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创新思维?它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外有机联系,具有新颖的广义模式的一种可以物化的高级思想、心理活动。
爱迪生发明灯泡是创新思维;毛泽东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政权就是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道路;邓小平理论的“一国两制”也是创新思维,它创造性地使港澳地区顺利地回归祖国。对中学生而言,能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不拘泥于书本,思维逐层推进,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地解决问题,就是创新思维。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一、利用教材,充分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能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能轻松地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非常有效的方法。我在讲到“抗美援朝”时,播放了视频《上甘岭》,学生立即身如其境,情绪也高昂起来,不知不觉地被志愿军战士们的英雄主义精神所感动,求知欲和表现欲也被强烈地激发出来了。我随即问了同学们一个问题:中国为什么抗美援朝?大家用一个成语(唇亡齿寒)形象地比喻中朝关系,并提出抗美援朝是为了保家卫国。讲到《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时,我播放了一段配乐诗朗诵《乡愁》,学生都被那凄婉忧伤的氛围所感染。在这里我设置了一个问题:如果台湾人民都像余光中先生所抒发的“思乡”之情,那么,三月份的“入联公投” 会不会成功?学生们一致认为“陈水扁当局这么做是阴谋把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是不得人心的,台湾人民坚决不会赞成, 所以,“入联公投”不会成功。大陆和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不可分割的,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为祖国统一浴血奋战,殚精竭虑,台湾一定会回到祖国的怀抱”;在学习“古代史”时,我播放过动画《草船借箭》,《烽火戏诸侯》等等。这些多媒体手段的使用,深深地吸引了同学们的眼球,极大地刺激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了他们思维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创新欲望。
除了利用新型的教学手段外,我觉得还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一言堂”、“填鸭式”这类为应试而学习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了。多采用一些讨论法、情景法、竞争法、探究式、质疑式等方式,充分利用中学生好动多思的特点,经常训练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在思考和探究中提高创新的能力。谈到“西藏的和平解放”时,我让同学们四人一组进行讨论:解放西藏用和平的方式好,还是用战争的方式好?大家马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开动脑筋,查找资料,利用地理课上所学的知识,集思广益,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解答了问题。他们给老师的答案是:先礼后兵。因为西藏海拔高,气候恶劣,地势险峻,易守难攻,群众基础薄弱,宗教色彩浓厚,宜“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因此只能和平解决,而不能采用武力威胁。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仅要激发兴趣,还要着力培养思维的技能。创新思维的开发,是一项细致而艰巨的任务,教师要把握需求,因材施教,必须根据科学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创新思维有什么特征呢?1、思维的深刻性和概括性。讲到“重庆谈判”时,我设计了一串问题让同学们讨论:蒋介石为什么三次邀请毛泽东谈判?毛泽东为什么去谈判?如果毛不去,后果将如何?毛赴渝表现了他怎样的大无畏精神?这样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使同学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把蒋介石假谈判真内战的阴谋揭露出来,了解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时代背景,从而有效地训练了思维的深刻性。在讲到“台湾问题”时,我让同学们列举史实,概括地说明台湾历来就是祖国的一部分。2、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据此,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挑战权威和勇于创新的品质,因为思维的创造地是以批判性为前提的。关于历史,我们可以这样说,历史是人创造的,历史书也是人学的,因而许多历史现象是人为的。只有不迷信权威,不陷于书本的框框,展开求异思维,才能发挥创新思维,才能真正学好历史,真正掌握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到近代史时,我给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一位清庭高官或者皇帝,你怎样来挽救民族危亡?这样引发同学们独立思考,使之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训练思维的独立性。接着,又请同学们以一种批判的眼光来评判洋务运动。3、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我曾经采取了这样一种做法:请你以一位记者的身份来采访周恩来和张学良(学生扮演),请他们谈谈对西安事变的看法。人物不同,经历不同,应对的思路和技巧也是灵活多变的,不反学活了历史,而且训练了快速反应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重点在于训练正确的思维方法,科学的思维有:1、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具有开放性、广阔性的特点,它是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去观察、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是想象或假设的一种思维方式。对毛泽东的评价,我引导同学们从他的“功”和“过”两个方面来看。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围绕问题进行发散思维,有利于打破原有的思维框架,当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发散就变成了创造。2、逆向思维,它突破常现的思维定势,变换角度,逆向求异。我举这样一个例子:“文化大革命”的发动肯定是错误的,那么,它究竟有没有好处呢?邓小平把它留给后人作教训和借鉴就是恰到好处。这就是逆向思维。
在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质疑式用得最多。但是,要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重点、难点,理解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起学生对探索知识的需要,从而发现事物的本质,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要加以适当鼓励,才能使创新之火生生不息。在课堂上教师应有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学生有些想法“误入歧途”,我们不能粗暴地加以责备,而应正确地引导,让他们走出误区;有价值的闪光点,应加以激励和表扬,增强他们积极思维的自信心,并指引他们进一步探索,因为探索的过程往往就是创新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养成他们勤于思考的习惯,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
二、开展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历史教学可以通过丰富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具体体会知识的应用,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如让同学们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本地域城乡面貌的巨大变化写一篇调查报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之我见》,让学生发挥独特的见解和个性,体会创新的乐趣,发挥创造性思维。还可以由几人一组表演《鸿门宴》、《重庆谈判》等,让他们在表演中演活历史,体会到历史学习的乐趣,使他们不仅从表演中学到历史知识,创造性地再现历史,也从中感受历史。
另外,还可以通过参观历史遗迹、名人故居、博物馆,浏览、发掘历史题材。例如参观史可法纪念馆后,写一篇《史公祠游记》,借以抒发对史可法率明军抗清的不屈不挠的精神的赞誉。参观博物馆,通过一个陶器、一块玉片,、结合中国古代史,可以了解扬州在新石器时代的人们生产、生活的状况。这些课外活动越丰富,越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激发他们思考的主动性,使之在已学和未学的知识之间发生迁移,用已学知识、已形成的能力去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有利于思维的开拓。
江泽民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作为历史教师,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225007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
爱迪生发明灯泡是创新思维;毛泽东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政权就是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道路;邓小平理论的“一国两制”也是创新思维,它创造性地使港澳地区顺利地回归祖国。对中学生而言,能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不拘泥于书本,思维逐层推进,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地解决问题,就是创新思维。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一、利用教材,充分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能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能轻松地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非常有效的方法。我在讲到“抗美援朝”时,播放了视频《上甘岭》,学生立即身如其境,情绪也高昂起来,不知不觉地被志愿军战士们的英雄主义精神所感动,求知欲和表现欲也被强烈地激发出来了。我随即问了同学们一个问题:中国为什么抗美援朝?大家用一个成语(唇亡齿寒)形象地比喻中朝关系,并提出抗美援朝是为了保家卫国。讲到《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时,我播放了一段配乐诗朗诵《乡愁》,学生都被那凄婉忧伤的氛围所感染。在这里我设置了一个问题:如果台湾人民都像余光中先生所抒发的“思乡”之情,那么,三月份的“入联公投” 会不会成功?学生们一致认为“陈水扁当局这么做是阴谋把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是不得人心的,台湾人民坚决不会赞成, 所以,“入联公投”不会成功。大陆和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不可分割的,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为祖国统一浴血奋战,殚精竭虑,台湾一定会回到祖国的怀抱”;在学习“古代史”时,我播放过动画《草船借箭》,《烽火戏诸侯》等等。这些多媒体手段的使用,深深地吸引了同学们的眼球,极大地刺激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了他们思维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创新欲望。
除了利用新型的教学手段外,我觉得还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一言堂”、“填鸭式”这类为应试而学习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了。多采用一些讨论法、情景法、竞争法、探究式、质疑式等方式,充分利用中学生好动多思的特点,经常训练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在思考和探究中提高创新的能力。谈到“西藏的和平解放”时,我让同学们四人一组进行讨论:解放西藏用和平的方式好,还是用战争的方式好?大家马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开动脑筋,查找资料,利用地理课上所学的知识,集思广益,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解答了问题。他们给老师的答案是:先礼后兵。因为西藏海拔高,气候恶劣,地势险峻,易守难攻,群众基础薄弱,宗教色彩浓厚,宜“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因此只能和平解决,而不能采用武力威胁。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仅要激发兴趣,还要着力培养思维的技能。创新思维的开发,是一项细致而艰巨的任务,教师要把握需求,因材施教,必须根据科学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创新思维有什么特征呢?1、思维的深刻性和概括性。讲到“重庆谈判”时,我设计了一串问题让同学们讨论:蒋介石为什么三次邀请毛泽东谈判?毛泽东为什么去谈判?如果毛不去,后果将如何?毛赴渝表现了他怎样的大无畏精神?这样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使同学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把蒋介石假谈判真内战的阴谋揭露出来,了解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时代背景,从而有效地训练了思维的深刻性。在讲到“台湾问题”时,我让同学们列举史实,概括地说明台湾历来就是祖国的一部分。2、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据此,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挑战权威和勇于创新的品质,因为思维的创造地是以批判性为前提的。关于历史,我们可以这样说,历史是人创造的,历史书也是人学的,因而许多历史现象是人为的。只有不迷信权威,不陷于书本的框框,展开求异思维,才能发挥创新思维,才能真正学好历史,真正掌握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到近代史时,我给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一位清庭高官或者皇帝,你怎样来挽救民族危亡?这样引发同学们独立思考,使之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训练思维的独立性。接着,又请同学们以一种批判的眼光来评判洋务运动。3、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我曾经采取了这样一种做法:请你以一位记者的身份来采访周恩来和张学良(学生扮演),请他们谈谈对西安事变的看法。人物不同,经历不同,应对的思路和技巧也是灵活多变的,不反学活了历史,而且训练了快速反应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重点在于训练正确的思维方法,科学的思维有:1、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具有开放性、广阔性的特点,它是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去观察、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是想象或假设的一种思维方式。对毛泽东的评价,我引导同学们从他的“功”和“过”两个方面来看。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围绕问题进行发散思维,有利于打破原有的思维框架,当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发散就变成了创造。2、逆向思维,它突破常现的思维定势,变换角度,逆向求异。我举这样一个例子:“文化大革命”的发动肯定是错误的,那么,它究竟有没有好处呢?邓小平把它留给后人作教训和借鉴就是恰到好处。这就是逆向思维。
在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质疑式用得最多。但是,要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重点、难点,理解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起学生对探索知识的需要,从而发现事物的本质,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要加以适当鼓励,才能使创新之火生生不息。在课堂上教师应有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学生有些想法“误入歧途”,我们不能粗暴地加以责备,而应正确地引导,让他们走出误区;有价值的闪光点,应加以激励和表扬,增强他们积极思维的自信心,并指引他们进一步探索,因为探索的过程往往就是创新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养成他们勤于思考的习惯,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
二、开展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历史教学可以通过丰富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具体体会知识的应用,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如让同学们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本地域城乡面貌的巨大变化写一篇调查报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之我见》,让学生发挥独特的见解和个性,体会创新的乐趣,发挥创造性思维。还可以由几人一组表演《鸿门宴》、《重庆谈判》等,让他们在表演中演活历史,体会到历史学习的乐趣,使他们不仅从表演中学到历史知识,创造性地再现历史,也从中感受历史。
另外,还可以通过参观历史遗迹、名人故居、博物馆,浏览、发掘历史题材。例如参观史可法纪念馆后,写一篇《史公祠游记》,借以抒发对史可法率明军抗清的不屈不挠的精神的赞誉。参观博物馆,通过一个陶器、一块玉片,、结合中国古代史,可以了解扬州在新石器时代的人们生产、生活的状况。这些课外活动越丰富,越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激发他们思考的主动性,使之在已学和未学的知识之间发生迁移,用已学知识、已形成的能力去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有利于思维的开拓。
江泽民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作为历史教师,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225007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