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的审美心理过程发展是一个主动建构的心理过程。有关研究表明,幼儿欣赏文学很大程度上依附于教师,多通道的传递,多样化的启示,将有效地帮助幼儿丰富情绪、情感的体验,建构自己的个性化语言,促进其审美心理的发展。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策略,供大家探讨。
一、艺术烘托,创设审美氛围
对所选用的儿童文学作品,我们尽可能地站在孩子的视角,以孩子的视角去感受幼儿与文学作品的距离,将作品中可能造成幼儿认知困难,不易理解的内容作为切入艺术整合的要点,寻找帮助幼儿实现与作品无障碍沟通的途径,以幼儿的需要入手,构思需要配合作品内容的场景氛围、情节发展图片、背景音乐、情景片段等,从而帮助幼儿更好地感受作品、感知作品。如绘本《鳄鱼哇尼》中,讲述了城里青蛙家的宝宝生日有场聚会,鳄鱼哇尼就要迟到了,为了参加聚会不迟到,一路上哇尼匆匆忙忙地赶路,这让它的麻烦接踵而来,历经坎坷后,它终于到达了青蛙家参加了聚会。这个富有幽默风格的主人公形象对中班幼儿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在整合这个故事时,我们采用了一段幽默又略显紧张的音乐作为背景衬托,突出鳄鱼哇尼这个幽默的角色形象。以略带轻盈飞舞感觉的情境音乐反复的重叠、回旋和强调,让孩子与故事角色之间的认知得到衔接。
二、优化提问,激发审美想象
观察以往的语言教学活动,教师的提问比较多的集中在对作品名称、作品中的角色、作品的内容,情节的回忆和复述里。事实上,孩子在倾听作品后,对作品的名字、作品中的主要角色、作品的主要内容都能感知得到。如《大班散文欣赏:绿色的和灰色的》中设计提问,小兔们知道这个秘密吗?为什么说这是个秘密?那是谁发现了这个秘密呢?假如你是翠鸟,你要怎样对小兔说呢?小兔想了一个什么好办法躲过了狐狸?它为什么顶着大荷叶走?为什么要用绿色的荷叶而不用别的颜色?它们是怎么走的?什么是叹息?为什么要叹息?它会说些什么?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计指向明晰,层层深入,鼓励幼儿充分想象、理解诗歌,培养幼儿积极的思维能力,也提升了其语言的表达能力。
三、听赏诵读,促进审美感知
“美文”需要用“美语”来传达,在文学活动中教师的朗诵、讲述也是表现作品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引导幼儿静静地听赏作品,对幼儿而言,意味着不同层次的学习,听赏给幼儿的语言学习增加了接触、理解不同句式的机会,获得更丰富、更规范的语言。同时,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承载了很多的情感信息,往往不是靠教师直接的“告诉”或理性的讲解,而更为主要的是以情激情、以情感人,让幼儿在欣赏的过程中去感悟、体会。如欣赏完散文诗后,启发幼儿思考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来朗诵,是优美温柔还是整齐有力,孩子们在多次的聆听感受后自然会有准确的表达。当然,教师要接纳幼儿的差异性、独特性和创造性,及时给予每一个幼儿鼓励和赞许,使幼儿在朗诵活动中体验到成功和乐趣。
四、情境表演,增强审美体验
创意表达的时空应该是多元的、丰富的,可以是允许个人自由表达的时间,可以是同伴交流讨论的时段,可以是借助美术绘画的表达,可以是音乐、动作、情境的表演。如在教学小班经典故事《小蝌蚪找妈妈》中,我们完全采用游戏的方式,在活动室四周放上了故事中的角色让幼儿模仿小蝌蚪去找妈妈的情境,在随着音乐、旁白穿插的过程中,幼儿真实地感受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有趣情节,也更深入感受了作品中有价值的内涵,集中感知了作品凸显的艺术价值。又如在中班散文诗欣赏《梨子小提琴》中,在赏析动物们都围坐在小松鼠旁边一起来听音乐这个重点画面时,我以舒曼的《梦幻曲》加以切入,为孩子们提供了几把自制梨子提琴和动物头饰,鼓励幼儿参与情境表演。孩子们一起围着小松鼠,安静而又欢快地表演音乐会的愉快场景,孩子们情不自禁地说:“我看见,小花猫静悄悄地来了;我看见小猴子晃悠着尾巴跳起了舞;我看见小白兔眯起双眼陶醉地要睡觉,我看见狮子扭着大屁股在跳双圈舞。”这一切的一切,满足了幼儿好表达、乐表现的需求,更将孩子的思维向纵深引发。
当我们引领着孩子们徜徉在多彩的文学活动中,真切感悟到生活是快乐的,生活是美好的,这种对生活的积极与肯定的审美态度,正是我们对成长中的幼儿进行文学教育所最需要的。
(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善县西塘镇中心幼儿园)
一、艺术烘托,创设审美氛围
对所选用的儿童文学作品,我们尽可能地站在孩子的视角,以孩子的视角去感受幼儿与文学作品的距离,将作品中可能造成幼儿认知困难,不易理解的内容作为切入艺术整合的要点,寻找帮助幼儿实现与作品无障碍沟通的途径,以幼儿的需要入手,构思需要配合作品内容的场景氛围、情节发展图片、背景音乐、情景片段等,从而帮助幼儿更好地感受作品、感知作品。如绘本《鳄鱼哇尼》中,讲述了城里青蛙家的宝宝生日有场聚会,鳄鱼哇尼就要迟到了,为了参加聚会不迟到,一路上哇尼匆匆忙忙地赶路,这让它的麻烦接踵而来,历经坎坷后,它终于到达了青蛙家参加了聚会。这个富有幽默风格的主人公形象对中班幼儿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在整合这个故事时,我们采用了一段幽默又略显紧张的音乐作为背景衬托,突出鳄鱼哇尼这个幽默的角色形象。以略带轻盈飞舞感觉的情境音乐反复的重叠、回旋和强调,让孩子与故事角色之间的认知得到衔接。
二、优化提问,激发审美想象
观察以往的语言教学活动,教师的提问比较多的集中在对作品名称、作品中的角色、作品的内容,情节的回忆和复述里。事实上,孩子在倾听作品后,对作品的名字、作品中的主要角色、作品的主要内容都能感知得到。如《大班散文欣赏:绿色的和灰色的》中设计提问,小兔们知道这个秘密吗?为什么说这是个秘密?那是谁发现了这个秘密呢?假如你是翠鸟,你要怎样对小兔说呢?小兔想了一个什么好办法躲过了狐狸?它为什么顶着大荷叶走?为什么要用绿色的荷叶而不用别的颜色?它们是怎么走的?什么是叹息?为什么要叹息?它会说些什么?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计指向明晰,层层深入,鼓励幼儿充分想象、理解诗歌,培养幼儿积极的思维能力,也提升了其语言的表达能力。
三、听赏诵读,促进审美感知
“美文”需要用“美语”来传达,在文学活动中教师的朗诵、讲述也是表现作品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引导幼儿静静地听赏作品,对幼儿而言,意味着不同层次的学习,听赏给幼儿的语言学习增加了接触、理解不同句式的机会,获得更丰富、更规范的语言。同时,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承载了很多的情感信息,往往不是靠教师直接的“告诉”或理性的讲解,而更为主要的是以情激情、以情感人,让幼儿在欣赏的过程中去感悟、体会。如欣赏完散文诗后,启发幼儿思考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来朗诵,是优美温柔还是整齐有力,孩子们在多次的聆听感受后自然会有准确的表达。当然,教师要接纳幼儿的差异性、独特性和创造性,及时给予每一个幼儿鼓励和赞许,使幼儿在朗诵活动中体验到成功和乐趣。
四、情境表演,增强审美体验
创意表达的时空应该是多元的、丰富的,可以是允许个人自由表达的时间,可以是同伴交流讨论的时段,可以是借助美术绘画的表达,可以是音乐、动作、情境的表演。如在教学小班经典故事《小蝌蚪找妈妈》中,我们完全采用游戏的方式,在活动室四周放上了故事中的角色让幼儿模仿小蝌蚪去找妈妈的情境,在随着音乐、旁白穿插的过程中,幼儿真实地感受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有趣情节,也更深入感受了作品中有价值的内涵,集中感知了作品凸显的艺术价值。又如在中班散文诗欣赏《梨子小提琴》中,在赏析动物们都围坐在小松鼠旁边一起来听音乐这个重点画面时,我以舒曼的《梦幻曲》加以切入,为孩子们提供了几把自制梨子提琴和动物头饰,鼓励幼儿参与情境表演。孩子们一起围着小松鼠,安静而又欢快地表演音乐会的愉快场景,孩子们情不自禁地说:“我看见,小花猫静悄悄地来了;我看见小猴子晃悠着尾巴跳起了舞;我看见小白兔眯起双眼陶醉地要睡觉,我看见狮子扭着大屁股在跳双圈舞。”这一切的一切,满足了幼儿好表达、乐表现的需求,更将孩子的思维向纵深引发。
当我们引领着孩子们徜徉在多彩的文学活动中,真切感悟到生活是快乐的,生活是美好的,这种对生活的积极与肯定的审美态度,正是我们对成长中的幼儿进行文学教育所最需要的。
(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善县西塘镇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