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精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是践行课程改革的妙方。
关键词: “教学做合一”思想 中学语文教学 启示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思想认为:“教的方法是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是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而当前的中学语文教育则是反其道而行之:“学的法子跟着教的法子,教的法子跟着考的法子”,“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这几乎成了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的铁律,所以今天我们学习他的教育思想非常必要。这不仅能够让我们感受到陶行知这位伟大教育家站在教育之巅来指导语文教学的理论,而且能够发现他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迸射出的智慧之花。
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为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鞠躬尽瘁。他在教育实践中富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经过几十年的不懈探索,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体系,在中国教育史上大放光彩。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本文试就他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对当下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做简要阐述。
一、明确教的目的:教出善“学”能“学”的学生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可见教师不仅要考虑自己如何教,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如何学,把“金钥匙”交给学生,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和帮助,而不是跟着考试的步子走,否则教师会越教越觉得难教,学生会越学越没有信心。
虽然现在很多语文教师都一再强调教学目的是“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但是真正能够做到教会学生会学习的实在是屈指可数。并非是老师们不肯做,而是难以找到可行的方案,尤其是在高考指挥棒的导引之下,很多时候只能赶进度,赶着呈现出“速成品”,因此许多老师不得不让学生食用“知识的快餐”。这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根本经不起考验,显示出知识结构的架空状态,一层一层堆叠上去,结果只是“空中楼阁”,中看不中用。有些语文老师在教授诗歌鉴赏的过程中,只是笼统地概括出了几种艺术表现手法,让学生一个一个地带进去套,找出最适合的那几个。很多同学对于诗歌只是一知半解,做对了题目也只是瞎猫碰到死耗子。只有教给学生必备的、丰富的知识,才能让学生有所选择,才能使学生拥有综合分析和运用的资本。还有很多老师在讲授课文时忽略了语言的艺术,忽略了引申讲解,完全就着课本和教参来教授知识,课堂枯燥无味,使得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所以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要“生活化”。
在CCTV“百家讲坛”于丹教授栏目中谈读《论语》心得,易中天教授《三国》时,正说、趣说、妙说文化和历史,语言妙趣横生,通俗易懂,鲜活时尚,诙谐幽默,无怪乎学生们“喜欢你,没道理”。我们要善于学习,善于借鉴,改变以往课堂上经年不变波澜不惊的“陈词滥调”,给语文教学语言引进时代活水,注入生活气息,带上现代色彩,引进流行词汇,用今词表古意,用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事和物贴切地比喻语文内容,让学生们在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语言中,既能形象理解语文境况,又听得带劲过瘾,让课堂轻松愉悦,卓有成效。
二、确立“做”的中心地位
“做是学的中心”,“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这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依“做”之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即要让学生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做”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语文的规律。现在很多学生都缺乏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尤其是文科生,他们经常慨叹自己花了大量时间积累的和强行记忆的语文知识只是作为点缀品依稀在自己的成长履历中闪烁着,而真正耀眼闪光的宝石则早不知落在哪个角落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以“做”为中心,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实践活动,遇到棘手的问题,鼓励学生开动脑筋,从多方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善于思考、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三、注重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教学做”强调学生要培养自主的学习能力,要求“学生负学的责任”,切实做到“自得”和“自动”,即学生自身不仅要具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要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凭借自身的学习实践获得提升。现在很多学生都在感慨所学的知识无用武之地,白白浪费了十多载的光阴,寒窗苦读,结果却没什么用处。学业水平考试抑或高考升学考试,得到高分,取得优异成绩,并不是语文学习的全部目的,而是语文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副产品。学习的真正目的是运用,是指导和改变生活,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教育。教师要少用考试这个“紧箍咒”,彻底抛弃“考考考,教师的法宝”的陈旧教学理念,以彻底改变“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现状,将学生从“题山题海”中解放出来,解开束缚他们思想和手脚的绳索,真正给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空间与时间。
四、引领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陶行知先生认为受教育的目的是改造生活,他主张:“所学的,即是所用的。有用处的事物才给学生学,用处最大最多最急的事物在课程中占有优先权。”号召大家“读活人的书,做活人的事,过活人的生活”。他批判传统教育的“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为了识字而识字,为了读书而读书,不管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是否和生活有联系。如果为学习语文而学习语文,就在语文学习和生活实际应用之间造起了一道高墙,阻断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应用之间的有机联系。我们要注意引领学生树立大语文学习观,引导学生通过报刊、影视、广播、互联网等途径来读活书;通过应用去学语文,与亲友、与教师、与同学等交流,把课本所学及时恰当地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活读书;通过学习语文能够及时在各种媒体上获取信息,与人打交道,把书读活。
总之,中学语文教育的方法应该是“学的法子跟着用的法子,教的法子跟着学的法子,考的法子跟着用的法子”。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改变观念,回归到正确的思想上来,返璞归真,真正认识到考试的目的是促进教法和学法,考试只是检测教学的手段,而不是教学的全部。唯有如此,中学语文教学才可能走出低谷。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改造.上海亚东图书馆,1928年4月初版本.
[2]教学做合一讨论集.上海儿童书局,1932年10月初版本.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4]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和及其方案.生活教育社,1945年10月自刊版本.
关键词: “教学做合一”思想 中学语文教学 启示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思想认为:“教的方法是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是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而当前的中学语文教育则是反其道而行之:“学的法子跟着教的法子,教的法子跟着考的法子”,“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这几乎成了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的铁律,所以今天我们学习他的教育思想非常必要。这不仅能够让我们感受到陶行知这位伟大教育家站在教育之巅来指导语文教学的理论,而且能够发现他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迸射出的智慧之花。
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为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鞠躬尽瘁。他在教育实践中富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经过几十年的不懈探索,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体系,在中国教育史上大放光彩。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本文试就他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对当下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做简要阐述。
一、明确教的目的:教出善“学”能“学”的学生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可见教师不仅要考虑自己如何教,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如何学,把“金钥匙”交给学生,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和帮助,而不是跟着考试的步子走,否则教师会越教越觉得难教,学生会越学越没有信心。
虽然现在很多语文教师都一再强调教学目的是“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但是真正能够做到教会学生会学习的实在是屈指可数。并非是老师们不肯做,而是难以找到可行的方案,尤其是在高考指挥棒的导引之下,很多时候只能赶进度,赶着呈现出“速成品”,因此许多老师不得不让学生食用“知识的快餐”。这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根本经不起考验,显示出知识结构的架空状态,一层一层堆叠上去,结果只是“空中楼阁”,中看不中用。有些语文老师在教授诗歌鉴赏的过程中,只是笼统地概括出了几种艺术表现手法,让学生一个一个地带进去套,找出最适合的那几个。很多同学对于诗歌只是一知半解,做对了题目也只是瞎猫碰到死耗子。只有教给学生必备的、丰富的知识,才能让学生有所选择,才能使学生拥有综合分析和运用的资本。还有很多老师在讲授课文时忽略了语言的艺术,忽略了引申讲解,完全就着课本和教参来教授知识,课堂枯燥无味,使得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所以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要“生活化”。
在CCTV“百家讲坛”于丹教授栏目中谈读《论语》心得,易中天教授《三国》时,正说、趣说、妙说文化和历史,语言妙趣横生,通俗易懂,鲜活时尚,诙谐幽默,无怪乎学生们“喜欢你,没道理”。我们要善于学习,善于借鉴,改变以往课堂上经年不变波澜不惊的“陈词滥调”,给语文教学语言引进时代活水,注入生活气息,带上现代色彩,引进流行词汇,用今词表古意,用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事和物贴切地比喻语文内容,让学生们在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语言中,既能形象理解语文境况,又听得带劲过瘾,让课堂轻松愉悦,卓有成效。
二、确立“做”的中心地位
“做是学的中心”,“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这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依“做”之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即要让学生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做”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语文的规律。现在很多学生都缺乏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尤其是文科生,他们经常慨叹自己花了大量时间积累的和强行记忆的语文知识只是作为点缀品依稀在自己的成长履历中闪烁着,而真正耀眼闪光的宝石则早不知落在哪个角落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以“做”为中心,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实践活动,遇到棘手的问题,鼓励学生开动脑筋,从多方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善于思考、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三、注重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教学做”强调学生要培养自主的学习能力,要求“学生负学的责任”,切实做到“自得”和“自动”,即学生自身不仅要具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要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凭借自身的学习实践获得提升。现在很多学生都在感慨所学的知识无用武之地,白白浪费了十多载的光阴,寒窗苦读,结果却没什么用处。学业水平考试抑或高考升学考试,得到高分,取得优异成绩,并不是语文学习的全部目的,而是语文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副产品。学习的真正目的是运用,是指导和改变生活,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教育。教师要少用考试这个“紧箍咒”,彻底抛弃“考考考,教师的法宝”的陈旧教学理念,以彻底改变“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现状,将学生从“题山题海”中解放出来,解开束缚他们思想和手脚的绳索,真正给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空间与时间。
四、引领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陶行知先生认为受教育的目的是改造生活,他主张:“所学的,即是所用的。有用处的事物才给学生学,用处最大最多最急的事物在课程中占有优先权。”号召大家“读活人的书,做活人的事,过活人的生活”。他批判传统教育的“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为了识字而识字,为了读书而读书,不管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是否和生活有联系。如果为学习语文而学习语文,就在语文学习和生活实际应用之间造起了一道高墙,阻断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应用之间的有机联系。我们要注意引领学生树立大语文学习观,引导学生通过报刊、影视、广播、互联网等途径来读活书;通过应用去学语文,与亲友、与教师、与同学等交流,把课本所学及时恰当地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活读书;通过学习语文能够及时在各种媒体上获取信息,与人打交道,把书读活。
总之,中学语文教育的方法应该是“学的法子跟着用的法子,教的法子跟着学的法子,考的法子跟着用的法子”。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改变观念,回归到正确的思想上来,返璞归真,真正认识到考试的目的是促进教法和学法,考试只是检测教学的手段,而不是教学的全部。唯有如此,中学语文教学才可能走出低谷。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改造.上海亚东图书馆,1928年4月初版本.
[2]教学做合一讨论集.上海儿童书局,1932年10月初版本.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4]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和及其方案.生活教育社,1945年10月自刊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