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海歌引进音乐课堂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 :广西教育·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nz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海歌 音乐课堂 实践 探索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A-
  0123-02
  
  《全日制音乐课程标准》规定:“学校音乐教育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使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的熏陶。”海歌在广西北部湾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海歌表现形式丰富,有多种多样的题材、风格、曲调和唱法等。近年来,我校把海歌引进音乐课堂,不但拓展了音乐教材和开发音乐课程资源,而且为挖掘海歌、传承海歌和弘扬海歌音乐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
  一、引导学生搜集海歌
  海歌内容广泛、言简意明,不仅能唱,而且能诵,让人听之不厌,回味无穷。我校自2010年9月开始,将学校教育与海歌传承互动相融合,将学生(约1000人左右)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引导他们和音乐老师一起在课余时间搜集、查找有关介绍海歌风情的文字、图片音像等资料。有的学生很快就发现钦州湾有一个盛大的节日叫“观潮节日”,也叫“七七节”。“七七节”是渔家人民引以骄傲的节日,象征着庆贺丰收。在节日期间,渔家的男女老少欢歌跳舞,以自己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欢度节日,如跳龙形舞、举行篝火晚会等。音乐教师定期整理学生搜集的资料,并与他们及时交流,互相学习搜集海歌的心得体会,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激发海歌学习的意识。
  二、引导学生感受海歌的民族特色与风格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海歌之前,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把海歌引进音乐课堂的实践中,音乐教师利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充分感受民族特色、海歌的风格特征及其作用。例如,笔者在讲授《渔家姑娘在海边》这首歌时,先简单介绍大海的魅力、渔民出海打渔的情景、海歌流传地域及由来,感受其节奏和旋律的特征。然后,笔者引导学生结合图片听音乐,描述所熟悉的海边生活,启发他们理解吃苦耐劳是渔家女的传统品质,以海为生的丈夫在黎明前扬帆出海,夕阳西下,妻子和家人在海湾沙滩上焦急迎候,与其说她们是在祈求平安、等待收获,不如说她们是日复一日地传承着海边儿女勤劳忠贞的美誉。这样,学生懂得了海歌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不可分。最后,笔者着重通过叙述电影《海霞》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歌曲的深层次内涵。电影《海霞》中的主人公海霞是解放前被渔民刘大伯在大海中救起的女婴,她小小年纪遭受不幸,渔霸陈占鳌不仅勾结海匪打死了她的父亲,逼死了她的母亲,还强占了她家的破船屋,这深仇大恨使海霞决心报仇。解放军解放同心岛后,海霞投身革命队伍,解放军方指导员的关怀、教育和培养,使海霞更加成熟、更加坚定,她克服了种种困难,把同心岛的女民兵队伍组织起来,并发展壮大。故事深深地吸引着学生,笔者在此时播放电影《海霞》的插曲《渔家姑娘在海边》,让学生深切地体会这首歌曲的革命性。学生从歌曲优美的旋律,感受到了海边儿女的革命情怀。
  三、引导学生运用方言演唱海歌
  海歌是海边群众自己的歌,群众唱起来自然是用当地的方言,方音字的声、韵显示了各地海歌的声乐特色。海歌的产生与方言、地理环境、民间风俗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北部湾地区的历史、地理、风俗直接影响了海歌的形成和发展,北部湾地区的方言、方音直接影响海歌的基调和风格特色,方言与海歌有着水乳交融的关系。学生用普通话演唱海歌并不算困难,但如何让他们感受到海歌的方言特征是认识和理解海歌独具魅力的关键所在,这也是海歌教学的难点。因此,教师在上课前要认真备课,翻阅资料学习各地方言,搜集各地风俗民情,并结合海歌中的某些特性因素进行分析讲解。起初,学生用普通话唱出了《月光光》《三勉情歌》等海歌,但感觉很别扭,更感觉不到歌中原有的柔美与婉转。为此,笔者抓住“为什么用普通话唱海歌让人感到别扭”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学生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即海歌具有方言性特征,唯有用方言演唱,才能体会到其独特的魅力。在实践中,笔者先用地方方言演唱,让学生感受用方言演唱的海歌魅力,再让学生试着用方言演唱,学生感觉到用方言演唱海歌很有趣,都咿咿呀呀地唱了起来。
  四、引导学生在多听中理解海歌
  平时,学生在生活中很难接触到原生态的海歌,学生在唱歌时往往对词的内涵、曲的优美不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找音频、视频资料让学生多听海歌,多了解海歌,让学生由感性认知过渡到理性认知。为此,我校每周一在多媒体教室安排了原生态歌曲教学供学生欣赏。每听完一首海歌,教师就给学生讲一个故事,通过讲述歌曲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体会到海歌的内涵,了解海歌民俗的重要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了歌曲产生的背景,歌曲所包含的内容,并通过联想和想象,调动起储存在大脑中的丰富记忆表象(生活的画面),深刻理解歌曲的内涵。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唱《渔家情话》时,让学生联想歌词意境,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学生仿佛将祖国的美景、海湾都尽收眼底;教师在引导学生唱《我爱大海》时,学生不但联想到了海湾、海浪、海豚等景物,还联想到了日出、黄昏等情景。
  五、引导学生认识海歌衬词的特点
  几乎每首海歌中都有衬词,这也是海歌的另一个特点:非语意性。衬词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发学生学习海歌的兴趣。海歌中的衬词种类比较多样,但都带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和口语特点,衬词的使用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对歌词进行补充;二是通过模仿和拟声渲染歌曲气氛。正是衬词的这两方面让学生对海歌产生新鲜感,进而激发起他们学习全曲、了解歌曲特点及海歌文化的欲望。如何让学生理解海歌衬词的特点呢?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的方法。如笔者让学生找出《山歌唱出好兆头》歌曲中表现情绪高涨的地方,学生很快发现歌曲中有衬词的地方让他们唱得很起劲。这时,笔者接着引导他们去发现这些衬词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如针对歌中句子“犀海山歌乐悠悠(呃),催动犀(呀)牛争上游(呃),山歌催动犀(呀)牛争上游(呃),山歌唱出好(呵)好(哎)心情(咯),山歌唱出(呃)好兆头、好兆头(哎呀咧)”,一开始,学生认为这些衬词并没有传达什么意思,但在反复演唱和听赏中终于感悟到了这些衬词虽然没有具体意思,却表现了当地人民在唱这首歌时的心情。笔者又让他们欣赏两首与《山歌唱出好兆头》有共同特点的歌曲《发展和谐新钦州》和《搬山填海建奇功》,让学生在听、唱中深刻地感受衬词的特点,体会到了海歌的魅力。
  六、引导学生感知海歌的旋律美和对海歌进行审美想象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是音乐语言的核心。海歌的美感体验和地方色彩主要表现在旋律的美上。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审美指导,让学生体验海歌的旋律美,能培养学生体验美、欣赏美的能力。如《海边踏浪》是一首流传较广的海歌,歌曲中节奏自由的衬词“哎”,给人以从容舒展、悠然自得的感觉,同时让人浮想联翩。两大乐句中又分上下两小分句,上分句是开放型,在高音区上进行演唱,高亢嘹喨,音域宽广,富于激情和浪漫色彩;下分句是收拢型,旋律曲折下行,表现了叙事、感叹和思念,富有现实主义色彩。上下句采用了浪漫与现实的对比,最后在节奏自由的衬词中结束,回应了开头,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清风明月、溪水潺潺,一对青年男女,相亲相爱,相互倾吐无比真挚纯洁的感情。笔者指导学生体验与想象在此生活的人民创造的海歌旋律也给人一种优美精致、舒展流畅、毫无矫饰造作之态,且悠远飘逸、情意无尽的美感。学生被打动了,在听完音乐后还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
  为了加深学生对海歌的认识和加强对海歌的学习,我校还邀请了民间“歌王”和致力于民俗海歌研究的专家教授到学校进行讲学,以表演、讲座、一对一教学等形式进行培训,使学生听到更多原始动听的海歌,领悟每一首海歌所蕴藏的文化内涵,深刻体会“回归自然、提倡个性,延续历史、重寻祖根”的海歌内蕴。
其他文献
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说:"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才是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至于其他的思维教育、思维训练等,那些都是派生的任务。"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品析语言文字,品
情境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注重教学情境的特点,适当运用教学情境,激发儿童探索数学的兴趣,才能体验数学的价值和神奇。如何利用情境教学促进学
21世纪的湖南经济如何发展,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的严肃问题。要促进湖南经济的跨世纪发展,必须处理好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外延增长与内涵增长、技术引进与技术开发、自我积
滑坡的蠕滑位移过程本质上就是滑坡岩土体的损伤变形演化过程。因此,在系统分析蠕滑型边坡不同蠕滑变形阶段的变形演化特征与损伤破坏机制基础上,运用损伤力学基本原理,探索
【关键词】数学实验 初中数学  教学策略 作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A-  0108-01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意识中,实验只与物理、化学、生物有关,而没有意识到数学也需要实验。从实验教学效果看,数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  一、数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实验能够
高职院校学生公寓管理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生活幸福感,关系着未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学生党建活动为切入点,详细论述了在高职生公寓
汽车工业是现在社会的主要支柱产业,近几年在中国,汽车的销量不断增大。汽车的发展给人类带来很大方便,但是,巨大的传统汽车保有量,也给我们带来一系列问题。例如汽车尾气排
实施西部大开发对于扩大国内需求,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我国经济可持 具有重大意义。要成功地实施西部大开发必须从思想认识,资金投入、政府行为、资源配置等方面建立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