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麻雀
不论怎么回忆与印证,麻雀都是我最早认识的一种鸟。
至今在我的脑海中还时常清晰浮现着这样一幅美好的图景:乡村麻雀一开始出现在我视线中的时候,母亲就适时教我口念“麻雀”这个新鲜名词。接下来,母亲还口授给我“麻雀是一种鸟”的简洁短语。这样渐渐地我就在乡村认识了麻雀并且喜欢上了麻雀。于是在我家的小院里,每当麻雀成群地飞来与鸡鸭争抢食物的时候,我手心里飞撒而出的谷粒或麦粒就要多一点点,因为从内心来讲我早已把麻雀当成了不可多得的小伙伴。毕竟父母双双离家到田间劳作的时候,我常常可以在寂静的院心里与一群前来凑热闹的麻雀一同快乐地度过一个冗长的下午。自然,在人鸟共处的宁静日子里,我才得以健康快乐地成长。到我开始踏进乡村学堂时,几乎每天早晨自己都是被一群争相练嗓的麻雀吵醒的:它们常常纪律严明地在我家的屋顶上排成一条“鸟线”,直到看见我背上书包奔跑出院门时,才停止鸣叫一只又一只地相继飞离。有时甚至还很热心地从空中送我一程。于是,这一天里我的心情也会随之感到特别的舒畅。可以这样说,正是有了麻雀的时常穿梭,才使我那隐藏于山间的蓝色村庄充满了更多的诗意。
与人相比,麻雀似乎更懂得恋旧。麻雀习惯于守护而不习惯于远飞。麻雀一旦选择了一座村庄或一座小镇之后,就会乐此不疲地繁衍生息。麻雀不会像其他鸟一样在树上做巢,这好像显得没有足够的灵性与智慧。其实,在做巢这一点上,麻雀恰恰是最能表现出一种鸟类中少有的大智若愚。试想一下,再美丽的巢一旦做在树上,那就要别无选择地接受风吹、日晒和雨淋,生命的风险势必大大地增加了。而不能在做上做巢的麻雀,仿佛明白这个道理而机智地选择在人类的屋檐下或墙洞中安放自己的小巢。这样一来,日晒不到雨淋不湿风吹不了,繁衍起后代来要安全得多,或者说更有生存的保障。至于做巢的材料也可就地取材,比如在房前屋后叼来一些撒落的柔软鸡毛鸭毛铺好就可以养育下一代了。事实是,麻雀可以反复使用同一个墙洞做巢而一代又一代地繁衍生息下去。即便是多年之后的今天,在我乡下老家的那些高低不平的墙洞中,每年的春天依旧有麻雀飞进飞出忙碌不止地繁衍着后代。而从老屋里出生的人儿呢,却一个个长大之后背起行囊毅然告别了老屋,再飘移到一个个缺少麻雀陪伴的现代都市谋生,直到被人情所累和被人情所伤的时候,他们才会想起遥远在身后的那一个乡下老家,以及那一群替他们守护着古老屋舍的乡村麻雀……
说实话,麻雀所具有的永远不肯背离村庄的品格,常让我在异地他乡时暗自感动与汗颜。特别是面对麻雀的日渐减少这一无情现实时,更是少不了暗自同情与悲伤。在城镇的大小高楼不断替换着大小乡村的今天,世代与乡村和谐相处的麻雀,已经普遍处于无枝可依、无屋可栖和无巢可安的尴尬状态,或者说面对如出一辙的森林般成长的高楼,所有的麻雀都在节节败退,求生无望。因此,每当我从一些被废弃的没有了人影的荒野村落,看见一群麻雀或是几只麻雀在墙头与屋顶茫然地啁啾时,就会情不自禁地泪水盈盈。故而我愈加认定:麻雀其实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守护神,可由于我们的长期漠视与疏忽,也许有一天我们将会为最后一只麻雀的消逝而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到那时,对麻雀的任何溢美之词都会因姗姗来迟而显得苍白与可笑。
如果说麻雀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悲哀,那一定是它总是希望与大地上的人类和谐相处与同存共荣的良好愿望。小小的麻雀也因此最容易招致人类各种各样的背叛,或者说最容易进入人类有意无意设置的一个个圈套。可谁又能想到,不大起眼的麻雀渐渐地离开了人类,其实与人类渐渐地离开自己原有的正常发展轨道,结局都有可能是一样的严重与可怕。
但愿人的宽容之心与广博之爱,有一天能从善待一只小小的麻雀中重新开始。
喜鹊
在我的印象中,乌鸦、野鸽和喜鹊是最常见的乡下鸟。它们虽然生活环境相近,形体相当,但羽色和鸣叫却有着根本的区别。乌鸦是通体墨黑,野鸽则为一身浅灰。而喜鹊呢,黑白灰三色羽毛依次和谐于一体的形象显得庄重而不轻浮,活泼而不呆板,加上它的悠然飞翔之姿和清脆的鸣叫,最终使其在乡下赢得了“吉祥鸟”的美誉。
多年之后我才明白,原来老家有先辈栽下那么多核桃树,除了保证食用核桃油之外,其实还有“引鹊鸣枝”的良好愿望,事实是,在我曾经生活过十多年的那座村庄,谁家门前有棵高大的核桃树,就少不了要被人羡慕乃至刮目相看。就说我家吧,由于门前有一棵常引喜鹊前来栖息与做巢的老核桃树,爱喝酒的父亲就常带着醉意对我说:“好好看看吧,祖上栽下的这棵百年老核桃树长得多高啊,连喜鹊都常恋着不走,今后会有好日子过的……”
有一次我禁不住问父亲:喜鹊真的能给人带来喜事吗?父亲听后不假思索地回答:怎么不能?你仔细听听喜鹊是怎么叫的?我回答:不是“唧唧喳喳”么?父亲带着有些责备的口吻说:你没听仔细啊,不是“唧唧喳喳”,而是“喜事常常”。从此之后,只要我认真聆听喜鹊的叫声,就觉得是“喜事常常”而非“唧唧喳喳”了。于是我想,乡亲们之所以喜欢听喜鹊的叫声,很有可能是面对眼前不如意的生活时,总希望内心能涌起一些吉祥的好兆头,从而对未来的日子充满向往和期待。
喜鹊在乡间备受人们爱戴与尊崇,使其获得了不受惊扰的自然繁衍生息,它们也因此永远守护着我所熟悉的一座蓝色村庄。记得《禽经》上说喜鹊是“仰鸣则晴,俯鸣则雨,人闻其声则喜”;而在乡间老人常给孩子们讲的神话故事中,喜鹊则变成了让人为之动容的神鸟,它们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都纷纷飞离人间到广袤的银河之上搭成一座彩虹般的桥梁,让牛郎和织女顺利完成一年一次的“鹊桥相会”。可以说,正是乡间喜鹊的普通与神奇,让孩子们适时张开的想像的翅膀,同时自觉不自觉地有了热爱万物与尊重生灵的意识。
转眼之间,我已离开乡村来到都市闯荡了多年,成了独自漂泊异乡的游子,自然也少不了在睡梦中经常被乡间喜鹊的鸣叫声所惊醒。而在乡村电话的那头,父亲更是少不了一次次地催我:“再忙也该回来看看呀!如今家门前的老核桃树上除了鹊巢之外,还有了乌鸦巢和野鸽巢。不论是喜鹊还是乌鸦与野鸽,它们都在核桃树上和谐相处,随意鸣叫和相安无事……”
在异乡,我一次次沉重地放下来自乡村的电话之后,才开始日渐明白:哪怕自己奔跑得再远,终究还是少不了要踏上归乡之路的。毕竟惟有鹊鸣乡间的诗意图景,才可望最终彻底澄明我混沌的身心。
不论怎么回忆与印证,麻雀都是我最早认识的一种鸟。
至今在我的脑海中还时常清晰浮现着这样一幅美好的图景:乡村麻雀一开始出现在我视线中的时候,母亲就适时教我口念“麻雀”这个新鲜名词。接下来,母亲还口授给我“麻雀是一种鸟”的简洁短语。这样渐渐地我就在乡村认识了麻雀并且喜欢上了麻雀。于是在我家的小院里,每当麻雀成群地飞来与鸡鸭争抢食物的时候,我手心里飞撒而出的谷粒或麦粒就要多一点点,因为从内心来讲我早已把麻雀当成了不可多得的小伙伴。毕竟父母双双离家到田间劳作的时候,我常常可以在寂静的院心里与一群前来凑热闹的麻雀一同快乐地度过一个冗长的下午。自然,在人鸟共处的宁静日子里,我才得以健康快乐地成长。到我开始踏进乡村学堂时,几乎每天早晨自己都是被一群争相练嗓的麻雀吵醒的:它们常常纪律严明地在我家的屋顶上排成一条“鸟线”,直到看见我背上书包奔跑出院门时,才停止鸣叫一只又一只地相继飞离。有时甚至还很热心地从空中送我一程。于是,这一天里我的心情也会随之感到特别的舒畅。可以这样说,正是有了麻雀的时常穿梭,才使我那隐藏于山间的蓝色村庄充满了更多的诗意。
与人相比,麻雀似乎更懂得恋旧。麻雀习惯于守护而不习惯于远飞。麻雀一旦选择了一座村庄或一座小镇之后,就会乐此不疲地繁衍生息。麻雀不会像其他鸟一样在树上做巢,这好像显得没有足够的灵性与智慧。其实,在做巢这一点上,麻雀恰恰是最能表现出一种鸟类中少有的大智若愚。试想一下,再美丽的巢一旦做在树上,那就要别无选择地接受风吹、日晒和雨淋,生命的风险势必大大地增加了。而不能在做上做巢的麻雀,仿佛明白这个道理而机智地选择在人类的屋檐下或墙洞中安放自己的小巢。这样一来,日晒不到雨淋不湿风吹不了,繁衍起后代来要安全得多,或者说更有生存的保障。至于做巢的材料也可就地取材,比如在房前屋后叼来一些撒落的柔软鸡毛鸭毛铺好就可以养育下一代了。事实是,麻雀可以反复使用同一个墙洞做巢而一代又一代地繁衍生息下去。即便是多年之后的今天,在我乡下老家的那些高低不平的墙洞中,每年的春天依旧有麻雀飞进飞出忙碌不止地繁衍着后代。而从老屋里出生的人儿呢,却一个个长大之后背起行囊毅然告别了老屋,再飘移到一个个缺少麻雀陪伴的现代都市谋生,直到被人情所累和被人情所伤的时候,他们才会想起遥远在身后的那一个乡下老家,以及那一群替他们守护着古老屋舍的乡村麻雀……
说实话,麻雀所具有的永远不肯背离村庄的品格,常让我在异地他乡时暗自感动与汗颜。特别是面对麻雀的日渐减少这一无情现实时,更是少不了暗自同情与悲伤。在城镇的大小高楼不断替换着大小乡村的今天,世代与乡村和谐相处的麻雀,已经普遍处于无枝可依、无屋可栖和无巢可安的尴尬状态,或者说面对如出一辙的森林般成长的高楼,所有的麻雀都在节节败退,求生无望。因此,每当我从一些被废弃的没有了人影的荒野村落,看见一群麻雀或是几只麻雀在墙头与屋顶茫然地啁啾时,就会情不自禁地泪水盈盈。故而我愈加认定:麻雀其实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守护神,可由于我们的长期漠视与疏忽,也许有一天我们将会为最后一只麻雀的消逝而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到那时,对麻雀的任何溢美之词都会因姗姗来迟而显得苍白与可笑。
如果说麻雀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悲哀,那一定是它总是希望与大地上的人类和谐相处与同存共荣的良好愿望。小小的麻雀也因此最容易招致人类各种各样的背叛,或者说最容易进入人类有意无意设置的一个个圈套。可谁又能想到,不大起眼的麻雀渐渐地离开了人类,其实与人类渐渐地离开自己原有的正常发展轨道,结局都有可能是一样的严重与可怕。
但愿人的宽容之心与广博之爱,有一天能从善待一只小小的麻雀中重新开始。
喜鹊
在我的印象中,乌鸦、野鸽和喜鹊是最常见的乡下鸟。它们虽然生活环境相近,形体相当,但羽色和鸣叫却有着根本的区别。乌鸦是通体墨黑,野鸽则为一身浅灰。而喜鹊呢,黑白灰三色羽毛依次和谐于一体的形象显得庄重而不轻浮,活泼而不呆板,加上它的悠然飞翔之姿和清脆的鸣叫,最终使其在乡下赢得了“吉祥鸟”的美誉。
多年之后我才明白,原来老家有先辈栽下那么多核桃树,除了保证食用核桃油之外,其实还有“引鹊鸣枝”的良好愿望,事实是,在我曾经生活过十多年的那座村庄,谁家门前有棵高大的核桃树,就少不了要被人羡慕乃至刮目相看。就说我家吧,由于门前有一棵常引喜鹊前来栖息与做巢的老核桃树,爱喝酒的父亲就常带着醉意对我说:“好好看看吧,祖上栽下的这棵百年老核桃树长得多高啊,连喜鹊都常恋着不走,今后会有好日子过的……”
有一次我禁不住问父亲:喜鹊真的能给人带来喜事吗?父亲听后不假思索地回答:怎么不能?你仔细听听喜鹊是怎么叫的?我回答:不是“唧唧喳喳”么?父亲带着有些责备的口吻说:你没听仔细啊,不是“唧唧喳喳”,而是“喜事常常”。从此之后,只要我认真聆听喜鹊的叫声,就觉得是“喜事常常”而非“唧唧喳喳”了。于是我想,乡亲们之所以喜欢听喜鹊的叫声,很有可能是面对眼前不如意的生活时,总希望内心能涌起一些吉祥的好兆头,从而对未来的日子充满向往和期待。
喜鹊在乡间备受人们爱戴与尊崇,使其获得了不受惊扰的自然繁衍生息,它们也因此永远守护着我所熟悉的一座蓝色村庄。记得《禽经》上说喜鹊是“仰鸣则晴,俯鸣则雨,人闻其声则喜”;而在乡间老人常给孩子们讲的神话故事中,喜鹊则变成了让人为之动容的神鸟,它们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都纷纷飞离人间到广袤的银河之上搭成一座彩虹般的桥梁,让牛郎和织女顺利完成一年一次的“鹊桥相会”。可以说,正是乡间喜鹊的普通与神奇,让孩子们适时张开的想像的翅膀,同时自觉不自觉地有了热爱万物与尊重生灵的意识。
转眼之间,我已离开乡村来到都市闯荡了多年,成了独自漂泊异乡的游子,自然也少不了在睡梦中经常被乡间喜鹊的鸣叫声所惊醒。而在乡村电话的那头,父亲更是少不了一次次地催我:“再忙也该回来看看呀!如今家门前的老核桃树上除了鹊巢之外,还有了乌鸦巢和野鸽巢。不论是喜鹊还是乌鸦与野鸽,它们都在核桃树上和谐相处,随意鸣叫和相安无事……”
在异乡,我一次次沉重地放下来自乡村的电话之后,才开始日渐明白:哪怕自己奔跑得再远,终究还是少不了要踏上归乡之路的。毕竟惟有鹊鸣乡间的诗意图景,才可望最终彻底澄明我混沌的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