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语文的审美教育不仅是一种素质教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相对应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也得到了一定的深化,现在众多学者的研究热点便是如何在语文阅读课堂上渗透审美教育,所以,笔者在众多学者的成果中,领悟出了阅读教学与审美教育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下文就来谈谈本人的看法。
关键词:审美兴趣;审美体验;审美能力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过这种描述:“阅读优秀文本,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并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这句话就是说,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爱好和审美能力是一件必要的事情。那么关于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策略有哪些呢?以下结合笔者的个人实践,从“巧设导语,激发审美兴趣”、“正确诵读,获得审美体验”、“深入品析,培养审美能力”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巧设导语,激发审美兴趣
据调查显示,很多教师在语文课堂上都不重视对导语的运用,所以许多人抱怨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其实,导语的巧妙应用能够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们在这种氛围中,可以激发其自身对阅读的审美兴趣。
比如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时候,我借助多媒体中的音乐和画面来为学生塑造一种良好的情境,即先播放了《三国演义》的主题曲,让学生在宏大、激昂的音乐中联想三国中著名将领的模样,接着代入导语:“滚滚长江东逝水,过去的那些古代人物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有的留下了许多名篇大作,有的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佳话传奇,而有的只能留下沉沙的‘折戟’,无论哪种人,他们的功过都要为后人所评述,下面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叫做《念奴娇·赤壁怀古》,这篇课文中讲述了苏轼和古人的对话,那么他们到底讲了一些什么呢?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下吧”,话音刚落,我便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几幅《三国演义》中经典的剧照,在这种氛围之下,激起学生内心深处丰富的情感世界,从而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审美兴趣。
二、正确诵读,获得审美体验
文学作品之所以被称之为一种艺术品,绝不仅仅是因为其有着无与伦比的语言文字运用,还包括了独特铿锵的节奏把握等,如果教师在指导朗读的时候,能够对文本字音做到准确而有节奏的发音,那么学生才会感觉到情真意切,这样才会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
比如在学习《氓》的时候,学生们会看到有一句诗为“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在朗读的时候,经常会有一些学生把其中的“说”读错,其实这个字是一个通假字,通“脱”,代表着“解脱”的意思,而并非“说话”的意思,因此在朗读的时候,我便带领着学生一块去阅读,让他们读正确,这样才能更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含义。总之,教师要重视“指导诵读”的方式,并在诵读的过程中,为使学生准确朗读易错字词或者是生僻字词,从而获得更真实的审美体验。
三、深入品析,培养审美能力
文学是由语言文字来表现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在进行审美鉴赏的时候一定要立足于文本细节,分析在文字背后的思想情感。与此同时,分析文学作品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艺术造诣等等,可以说,深入品析文本是一种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简言之,要想学生在阅读中获得审美能力,教师就必须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品位、揣摩、感悟以及理解运用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不断地提升文学功底。
比如在学习《鸿门宴》的时候,我问学生:“你们来分析一下‘操’和‘持’这两字表现了什么样的心理情感?”学生们观察课文中的段落,即张良问刘邦的时用的是“何操”一词,而刘邦答时用了“我持”两字,我紧接着说出这两个字的不同释义,“操”的本来意义是“拿着,握在手里”,而“持”的本义是“一只手从上托扶”,学生们分析这两字背后所阐释的不同态度,“操”这个字在使用的时候是比较随意的,而“持”这个字表达了刘邦恭敬的态度,因为刘邦参加鸿门宴意义就是“请罪”的,所以用“持”字显得更为恰当,然后我接着问学生:“既然‘持’字显得恭敬、严肃,那么为什么张良却要用‘操’呢?难道是张良这个人不知道礼数吗?”学生们接着分析人物的不同角色,有的人回答说:“张良是刘邦的部下,没有必要对项羽恭敬。”也有的人说:“这是张良故意的,在刘邦面前不对项羽尊重,恰恰是为了让刘邦高兴…”,对比学生的各類答案,我接着问道,那么下文中的“持剑盾步走”为什么不换成“操剑盾步走”呢?用这些问题让学生深入文本进行分析,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明白两个字就能带来“文学之美”,也让学生理解了司马迁的文笔功底是多么强大,总之,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文本上的品析,这样可以逐渐地培养其审美能力,为高效阅读做铺垫。
综上所述,有学者曾经说过一句话:“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比这句话,我们也可以说,“文学作品并不是难以发现‘美’,而是缺乏科学的‘审美方法’”。在现阶段,语文学科中的审美教育已经成为了时代发展需求,因此教师必须致力于审美教学的创新和研究,使学生的审美境界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万吉存.审美教育在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教育观察,2019,8(25):80+83.
[2]张二妮. 核心素养下高中生阅读审美能力的培育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
关键词:审美兴趣;审美体验;审美能力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过这种描述:“阅读优秀文本,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并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这句话就是说,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爱好和审美能力是一件必要的事情。那么关于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策略有哪些呢?以下结合笔者的个人实践,从“巧设导语,激发审美兴趣”、“正确诵读,获得审美体验”、“深入品析,培养审美能力”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巧设导语,激发审美兴趣
据调查显示,很多教师在语文课堂上都不重视对导语的运用,所以许多人抱怨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其实,导语的巧妙应用能够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们在这种氛围中,可以激发其自身对阅读的审美兴趣。
比如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时候,我借助多媒体中的音乐和画面来为学生塑造一种良好的情境,即先播放了《三国演义》的主题曲,让学生在宏大、激昂的音乐中联想三国中著名将领的模样,接着代入导语:“滚滚长江东逝水,过去的那些古代人物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有的留下了许多名篇大作,有的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佳话传奇,而有的只能留下沉沙的‘折戟’,无论哪种人,他们的功过都要为后人所评述,下面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叫做《念奴娇·赤壁怀古》,这篇课文中讲述了苏轼和古人的对话,那么他们到底讲了一些什么呢?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下吧”,话音刚落,我便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几幅《三国演义》中经典的剧照,在这种氛围之下,激起学生内心深处丰富的情感世界,从而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审美兴趣。
二、正确诵读,获得审美体验
文学作品之所以被称之为一种艺术品,绝不仅仅是因为其有着无与伦比的语言文字运用,还包括了独特铿锵的节奏把握等,如果教师在指导朗读的时候,能够对文本字音做到准确而有节奏的发音,那么学生才会感觉到情真意切,这样才会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
比如在学习《氓》的时候,学生们会看到有一句诗为“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在朗读的时候,经常会有一些学生把其中的“说”读错,其实这个字是一个通假字,通“脱”,代表着“解脱”的意思,而并非“说话”的意思,因此在朗读的时候,我便带领着学生一块去阅读,让他们读正确,这样才能更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含义。总之,教师要重视“指导诵读”的方式,并在诵读的过程中,为使学生准确朗读易错字词或者是生僻字词,从而获得更真实的审美体验。
三、深入品析,培养审美能力
文学是由语言文字来表现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在进行审美鉴赏的时候一定要立足于文本细节,分析在文字背后的思想情感。与此同时,分析文学作品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艺术造诣等等,可以说,深入品析文本是一种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简言之,要想学生在阅读中获得审美能力,教师就必须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品位、揣摩、感悟以及理解运用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不断地提升文学功底。
比如在学习《鸿门宴》的时候,我问学生:“你们来分析一下‘操’和‘持’这两字表现了什么样的心理情感?”学生们观察课文中的段落,即张良问刘邦的时用的是“何操”一词,而刘邦答时用了“我持”两字,我紧接着说出这两个字的不同释义,“操”的本来意义是“拿着,握在手里”,而“持”的本义是“一只手从上托扶”,学生们分析这两字背后所阐释的不同态度,“操”这个字在使用的时候是比较随意的,而“持”这个字表达了刘邦恭敬的态度,因为刘邦参加鸿门宴意义就是“请罪”的,所以用“持”字显得更为恰当,然后我接着问学生:“既然‘持’字显得恭敬、严肃,那么为什么张良却要用‘操’呢?难道是张良这个人不知道礼数吗?”学生们接着分析人物的不同角色,有的人回答说:“张良是刘邦的部下,没有必要对项羽恭敬。”也有的人说:“这是张良故意的,在刘邦面前不对项羽尊重,恰恰是为了让刘邦高兴…”,对比学生的各類答案,我接着问道,那么下文中的“持剑盾步走”为什么不换成“操剑盾步走”呢?用这些问题让学生深入文本进行分析,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明白两个字就能带来“文学之美”,也让学生理解了司马迁的文笔功底是多么强大,总之,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文本上的品析,这样可以逐渐地培养其审美能力,为高效阅读做铺垫。
综上所述,有学者曾经说过一句话:“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比这句话,我们也可以说,“文学作品并不是难以发现‘美’,而是缺乏科学的‘审美方法’”。在现阶段,语文学科中的审美教育已经成为了时代发展需求,因此教师必须致力于审美教学的创新和研究,使学生的审美境界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万吉存.审美教育在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教育观察,2019,8(25):80+83.
[2]张二妮. 核心素养下高中生阅读审美能力的培育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