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学生作文的第一读者,感触最深的是“人”与“文”分离,学生生活情感的缺失。当我们将作文教学的尴尬归咎于学生认识水平低、表达能力差的时候,当我们热切追逐作文“体系”、“模式”、“套路”训练的时候,当我们津津乐道地培养了许多擅长编造“美丽谎言”的“写作尖子”的时候,我们往往没有意识到学生的心灵已经锈迹斑斑了,学生的精神家园已经荒芜萧索了,学生的人格已经人为斫损了。翻阅文本,你会感到,千百个不同的脑袋,却有着大体一致的“精神套路”、“不属于自己的话语范式”。长期的个性箝制,窒息了学生对母语的情感和文学才情,学生从作文伪圣化滑向做人虚伪化,从“统一说话”滑向“双重人格”。
面对学生作文中的“沉疴”我们不能只是责难,我们应该让作文教学回归本体,从本质上确立学生人本地位,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展示学生个性情感世界,在作文指导时,做到放文、放情、放形。在求“诚”中真实表现自我,在求“异”中激活学生思维,在求“纯”中拥有个性语言。
一.求“诚”,真实表现自我
作文教学中曾一味宣扬“立意要高”这一衡文标准,其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固然有其合理性,而问题是,立意的高否,在语文界总是与“政治性”、“思想性”划上等号了。不少教师耳提面命地指令:必须升华,必须昂扬,必须写本质,必须写精神追求。于是学生自觉地压抑了“自己的声音”,而习惯于或服从于现有的“精神套路”。作文中所描述的生活形态与学生的原生形态之间拗逆,作文中所呈现的思想情感与学生内心深处所体验积淀的思想情感拗逆。
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说:“假如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本于内心郁积,发乎性情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求诚”即内容的真实,情感的真诚,这是个性和创造的基础。为此,作文教学中应去伪求诚,再现学生纯真的性情,飞扬的性灵,真实的自我。
1.敞亮心扉,抒写性灵。具体地说就是用自己之笔写自得之见,抒自然之情,显自在之趣。(1)不求新,不求奇,只惟真。事情只要真有其事,便可写。当前的考试大纲也把真情实感放在第一位。(2)不求大,不求高,只惟实。“大”即大题材,“高”即立意高,“只惟实”,意即只要写得充实,充分就行,不能拔高教学要求。(3)不虚饰,不做作,只惟情。在题材的选择上,要求所写内容不虚拟感受,不故作多情,只要能表现事物的真实认识,抒发真切的感情就可以写。
2.回归生活,学作文也学做人。缤纷多彩的大千世界,可以说是生活的“百草园”,学生体验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那么作文教学时教师要努力使作文过程成为学生到生活中求真、养善、立美的过程。脱离生活的作文教学,它割断了学生生活的脉搏,隔膜了学生对生活的感情,钝化了学生思考生活的思维“触角”。作文回归生活,不仅让学生有了写作之泉,同时,学生也有了人格的自我濯亮之泉。
二.求“异”,激活学生思维
盲目从众的思维惰性,就缺失了学生原本思维的活跃,视野的澄明,生命意识的鲜活。天南地北的学生,他们对同一问题的认识和表述几乎几十年保持着惊人的一致。同时我们还看到自然生活的物象被赋予了同一涵义,写“青松”必然想到“先烈”,写“春雨”必然想到“党的温暖”、“铺路石”等于“默默奉献者”、“绿叶”等于“朴实无华者”,甚至于材料作文中“苹果都是直切的,可有个学生横着切,发现果核均为五星组合,让学生写篇作文”,结果有的学生就写成“五星”就像五星红旗,代表着祖国,吃苹果也要想着祖国。这一切已经成了每个学生作文的潜意识,他们被纳入了一个个早已准备就绪的精神套子之中。我们的作文教学培养了多少思维酷似、无个性差异、无创造活力的“克隆”人?
人的情感世界是各自不同的,思维也各呈其态。所谓“观则同于外,感则异于内”。只有心灵的思索,眼中世界才能更加清晰地归于本真,所以愈是濡染了主体的“感情色素”的东西,就愈是鲜活的,个性的,独特的,深刻的。学生中这些品质,实际上标示着沉甸甸的生命质感的存在,映现出一个个活泼的生命灵魂。作文教学应放情,求“异”,激活学生情感思维。
1.放飞想象创造的翅膀,让其思维在广阔的空间,丰富的内容中自由驰骋,展示个性。(1)从阅读中找切入点,如“补白练写”,课文中有许多地方留有艺术空白,让读者去想象,揣摩,教学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然后把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表达出来。还有对课文中“情节续写”、“扩写”“诗歌的改写”等等。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鲜明的个性,情感的真诚。(2)从生活中找契机,即创设情境,激发想象,从生活中给学生提供想象创造的天地。想象的途径训练方式有:童话式想象作文、畅想式、反思式、探索式想象作文及添词、添图、听音、观物、换位、情境、憧憬等想象训练。
2.基于生活,引发思考,生活处处皆作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对生活的感悟、思考,激发学生思维的敏感性、发散性和创造性。(1)借助范文,让学生从范文中得到启示和借鉴,这项任务渗透在阅读教学中,比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立意上的多方面思考——英雄主义、国际主义、爱国主义等;选材上的多角度思考——志愿军对人民、对敌人、对祖国。(2)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挖掘生活素材的意义。A.存在一个现象,就存在一个本质。人的一举手、一投足、一句话、一丝不显露的表情,衣着,摆设,都能表现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及至修养气质。日常生活中的递一杯茶、拿一条毛巾、捎一件衣服、送一束鲜花……,不足挂齿的小事,无不凝聚着人物的感情。B.同一现象,其本质有时也不一样。同样是流泪,有的是悲伤,有的是伤痛,有的是内疚,有的是悔恨,有的是喜悦,有的是激动,有的却是兴奋;同样是微笑,有的是高兴,有的是满意,有的是理解,有的则是鼓励……C.相同的本质,其表现形式却不同。同样是“爱”,祖辈和父辈的方式不同,爷爷和奶奶的方式不同,父亲和母亲的方式不同,家长和老师的方式不同,老师和老师的方式也不同,就是所表现同一个爱的渠道也不同。培养学生多角度选材,多角度立意,多角度构思。学生通过对周围的事物缜思明辨,从而洞明世事,练达人情,也就能从种种不同的生活现象中采撷到闪烁时代光华的写作素材,凝结成一篇篇富有个性的作文。
三.求“纯”,拥有个性语言
学生作文的语言,从词语选择、句式结构到语气语调,多数大同小异,了无意趣,呈现出很大的趋同性,他们习惯于作纯理性的叙述,或者以“成人化”的口吻空发议论,甚至信手拈来背得滚瓜烂熟的哲学原理,人生道理,套用滥用。作文的话语不负载个性,不负载感情,不负载人格。学生作文话语的趋同,其表现是迷失“我”、迷失“这一个”角色意识。书市上各种写作大全、描写辞典成了他们写作的语言源泉。因而,作文教学中,要做到求“纯”,训练学生的写作语言,让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精神内涵的写作语言,这样才能写出血肉丰满,有个性生命力的作文。
1.让学生找到语言的“位置”。学生思想品格,性格志趣,生活环境及文化修养,对其作文语言运用必然会有一定的影响,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让学生去创造美、并让美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而这一切只有通过丰富的语言来达到。作文语言不仅仅是遣词造词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去思考,去描摹,去叙述,让语言展示其个性。
2.让“言”与“意”共存。学生写作过程中,思想感情和语言是一致的活动,这两方面犹如人的骨肉,不能分离独立。在作文教学中应训练学生写作语言的“言”和“意”的结合。(1)要让学生明白只要能够表现你心中的人与事,能剖析你眼中的景与物,能展现你情中的意与志,这就是好的语言;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好的语言应该是你内在精神的再现,也是你生命的外化。即使一个简单的句子也不仅仅是词语的组合,语言是有生命的。(2)写作中“言”和“意”准确对位。王国维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闻,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他的话道出了“言”、“意”准确对位的重要奥秘,我们教学生学习写作语言,就要寻觅、体会,找到“言”与“意”之间的最精微的关系。对中学生来说,打下深厚的生活基础,是丰富词汇的重要途径。掌握语言手段,不应孤立地去掌握词汇,而要与丰富的生活、感悟生命、积累知识紧密联系。如此,语言才能有个性质感,才能打动人心,在使用上,才能显示出出神入化和多彩多姿。
作文教学要植根于生活之中,使我们的学生作文回归于本真,不要让学生的心灵长满铜绿,应让其求诚、求异、求纯,从而喷发出作文应有的“本”滋“本”味。
卞光耀,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沭阳。本文编校:剑 男
面对学生作文中的“沉疴”我们不能只是责难,我们应该让作文教学回归本体,从本质上确立学生人本地位,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展示学生个性情感世界,在作文指导时,做到放文、放情、放形。在求“诚”中真实表现自我,在求“异”中激活学生思维,在求“纯”中拥有个性语言。
一.求“诚”,真实表现自我
作文教学中曾一味宣扬“立意要高”这一衡文标准,其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固然有其合理性,而问题是,立意的高否,在语文界总是与“政治性”、“思想性”划上等号了。不少教师耳提面命地指令:必须升华,必须昂扬,必须写本质,必须写精神追求。于是学生自觉地压抑了“自己的声音”,而习惯于或服从于现有的“精神套路”。作文中所描述的生活形态与学生的原生形态之间拗逆,作文中所呈现的思想情感与学生内心深处所体验积淀的思想情感拗逆。
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说:“假如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本于内心郁积,发乎性情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求诚”即内容的真实,情感的真诚,这是个性和创造的基础。为此,作文教学中应去伪求诚,再现学生纯真的性情,飞扬的性灵,真实的自我。
1.敞亮心扉,抒写性灵。具体地说就是用自己之笔写自得之见,抒自然之情,显自在之趣。(1)不求新,不求奇,只惟真。事情只要真有其事,便可写。当前的考试大纲也把真情实感放在第一位。(2)不求大,不求高,只惟实。“大”即大题材,“高”即立意高,“只惟实”,意即只要写得充实,充分就行,不能拔高教学要求。(3)不虚饰,不做作,只惟情。在题材的选择上,要求所写内容不虚拟感受,不故作多情,只要能表现事物的真实认识,抒发真切的感情就可以写。
2.回归生活,学作文也学做人。缤纷多彩的大千世界,可以说是生活的“百草园”,学生体验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那么作文教学时教师要努力使作文过程成为学生到生活中求真、养善、立美的过程。脱离生活的作文教学,它割断了学生生活的脉搏,隔膜了学生对生活的感情,钝化了学生思考生活的思维“触角”。作文回归生活,不仅让学生有了写作之泉,同时,学生也有了人格的自我濯亮之泉。
二.求“异”,激活学生思维
盲目从众的思维惰性,就缺失了学生原本思维的活跃,视野的澄明,生命意识的鲜活。天南地北的学生,他们对同一问题的认识和表述几乎几十年保持着惊人的一致。同时我们还看到自然生活的物象被赋予了同一涵义,写“青松”必然想到“先烈”,写“春雨”必然想到“党的温暖”、“铺路石”等于“默默奉献者”、“绿叶”等于“朴实无华者”,甚至于材料作文中“苹果都是直切的,可有个学生横着切,发现果核均为五星组合,让学生写篇作文”,结果有的学生就写成“五星”就像五星红旗,代表着祖国,吃苹果也要想着祖国。这一切已经成了每个学生作文的潜意识,他们被纳入了一个个早已准备就绪的精神套子之中。我们的作文教学培养了多少思维酷似、无个性差异、无创造活力的“克隆”人?
人的情感世界是各自不同的,思维也各呈其态。所谓“观则同于外,感则异于内”。只有心灵的思索,眼中世界才能更加清晰地归于本真,所以愈是濡染了主体的“感情色素”的东西,就愈是鲜活的,个性的,独特的,深刻的。学生中这些品质,实际上标示着沉甸甸的生命质感的存在,映现出一个个活泼的生命灵魂。作文教学应放情,求“异”,激活学生情感思维。
1.放飞想象创造的翅膀,让其思维在广阔的空间,丰富的内容中自由驰骋,展示个性。(1)从阅读中找切入点,如“补白练写”,课文中有许多地方留有艺术空白,让读者去想象,揣摩,教学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然后把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表达出来。还有对课文中“情节续写”、“扩写”“诗歌的改写”等等。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鲜明的个性,情感的真诚。(2)从生活中找契机,即创设情境,激发想象,从生活中给学生提供想象创造的天地。想象的途径训练方式有:童话式想象作文、畅想式、反思式、探索式想象作文及添词、添图、听音、观物、换位、情境、憧憬等想象训练。
2.基于生活,引发思考,生活处处皆作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对生活的感悟、思考,激发学生思维的敏感性、发散性和创造性。(1)借助范文,让学生从范文中得到启示和借鉴,这项任务渗透在阅读教学中,比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立意上的多方面思考——英雄主义、国际主义、爱国主义等;选材上的多角度思考——志愿军对人民、对敌人、对祖国。(2)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挖掘生活素材的意义。A.存在一个现象,就存在一个本质。人的一举手、一投足、一句话、一丝不显露的表情,衣着,摆设,都能表现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及至修养气质。日常生活中的递一杯茶、拿一条毛巾、捎一件衣服、送一束鲜花……,不足挂齿的小事,无不凝聚着人物的感情。B.同一现象,其本质有时也不一样。同样是流泪,有的是悲伤,有的是伤痛,有的是内疚,有的是悔恨,有的是喜悦,有的是激动,有的却是兴奋;同样是微笑,有的是高兴,有的是满意,有的是理解,有的则是鼓励……C.相同的本质,其表现形式却不同。同样是“爱”,祖辈和父辈的方式不同,爷爷和奶奶的方式不同,父亲和母亲的方式不同,家长和老师的方式不同,老师和老师的方式也不同,就是所表现同一个爱的渠道也不同。培养学生多角度选材,多角度立意,多角度构思。学生通过对周围的事物缜思明辨,从而洞明世事,练达人情,也就能从种种不同的生活现象中采撷到闪烁时代光华的写作素材,凝结成一篇篇富有个性的作文。
三.求“纯”,拥有个性语言
学生作文的语言,从词语选择、句式结构到语气语调,多数大同小异,了无意趣,呈现出很大的趋同性,他们习惯于作纯理性的叙述,或者以“成人化”的口吻空发议论,甚至信手拈来背得滚瓜烂熟的哲学原理,人生道理,套用滥用。作文的话语不负载个性,不负载感情,不负载人格。学生作文话语的趋同,其表现是迷失“我”、迷失“这一个”角色意识。书市上各种写作大全、描写辞典成了他们写作的语言源泉。因而,作文教学中,要做到求“纯”,训练学生的写作语言,让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精神内涵的写作语言,这样才能写出血肉丰满,有个性生命力的作文。
1.让学生找到语言的“位置”。学生思想品格,性格志趣,生活环境及文化修养,对其作文语言运用必然会有一定的影响,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让学生去创造美、并让美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而这一切只有通过丰富的语言来达到。作文语言不仅仅是遣词造词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去思考,去描摹,去叙述,让语言展示其个性。
2.让“言”与“意”共存。学生写作过程中,思想感情和语言是一致的活动,这两方面犹如人的骨肉,不能分离独立。在作文教学中应训练学生写作语言的“言”和“意”的结合。(1)要让学生明白只要能够表现你心中的人与事,能剖析你眼中的景与物,能展现你情中的意与志,这就是好的语言;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好的语言应该是你内在精神的再现,也是你生命的外化。即使一个简单的句子也不仅仅是词语的组合,语言是有生命的。(2)写作中“言”和“意”准确对位。王国维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闻,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他的话道出了“言”、“意”准确对位的重要奥秘,我们教学生学习写作语言,就要寻觅、体会,找到“言”与“意”之间的最精微的关系。对中学生来说,打下深厚的生活基础,是丰富词汇的重要途径。掌握语言手段,不应孤立地去掌握词汇,而要与丰富的生活、感悟生命、积累知识紧密联系。如此,语言才能有个性质感,才能打动人心,在使用上,才能显示出出神入化和多彩多姿。
作文教学要植根于生活之中,使我们的学生作文回归于本真,不要让学生的心灵长满铜绿,应让其求诚、求异、求纯,从而喷发出作文应有的“本”滋“本”味。
卞光耀,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沭阳。本文编校:剑 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