格和流派。在追求过程中,有的把继承传统推向泥古不化的绝路;有的以创新者自居,陷入了艺术的泥沼和误区;而韩金远毅然地选择既师古贤,亦师近人,更师造化,博采众长,化为己有,在艺术的王国里开拓着一片广阔的绿洲,绿意盎然。他将生活感受和内心情感注入画中,把传统的绘画语言和表现方法同自然景观的情境有机地糅合在一起,丰富了意境。
他的大雁图催人奋进。看那蔚蓝的天空,北飞的大雁伴随着舒卷的白云,悠悠飞过。大雁北飞天将暖,人们心情无比的灿烂。北飞的大雁,世间的冷暖都已体会,依然不顾一身疲惫,依然无畏地继续往前追。昨天的幸福和悲哀都将被遗忘,因为我们就像大雁一样,理想只能是前方。
这张花鸟画表现的是春季,一株紫藤盘屈向上,斜逸而出,枝干遒劲,繁密的枝头紫藤花点点竞放,两只燕子掩在紫藤下面,仰俯侧反,悉尽其态,气氛热闹欢快,体态、羽色的描绘亦细致入微,不遗细节,呼之欲出。画面尽量穿插遮隐,做到繁而不乱,疏密有致,虽笔墨简约,却又简而不陋,疏而不空。春禽的上下顾盼显生动活泼,春日紫藤花在欢快燕子的映衬下更显喜气,富有春意之“闹”的巧思。
双鸭图则是韩金远学习八大山人把富于表现力的人眼移植于画中鸭,使之孤傲、顾盼、沉思、酣眠,栩栩如生,情趣动人。虽然两只鸭在一起已经成双成对,但是互不干涉,各自悠然自得,神态迥异,各有所思,让人顿悟“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右上的鸭有一双睥睨一切的眼睛, 炯炯怪眼斜无言,给人一种冷漠和孤傲的感觉,让人不可接近,但在冷冷的目光中,却又依稀有一丝顾盼与留连,让人在心寒之后,竟然回味到一点点暖意,如冬日阴霾的天空中透出一线阳光。左下的鸭在睡觉,懒得理周围的事情,大有“我的地盘我做主”的自信。画出了两只鸭脱俗飘逸的姿态,体现一种对生命、对自由追求的执着与坚毅,也体现了生命的自尊与神圣。我认为花鸟画不单单是某种闲情逸致的消遣,而应该更直接地表达了画家强烈的思想感情。
着意寻香又不香,画中有诗意。他只画盛开的兰花旁边站立着一只鸟(黑颈鹃鸺),寥寥几笔,水墨间浓抹淡化,添立一块石头,舒展两丛幽兰,清新雅致的神韵便跃然纸上,而鸟大腹便便,憨态可掬,睁大眼睛注视着兰花。“着意寻香又不香”一语点题,这样鸟与兰花就发生了内在的联系,使人感觉到飘渺的兰花香。香气不属于视觉的范围,作者却巧妙地在画中表现出来。中国画着重写意,创造出意境是最主要的,究竟是什么鸟倒不是主要关注的事情,这只鸟与兰为伴,一定是高洁的鸟,寄托了作者的理想与情感。
韩金远的竹石图,题材为中国文人惯用的枯木、丛竹、怪石、小鸟。在图的底部,他信手写出怪石,不求形似,看似圆润却不失棱角,阴阳面的处理十分巧妙,同时地面的阴影也十分恰当,杂草增添柔美感和真实感,使怪石不觉孤立,而是和地面相容。在怪石的左右上方露出些许碎小丛竹。这丛竹确实为图增色不少,得自然之趣,不泥古法,而图左上紧贴怪石为一株虬曲的枯木。虽为枯木,倒给人以生机,枯木右倾弯曲而上,顶部似鹿角,弥补了右边的空白,不显突兀,枝桠有一种极力向右伸展的趋势,使人的想象力突破图的局限,向画外延伸,有“言尽而意不止”之境,同时和下边簇出的丛竹形成对比,保持了视觉平衡感,显得和谐。枯木上栖息一对生动活泼的小鸟,一枯一活,强烈对比。从整个图来看,尽管并无外景烘托,但 “风枝雨叶瘠土竹,龙盘虎踞苍藓石”之景跃然纸上,给枯木、竹、石以新的诠释,人世间就是如此有枯有荣,达到了萧散简远的艺术境界。
花鸟通性是韩金远在立意上的特点,他的画是具有灵性的,这灵性的表达源自他对线条的讲究。他用笔洗炼凝重,遒劲有力,健笔纵横,挥洒自如,下笔有奇气,看似放纵、灵动的行笔中却不失严谨的法度。他设色清淡平和、秀逸雅致、苍厚古朴,达到了落笔不经意,妙入秋毫巅的境界。对传统遗产的清醒审视,对中国书画精神的心领神会,加上自己的艺术悟性,造就了韩金远的作品极富诗情画意,大度而不琐碎,师古而朴直的艺术面貌。他说得很好:“心有多远,境有多深,画的品味就有多高。”
(王生志)
日前,我巧遇韩金远画家,问他用水墨画鲤鱼时是个什么样的情景,他坦率地说:多年以来,总是随心所欲,希冀让自己的心灵的情感自由凝结,写出心物融合,天人合一的境界。他说。
韩金远笔下的鲤鱼已经不是形式上的再现,而是“似与不似”的个性化鲤鱼。这是他长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成果。“似与不似”是国画家们所共同追求的艺术境界。他在处理鲤鱼的“似”与“不似”之间的关系时,不是一笔一画地描写鲤鱼的形态,简单地追求“形似”,而是用相当简练的笔墨线条画出鱼的动态,取其“神似”。他把变形和夸张限制在受众能普遍接受的程度,亦工亦写,达到形真、神真、意真的效果。
韩金远笔下的鱼儿或乘风破浪,或机灵活泼,或欢快跳跃,或神采奕奕,或相互嬉戏,或时而浮于水面,或时而藏于飘摇的水草,有隐有现、有藏有露,鱼景互相掩映。画面大片的留白,生动而亲切的气韵,在其中悠游流动。他全方位勾勒鱼及其生活环境,使观画者能随着彩色明暗,背景的构置进入鱼群之中而产生一种自由感,去体验画家在物化过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不分的观鱼之乐。使人感到画中有画、画外有画、人在画中,人和鱼融为一体,达到物我相忘的境界。这是他作品能够打动人的真正原因。他画的鲤鱼,是那样的和谐、快乐和生机勃勃,我想,大概也是画家想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来对生活赞美吧。给我留下更深印象的,是他笔下鲤鱼生动传神的眼睛,它们好似在注视着、观察着,含情默默地传递着一些难以言明的东西。
在韩金远的水墨天地里,我不仅领略到他追求自由鲤鱼的灵性之美,更感受到画家内心深处那一份挥之不去的,对艺术、对生命、对自然的挚爱。
我怀着敬佩之情,继续了解韩金远的艺术经历。
韩金远1966年生于广东省揭西县一个陶瓷美工家庭,自幼受家庭熏陶,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中成长,自幼酷爱诗文书画,从小就受到严格的笔墨训练。据说,韩金远幼时就在母亲那里学得了绘画的技法基础,花鸟、人物都画得维妙维肖。一次,他父母外出,适有友人来访,见大人不在家,稍坐即去。事后他把此事告诉父母,因不识其人姓名,随即画了一幅像给父母看。父母看了,异口同声地说:“噢,原来是这个人。”这时候韩金远还不到上学年龄。
韩金远大学学的专业是建筑工程,但他兴趣广泛,涉及文史哲美。他坚持文学创作,有散文集、格律诗词集问世,还坚持挥毫作画,笔耕不缀。毕业后,他在公司运营过程中成为了企业强人,现任岭南中草药博览园总经理。从工程师到总经理,再到画家,他甘于寂寞,淡泊于名利,虽经过曲折的道路,但其情趣始终凝聚在书画艺术中,最爱驰骋于自己钟爱的艺术天地。这是一种机缘,更是一种升华。
韩金远对艺术的追求是有长远眼光的,具有宗教般的坚持和虔诚。他的企业文化一直都是最纯洁的,不愿意把文化艺术做成一个产业。他说,文化产业充其量是文化诸多层面中的一个局部罢了,更遑论文化的核心?在当今,尊重文化的内在逻辑,让文化回归本体,这是他对文化发展的最好扶持。他对艺术只有投入,从不索取。他笃学进取40余年,其书画参加海内外艺术交流,支持公益慈善事业,得到人们普遍的赞赏。对于名利,他总是不争,谦虚好学。我曾见证了这样一件趣事:韩金远曾经送一张鱼画给当今美术界的某大师,某大师轻描淡写地说:“好的,先放下吧,我有空再给你看看。”过了不久,韩金远在拍卖会上居然看到了那张鱼画,但是落款却是某大师,拍卖结果是以50万人民币成交。我开始还不相信,但韩金远打开电脑,查出了他的原作鱼画,我与那大师的拍品一一比对,拍品尺寸稍微小一点,分明是裁剪了原作落款所致。我与韩金远相视而笑,感叹道:谁是真的大师?!
韩金远学兼中西,通英、日文,通过其日语博客介绍中国文化艺术,并创作出内涵丰厚的作品。他的国画颇有成就,花鸟、人物、山水均独具神韵,特别擅长画意的升华。
众所周知,每一位有所作为的艺术家都会思考、探索、选择自己的风格和流派。在追求过程中,有的把继承传统推向泥古不化的绝路;有的以创新者自居,陷入了艺术的泥沼和误区;而韩金远毅然地选择既师古贤,亦师近人,更师造化,博采众长,化为己有,在艺术的王国里开拓着一片广阔的绿洲,绿意盎然。他将生活感受和内心情感注入画中,把传统的绘画语言和表现方法同自然景观的情境有机地糅合在一起,丰富了意境。
他的大雁图催人奋进。看那蔚蓝的天空,北飞的大雁伴随着舒卷的白云,悠悠飞过。大雁北飞天将暖,人们心情无比的灿烂。北飞的大雁,世间的冷暖都已体会,依然不顾一身疲惫,依然无畏地继续往前追。昨天的幸福和悲哀都将被遗忘,因为我们就像大雁一样,理想只能是前方。
这张花鸟画表现的是春季,一株紫藤盘屈向上,斜逸而出,枝干遒劲,繁密的枝头紫藤花点点竞放,两只燕子掩在紫藤下面,仰俯侧反,悉尽其态,气氛热闹欢快,体态、羽色的描绘亦细致入微,不遗细节,呼之欲出。画面尽量穿插遮隐,做到繁而不乱,疏密有致,虽笔墨简约,却又简而不陋,疏而不空。春禽的上下顾盼显生动活泼,春日紫藤花在欢快燕子的映衬下更显喜气,富有春意之“闹”的巧思。
双鸭图则是韩金远学习八大山人把富于表现力的人眼移植于画中鸭,使之孤傲、顾盼、沉思、酣眠,栩栩如生,情趣动人。虽然两只鸭在一起已经成双成对,但是互不干涉,各自悠然自得,神态迥异,各有所思,让人顿悟“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右上的鸭有一双睥睨一切的眼睛, 炯炯怪眼斜无言,给人一种冷漠和孤傲的感觉,让人不可接近,但在冷冷的目光中,却又依稀有一丝顾盼与留连,让人在心寒之后,竟然回味到一点点暖意,如冬日阴霾的天空中透出一线阳光。左下的鸭在睡觉,懒得理周围的事情,大有“我的地盘我做主”的自信。画出了两只鸭脱俗飘逸的姿态,体现一种对生命、对自由追求的执着与坚毅,也体现了生命的自尊与神圣。我认为花鸟画不单单是某种闲情逸致的消遣,而应该更直接地表达了画家强烈的思想感情。
着意寻香又不香,画中有诗意。他只画盛开的兰花旁边站立着一只鸟(黑颈鹃鸺),寥寥几笔,水墨间浓抹淡化,添立一块石头,舒展两丛幽兰,清新雅致的神韵便跃然纸上,而鸟大腹便便,憨态可掬,睁大眼睛注视着兰花。“着意寻香又不香”一语点题,这样鸟与兰花就发生了内在的联系,使人感觉到飘渺的兰花香。香气不属于视觉的范围,作者却巧妙地在画中表现出来。中国画着重写意,创造出意境是最主要的,究竟是什么鸟倒不是主要关注的事情,这只鸟与兰为伴,一定是高洁的鸟,寄托了作者的理想与情感。
韩金远的竹石图,题材为中国文人惯用的枯木、丛竹、怪石、小鸟。在图的底部,他信手写出怪石,不求形似,看似圆润却不失棱角,阴阳面的处理十分巧妙,同时地面的阴影也十分恰当,杂草增添柔美感和真实感,使怪石不觉孤立,而是和地面相容。在怪石的左右上方露出些许碎小丛竹。这丛竹确实为图增色不少,得自然之趣,不泥古法,而图左上紧贴怪石为一株虬曲的枯木。虽为枯木,倒给人以生机,枯木右倾弯曲而上,顶部似鹿角,弥补了右边的空白,不显突兀,枝桠有一种极力向右伸展的趋势,使人的想象力突破图的局限,向画外延伸,有“言尽而意不止”之境,同时和下边簇出的丛竹形成对比,保持了视觉平衡感,显得和谐。枯木上栖息一对生动活泼的小鸟,一枯一活,强烈对比。从整个图来看,尽管并无外景烘托,但 “风枝雨叶瘠土竹,龙盘虎踞苍藓石”之景跃然纸上,给枯木、竹、石以新的诠释,人世间就是如此有枯有荣,达到了萧散简远的艺术境界。
花鸟通性是韩金远在立意上的特点,他的画是具有灵性的,这灵性的表达源自他对线条的讲究。他用笔洗炼凝重,遒劲有力,健笔纵横,挥洒自如,下笔有奇气,看似放纵、灵动的行笔中却不失严谨的法度。他设色清淡平和、秀逸雅致、苍厚古朴,达到了落笔不经意,妙入秋毫巅的境界。对传统遗产的清醒审视,对中国书画精神的心领神会,加上自己的艺术悟性,造就了韩金远的作品极富诗情画意,大度而不琐碎,师古而朴直的艺术面貌。他说得很好:“心有多远,境有多深,画的品味就有多高。”
(王生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