坂口安吾《盛开的樱花林下》樱花的象征意义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goodv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坂口安吾是二战后日本文坛大文豪,也是无赖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对世界文坛影响深远。同时,坂口安吾也作为小说家、评论家、随笔家活跃于战后。《盛开的樱花林下》是坂口安吾战后发表的短篇小说。与以往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美丽的樱花相反,在这篇小说中坂口安吾把樱花林刻画成恐怖的背景,勾勒了幻化为樱花花瓣的恶毒女人和受其迷惑的山贼的形象。本文着眼于《盛开的樱花树下》中樱花的意义,分为三个部分展开。首先,通过分析樱花从古至今的寓意,探究樱花在不同时代的含义;其次,说明了樱花和战争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对照小说中各人物特征,分析小说中樱花出现场景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 樱花;战争;象征意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4-0019-02
  一、前言
  坂口安吾是日本的小说家、评论家、随笔家。他是活跃于昭和战前、战后的近现代日本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盛开的樱花林下》是坂口安吾于1947年6月15日登载在《肉体》杂志上的短篇小说。《盛开的樱花林下》不仅在坂口安吾的作品中获得很高的评价,而且其幻想性的作品风格也很受欢迎,改编的作品也很多,但刚问世时并不怎么受关注,是坂口安吾死后才广受赞誉的作品。在日本文化中,樱花和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小说中,作者改变了樱花原本的纯洁、美丽的形象,给樱花留下了可怕、恐怖的印象。因此,本文从樱花的起源入手,分析坂口安吾眼中樱花形象的原因,从而探寻小说中樱花所代表的含义。
  二、樱花的起源与发展
  在日本,樱花就是作为受人关注的对象。在奈良时代以前,樱花对于农业来说樱花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要,既有谷物之神寄宿,也与稻作祭神相关。到了奈良时代,贵族之间也开始吟咏樱花诗,樱花开始受欢迎起来。到了平安时代,樱花大受欢迎,而“樱花热”的到来也体现在和歌中。在平安初期制作的《古今和歌集》中,咏梅的和歌只有18首左右,但是咏樱的和歌有70多首。足以看出,在平安时代,樱花的人气就已经很高了。进入镰仓时代后在京都的寺庙和神社开始种植樱花,山上也开始种植樱花。樱花渐渐渗透到日本。就连武士和商人也去赏樱花了。到了江户时代,樱花散落的样子让人联想到家族不能长久存在,所以以樱花作为家徽的武士也变少了。进入大正后期,樱花也成了日本精神的象征。
  三、樱花与战争
  在《盛开的樱花林下》短篇小说中,开头写道:“早年的日本人,只會觉得樱花相当可怖而骇人,不认为那是美景良辰。”能剧中也讲过,一位母亲在樱花盛开的时候寻找丢失的孩子而发疯,最后被樱花的花瓣埋了;关系好的旅行者经过樱花森林盛开的樱花树下,关系就会变差。因此可以看出,樱花盛开的地方是非常可怕的。在小说的最后,被操纵的山贼和女人一起回到深山,经过樱花盛开的樱花林下时,和变成鬼的女人一起消失了。也就是说,樱花林盛开之下是两个人的坟墓。对于坂口安吾来说,樱花不是美丽的象征,而是可怕的存在。
  但是,为什么在坂口安吾的这部小说里,看起来美丽的樱花却变成了可怕的存在呢?从当时战后的社会背景来看,樱花已经不是人们所喜爱的美丽之物,倒不如说樱花隐藏着战争的真相,樱花目击了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为了本国的利益发动了战争,但是发动战争的口号是“为了天皇保护日本”。当时的人们在右翼的政治统治下,一些反对战争的人被关进监狱里,甚至被杀害。虽然当时的日本国民各自的真实想法各不相同,但表面上都是为了天皇,决心为了国家牺牲自己的生命。这部作品也来源于坂口安吾的亲身经历。战时坂口安吾在上野的樱花林下目击了东京大空袭的死者被集中到上野焚化的情景,当时恰好樱花盛开,在渺无人烟的森林中只有风在刮个不停。
  日本有句谚语“花是樱花,人是武士”,可以看出日本人认为樱花是生命最重要的象征,“宁愿短暂,只要灿烂”也是日本人将武士比作樱花所取的原意,因为樱花在最美的时候,也就是它要凋谢的时候。因此,日本人把樱花与武士道精神相连,樱花的开放也就是凋零,也就是武士抛洒热血效命战场的最辉煌的时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对外战争的危机逼近的时候,政府为了让年轻人积极地加入军队,取得战争的成功,一方面将士兵看作是盛开的樱花,另一方面又将凋零的樱花作为隐喻,美化了在战场上战死的事实。另外,政府对士兵们说“为天皇而死,就像樱花凋零一样”。就这样,国民们对于天皇和樱花有了不一样的理解,毫不犹豫地为了国家为了天皇拼上性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日本神风特攻队”是太平洋战争末期日本海军组成的航空部队,1944年10月就任日本第一航空舰队司令的大西泷治郎中将为了打开战局,除了对敌军舰船的冲撞攻击以外,还命令临时编组神风特攻队。众多的日本狂热分子加入队伍之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特攻队战死者约4400人。在很多歌词中,也有很多反映了“樱花”“凋零”的军歌和战时歌谣。另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樱花”“樱花弹机”等特攻武器的名称中也经常使用樱花作为代表。那个时候,年轻的特攻队员们将自己看作是凋零的樱花,认为自己像樱花一样,在最美丽的时候死去。可以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樱花已经成为引导人走向死亡的花,也可以说成是“死亡之花”。
  四、樱花的象征意义
  在小说中,山贼是非常单纯、坦率的形象。一个人生活在铃鹿山顶上。山贼只是为了追求自己生存的必需品,满足自己作为人或动物的欲望。另外,山贼对各种各样的事情都抱有不安的心,去了城市之后,并不是积极地学习城市的文化,而是讨厌城市,特别想回到深山里。山贼对于自己喜欢女人的要求也是无条件满足。这样的山贼就是拥有日本精神的普通国民,作为一个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基本欲望而“努力”,是一个贫穷、安于现状的国民。
  在小说中,女人是残酷的,邪恶的形象。女人成为山贼第八任妻子后,命令山贼杀死七个妻子。去了城市后,接着命令山贼去收集人头。女人利用自己的美丽诱惑单纯的山贼,命令他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从这些特征来看,女性是战争中军国主义政府的象征,女性的美丽是如同幻影般的天皇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国主义政府利用被军人崇拜的天皇,欺骗国民,发动战争,满足扩张的欲望。   山贼和女子一起回山里的时候,文中这样写道:“男人并没有忘记那正逢盛开的樱花林,但他毫不畏惧;在这幸福的日子,樱花林又有什么好怕的呢?”这时,山贼已经完全失去了自己。山贼被女人迷惑,本以為今后能幸福地生活,却连樱花的恐怖也忘记了。但是,那是谎言。这时,山贼已经完全失去了自己。最后,女人空虚的美丽在盛开的樱花林下暴露了原型。土匪杀了一个变成鬼的女人。失去自我的山贼也和鬼一起被埋在了樱花的坟墓里。山贼被女人空虚的美丽所迷惑,失去自我,渐渐开始考虑樱花的可怕。山贼原来是个普通的国民。虽然不知道战争的真相,但是他不想弄清楚。军国主义政府利用天皇,命令国民,满足自己的要求,但真正能直面樱花,感到幸福的时候,山贼和变成鬼的女人一起被埋在樱花的坟墓里,直至毁灭。
  在小说的最后,女人和山贼在回山里的途中遇到的樱花也盛开了。日本自古以来,比起盛开的樱花,凋落的樱花更受人们的喜爱。根据统计,樱花的和歌中,凋落的樱花的歌占了一半以上,樱花盛开时最美、最热烈,可以说是人的鼎盛时期。樱花如果不是盛开的话,就不会美丽,也没有吸引山贼的魅力。这也就是樱花必须盛开的理由。“现在,已无人知晓这盛开的樱花林下的秘密——或许,那正是孤独吧。不过男人不再有畏惧‘孤独’的必要,因为,他自身正是孤独。”小说中指出,樱花林下盛开的秘密其实是孤独的,男人本身就是孤独的。然而,这种孤独究竟是什么呢。其实,我认为那就是堕落。山贼在服从女人的命令时,渐渐失去自我而堕落。这和战争中,军国主义政府以天皇的名义欺骗国民,结果国民逐渐失去自我,毁灭、堕落,是一样的意义。
  五、结语
  樱花是日本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很久以前到现在,随着时代的变化,樱花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通过文学作品进一步探究樱花的意义是更深入了解日本文化的方法之一。第一部分对至今为止樱花的印象进行了论述,大体介绍了樱花的起源与发展。第二部分探究了坂口安吾眼中樱花的形象。樱花作为战争的目击者,见证了战争的恐怖和毁灭。此外以神风特攻队为例,结合发表《盛开的樱花林下》的时代背景,分析了当时樱花的意义。战争中的樱花并不是美丽的象征,反而成了战争的道具。第三部分围绕《盛开的樱花林下》,分析了山贼、女人、樱花的意义和关系,阐明了樱花的印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政府欺骗国民,发动战争,给国民带来了毁灭。作为战争目击者的樱花隐瞒了战争的真相。国民们在失去自我的同时,也在探寻着战争的真相。《盛开的樱花林下》是坂口安吾根据战争背景创作的作品。通过这部作品,能更真实地感受到当时战争的真相。
  参考文献:
  [1]织田淳子.坂口安吾『桜の森の満開の下』研究: 花の下に見る時空間[J].富大比较文学,2012(12).
  [2]秦刚.樱花林下的孤独与虚无——读坂口安吾的小说《盛开的樱花林下》[J].外国文学,2004(05).
  [3]林进.冷风从盛开的樱花林里吹来——坂口安吾《盛开的樱花林下》的象征意义[J].长春大学学报,2009(01).
  [4]黄芳.在樱花下听“她”和“他”的故事——坂口安吾《盛开的樱花林下》中的女性主义解读[J].前沿,2012(06).
  [5]任江辉.日本无赖派作家坂口安吾的文学观评析[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3).
  作者简介:
  王雪超,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2019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日本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 作为历史久远的国度,在五千年的沉淀中我国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文化,而这些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与艺术性。我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传统文化更容易受到民众的接受与喜爱。因此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装饰性美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现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融入的重要性与构思入手,进一步探究其运用策略,希望能够为相关设计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环境艺术设计;
期刊
【摘要】 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到现今,张艾嘉与其主演和导演的电影经历了华语电影一次又一次的革命,香港新浪潮电影运动、台湾新电影运动、中国内地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崛起。她合作的电影遍及内地、香港、台湾之间,并且借鉴学习,一次又一次创新的尝试,给台湾的电影注入了特有的活力。时至今日,张艾嘉仍然没有被时代淘汰,她结合时代,将更真实更现实主义的元素注入导演的电影中,形成了张艾嘉式的电影风格,用人文情愫关注着
期刊
【摘要】 当前国家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一代代青年为国家的发展注入血液与能量,从“一带一路”倡议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再到十九届五中全会国家新的发展战略谋划,时代的发展既给予青年更多的媒介传播渠道,还给了青年多方位的了解与实践的机会。在互联网+自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各类影视作品、综艺、短视频等也快速进入大家生活,它们会或多或少地对当前青年的思想产生影响。本文将阐述新时代影视文艺作品对当代青
期刊
【摘要】 阿列克谢耶维奇是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白俄罗斯作家。《锌皮娃娃兵》是其代表作品,该书记录了1979年至1989年这10年间的阿富汗战争。作家尝试以小人物独有的感受及碎片化记忆,揭开被遮蔽的历史面纱。本文以《锌皮娃娃兵》中47个独立采访篇目为文本对象,探析作家独特的非虚构写作手法。  【關键词】 阿列克谢耶维奇;《锌皮娃娃兵》;非虚构  【中图分类号】I107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经典著作,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部纲领性文件。陈望道先生因为第一个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中文全译本而名垂青史。回顾《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首版本的诞生历程,梳理首版本的历史性贡献,并以恩格斯校对的英文版为源文本,以翻译的视角观察当时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社会变迁;陈望道;译本  【中图分类号】A811
期刊
【摘要】 本文旨在运用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理论,对比分析《金银岛》(第十三章)的三个不同个译本,在“信赖”“侵入”“吸收”“补偿”四个步骤下一一进行解读。这三个译本都体现了译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努力为译入语读者展现一个精彩纷呈的新世界。  【关键词】 乔治·斯坦纳;翻译四步骤;《金银岛》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
期刊
【摘要】 《嘉莉妹妹》作为美国现实主义文学浓墨重彩的一笔,其相关研究一直争议不断。现阶段人们对其的理解更趋向于理性化,以多种角度研究作品中所体现的女性形象,对其中“女性主义”的内涵赋予了更多理解。本文首先阐述了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之后讨论了《嘉莉妹妹》中女性形象诞生的影响因素,最后对《嘉莉妹妹》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关键词】 《嘉莉妹妹》;女权主义;女性角色  【中图分类号】I107
期刊
【摘要】 《主角》是陈彦继《装台》之后又一部长篇戏剧题材小说,荣获2019届茅盾文学奖。小说以一代名伶忆秦娥长达半生的成长史为主线,又在时代风云变幻中道尽传统艺术秦腔生命的起起伏伏,芸芸众生合力“演绎”热腾腾的民间温情。忆秦娥是文本意义上的主角,但在生活场域中、各行各业中都有各自的主角,“主角”一词还蕴含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因而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陈彦《主角》中的“主角”进行多重阐释。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杨绛散文以淡雅质朴的智性笔调为人称道,而《我们仨》作为杨绛先生暮年的回忆录散文集则突出表现了这一特质。文中主要运用的梦境手法,则大大增加了文章的魅力与厚度,包括开启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继承哀而不伤的文学传统,体现朦胧诗意的古典韵味,以及“人生如梦”的主题暗示。从而在虚实之间,达到新的高度,俯视痛苦,含泪而笑。  【关键词】 杨绛散文;《我们仨》;梦境手法  【中图分类号】I207
期刊
【摘要】 历代以来都有杜甫《登楼》诗之“玉垒”是军垒还是山名的疑惑,以及若为山名,历史记载中汶川、灌县等地均有玉垒山,因此玉垒山的实际位置也是众说纷纭。所以有必要理清历史记载背后的线索,横向对比杜甫诗中“玉垒”的含义,这也有助于理解“玉垒”一词的历史含义,更利于深刻地掌握杜甫诗歌的真正内蕴。  【关键词】 杜甫;登楼;玉垒;汶川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