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课文教学是定式的,教师以教参为拐杖,包括介绍体裁、作者、写作背景、分析人物、归纳主题等,千篇一律,不越雷池一步,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乏味,教学效果师生都不满意。我认为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享受语文”。
2003年教育部新制定并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阅读教学的目标:(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通过阅读与思考领悟其丰富的内涵,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按照这个标准,我们教师应怎样让学生觉得上语文课不是在受罪,而是在享受语文带给他们的乐趣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把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密切地结合起来
我们要注重研究学生的情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该说学生的好胜心、荣誉感、竞争意识才是他们学习的根本推动力,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与教师合作,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语文教材多数是学生喜爱的文学作品,只要我们改掉八股式的教学模式,给学生一种新鲜感,就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创造性地获取新的知识。即使是非文学作品,只要我们注意研究学生心理,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也可以顺利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要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教育关系中的主体,是传授知识的对象。他们在课堂上的心态、情绪、知识水平是教师在上课前应把握的因素。学生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能光停留在理论上,教师要考虑如何结合学生的实际,切实地落实学生主体性原则,实际上也就是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所以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原则,不是在实际上放松了对教师的要求,而是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由“教师”变为“导师”!
三、尊重学生,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表达他们的见解。即使学生在表述时内容不全面、不正确,也不能流露出厌烦的情绪。要特别尊重学生付出的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到他在学习上付出的劳动能得到老师公正的评价,这就需要老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要真正承认教师和学生虽然在文化知识水平上有高低之分,但教师和学生的人格价值是完全相等的。教师不能主宰一切、支配一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所以它离不开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只有教师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才有可能高质量地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四、创建一种开放的课堂结构
现代教育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改变“老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的课堂形式,要主动创建一种开放的课堂结构。即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自由组合、各抒己见、大膽讨论、大胆陈述。把自我获取知识的钥匙交给学生。我在阅读教学中经常使用讨论教学法,先设计一些富有趣味的问题,或让学生各抒己见,或让学生独立思考。这种变枯燥的讲授为活泼的探讨的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情趣,而老师并非袖手旁观,而是时而在引路,时而推波助澜,时而以“学长”的身份参与讨论。老师在总结时,尽可能地引用学生的回答来作结,让学生感觉是自己探索的成果,从而有成功的喜悦,学习劲头会十足,收获也会很大。同时,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及独立理解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和形成,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五、开展有效的第二课堂
语文是人们的交际工具,语文的社会应用性很强。让学生将语文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感受到知识的价值,使语文在学生的心目中产生无穷的魅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加文学社团,指导他们课外阅读,写出阅读体会;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朗诵会、故事会、演讲会等。教师要指导学生写日记,大力培养小记者,让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等,这一系列活动如能持之以恒,定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才干。让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提高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语文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语文课外活动既补充和完善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是一举多得的好事,语文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综上所述,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大力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是可行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以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教师是导演、向导,教师应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合作者,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授和接受”的师生关系。当然教无定法,愿与广大同仁共同探讨,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更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更贴近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把素质教育的任务真正落实到我们的语文课堂上。■
2003年教育部新制定并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阅读教学的目标:(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通过阅读与思考领悟其丰富的内涵,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按照这个标准,我们教师应怎样让学生觉得上语文课不是在受罪,而是在享受语文带给他们的乐趣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把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密切地结合起来
我们要注重研究学生的情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该说学生的好胜心、荣誉感、竞争意识才是他们学习的根本推动力,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与教师合作,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语文教材多数是学生喜爱的文学作品,只要我们改掉八股式的教学模式,给学生一种新鲜感,就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创造性地获取新的知识。即使是非文学作品,只要我们注意研究学生心理,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也可以顺利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要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教育关系中的主体,是传授知识的对象。他们在课堂上的心态、情绪、知识水平是教师在上课前应把握的因素。学生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能光停留在理论上,教师要考虑如何结合学生的实际,切实地落实学生主体性原则,实际上也就是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所以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原则,不是在实际上放松了对教师的要求,而是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由“教师”变为“导师”!
三、尊重学生,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表达他们的见解。即使学生在表述时内容不全面、不正确,也不能流露出厌烦的情绪。要特别尊重学生付出的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到他在学习上付出的劳动能得到老师公正的评价,这就需要老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要真正承认教师和学生虽然在文化知识水平上有高低之分,但教师和学生的人格价值是完全相等的。教师不能主宰一切、支配一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所以它离不开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只有教师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才有可能高质量地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四、创建一种开放的课堂结构
现代教育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改变“老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的课堂形式,要主动创建一种开放的课堂结构。即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自由组合、各抒己见、大膽讨论、大胆陈述。把自我获取知识的钥匙交给学生。我在阅读教学中经常使用讨论教学法,先设计一些富有趣味的问题,或让学生各抒己见,或让学生独立思考。这种变枯燥的讲授为活泼的探讨的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情趣,而老师并非袖手旁观,而是时而在引路,时而推波助澜,时而以“学长”的身份参与讨论。老师在总结时,尽可能地引用学生的回答来作结,让学生感觉是自己探索的成果,从而有成功的喜悦,学习劲头会十足,收获也会很大。同时,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及独立理解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和形成,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五、开展有效的第二课堂
语文是人们的交际工具,语文的社会应用性很强。让学生将语文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感受到知识的价值,使语文在学生的心目中产生无穷的魅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加文学社团,指导他们课外阅读,写出阅读体会;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朗诵会、故事会、演讲会等。教师要指导学生写日记,大力培养小记者,让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等,这一系列活动如能持之以恒,定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才干。让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提高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语文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语文课外活动既补充和完善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是一举多得的好事,语文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综上所述,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大力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是可行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以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教师是导演、向导,教师应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合作者,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授和接受”的师生关系。当然教无定法,愿与广大同仁共同探讨,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更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更贴近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把素质教育的任务真正落实到我们的语文课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