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是课堂的大教材,课堂是生活认知的提升地,在课堂中求知明理,在生活中认真做人。科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有在生活中学习科学,才能使学得的知识贴近实际,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让科学课堂生活化,实施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有效发挥学生学习科学的主动性很有必要。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科学源自生活,我们只有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学习它们,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它。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此情此景,学生必定会神采飞扬,活力四射。
如在学习《汽化与液化》时用多媒体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小明为了摘池塘边的花不小心掉到了水里。让学生看着图片显示的情景来讨论:小明从水中湿漉漉地爬起来,在太阳下面也冻得直发抖,为什么?为了尽快把小明的衣服弄干,我们该用些什么方法?衣服由湿变干水到那里去了等等。环境是同学熟悉的校内池塘。情景是大家也很有体验的水中上岸和晾衣服,这样的情景一呈现,同学们一下就兴奋、活跃了:热烈地讨论、争先恐后地发言,不用说,这些知识就牢牢在他们的头脑里了。
科学从生活中来。把科学中的问题贴近生活实际,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知的知识背景,设计富有情趣、直观形象的生活化情境,使学生感到学习科学是生活所必需,是他们内心需要,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有效地自主参与。
二、增设“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让科学生活化,生活科学化。”道出科学跟生活之间密切的天生关系。笔者以为,可以引进生活内容,让生活现象来印匠科学知识。选择生活中的“开门七件事”和“衣食住行”等题材,使教学融合于实际,流溢生活的原汁原味。每次上课用生活例子引入课题成了我教学中的一个惯例。例如在讲解动脉硬化这节内容的时候,我是这样引入的:爷爷奶奶为什么最怕吃动物内脏呢?在讲解液体压强的时候,问学生力什么带鱼不能在浅水中养殖呢?潜水员为什么要穿特种衣服呢?……
把科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使学生切身感受到科学知识就蕴含在平常生活之中,体会到科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增强了学生生活科学的意识。“生活化”教学内容的增设,扩充了科学教学资源,及时地把新信息、新成果整合到了教学内容之中,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将学生的学习置于其生活周围广阔的自然环境或人文环境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拓展对周围世界利,学现象的体验: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自然科学的熱情,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开设“生活化”的课外探究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科学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生活中孕育教学。通过上网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科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得探索科学的体验,提高利用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科学生活化。
如针对校门口农田里广泛使用的塑料大棚,可探究塑料大棚给农业生产带来哪些好处?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深入田间大棚中,实地考察,与家长交流,与同学合作,从多方面收集课题信息。使学生认识到塑料是透明物体,光容易进入大棚,使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质能;但塑料又是热的不良导体,传进去的热不易散失,使棚内温度升高,保持植物生长的温度,并由此加深了对温室效应的认识,增强了环保意识。大棚里有自动喷灌设备可节约用水,从而对影响液体蒸发快慢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学生还知道大棚顶上如果有积水,要及时清除,因为水也能成为聚光镜,对太阳光有会聚作用,会烧伤植物。通过农民介绍大棚蔬菜的气肥增产原理,使学生进一步加强对光合作用的理解。研究中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如棚顶为什么要建成穹形的而不建成平面的?棚顶上的水珠是在棚内,还是在外?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么多水珠的?棚内大量的水蒸气主要来自何处?在烈日下覆盖什么样的材料能控制进入棚内的光度使植物免受暴晒?还有学生对大棚建设提出了理想建议:在大棚内安装照明设备、空调设备能使植物反季节生长、全天候生长。活动中学生兴趣高昂,有些问题得到了满意答案,享受了成功喜悦;对有些现象又产生了疑问,成了将来学习新知识的基本条件。
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来解决科学问题,可能比老师在课堂里讲二遍、三遍都容易记牢。通过调查研究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科学就在身边。科学与生活、社会联系非常紧密,既巩固扩展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从而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学生的创新视野。
四、重视生活化的情感教育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较强的自信心,形成克服困难的意志,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健康向上的品格。所谓生活化的情感教育不是激昂慷慨的说教,而是在生活化的课堂学习中抓住契机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受到启发,有所心得。比如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琴纳和种牛痘”等这样的科学探究故事中体会科学家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和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等等。
老师要想提高课堂效率,自己首先要有激情。你的不苟言笑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不苟言笑;你的疲惫不堪也一定会传染给学生。所以,我们最好露出我们的热情,让学生看到我们的阳光,学生一定会更加灿烂,一定会用更加努力的学习来回报我们。
责任编辑 丁洪刚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科学源自生活,我们只有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学习它们,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它。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此情此景,学生必定会神采飞扬,活力四射。
如在学习《汽化与液化》时用多媒体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小明为了摘池塘边的花不小心掉到了水里。让学生看着图片显示的情景来讨论:小明从水中湿漉漉地爬起来,在太阳下面也冻得直发抖,为什么?为了尽快把小明的衣服弄干,我们该用些什么方法?衣服由湿变干水到那里去了等等。环境是同学熟悉的校内池塘。情景是大家也很有体验的水中上岸和晾衣服,这样的情景一呈现,同学们一下就兴奋、活跃了:热烈地讨论、争先恐后地发言,不用说,这些知识就牢牢在他们的头脑里了。
科学从生活中来。把科学中的问题贴近生活实际,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知的知识背景,设计富有情趣、直观形象的生活化情境,使学生感到学习科学是生活所必需,是他们内心需要,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有效地自主参与。
二、增设“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让科学生活化,生活科学化。”道出科学跟生活之间密切的天生关系。笔者以为,可以引进生活内容,让生活现象来印匠科学知识。选择生活中的“开门七件事”和“衣食住行”等题材,使教学融合于实际,流溢生活的原汁原味。每次上课用生活例子引入课题成了我教学中的一个惯例。例如在讲解动脉硬化这节内容的时候,我是这样引入的:爷爷奶奶为什么最怕吃动物内脏呢?在讲解液体压强的时候,问学生力什么带鱼不能在浅水中养殖呢?潜水员为什么要穿特种衣服呢?……
把科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使学生切身感受到科学知识就蕴含在平常生活之中,体会到科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增强了学生生活科学的意识。“生活化”教学内容的增设,扩充了科学教学资源,及时地把新信息、新成果整合到了教学内容之中,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将学生的学习置于其生活周围广阔的自然环境或人文环境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拓展对周围世界利,学现象的体验: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自然科学的熱情,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开设“生活化”的课外探究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科学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生活中孕育教学。通过上网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科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得探索科学的体验,提高利用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科学生活化。
如针对校门口农田里广泛使用的塑料大棚,可探究塑料大棚给农业生产带来哪些好处?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深入田间大棚中,实地考察,与家长交流,与同学合作,从多方面收集课题信息。使学生认识到塑料是透明物体,光容易进入大棚,使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质能;但塑料又是热的不良导体,传进去的热不易散失,使棚内温度升高,保持植物生长的温度,并由此加深了对温室效应的认识,增强了环保意识。大棚里有自动喷灌设备可节约用水,从而对影响液体蒸发快慢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学生还知道大棚顶上如果有积水,要及时清除,因为水也能成为聚光镜,对太阳光有会聚作用,会烧伤植物。通过农民介绍大棚蔬菜的气肥增产原理,使学生进一步加强对光合作用的理解。研究中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如棚顶为什么要建成穹形的而不建成平面的?棚顶上的水珠是在棚内,还是在外?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么多水珠的?棚内大量的水蒸气主要来自何处?在烈日下覆盖什么样的材料能控制进入棚内的光度使植物免受暴晒?还有学生对大棚建设提出了理想建议:在大棚内安装照明设备、空调设备能使植物反季节生长、全天候生长。活动中学生兴趣高昂,有些问题得到了满意答案,享受了成功喜悦;对有些现象又产生了疑问,成了将来学习新知识的基本条件。
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来解决科学问题,可能比老师在课堂里讲二遍、三遍都容易记牢。通过调查研究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科学就在身边。科学与生活、社会联系非常紧密,既巩固扩展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从而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学生的创新视野。
四、重视生活化的情感教育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较强的自信心,形成克服困难的意志,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健康向上的品格。所谓生活化的情感教育不是激昂慷慨的说教,而是在生活化的课堂学习中抓住契机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受到启发,有所心得。比如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琴纳和种牛痘”等这样的科学探究故事中体会科学家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和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等等。
老师要想提高课堂效率,自己首先要有激情。你的不苟言笑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不苟言笑;你的疲惫不堪也一定会传染给学生。所以,我们最好露出我们的热情,让学生看到我们的阳光,学生一定会更加灿烂,一定会用更加努力的学习来回报我们。
责任编辑 丁洪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