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语文教学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尤其是新课标实施以来,加大了改革的力度,教育思想、观念、教与学的理论等均有所转变,呈现了不少新气象。“把语文课真正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味来”,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最新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体现了当代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性质,体现了当代语文教育重视熏陶感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重视语文实践、重视培养良好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的特点,也已成为广大教师的不懈追求。
一、文意兼得与语文味
究竟什么是“语文味”?
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如何才能还原语文教学的语文味?笔者认为文意兼得是还原语文味的有效途径。
所谓“文意兼得”,我们的认识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内涵,体会其思想感情,又要引导学生去领悟语言表达的特点、作用、效果,并使其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让学生能够从课文的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有机统一中,感受到语言的力量、语文的魅力。
文意兼得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语文课程基本特点在阅读教学中的本质体现,它应该是将理解、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感受思想情感与领会、学习语言表达的有机统一,是一个完美的整体。如果把教学的功夫都用在课文的意、情上,而不理会语言表达的特点、作用、效果,那么,语文教学就失去了一半的味道。
二、找准“文”与“意”兼得的“点”,搭好语文味的载体
在一篇课文中总有几个关键的词句,既是体现中心的富有内涵的句子,又是课文中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在感悟其内容、内涵,体会情感的同时,还要领悟到其表达上的特点、作用、效果,也就是说,既要弄明白写的是什么、怎样写的,还要弄明白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其目的、意图是什么。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在课文中走一个来回”,从语文的内容到形式,都要认识得非常到位,并在此基础上去发现课文的深刻、独特之处。这需要教师去花费足够的时间、精力,深入的解读课文。
1.关注课文的遣词造句
例如《威尼斯的小艇》一课,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这一段落“不管……总……总……而且……还……”这样一组关联词语,一是起连缀的作用,使这段文字更加有序,条理;二是在表达效果上,让读者更深刻地体会到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这就是我们的一个着眼点,着力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师可通过有层次的朗读,体会关联词语在语法和表达上的作用,做到“得意”然后用这组关联词语练习说话,进而“得言”。
2.关注课文的布局谋篇
“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课标》语)。每篇课文在其篇章结构、布局谋篇上都有一定的特点,特别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教师更应该引导学生去认识领会其表达的作用、效果。
例如《鱼游到了纸上》一课,课文前面一直在写青年人的画技高超,人们对他画的称赞,作为读者也沉浸在青年人画的惟妙惟肖中,而课文最后的一句“目光落到他胸前的厂徽上,心不由得咯噔一跳!‘福利工厂’,原来,他是个聋哑人!”一下子就让读者对这位年轻人肃然起敬了。如果把这个结果在一开始就交代,就收不到这样的阅读效果。“设悬念后揭露”这是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独具匠心,是体现“文意兼得”的点。
3.关注课文的表达方式
即“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课标》语)。文章的表达方法,主要指叙述、议论、描写、抒情和铺垫、衬托等。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到这些表达方法的特点、作用、效果,不仅会积累一些表达方面的知识,还能促进对课文内容、内涵的感悟”。《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开头写到“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结尾写到:“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首尾呼应突出了父亲被难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文”与“意”有机结合,彰显语文味的独特魅力
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文意兼得,需要一定的教学设计、教学的策略,最理想的,就是想法设法让学生自读自悟,自悟自得。教师应设计一定的方法、策略,或是暗示,或是搭桥,或是铺垫等,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去发现、品读,在品味到语文魅力的同时,也能体验到自主发现的快乐,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眼前一亮的理解、思维喜悦。
崔峦老师把“文意兼得”称为“言意兼得”。“言意兼得”,就是从理解文本的语言入手,领会内容,体会感情,重点关注语言的学习,语言的习得——了解揣摩文本的语言形式,体会和运用表达方法,从而掌握怎样读好、写好一篇文章,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这需要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找准并确定教学的重点、关键,即弄清抓哪几个“点”,并进而思考抓到什么程度,即弄清理解、感悟的落脚点。有了这样的钻研、思考,接下来就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找到切入点、突破口,想出一个个巧妙的办法,引导学生去自主发现、探究。
“文”和“意”的有机统一。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能将感悟课文的内容、内涵,体会其情感和领会其表达上的特点、作用、效果结合在一起,并非易事,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学策略、经验。如果在教学中让人感觉到某一部分、环节的教学,既是在感悟内容、内涵,体会其情感,又是在领会表达的特点、作用、效果,这才称得上“有机统一”,这才称得上真正发挥出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一、文意兼得与语文味
究竟什么是“语文味”?
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如何才能还原语文教学的语文味?笔者认为文意兼得是还原语文味的有效途径。
所谓“文意兼得”,我们的认识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内涵,体会其思想感情,又要引导学生去领悟语言表达的特点、作用、效果,并使其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让学生能够从课文的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有机统一中,感受到语言的力量、语文的魅力。
文意兼得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语文课程基本特点在阅读教学中的本质体现,它应该是将理解、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感受思想情感与领会、学习语言表达的有机统一,是一个完美的整体。如果把教学的功夫都用在课文的意、情上,而不理会语言表达的特点、作用、效果,那么,语文教学就失去了一半的味道。
二、找准“文”与“意”兼得的“点”,搭好语文味的载体
在一篇课文中总有几个关键的词句,既是体现中心的富有内涵的句子,又是课文中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在感悟其内容、内涵,体会情感的同时,还要领悟到其表达上的特点、作用、效果,也就是说,既要弄明白写的是什么、怎样写的,还要弄明白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其目的、意图是什么。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在课文中走一个来回”,从语文的内容到形式,都要认识得非常到位,并在此基础上去发现课文的深刻、独特之处。这需要教师去花费足够的时间、精力,深入的解读课文。
1.关注课文的遣词造句
例如《威尼斯的小艇》一课,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这一段落“不管……总……总……而且……还……”这样一组关联词语,一是起连缀的作用,使这段文字更加有序,条理;二是在表达效果上,让读者更深刻地体会到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这就是我们的一个着眼点,着力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师可通过有层次的朗读,体会关联词语在语法和表达上的作用,做到“得意”然后用这组关联词语练习说话,进而“得言”。
2.关注课文的布局谋篇
“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课标》语)。每篇课文在其篇章结构、布局谋篇上都有一定的特点,特别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教师更应该引导学生去认识领会其表达的作用、效果。
例如《鱼游到了纸上》一课,课文前面一直在写青年人的画技高超,人们对他画的称赞,作为读者也沉浸在青年人画的惟妙惟肖中,而课文最后的一句“目光落到他胸前的厂徽上,心不由得咯噔一跳!‘福利工厂’,原来,他是个聋哑人!”一下子就让读者对这位年轻人肃然起敬了。如果把这个结果在一开始就交代,就收不到这样的阅读效果。“设悬念后揭露”这是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独具匠心,是体现“文意兼得”的点。
3.关注课文的表达方式
即“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课标》语)。文章的表达方法,主要指叙述、议论、描写、抒情和铺垫、衬托等。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到这些表达方法的特点、作用、效果,不仅会积累一些表达方面的知识,还能促进对课文内容、内涵的感悟”。《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开头写到“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结尾写到:“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首尾呼应突出了父亲被难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文”与“意”有机结合,彰显语文味的独特魅力
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文意兼得,需要一定的教学设计、教学的策略,最理想的,就是想法设法让学生自读自悟,自悟自得。教师应设计一定的方法、策略,或是暗示,或是搭桥,或是铺垫等,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去发现、品读,在品味到语文魅力的同时,也能体验到自主发现的快乐,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眼前一亮的理解、思维喜悦。
崔峦老师把“文意兼得”称为“言意兼得”。“言意兼得”,就是从理解文本的语言入手,领会内容,体会感情,重点关注语言的学习,语言的习得——了解揣摩文本的语言形式,体会和运用表达方法,从而掌握怎样读好、写好一篇文章,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这需要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找准并确定教学的重点、关键,即弄清抓哪几个“点”,并进而思考抓到什么程度,即弄清理解、感悟的落脚点。有了这样的钻研、思考,接下来就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找到切入点、突破口,想出一个个巧妙的办法,引导学生去自主发现、探究。
“文”和“意”的有机统一。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能将感悟课文的内容、内涵,体会其情感和领会其表达上的特点、作用、效果结合在一起,并非易事,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学策略、经验。如果在教学中让人感觉到某一部分、环节的教学,既是在感悟内容、内涵,体会其情感,又是在领会表达的特点、作用、效果,这才称得上“有机统一”,这才称得上真正发挥出了教师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