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毋庸置疑,对古诗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古诗是一种节奏鲜明,语言含蓄,意境深邃的诗体。它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幕幕色彩明丽,生动宜人的画面,真可谓是字字珠玑,且押韵适宜,平仄相当,读起来琅琅上口,脍炙人口。针对古诗的这一特点,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的我们是否应该注重课堂教学的美化,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美,语言美,意境美,自然地步入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心境,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呢?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古诗教学如何体现它的“内在美”?
一、准确自由读,感受节奏美
古诗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体裁,它韵律讲究,平仄相当,节奏更是跌宕起伏,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感受其节奏美。那如何体现?可以用”读”,因为读是我们理解古诗的基础,也是感悟文字韵味的一种方式。当然这一”读”要很讲究,不应该只停留在表面地读,而应注重有节奏性地准确读。首先我们得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朗读方式,让学生在试听录音带正确朗读的基础上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地摸索着如何去准确读。或是配着动作畅读,或是细细品读,或是对读,亦或是小组读,让学生初步准确朗读,读准确诗句中字里行间的节奏,初步感悟其中的停顿妥当,节奏准确。只有学生有了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才能使他们较快地进入古诗的节奏氛围。在此基础上,老师再随机应变地科学指导他们的朗读,引导学生把握诗句中语句词汇的声韵节奏,停顿准确,轻重变化,真正体现诗句朗读中的节奏之鲜明。
二、多元化诵读,咀嚼语言美
一些文人墨士常道“诗是有声的画”,说明了古诗语言的生动形象,语言的意味深入,即是语言的美。因此,在准确朗读的基础上,要顺势加强学生多元化诵读。要么老师指导表演读,角色读,或是配乐朗读,要么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方式读,做到熟读成诵,自主咀嚼诗句的美,从而领会诗中语言词汇运用的精妙。正所谓“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如《泊船瓜洲》一诗,其语言精辟,尤其是“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一字千钧,在整首诗中,它对于表现古诗情境起到了画龙点睛之作用。在教学中,我注重鼓励与指导学生各种形式的感情诵读,让学生熟读成诵。在学生积累了语言的基礎上,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现在,请同学们再细细品读,你认为古诗中哪个字最有感染力,你是怎样品析的?学生一接到任务,就会再次进入对古诗的诵读过程中。就是在这样的一种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古诗多元化的品读,细细地咀嚼出了“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巧妙运用。学生咀嚼着“绿”字仿佛看到了绿茵茵的细草铺满江岸,染绿江南,给人一种鲜明的形象感,进而体会诗中语言的美。
三、拓展想象力,领悟意境美
诗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互相融合而成的,它是一种感性形象,需要人们去领会认识和情感体验。而小学生那丰富的想象力与生俱来非一般,我们要让学生更好地领悟诗人所要描绘的意境,可以借助诗意的理解为出发点,把诗中描绘的形象与学生大脑中记忆的各种意象巧妙联系,并引导他们再造性地想象,激发学生的情感。正是因为古诗意境深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的思维想象的空间。因而我们要因势利导,拓展学生潜在的想象力去想象诗的意境。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首先可适当配以一定的音乐背景,即用音乐渲染,拓展入境。如教学《游园不值》,我先让学生思考诗人描写了什么景物,为何只写青苔,只写一枝红杏?再配以一定的音乐背景朗读,此时,学生心中产生了想象的冲动,心驰神往。当学生一一回答后,我大为惊讶:作者虽只写青苔,正因为对不起眼的青苔如此的爱惜,足见他对春天的喜爱!可见,在音乐的渲染下,学生能更好地拓展想象,再现意境。
诗中的想象当然也需要诵读来实现。在原有的基础上,老师可放手让学生感情诵读,然后鼓励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对诗中的人、事、物、景自由拓展。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瀑布》)的诗句教学,引导学生反复带着感情重读诗句,边读边想象,此时一幅气势非凡、美丽壮观的瀑布图便浮现于学生脑海中。再顺势引导学生步入诗的意境,使他们身临其境,从而领略诗人雄伟的气魄,热爱大自然的胸怀,进而达到心灵上的共鸣,情感上的交融这一效果。
责任编辑龙建刚
一、准确自由读,感受节奏美
古诗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体裁,它韵律讲究,平仄相当,节奏更是跌宕起伏,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感受其节奏美。那如何体现?可以用”读”,因为读是我们理解古诗的基础,也是感悟文字韵味的一种方式。当然这一”读”要很讲究,不应该只停留在表面地读,而应注重有节奏性地准确读。首先我们得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朗读方式,让学生在试听录音带正确朗读的基础上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地摸索着如何去准确读。或是配着动作畅读,或是细细品读,或是对读,亦或是小组读,让学生初步准确朗读,读准确诗句中字里行间的节奏,初步感悟其中的停顿妥当,节奏准确。只有学生有了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才能使他们较快地进入古诗的节奏氛围。在此基础上,老师再随机应变地科学指导他们的朗读,引导学生把握诗句中语句词汇的声韵节奏,停顿准确,轻重变化,真正体现诗句朗读中的节奏之鲜明。
二、多元化诵读,咀嚼语言美
一些文人墨士常道“诗是有声的画”,说明了古诗语言的生动形象,语言的意味深入,即是语言的美。因此,在准确朗读的基础上,要顺势加强学生多元化诵读。要么老师指导表演读,角色读,或是配乐朗读,要么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方式读,做到熟读成诵,自主咀嚼诗句的美,从而领会诗中语言词汇运用的精妙。正所谓“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如《泊船瓜洲》一诗,其语言精辟,尤其是“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一字千钧,在整首诗中,它对于表现古诗情境起到了画龙点睛之作用。在教学中,我注重鼓励与指导学生各种形式的感情诵读,让学生熟读成诵。在学生积累了语言的基礎上,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现在,请同学们再细细品读,你认为古诗中哪个字最有感染力,你是怎样品析的?学生一接到任务,就会再次进入对古诗的诵读过程中。就是在这样的一种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古诗多元化的品读,细细地咀嚼出了“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巧妙运用。学生咀嚼着“绿”字仿佛看到了绿茵茵的细草铺满江岸,染绿江南,给人一种鲜明的形象感,进而体会诗中语言的美。
三、拓展想象力,领悟意境美
诗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互相融合而成的,它是一种感性形象,需要人们去领会认识和情感体验。而小学生那丰富的想象力与生俱来非一般,我们要让学生更好地领悟诗人所要描绘的意境,可以借助诗意的理解为出发点,把诗中描绘的形象与学生大脑中记忆的各种意象巧妙联系,并引导他们再造性地想象,激发学生的情感。正是因为古诗意境深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的思维想象的空间。因而我们要因势利导,拓展学生潜在的想象力去想象诗的意境。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首先可适当配以一定的音乐背景,即用音乐渲染,拓展入境。如教学《游园不值》,我先让学生思考诗人描写了什么景物,为何只写青苔,只写一枝红杏?再配以一定的音乐背景朗读,此时,学生心中产生了想象的冲动,心驰神往。当学生一一回答后,我大为惊讶:作者虽只写青苔,正因为对不起眼的青苔如此的爱惜,足见他对春天的喜爱!可见,在音乐的渲染下,学生能更好地拓展想象,再现意境。
诗中的想象当然也需要诵读来实现。在原有的基础上,老师可放手让学生感情诵读,然后鼓励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对诗中的人、事、物、景自由拓展。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瀑布》)的诗句教学,引导学生反复带着感情重读诗句,边读边想象,此时一幅气势非凡、美丽壮观的瀑布图便浮现于学生脑海中。再顺势引导学生步入诗的意境,使他们身临其境,从而领略诗人雄伟的气魄,热爱大自然的胸怀,进而达到心灵上的共鸣,情感上的交融这一效果。
责任编辑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