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工作提高到了应有的高度,新的教育方针也在各地广泛实施,但德育效能低下的现状不可回避。本文从教育队伍内部理念的缺失、教育对象的复杂化以及教育内容和方法不足等方面尝试分析当前德育效能低下的内外部因素,从提高教育意识、全面认识教育对象和依托德育规律开展有效教育等三方面,阐述了对于有效德育的一些实践。
关键词:有效德育 德育效能 德育规律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政府对德育工作不可谓不重视;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中学德育大纲》规定了国家对中学德育工作和中学生品德的基本要求,其内容不可谓不丰富,要求不可谓不细致。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工作不可谓没方法,更不能说不努力。
然而,这种高度的重视、丰富的内容和不懈的努力,却并没有成就高中学校的有效德育,中学生的行为表现经常会引起社会关注,引来对学校德育的诟病和抨击。近年来,我们在和谐与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进行了一些思考,也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对学校德育效能低下现象根源的反思
有研究学者认为“有效德育”即指德育的有效性,它是确立德育核心地位的落脚点。从当前德育效能来看,中学的德育远非高效,甚至只是低效或者无效状态,究其原因,可分以下几种:
(一)首要原因来自教育管理和教育者内部,还是教育观念认识不足和对于德育的重视不够。各级政府对于教育的重视就不用再赘述,但对于具体德育工作的重视和投入有多少呢?尽管学校都强调重视德育,但由于德育效能的隐形性,德育工作与升学指标、教学成绩等一些显性成果比较,就只能退后了。从教育者内部看,多数教师在潜意识中依然把“教书”与“育人”分裂开来,如果把“教书”看作仅仅传授书本知识,而“育人”则是班主任的事情了,“全员德育”依然只是一句空口号。
(二)德育内容大而空,缺少针对性和低重心。学校的德育目标往往都是开展爱国、理想、集体主义、文明礼仪、校规等主题的教育,看似内容全面,方法合理,其实多为空洞说教。德育的内容贪多求全,消防教育、国防教育、人口教育、环保教育、乡土教育、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德育内容的无的放矢,没有从学生的心理与年龄出发,缺少针对性。传统的德育内容简单枯燥,缺乏时代感,拘泥于抽象的说教,重心太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的很少。
(三)德育方法简单机械,缺少感染力。批评教育和说服教育是盛极一时的德育教育方法了,这种严厉的简单粗暴和空洞的说教在当今的德育工作中恐怕还是大有市场了。批评教育和说服教育方法需要高超的语言水平和德育视野,否则难有针对性、艺术性和感染力。而德育工作者的个人素养和德育经验不尽相同,且学生群体的各异,的确难以保障德育效果。
(四)德育对象趋向复杂,学生自我教育力量的忽视淡化。信息化的多元社会,学生获取知识信息和价值理念的渠道多样化,中学生的思想也不再是以前的简单纯洁,这给德育工作者的工作效能面临着更严峻的考验。更可叹的是在这种环境之下,外加的教育没有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内因作用,学生的自我教育力量没有得到强化,而这更使学校德育的实效大打折扣。
二、深入领会和实践德育规律,提高学校德育效能
德育工作诸多不足,作为德育工作者,应针对当前德育工作中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从内部和外部开展积极有效的工作,才能真正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一)充分认识教育对象是进行有效德育的基本前提
在德育过程中,我们重点关注德育活动的目的、内容、方法,但我们往往忽视教育的对象,将德育目标理想化,远离学生的实际。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在不断发展中的、有着个性差异和发展潜能的一代青少年,他们享受着改革发展带来的优厚物质生活,经受着各种文化思潮、价值观念的冲击,又饱经德育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矛盾煎熬。他们是一群年轻却又非常复杂的群体,所以在德育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我们教育对象的这些特点,才能在工作中真正尊重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给予他们足够的发展空间,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教育,相信每一位同学,耐心等待和帮助他们成长,真正实现有效德育。
(二)全面提升教育理念是有效德育的重要保障
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对德育理论的认识和处理各种德育问题的能力,是落实有效德育的重要保证。没有正确的理念引领,没有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和全面发展等教育理念贯彻落实,有效德育将是空谈。
1.切实转变学校管理理念和教师的思想观念。学校应真正变智育为先为德育为先,回归德育的首要位置,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还要落实全员育人的理念,真正变德育处、班主任管理为教师全员管理。学校应创设工作内容和条件,让全体老师一起来参与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教师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2.加强德育的校本培训,推动德育科研工作。校本培训和科研活动是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学校积极落实逢会必学的培训策略,利用集中学习时间,组织教师学习;采用专题讲座,邀请德育专家来校讲学;组织德育工作论坛和例会等形式进行校本培训,与时俱进更新德育理念和方法。与此同时,我们还强化了主题班会课的研究,推动了关于班级文化建设和针对学生热点问题的专题德育研究,通过德育科研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德育工作者理论结合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由“经验型”的“教书匠”向“专业型”的“研究者”的角色转换的质变过程。
3.丰富德育工作方法,做智慧型的德育工作者。 教育说服法是目前德育工作中最普遍采用的方法,是通过“晓之以理”启发和引导学生自觉地接受社会道德行为准则,改正错误的道德观念,从而指导道德行为的一种教育方法。这种方法虽然有一定的效果,难免不了陷入空洞说教的俗套,因此丰富德育工作方法,创设富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教育情景,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提高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模仿榜样示范,使学生在特设的道德情景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在实践中得到亲身体验,又有着先进的榜样示范,充分发挥批评与鼓励的积极在作用,多管齐下,做智慧型的班主任,使德育效能最优化。 (三)全力践行德育规律是有效德育的必然途径
办学要遵循教育规律,做德育工作自然要遵循德育规律。德育工作应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学校实际出发,从高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出发,遵循德育工作规律,建立科学高效的德育管理体制和严谨规范的竞争机制,才能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有效德育工作格局。
1.学校德育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提倡生活德育,充分实现自我教育是有效德育的终极目标。皮亚杰在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时,结合儿童的实际生活,强调让儿童主动参与,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是通过与其环境积极地相互作用而实现的。想使学校德育工作真正有效,我们必须提倡生活德育,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到生活,提倡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社区,体验式德育。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种先由外而内,再由内至外的过程,它是学生自我教育的结果。我们的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懂得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评价,敢于自我定位,学会做主角,也学会做配角,懂得合作与分享。只有学生真正树立起道德标准,学会道德判断,才能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形成良好及稳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分解德育目标,降低德育工作重心,让德育走入真实世界。学校德育的根本目的是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教师要创造机会、创设情景、营造氛围,引导学生增强对道德的认识、感悟,促进学生的道德精神向更高的方向发展。这种空洞抽象的德育目标,应该得以细化,分解为学生各阶段德育目标,通过降低德育重心,落实有效德育。
要降低德育工作重心,学校应从教育教学的小事做起,围绕学生成长过程的困惑,把德育的内容渗透于学科教学中,优化学科渗透德育的过程,提高学科渗透德育的质量;通过主题班会、校会突出德育内容,递进式系列化规范学生行为,加强主题班会针对性强,并把各种教育通过学生身边的小事情来进行讨论分析,通过具体的活动落实到学生实际行动中,做到知识渗透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增强了主题班会的实效性;通过课外、校外实践让学生感受体验生活的德育和生态的德育。不再只是局限于道德的说教,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要把实践、体验、理解、反思作为落实德育工作的主要方式。
3.建设高雅校园文化,实现思想引领,促成有效德育。丰富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使教育全方位延伸,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优美的校园环境能够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良好的校风和班风能增强师生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促使人以主人翁的态度去工作和学习,共同造就一个积极向上、团结协作、和谐奋进的校园氛围。各类学生社团、讲座、报告、展览、读书活动等都是能深刻影响学生思想,形成学生生活强大的内驱力,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教育发展,德育为先。要落实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最大的难点。德育有效性存在隐性和显性的特点,同时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反复性。因此,作为教育单位和教育工作者,必须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从学生的长远考虑,依托德育教育的规律和方法,努力提高每一项工作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品德和能力的可持续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中学德育大纲》,1995.
[2]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 邝丽湛.中学德育学科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 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示范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有效德育 德育效能 德育规律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政府对德育工作不可谓不重视;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中学德育大纲》规定了国家对中学德育工作和中学生品德的基本要求,其内容不可谓不丰富,要求不可谓不细致。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工作不可谓没方法,更不能说不努力。
然而,这种高度的重视、丰富的内容和不懈的努力,却并没有成就高中学校的有效德育,中学生的行为表现经常会引起社会关注,引来对学校德育的诟病和抨击。近年来,我们在和谐与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进行了一些思考,也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对学校德育效能低下现象根源的反思
有研究学者认为“有效德育”即指德育的有效性,它是确立德育核心地位的落脚点。从当前德育效能来看,中学的德育远非高效,甚至只是低效或者无效状态,究其原因,可分以下几种:
(一)首要原因来自教育管理和教育者内部,还是教育观念认识不足和对于德育的重视不够。各级政府对于教育的重视就不用再赘述,但对于具体德育工作的重视和投入有多少呢?尽管学校都强调重视德育,但由于德育效能的隐形性,德育工作与升学指标、教学成绩等一些显性成果比较,就只能退后了。从教育者内部看,多数教师在潜意识中依然把“教书”与“育人”分裂开来,如果把“教书”看作仅仅传授书本知识,而“育人”则是班主任的事情了,“全员德育”依然只是一句空口号。
(二)德育内容大而空,缺少针对性和低重心。学校的德育目标往往都是开展爱国、理想、集体主义、文明礼仪、校规等主题的教育,看似内容全面,方法合理,其实多为空洞说教。德育的内容贪多求全,消防教育、国防教育、人口教育、环保教育、乡土教育、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德育内容的无的放矢,没有从学生的心理与年龄出发,缺少针对性。传统的德育内容简单枯燥,缺乏时代感,拘泥于抽象的说教,重心太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的很少。
(三)德育方法简单机械,缺少感染力。批评教育和说服教育是盛极一时的德育教育方法了,这种严厉的简单粗暴和空洞的说教在当今的德育工作中恐怕还是大有市场了。批评教育和说服教育方法需要高超的语言水平和德育视野,否则难有针对性、艺术性和感染力。而德育工作者的个人素养和德育经验不尽相同,且学生群体的各异,的确难以保障德育效果。
(四)德育对象趋向复杂,学生自我教育力量的忽视淡化。信息化的多元社会,学生获取知识信息和价值理念的渠道多样化,中学生的思想也不再是以前的简单纯洁,这给德育工作者的工作效能面临着更严峻的考验。更可叹的是在这种环境之下,外加的教育没有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内因作用,学生的自我教育力量没有得到强化,而这更使学校德育的实效大打折扣。
二、深入领会和实践德育规律,提高学校德育效能
德育工作诸多不足,作为德育工作者,应针对当前德育工作中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从内部和外部开展积极有效的工作,才能真正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一)充分认识教育对象是进行有效德育的基本前提
在德育过程中,我们重点关注德育活动的目的、内容、方法,但我们往往忽视教育的对象,将德育目标理想化,远离学生的实际。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在不断发展中的、有着个性差异和发展潜能的一代青少年,他们享受着改革发展带来的优厚物质生活,经受着各种文化思潮、价值观念的冲击,又饱经德育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矛盾煎熬。他们是一群年轻却又非常复杂的群体,所以在德育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我们教育对象的这些特点,才能在工作中真正尊重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给予他们足够的发展空间,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教育,相信每一位同学,耐心等待和帮助他们成长,真正实现有效德育。
(二)全面提升教育理念是有效德育的重要保障
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对德育理论的认识和处理各种德育问题的能力,是落实有效德育的重要保证。没有正确的理念引领,没有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和全面发展等教育理念贯彻落实,有效德育将是空谈。
1.切实转变学校管理理念和教师的思想观念。学校应真正变智育为先为德育为先,回归德育的首要位置,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还要落实全员育人的理念,真正变德育处、班主任管理为教师全员管理。学校应创设工作内容和条件,让全体老师一起来参与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教师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2.加强德育的校本培训,推动德育科研工作。校本培训和科研活动是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学校积极落实逢会必学的培训策略,利用集中学习时间,组织教师学习;采用专题讲座,邀请德育专家来校讲学;组织德育工作论坛和例会等形式进行校本培训,与时俱进更新德育理念和方法。与此同时,我们还强化了主题班会课的研究,推动了关于班级文化建设和针对学生热点问题的专题德育研究,通过德育科研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德育工作者理论结合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由“经验型”的“教书匠”向“专业型”的“研究者”的角色转换的质变过程。
3.丰富德育工作方法,做智慧型的德育工作者。 教育说服法是目前德育工作中最普遍采用的方法,是通过“晓之以理”启发和引导学生自觉地接受社会道德行为准则,改正错误的道德观念,从而指导道德行为的一种教育方法。这种方法虽然有一定的效果,难免不了陷入空洞说教的俗套,因此丰富德育工作方法,创设富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教育情景,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提高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模仿榜样示范,使学生在特设的道德情景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在实践中得到亲身体验,又有着先进的榜样示范,充分发挥批评与鼓励的积极在作用,多管齐下,做智慧型的班主任,使德育效能最优化。 (三)全力践行德育规律是有效德育的必然途径
办学要遵循教育规律,做德育工作自然要遵循德育规律。德育工作应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学校实际出发,从高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出发,遵循德育工作规律,建立科学高效的德育管理体制和严谨规范的竞争机制,才能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有效德育工作格局。
1.学校德育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提倡生活德育,充分实现自我教育是有效德育的终极目标。皮亚杰在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时,结合儿童的实际生活,强调让儿童主动参与,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是通过与其环境积极地相互作用而实现的。想使学校德育工作真正有效,我们必须提倡生活德育,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到生活,提倡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社区,体验式德育。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种先由外而内,再由内至外的过程,它是学生自我教育的结果。我们的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懂得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评价,敢于自我定位,学会做主角,也学会做配角,懂得合作与分享。只有学生真正树立起道德标准,学会道德判断,才能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形成良好及稳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分解德育目标,降低德育工作重心,让德育走入真实世界。学校德育的根本目的是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教师要创造机会、创设情景、营造氛围,引导学生增强对道德的认识、感悟,促进学生的道德精神向更高的方向发展。这种空洞抽象的德育目标,应该得以细化,分解为学生各阶段德育目标,通过降低德育重心,落实有效德育。
要降低德育工作重心,学校应从教育教学的小事做起,围绕学生成长过程的困惑,把德育的内容渗透于学科教学中,优化学科渗透德育的过程,提高学科渗透德育的质量;通过主题班会、校会突出德育内容,递进式系列化规范学生行为,加强主题班会针对性强,并把各种教育通过学生身边的小事情来进行讨论分析,通过具体的活动落实到学生实际行动中,做到知识渗透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增强了主题班会的实效性;通过课外、校外实践让学生感受体验生活的德育和生态的德育。不再只是局限于道德的说教,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要把实践、体验、理解、反思作为落实德育工作的主要方式。
3.建设高雅校园文化,实现思想引领,促成有效德育。丰富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使教育全方位延伸,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优美的校园环境能够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良好的校风和班风能增强师生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促使人以主人翁的态度去工作和学习,共同造就一个积极向上、团结协作、和谐奋进的校园氛围。各类学生社团、讲座、报告、展览、读书活动等都是能深刻影响学生思想,形成学生生活强大的内驱力,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教育发展,德育为先。要落实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最大的难点。德育有效性存在隐性和显性的特点,同时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反复性。因此,作为教育单位和教育工作者,必须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从学生的长远考虑,依托德育教育的规律和方法,努力提高每一项工作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品德和能力的可持续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中学德育大纲》,1995.
[2]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 邝丽湛.中学德育学科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 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示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