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诗三十多年,感觉越来越迷茫,越写越难。比如,突破自己难,找到并巩固自己的个性化写作更难。特别是在诗歌生态如此茂密的今天,诗人的辨识度尤其重要。一个诗人唯有用尽全力从词语的组合中形成自己的底色,在一片苍茫的视野中,拥有独立的诗歌精神和向下扎根的价值取向,才能盯住前方的诗意,并在第一时间去消化、打磨,进而完成一首诗的创作。
这些年,我一直写作官道梁诗篇系列,以叙述为主,努力将记忆中的事物呈现原本的模样,并与我当下的心境尽量切合。具体到写作实践中,我从凡俗的心灵入手,寻找属于自己诗意的“藏身之地”和“庇护之所”。用词语的光芒照亮其中最薄弱的部分。在那里,有诗意的雨露滋润,有清澈的溪水流淌,我会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洒脱,会放低目光,关注世间万物,哪怕它们卑微,甚至普通得让你一时叫不出它们的名字。但我愿意和这些有根的事物朝夕相伴,只有它们能给我的诗歌带来明亮的板块和干净的思考。
所谓诗歌的底色,我想理解为一种普遍的担承和隐忍的热爱。就像生活那样,五颜六色,异彩纷呈,有完美,更有缺憾;有笑容,也有默默的伤痛。这几年,每到秋冬时节,我都会到我家乡的天涯山下,看池塘里的残荷。她们有残缺的美,有所剩无几的尊贵和坦然。对应于我的中年,是不是一种解答,安慰,抑或其他?我想这不是颓废,也不是消极,而是对美好事物快速消弭,我表达了一种迟来的不舍和敬意。
我喜欢一个人安静地思考,热爱内心深处的旧山水,它们褪尽荣光和虚名,充满沉淀之后的安稳和宁静,像一幅古画那样素雅和淡然。我曾不止一次仔细端详过官道梁上大大小小的事物。比如,废弃碾盘的纹理,老石碑模糊的碑文。它们见证着这片山水,记得住这片山水的好;而这些朴素的事物又受惠于这片山水的滋养和提示。同时惊异于古代匠人的刀工和与石头对话的那种谦卑,一笔一划的端正和有度。从这些事物中,我感受到的是先人对上苍和历史的敬畏和抬举。比如,童年时的小河,早已干涸。我经常想那时的河水,河鸟,水边的蒲草,路过饮水的牛羊……这些普通的事物让我的诗歌沉迷其中。
许多时候,我一想到家乡,就想起官道梁上甘苦自知的植物,它们清晰的模样就展现在我的脑海里,好像我的一次念想,它们就会张开翅膀从远方翩翩飞来。在诗歌里,我一次次被它们感动着,感动着一草一木,为每一个入土为安的长辈惋惜,为秋天的向日葵说出短暂的辉煌,给每一垄长满衰草的田埂送去来年春天的繁荣。这些匍匐于脚下的万物,之于日落日升的村庄,是不是归于岁月的无常和命运多舛。山梁清晰得像无数匠人刀劈斧砍,每一处皱褶都是人间铺不展的尴尬。秋风吹开饱满的梦幻,在谷场上,糜子发红的穗子,谷穗不愿抬头的慵懒,手摇的扇车,先是吹走漂浮的谷糠,把近处饱满的颗粒留下来。那时,我们赞美着贫乏而又充实的生活。闲暇的傍晚,石砌的台阶上有二胡和笛子的声音,篱笆低矮的挡不住狗吠,祖屋上的青瓦托起上一年的衰草……
如今人到中年,细心照料着心中的那份沉静和孤独,我就像一座桥梁,得承前启后,得不善言辞,不再言说曾有的伤痛和屈辱。在寂静的夜晚,我尽量把一首诗写好,期盼我的官道梁安然无恙,让诗歌与山水发生关联,让每一个词语的降落和抵达都做到有理有据,不偏不倚。我常常想,心中有一片山水的人是幸福的,写出有底色的诗歌是踏实的。
这些年,我一直写作官道梁诗篇系列,以叙述为主,努力将记忆中的事物呈现原本的模样,并与我当下的心境尽量切合。具体到写作实践中,我从凡俗的心灵入手,寻找属于自己诗意的“藏身之地”和“庇护之所”。用词语的光芒照亮其中最薄弱的部分。在那里,有诗意的雨露滋润,有清澈的溪水流淌,我会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洒脱,会放低目光,关注世间万物,哪怕它们卑微,甚至普通得让你一时叫不出它们的名字。但我愿意和这些有根的事物朝夕相伴,只有它们能给我的诗歌带来明亮的板块和干净的思考。
所谓诗歌的底色,我想理解为一种普遍的担承和隐忍的热爱。就像生活那样,五颜六色,异彩纷呈,有完美,更有缺憾;有笑容,也有默默的伤痛。这几年,每到秋冬时节,我都会到我家乡的天涯山下,看池塘里的残荷。她们有残缺的美,有所剩无几的尊贵和坦然。对应于我的中年,是不是一种解答,安慰,抑或其他?我想这不是颓废,也不是消极,而是对美好事物快速消弭,我表达了一种迟来的不舍和敬意。
我喜欢一个人安静地思考,热爱内心深处的旧山水,它们褪尽荣光和虚名,充满沉淀之后的安稳和宁静,像一幅古画那样素雅和淡然。我曾不止一次仔细端详过官道梁上大大小小的事物。比如,废弃碾盘的纹理,老石碑模糊的碑文。它们见证着这片山水,记得住这片山水的好;而这些朴素的事物又受惠于这片山水的滋养和提示。同时惊异于古代匠人的刀工和与石头对话的那种谦卑,一笔一划的端正和有度。从这些事物中,我感受到的是先人对上苍和历史的敬畏和抬举。比如,童年时的小河,早已干涸。我经常想那时的河水,河鸟,水边的蒲草,路过饮水的牛羊……这些普通的事物让我的诗歌沉迷其中。
许多时候,我一想到家乡,就想起官道梁上甘苦自知的植物,它们清晰的模样就展现在我的脑海里,好像我的一次念想,它们就会张开翅膀从远方翩翩飞来。在诗歌里,我一次次被它们感动着,感动着一草一木,为每一个入土为安的长辈惋惜,为秋天的向日葵说出短暂的辉煌,给每一垄长满衰草的田埂送去来年春天的繁荣。这些匍匐于脚下的万物,之于日落日升的村庄,是不是归于岁月的无常和命运多舛。山梁清晰得像无数匠人刀劈斧砍,每一处皱褶都是人间铺不展的尴尬。秋风吹开饱满的梦幻,在谷场上,糜子发红的穗子,谷穗不愿抬头的慵懒,手摇的扇车,先是吹走漂浮的谷糠,把近处饱满的颗粒留下来。那时,我们赞美着贫乏而又充实的生活。闲暇的傍晚,石砌的台阶上有二胡和笛子的声音,篱笆低矮的挡不住狗吠,祖屋上的青瓦托起上一年的衰草……
如今人到中年,细心照料着心中的那份沉静和孤独,我就像一座桥梁,得承前启后,得不善言辞,不再言说曾有的伤痛和屈辱。在寂静的夜晚,我尽量把一首诗写好,期盼我的官道梁安然无恙,让诗歌与山水发生关联,让每一个词语的降落和抵达都做到有理有据,不偏不倚。我常常想,心中有一片山水的人是幸福的,写出有底色的诗歌是踏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