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容闳在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后,结合他对太平天国的考察经历,从宗教因素、军事战略、太平军成分、领袖见识及太平军自身等方面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尽管受历史局限,容闳的认识不够全面和完整,但无疑抓住了最重要的部分。
【关键词】容闳;太平军;太平天国;宗教;覆亡
容闳曾在1860年11月和12月,去南京访问太平军,此行的目的“是要去观察一下太平军是什么性质、看看他们能否建立一个新政府,取代满洲王朝。”[1]p55但在这次考察中,他看出太平天国运动的衰落前景,确信“太平军既不能改革中国,也不能使中国复兴。”至于自己的目标,在太平天国则不会实现,在带着期望来南京后终背负失望而去。果然不到四年,太平军被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走向覆亡。容闳结合考察太平军的亲身经历,较全面地分析了此次“叛乱”的败因。
一、宗教狂热的下降
宗教因素一直在天平天国运动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容闳在分析太平军起义时就认为宗教因素“使革命充满活力”和生气,以致太平军能迅速蔓延半个中国。在太平军起义初始,“他们和官军交战时,既无枪炮,也无弹药,只有扫帚把、连枷和耙子等等。就凭这些粗笨的农具,把官军赶得四处逃窜,如同疾风扫落叶一般。”而这正是“深深埋藏在他们心底的宗教热忱和火热的感情使然”。
然而,这种宗教狂热没有随着太平军的胜利持续下去,而是随着战事的拉长和斗争的失败日渐下降。定都南京后,作为领袖洪秀全却趋向堕落,“将革命从属于宗教”,甚至完全沉浸于宗教之中而忽视了教义激励的重要作用,同时连绵不息的混战给太平军战士的肉体伤害,让他们对于洪秀全等人宣传的宗教理论产生疑惑。战争的挫折也使最初的狂热慢慢消退,容闳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北方失败后,他们的宗教特点和勇气都开始下降”。
作为精神支柱的宗教狂热心理的失去,难怪洪秀全构建的“天国”大厦会迅速垮塌。
二、战略错误
“他们(太平军)由广西出发,直到南京,沿途战无不胜。”然而太平军在占领南京后没有一鼓作气就势乘胜北上,只是“分出一部分兵力前往北京”,企图给予满清政府致命一击,但由于孤军深入,远离根据地,且得不到后方支援,结果“沿途遇到阻击,败于天京,退回南京。”这一军事战略上的失误造成的北伐的失败,不仅让太平军损失了兵力,使清政府得到喘息时间而能够重新纠结兵力,实行反扑,更重要的是使太平军宗教狂热逐渐下降和太平天国领导人不再图谋北上而满足于长江以南地区。
三、太平军成分不纯
太平军一路从广西打到南京,没有因清政府的阻击而灭亡,反而在斗争中日渐壮大,占据满清近半壁江山。然而壮大的太平军成分却十分不纯,这也严重影响了太平军的战斗力和太平天国的发展前景:
“在经过湖南、湖北、江西和安徽的胜利进军中,沿途吸收了一些来自各省的人入伍,以补充实力,壮大军势。”太平军因此可以席卷半个中国,可“这些新入伍者都是些地痞流氓和社会渣滓。这群乌合之众,不但没有增强战斗力,反而成了拖累,明显地削弱了战斗力。这帮人既不懂纪律,又没有宗教信仰以遏制他们不分青红皂白地到处烧杀抢掠。就是因为这些新参加者,太平军才丧失了威信,败于天津,被迫退守南京。”
太平军的成分复杂、不纯,无疑是从内部消耗了天国的有生力量,成为太平天国进一步发展的“致命伤”。
四、太平军领袖的不思进取和太平军的堕落
在访问南京的这一个月里,容闳拜访了干王洪仁玕,并根据自己旅途中所见所感向他提出了具有积极意义且十分重要的“七项建议”。容闳知道洪仁玕接触过西方先进事物,“他很了解英国及欧洲列强所以强盛的奥秘,所以他知道以上七项建议具有重要意义。”应该说,这些建议是近代中国走向独立和强盛的秘诀。“但是他是孤立的,没有人支持他来付诸实施。他说,他深知这些措施的必要性,但是任何一项措施,都必须经过多数人同意以后,才能实行。在其他人回来以前,一切不能决定。”容闳此时还对太平天国抱有一丝希望,“可惜的是太平天国经历了1856年的内讧之后,洪秀全早已没了向上的进取心,不要说一个‘海归’的建议,即使是亲如族弟的干王洪仁玕的《资政新篇》也被束之高阁。”于是,这项旨在建设、富有积极意义的建议就不了了之。
从这里,容闳看出了太平天国领袖的不思进取,事实上,在定都天京,巩固政权后,起义队伍中的各种矛盾和弱点越来越明显地显露出来,太平天国领袖们的思想作风也发生了变化,奢侈腐化日益严重,争权夺利斗争日益激烈,没有先进思想指导的革命或起义注定最后会失败,所以他对太平军很失望,认为“太平军能否取得最后胜利,从他们将行为、品格及政策来推断,我是很怀疑的。”
此外,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太平军在“攻取历来以财富和美女著称的扬州、苏州和杭州等城市后,更促进了他们的颓废和堕落。”“这些物质文明的中心,给他们带来了说不尽的财富和享乐,促使他们更快地走向覆灭。”
容闳于1860年到达南京,访问太平天国,这时距天京变乱已四年之久,离天京的陷落也只有四年时间,此时正值天国末期,所以我们看到容闳经历回忆录《西学东渐记》中多描述的是天国政权的腐朽和太平军的堕落。容闳访问南京时“叛乱”的前景已不容乐观,他自然能从中看出太平军的不足、太平天国政权的弊端和缺陷以及太平天国运动的必然失败之势。
在实际考察之后,他目睹了太平天国的内部状况,通过自己掌握的信息思考和分析了太平天國运动最后失败原因。这些原因能够让我们从多个方面去窥视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为什么最后会被镇压。然而容闳的分析却不够全面和完整:他在分析败因时只从太平军内部解读,而忽视了外部力量——满清王朝和外国势力的镇压。实际上,正是太平天国内部的缺陷与弊端和外部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才让太平天国运动覆亡。尽管如此,我认为容闳无疑抓住了主要部分——内因,自身的不足才是最后失败的关键。总之“我们不能苛求容闳,他处于那样的时代,却有如此的见识,己经是很不容易的了。”
参考文献:
[1]容闳.西学东渐记.王蓁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计秋枫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 司.2012.
[3]赵映林.容闳笔下的太平天国.钟山风雨.2013(1).
[4]于语和.容闳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认识.文史杂志.1995.
【关键词】容闳;太平军;太平天国;宗教;覆亡
容闳曾在1860年11月和12月,去南京访问太平军,此行的目的“是要去观察一下太平军是什么性质、看看他们能否建立一个新政府,取代满洲王朝。”[1]p55但在这次考察中,他看出太平天国运动的衰落前景,确信“太平军既不能改革中国,也不能使中国复兴。”至于自己的目标,在太平天国则不会实现,在带着期望来南京后终背负失望而去。果然不到四年,太平军被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走向覆亡。容闳结合考察太平军的亲身经历,较全面地分析了此次“叛乱”的败因。
一、宗教狂热的下降
宗教因素一直在天平天国运动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容闳在分析太平军起义时就认为宗教因素“使革命充满活力”和生气,以致太平军能迅速蔓延半个中国。在太平军起义初始,“他们和官军交战时,既无枪炮,也无弹药,只有扫帚把、连枷和耙子等等。就凭这些粗笨的农具,把官军赶得四处逃窜,如同疾风扫落叶一般。”而这正是“深深埋藏在他们心底的宗教热忱和火热的感情使然”。
然而,这种宗教狂热没有随着太平军的胜利持续下去,而是随着战事的拉长和斗争的失败日渐下降。定都南京后,作为领袖洪秀全却趋向堕落,“将革命从属于宗教”,甚至完全沉浸于宗教之中而忽视了教义激励的重要作用,同时连绵不息的混战给太平军战士的肉体伤害,让他们对于洪秀全等人宣传的宗教理论产生疑惑。战争的挫折也使最初的狂热慢慢消退,容闳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北方失败后,他们的宗教特点和勇气都开始下降”。
作为精神支柱的宗教狂热心理的失去,难怪洪秀全构建的“天国”大厦会迅速垮塌。
二、战略错误
“他们(太平军)由广西出发,直到南京,沿途战无不胜。”然而太平军在占领南京后没有一鼓作气就势乘胜北上,只是“分出一部分兵力前往北京”,企图给予满清政府致命一击,但由于孤军深入,远离根据地,且得不到后方支援,结果“沿途遇到阻击,败于天京,退回南京。”这一军事战略上的失误造成的北伐的失败,不仅让太平军损失了兵力,使清政府得到喘息时间而能够重新纠结兵力,实行反扑,更重要的是使太平军宗教狂热逐渐下降和太平天国领导人不再图谋北上而满足于长江以南地区。
三、太平军成分不纯
太平军一路从广西打到南京,没有因清政府的阻击而灭亡,反而在斗争中日渐壮大,占据满清近半壁江山。然而壮大的太平军成分却十分不纯,这也严重影响了太平军的战斗力和太平天国的发展前景:
“在经过湖南、湖北、江西和安徽的胜利进军中,沿途吸收了一些来自各省的人入伍,以补充实力,壮大军势。”太平军因此可以席卷半个中国,可“这些新入伍者都是些地痞流氓和社会渣滓。这群乌合之众,不但没有增强战斗力,反而成了拖累,明显地削弱了战斗力。这帮人既不懂纪律,又没有宗教信仰以遏制他们不分青红皂白地到处烧杀抢掠。就是因为这些新参加者,太平军才丧失了威信,败于天津,被迫退守南京。”
太平军的成分复杂、不纯,无疑是从内部消耗了天国的有生力量,成为太平天国进一步发展的“致命伤”。
四、太平军领袖的不思进取和太平军的堕落
在访问南京的这一个月里,容闳拜访了干王洪仁玕,并根据自己旅途中所见所感向他提出了具有积极意义且十分重要的“七项建议”。容闳知道洪仁玕接触过西方先进事物,“他很了解英国及欧洲列强所以强盛的奥秘,所以他知道以上七项建议具有重要意义。”应该说,这些建议是近代中国走向独立和强盛的秘诀。“但是他是孤立的,没有人支持他来付诸实施。他说,他深知这些措施的必要性,但是任何一项措施,都必须经过多数人同意以后,才能实行。在其他人回来以前,一切不能决定。”容闳此时还对太平天国抱有一丝希望,“可惜的是太平天国经历了1856年的内讧之后,洪秀全早已没了向上的进取心,不要说一个‘海归’的建议,即使是亲如族弟的干王洪仁玕的《资政新篇》也被束之高阁。”于是,这项旨在建设、富有积极意义的建议就不了了之。
从这里,容闳看出了太平天国领袖的不思进取,事实上,在定都天京,巩固政权后,起义队伍中的各种矛盾和弱点越来越明显地显露出来,太平天国领袖们的思想作风也发生了变化,奢侈腐化日益严重,争权夺利斗争日益激烈,没有先进思想指导的革命或起义注定最后会失败,所以他对太平军很失望,认为“太平军能否取得最后胜利,从他们将行为、品格及政策来推断,我是很怀疑的。”
此外,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太平军在“攻取历来以财富和美女著称的扬州、苏州和杭州等城市后,更促进了他们的颓废和堕落。”“这些物质文明的中心,给他们带来了说不尽的财富和享乐,促使他们更快地走向覆灭。”
容闳于1860年到达南京,访问太平天国,这时距天京变乱已四年之久,离天京的陷落也只有四年时间,此时正值天国末期,所以我们看到容闳经历回忆录《西学东渐记》中多描述的是天国政权的腐朽和太平军的堕落。容闳访问南京时“叛乱”的前景已不容乐观,他自然能从中看出太平军的不足、太平天国政权的弊端和缺陷以及太平天国运动的必然失败之势。
在实际考察之后,他目睹了太平天国的内部状况,通过自己掌握的信息思考和分析了太平天國运动最后失败原因。这些原因能够让我们从多个方面去窥视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为什么最后会被镇压。然而容闳的分析却不够全面和完整:他在分析败因时只从太平军内部解读,而忽视了外部力量——满清王朝和外国势力的镇压。实际上,正是太平天国内部的缺陷与弊端和外部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才让太平天国运动覆亡。尽管如此,我认为容闳无疑抓住了主要部分——内因,自身的不足才是最后失败的关键。总之“我们不能苛求容闳,他处于那样的时代,却有如此的见识,己经是很不容易的了。”
参考文献:
[1]容闳.西学东渐记.王蓁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计秋枫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 司.2012.
[3]赵映林.容闳笔下的太平天国.钟山风雨.2013(1).
[4]于语和.容闳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认识.文史杂志.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