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农村建设中试点村做法的思考

来源 :中国经贸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shangliun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组成了“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研究”课题组,对江苏、湖南、甘肃、河北等4个省共计选择了4个县,8个乡,8个村(每个省选择1个县,每个县选择2个乡,每个乡选择1个村)为调查地点,从社会学和发展学的视角出发。以社区为基础,以不同类型的农民和不同层次的干部为调查对象,主要针对“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研究”中了解到的一些试点村的情况以及农民的反响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对新农村试点村建设的完善提供借鉴。
  
  一、试点村的选择标准
  
  (一)经济基础要好
  经济发展水平是很多地方政府选择试点村的首要标准,村庄经济基础的好坏是该村能否成为试点村的关键。有一个省的某镇仅有一个试点村,该镇镇长说其实在刚开始选择试点村时,他们所挑选的并不是目前的这个村,而是另外一个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扶贫村,但是后来由于上级的标准是不能选择扶贫村作为试点村,故又选择了村庄面积较小、经济条件也比较好的这一试点村。目前,由于很多地方部门在选择试点村时有“嫌贫爱富”的倾向,他们觉得有一定基础和经济实力的村庄开展新农村建设会比较顺利,被定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也比较合适,而扶贫村就不宜搞新农村建设,这也导致了很多扶贫村或者是经济条件较差的村庄被排除在了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选择之外。
  这里所谓的经济基础好,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村庄要有一定的集体经济。目前,农村社区村集体负债情况严重,基本上没有固定的村集体经济收入,部分地方部门选择试点村的前提就是该村没有集体负债,而且最好要有一定的集体资产。像上面提到的试点村,该村不仅没有任何集体负债,而且还有八九万的集体资产结余。第二,村民要比较富裕。新农村的建设不能单单靠政府出钱,靠村集体出资,还有相对一部分的资金需要自筹,如果村庄百姓的生活比较富裕,人均收入水平比较高,那么自筹部分的资金就会比较容易获得,这样一来因为资金问题而产生的阻碍就会相对减少。因而,经济基础(包括村集体经济、村民个人收入)被列为许多地方部门确定试点村时首先要考虑的因素。
  
  (二)干部与群众的基础要好
  这里主要涉及对“人”的要求,第一,干部的基础要好,也就是要有好的村干部,优秀的领导班子。第二,群众的基础也要好。试点村的村民要对新农村建设有很高的积极性,并能够在较大程度上配合和支持村干部的工作。村民本身要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
  
  (三)资源基础要好
  很多省、市、乡镇在选择试点村时,有一定资源基础的社区也成为试点村的首选。这个资源包含两个方面: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
  自然资源主要指当地要有一些资源来发展产业,也就是说要有产业支撑。这个资源可以是旅游资源,可以是矿产资源,也可以是林业资源。某县试点村的选择标准其中一条便是要有产业支撑——旅游产业,县里的口号就是要创建旅游强县,因为该县原本就有很多的旅游资源,靠旅游业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这在当地政府看来有益于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另一个县的某试点村,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依靠当地的采矿业以及矿石加工业,该村的集体资产已经有100多万的结余,每年还有300多万的收入,有这样雄厚资本的社区被定为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其发展必定会比普通村更为顺利、更为迅速,那么其推广意义又何在?
  社会资源方面是指在选择试点村时,许多地方政府会考虑到该村有多少在外面工作的官员,出了多少商业精英,以及有多少人上过大学或者是考上了大学,等等。如果在外做生意的人多,那就便于招商引资,也容易向其拉赞助,而若又有很多在外工作的官员,有些时候政府的某些措施或项目便易于倾向于该村,这样一来有官员和商人的共同帮助,村里的发展当然更容易些。
  
  (四)其他方面:与项目示范相结合
  访谈中,也有人提到了试点村的选择标准之一是村子的民风要好,村民之间要和睦相处,和村干部之间的关系要融洽。另外,部分地区在选择试点村时常常与已有的项目示范或工程结合起来。
  由此可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往往选择那些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各方面发展比较好的村庄,如移民村、旅游村、文明村、生态村,等等,而一些地处偏远,各方面发展都比较落后的村庄则很难成为试点村,有些地区甚至直接将扶贫村排除在试点村的选择之外。
  
  二、试点村的新农村建设活动
  
  综合来看,现阶段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具体活动大致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二是改善基础设施。三是加强民主法治。在现有村民自治的基础上,加强农民的参政程度,保证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得以实现。四是提高农民的素质。通过培训以及宣传等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如某县的几个试点村建设正在规划之中,每个村仅花在规划上的资金就超过一万元,也有个别试点村正准备请规划部门进行规划,但这种规划一般都是房屋道路等方面的建筑规划,而不是村庄综合发展的发展规划。
  现阶段试点村正准备开展和已经开展的活动离不开村庄内基础设施的建设,如修路、修水利、修房子等,大都仅仅是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中“村容整洁”的方面,也是最容易看得见的工程。
  
  (一)房子工程——盖新房
  目前开展较多的活动就是盖房子,不少官员认为盖房子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首要内容,很多地区的试点村正准备或已经开始盖房子。
  
  (二)道路工程——硬化道路
  被列为试点村的社区大多已经完成了乡级公路的修建,现在正在紧锣密鼓地筹资修建村级公路。当地政府官员认为,道路是目前村中需要改善的首要方面。在政府的安排及农民的急切需求之下,道路硬化也是新农村试点村建设的主要活动之一。
  
  (三)燃料工程——建沼气池
  燃料的使用也是农村社区的一大难题。目前,部分村庄正在大范围修建沼气池,以改善燃料的使用方式。调查中某试点村沼气池的建设已初具规模,但据当地群众反映,实际上他们并不需要沼气池,当地气候并不适合建设沼气池。另外,也有试点村为了让村子有更好的形象,不让农民烧秸秆,必须使用煤气,但煤气很贵,80多元一罐,很多村民承担不起。
  此外,修水利尤其是饮用水的改建工程也是试点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但也有一些地方为了政绩搞试点,建完房子后就什么都不管了,水、电、下水道等都不在考虑之列。
  
  三、试点村做法可能引发的问题
  
  (一)资源分配问题
  目前新农村建设的原则是先抓试点村,这样一来所有的政策可能便会偏向于试点村的发展,一些政府的项 目如村级公路修建工程、水利设施工程、沼气工程等都会有意无意地选择在试点村进行。不论是财力、物力还是人力,都会首先支持试点村。另外,有些时候上级提供的资源并不是针对试点村的,也有可能将这些并不需要的资源分配给了试点村,而真正迫切需要这些资源的普通村却无法得到。这不仅会导致资源分配的不公平,还可能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二)社区之间贫富差距问题
  目前我国现有的村庄之间存在很大的贫富差距,而试点村又选择了基础好、经济富裕、发展势头好的村落,这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加剧了村庄之间的不平等,拉大了村与村之间的贫富差距。那些无法成为试点村的贫困村,既得不到政府资金的帮助,也没有其他资金来源的渠道,本身又没有内源式发展的条件,在新农村建设中只能壁上观花,看着富裕的试点村的大力发展,即使自身想采取一些比较小型的活动,响应新农村建设的号召,也许会无计可施。
  
  (三)贪污腐败问题
  首先,试点村拥有大量的新农村建设资金,这样一大笔资金的管理需要考虑。试点村的新农村建设资金是否能够专款专用,不出现村民所担心的款项被挪用的问题,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其次,对很多村庄来说能成为试点村本身就可以获得很多的资源,因而村干部会千方百计地申请、托人、拉关系,以使能被定为试点村,这一过程中也容易出现权力寻租,造成有些官员的贪污腐败。
  
  (四)效仿的问题
  之所以开展新农村建设的示范行动,在各省市确定若干试点村先行建设,是为了能从试点村的建设中总结经验,在以后的新农村建设中提供借鉴。但是,现在试点村的建设很多仅停留在盖房子上,在某种程度上一些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表面做法影响了很多地方部门的决策,也误导了农民的理解。
  
  四、建议
  
  建设新农村首先要进行试点村的建设,目的是为了获得和总结经验,将试点村的经验和做法加以推广,但是,目前各地的试点村做法存在不少问题,如选择标准、开展的行动等,这些都可能导致与示范效应的初衷相偏离。研究认为,目前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做法需要修正,不能顾此失彼。
  第一,调整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选择标准,发挥试点村的作用。试点村不能仅选择经济最富裕、农民最积极、干部最主动的村庄,而将扶贫村排除在试点村之外。要充分考虑到农村社区发展的不同程度,选择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村庄进行试点,以求在试点村工作中取得经验,探索出不同的新农村建设模式,从而以点带面地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第二,加强宣传,明确试点村的主要任务。试点村的建设虽然仅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开始,但它的影响将贯穿整个新农村建设的始终,它将为以后的建设提供经验与参考,并将成为其他村庄发展的榜样。因而,试点村的建设行动会对其他村庄的建设产生很大的影响。各级政府需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目标及其主要任务的宣传与教育,保证各地、各部门都能明确试点村的主要任务,从新农村建设的五个方面统筹发展试点村。
  第三,落实试点村建设资金,保证专款专用。各省市的试点村大多有专项建设资金,要确保这些资金真正落实到试点村,真正用于新农村建设,让农民放心,让百姓满意。
  第四,因地制宜,凸现地方特色。国家提倡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但是很多试点村仍将华西村、南街村等已经胜于城市社区的农村定为自己的建设标准,这很不可取。试点村建设应该根据社区自身的情况,发挥自身优势,保留地方特色,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本栏目策划、编辑:范继荣)
其他文献
一、2007年仍具备快速增长的条件    2007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第二年。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看,除了1997年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和投资的增长均低于上一年,以及1987年的投资增长稍慢之外,其他年份的经济和投资都快于上一年(见表1)。投资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每个“五年规划”都在第一年新开工了较多的项目,而第二年是项目资金投人最多的年份;GDP增长快,既是投资推动的结果,也是与政绩密
期刊
一、2006年运行基本情况    2006年,由于国家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 建材行业经济运行总体保持了又快又好的发展态势。和上一年相比,生产销售增速明显加快,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有了新的改善。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明显特点:  一是经济发展速度快,实现经济效益好;水泥等主要建材产品产量和利润均创历史新高;除平板玻璃行业外,建材行业内各分行业经济效益全线飘红,经济运行质量不但好于上年,也
期刊
一、进一步提高对新时期社会事业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    (一)要充分认识加快社会事业建设的巨大社会效益  社会事业领域包括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科学教育、人力资源开发、卫生保健、文化艺术、广播影视、社会保障、社区建设服务,以及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等,大多数属于典型的公共产品,直接反映人在发展过程中的社会需要和基本需求。社会事业建设首要的是体现公益性。这就要求政府在社会事业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强化公共服
期刊
2007年是我国全面对外开放的第一年,是“十一五”规划进人实质性落实的年份,同时也是2008年奥运年的前夜,从国家政策导向和增长动力看,国民经济仍将保持10%左右的较快增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物价涨幅也将有所扩大,预计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5%,涨幅高于2006年1.1个百分点,经济增长与物价水平的匹配性增强。2007年物价走势主要表现为如下特征:    一、2007年粮食价格将上涨6%左右   
期刊
2006年底,神华集团公司下属的发电企业——神华神东电力公司利润连续第五个年度翻番,企业生产经营业绩实现跨越式攀升。年利润由2001年的47万元增至2006年的1.05亿元;发电量五年间递增了8.7倍,由一个十年前资产规模仅9.36亿元,单纯发供电的小企业成长为资产总额65.55亿元,以发电为主导,煤电一体化,电力化工大循环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  神华神东电力公司是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期刊
文/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经验与中国发展研究”课题组  前不久,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经验与中国发展研究”课题组到宁波市江东区就其2001年以来实施的撤村改居、股份合作制改革、旧村改造,实现农村城市化(统称“三改一化”)和文明社区建设,做了一次实地调查研究。我们认为,江东区的“三改一化”为城郊农村实现城市化创造了一个好的模式,为农业合作化以来的集体经济发展找到一个新的增长点,也为城郊农民如何融入城市,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圈经济一体化步伐明显加快,成为实力雄厚、后劲十足和影响广泛的经济体。东北地区要成为我国经济的“第四增长极”,加强区域内部合作,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打造“东北经济圈”势在必行。    一、协调区域内部合作构建“东北经济圈”    (一)以哈-长-沈-大经济带建设为载体,打造“东北经济圈”的核心区域  近年来,东北地区中心城市对周边中小城市的辐射和带动
期刊
(一)    2006年,在一系列以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为重点的宏观调控政策作用下,国民经济呈现出高位稳中回落的态势,而消费需求却出现了1997年以来最快的增长势头,这表明国家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力的宏观政策取得显著成效。  展望2007年,我国经济运行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均有可能发生明显变化,为了防止经济出现大的起落,促进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需求协调发展,宏观经济政策将以
期刊
本刊讯(记者苏小梅)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研究探讨我国交通运输如何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司在贵阳市召开了全国综合交通发展座谈会。会议的主要内容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研究探讨当前我国交通行业的重大问题,审议综合交通发展有关课题研究报告,分析当前经济社会及交通运输发展形势,研究2007年交通
期刊
一、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2006年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围绕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这一工作主线,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着力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认真做好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进一步发挥规划在社会事业资源配置中的宏观指导作用  围绕落实“十一五”规划纲要,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启动了社会事业领域20多个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涉及教育、卫生、文化、民政等多个重要方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