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改革的逐步深入,贫困大学生的人数日益增加,他们的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已经引起了社会和高校的高度关注。对高校贫困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提出学校、社会要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指导,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的“心理脱贫”,这样才能有效预防贫困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从而使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脱贫;解决方案
作者简介:李想(1975-),女,辽宁鞍山人,沈阳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韩永强(1973-),男,满族,辽宁本溪人,沈阳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辽宁 沈阳 11087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5-0183-01
一、高校贫困生的基本现状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各项费用的逐年提高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高校的困难生比例也在逐年增加。这些贫困生有的来自于经济落后的农村,有的来自于城市失业、下岗职工的家庭,这些家庭的子女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等方面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在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他们还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心理压力。这种情况不仅严重影响了困难生的健康成长,而且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了更多的压力与挑战。因此,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育者最关心的工作,也引起了社会和学校的高度重视。
二、高校贫困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贫困生由于经济上和精神上的不富有,在面对一系列心理问题时不能正确调节,因此有很大一部分贫困生存在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贫困生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
一方面,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情况比较困难,他们的心理往往比较敏感,自尊心比较强,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别人的认可。另一方面,他们还担心同学因为他们的贫困而看不起自己,通常不愿意让其他同学知道自己家庭的困难情况,也希望能够保护自己的“隐私权”。因此,他们在心理上极不适应,精神压力大,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2.贫困生性格孤僻、情绪抑郁,不善于人际交往
有些贫困大学生性格比较内向,他们不善言谈、不善交流、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再加上他们经济上的窘迫,日常生活费用的拮据,致使他们在精神上的负担很重,从而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孤僻的性格和抑郁的心理状态。他们也想与其他同学交流,却不知如何处理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在交往过程中屡屡失败,因此,他们逐渐与同学们产生了距离,脱离了班集体,并把自己封闭在自我的小圈子里。
3.贫困生对学业存在焦虑
贫困生虽然家庭经济困难,但是凭借着自己对知识的渴望,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考上了大学,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但到了大学以后,他们遇到的是比他们还要优秀的同学,这些同学比他们有才华、有优势,他们逐渐失去了往日的优越感,在他们以前自认为比较擅长的学习上也不占任何优势,因此对学业也越来越焦虑。另外,一些学习成绩本来就很差的贫困生,他们还要利用学习时间来解决经济问题,因而学业焦虑感更加严重,甚至导致最终不能完成学业。
4.“等、靠、要”的依赖思想
随着国家以及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越来越多,金额也越来越高,致使有些贫困生存在很强的依赖心理,并逐渐形成了“等、靠、要”的被动思想状态,而且逐渐失去了自强自立的奋斗精神,他们甚至把“贫困”作为资本,伸手去要各项资助,并把得到的资助用在与自己贫困境况不相符的消费上,久而久之,他们丧失了应有的奋斗心和责任感,而更多地指望从国家、政府、企业以及学校那里得到各种资助,“等、靠、要”思想严重,因此,切实解决贫困生的“心理解困”问题,是社会和高校的一项长期性的重要工作。
三、解決高校贫困生“心理脱贫”的方法与途径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贫困生存在着较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一些贫困生出现了休学、退学的现象,有的甚至发生了刑事案件。因此,高校贫困生“心理脱贫”是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
1.关爱贫困生是高校贫困生“心理脱贫”的基础
由于贫困生的家境贫困,他们在生活、学习、就业和心理等方面面临着诸多困难,因此,在做贫困生思想工作时更要细心认真,针对他们存在的主要问题,要因人而异的加以分析,并通过面对面谈心、家访等方式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并增强克服困难的能力及勇气,让他们真正感到学校以及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和关爱,而且号召班级同学在平时学习生活中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让他们时刻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这些温暖会让他们感觉自己并不孤单、并不无助,有了这些关爱,他们将更有信心解决自己遇到的难题,从而逐渐缓解了他们的焦虑和抑郁,激发了他们的自尊心和上进心。
2.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开展贫困生的心理教育、心理解压与心理治疗
学生进校后,应对他们进行心理普查并建立心理档案。在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之后,确定要帮助的对象,然后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
首先,应该清晰地认识到有些贫困生不仅承受着经济上的压力,同时他们还面临着许多方面的心理问题,因此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生活困难的同时,更应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帮助他们远离心理危机。
其次,高校还应设立心理咨询中心以及贫困生自助团体,针对贫困生开展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贫困生成立自助团体,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贫困生可以在自助团体中真诚交流,坦诚交往,分享经验,共同努力,互相鼓励,互相扶持,从而达到树立信心、缓解压力的目的。
最后,学校还应注重在贫困生中抓典型、树榜样,对贫困生中的优秀代表进行表彰,进而营造出“贫寒中成长起来的优秀大学生更光荣”的氛围。
3.认真做好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做到“资助”与“育人”相结合 应该认真做好贫困生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树立“自救”意识,彻底摒弃“等、靠、要”的消极思想。现在的贫困生资助工作大多都体现在“助贫”的层面上,应该转变工作理念,把“资助”与“育人”相结合,并要以“育人”为中心,这才是解决贫困生“心理脱贫”的真正核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该对贫困生进行感恩教育,让他们树立自立自强的精神,培养感恩图报的情怀,并组织贫困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体会到社会责任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并鼓励贫困生多参加科技竞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得到应有的奖励,这样不仅解决了贫困生的经济困难问题,还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达到了双赢。只有将贫困生的“经济脱贫”和“心理脱贫”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才能实现真正的“脱贫致富”。
4.提高贫困生的个人能力,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的“心理脱贫”
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障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要从思想、工作、学习、生活和心理几个方面提高贫困生的个人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仅是从经济方面对贫困生进行資助,根本解决不了实质问题,而且容易滋生“等、靠、要”的不良风气。因此,要授人以渔,要切实提高贫困生自身的能力和素质,让他们不去计较自己经济上的拮据,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是在同一起跑线上,不断的在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成功,获得自我满足感,树立信心,坚信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一定能摆脱自己家庭的贫困情况,这样才能使自己在社会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不断超越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提高贫困生自身的综合能力,才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心理脱贫”的关键所在。
总体看来,贫困生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这个问题能否解决,不仅依赖教育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的发展,而且需要社会、高校及贫困生自身的共同努力。本文仅从高校这个角度对该问题及其解决方法进行了初浅的分析和探讨,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正确对待自己家境贫困的现状,通过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努力让他们成长、成才,才是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愿望和目标。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高校对这一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关心,贫困生的“脱贫”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贫困大学生一定能从困境中崛起,成为国家的栋梁。
参考文献:
[1]郭献进.贫困生心理危机干预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3).
[2]沈玉,王柳.高校贫困生的现状及解决对策[J].观察与思考,2001,(8).
[3]赵红英,黄鹤龄.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探析[J].高等理科教育,2005,(3).
[4]许小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的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5]田筱鸿.高校贫困生心理辅导与经济资助互动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3).
(责任编辑:孙晴)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脱贫;解决方案
作者简介:李想(1975-),女,辽宁鞍山人,沈阳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韩永强(1973-),男,满族,辽宁本溪人,沈阳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辽宁 沈阳 11087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5-0183-01
一、高校贫困生的基本现状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各项费用的逐年提高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高校的困难生比例也在逐年增加。这些贫困生有的来自于经济落后的农村,有的来自于城市失业、下岗职工的家庭,这些家庭的子女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等方面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在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他们还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心理压力。这种情况不仅严重影响了困难生的健康成长,而且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了更多的压力与挑战。因此,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育者最关心的工作,也引起了社会和学校的高度重视。
二、高校贫困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贫困生由于经济上和精神上的不富有,在面对一系列心理问题时不能正确调节,因此有很大一部分贫困生存在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贫困生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
一方面,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情况比较困难,他们的心理往往比较敏感,自尊心比较强,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别人的认可。另一方面,他们还担心同学因为他们的贫困而看不起自己,通常不愿意让其他同学知道自己家庭的困难情况,也希望能够保护自己的“隐私权”。因此,他们在心理上极不适应,精神压力大,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2.贫困生性格孤僻、情绪抑郁,不善于人际交往
有些贫困大学生性格比较内向,他们不善言谈、不善交流、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再加上他们经济上的窘迫,日常生活费用的拮据,致使他们在精神上的负担很重,从而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孤僻的性格和抑郁的心理状态。他们也想与其他同学交流,却不知如何处理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在交往过程中屡屡失败,因此,他们逐渐与同学们产生了距离,脱离了班集体,并把自己封闭在自我的小圈子里。
3.贫困生对学业存在焦虑
贫困生虽然家庭经济困难,但是凭借着自己对知识的渴望,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考上了大学,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但到了大学以后,他们遇到的是比他们还要优秀的同学,这些同学比他们有才华、有优势,他们逐渐失去了往日的优越感,在他们以前自认为比较擅长的学习上也不占任何优势,因此对学业也越来越焦虑。另外,一些学习成绩本来就很差的贫困生,他们还要利用学习时间来解决经济问题,因而学业焦虑感更加严重,甚至导致最终不能完成学业。
4.“等、靠、要”的依赖思想
随着国家以及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越来越多,金额也越来越高,致使有些贫困生存在很强的依赖心理,并逐渐形成了“等、靠、要”的被动思想状态,而且逐渐失去了自强自立的奋斗精神,他们甚至把“贫困”作为资本,伸手去要各项资助,并把得到的资助用在与自己贫困境况不相符的消费上,久而久之,他们丧失了应有的奋斗心和责任感,而更多地指望从国家、政府、企业以及学校那里得到各种资助,“等、靠、要”思想严重,因此,切实解决贫困生的“心理解困”问题,是社会和高校的一项长期性的重要工作。
三、解決高校贫困生“心理脱贫”的方法与途径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贫困生存在着较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一些贫困生出现了休学、退学的现象,有的甚至发生了刑事案件。因此,高校贫困生“心理脱贫”是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
1.关爱贫困生是高校贫困生“心理脱贫”的基础
由于贫困生的家境贫困,他们在生活、学习、就业和心理等方面面临着诸多困难,因此,在做贫困生思想工作时更要细心认真,针对他们存在的主要问题,要因人而异的加以分析,并通过面对面谈心、家访等方式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并增强克服困难的能力及勇气,让他们真正感到学校以及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和关爱,而且号召班级同学在平时学习生活中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让他们时刻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这些温暖会让他们感觉自己并不孤单、并不无助,有了这些关爱,他们将更有信心解决自己遇到的难题,从而逐渐缓解了他们的焦虑和抑郁,激发了他们的自尊心和上进心。
2.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开展贫困生的心理教育、心理解压与心理治疗
学生进校后,应对他们进行心理普查并建立心理档案。在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之后,确定要帮助的对象,然后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
首先,应该清晰地认识到有些贫困生不仅承受着经济上的压力,同时他们还面临着许多方面的心理问题,因此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生活困难的同时,更应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帮助他们远离心理危机。
其次,高校还应设立心理咨询中心以及贫困生自助团体,针对贫困生开展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贫困生成立自助团体,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贫困生可以在自助团体中真诚交流,坦诚交往,分享经验,共同努力,互相鼓励,互相扶持,从而达到树立信心、缓解压力的目的。
最后,学校还应注重在贫困生中抓典型、树榜样,对贫困生中的优秀代表进行表彰,进而营造出“贫寒中成长起来的优秀大学生更光荣”的氛围。
3.认真做好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做到“资助”与“育人”相结合 应该认真做好贫困生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树立“自救”意识,彻底摒弃“等、靠、要”的消极思想。现在的贫困生资助工作大多都体现在“助贫”的层面上,应该转变工作理念,把“资助”与“育人”相结合,并要以“育人”为中心,这才是解决贫困生“心理脱贫”的真正核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该对贫困生进行感恩教育,让他们树立自立自强的精神,培养感恩图报的情怀,并组织贫困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体会到社会责任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并鼓励贫困生多参加科技竞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得到应有的奖励,这样不仅解决了贫困生的经济困难问题,还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达到了双赢。只有将贫困生的“经济脱贫”和“心理脱贫”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才能实现真正的“脱贫致富”。
4.提高贫困生的个人能力,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的“心理脱贫”
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障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要从思想、工作、学习、生活和心理几个方面提高贫困生的个人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仅是从经济方面对贫困生进行資助,根本解决不了实质问题,而且容易滋生“等、靠、要”的不良风气。因此,要授人以渔,要切实提高贫困生自身的能力和素质,让他们不去计较自己经济上的拮据,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是在同一起跑线上,不断的在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成功,获得自我满足感,树立信心,坚信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一定能摆脱自己家庭的贫困情况,这样才能使自己在社会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不断超越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提高贫困生自身的综合能力,才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心理脱贫”的关键所在。
总体看来,贫困生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这个问题能否解决,不仅依赖教育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的发展,而且需要社会、高校及贫困生自身的共同努力。本文仅从高校这个角度对该问题及其解决方法进行了初浅的分析和探讨,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正确对待自己家境贫困的现状,通过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努力让他们成长、成才,才是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愿望和目标。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高校对这一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关心,贫困生的“脱贫”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贫困大学生一定能从困境中崛起,成为国家的栋梁。
参考文献:
[1]郭献进.贫困生心理危机干预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3).
[2]沈玉,王柳.高校贫困生的现状及解决对策[J].观察与思考,2001,(8).
[3]赵红英,黄鹤龄.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探析[J].高等理科教育,2005,(3).
[4]许小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的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5]田筱鸿.高校贫困生心理辅导与经济资助互动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3).
(责任编辑:孙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