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杨马兵为入口解读《边城》的主旨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普通学校的学生,有不少学生读不懂《边城》诗情画意、含蓄蕴藉的语言;即便很多同学能认真阅读《边城》,了解故事情节,但是要想再深入解读作品,就会有很大困难,不知从哪里入手。
  基于以上背景与学情,笔者带着学生一起来摸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寻找整本书阅读的一个入口。为了便于操作,笔者选择了《边城》中的一个小人物——杨马兵,他在作品中的篇幅不算多,所有章节集中起来7000字左右,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关于杨马兵的阅读小专题。将厚书变薄,力争让所有的学生能在单位时间内读完。
  为什么会选择杨马兵这么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人物?笔者将杨马兵在整个故事的章节梳理出来时,发现这个人物不仅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他和小说的主要人物都有密切的关系,他本人身上也具备沈从文先生所推崇的重利轻义的君子人格,而且也能通过他串联起小说的环境(渡船和白塔)的关系,总之,虽然是一个极小的人物,但是能用他勾连起作品的整体,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这堂课意在给学生一个示范,既然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也能达到深入整本书的目的,那么主要人物就更能达到这个目的了。
  一、梳理杨马兵与情节的关系
  1.请以杨马兵的角度为节选的章节拟写小标题。
  (端午节替老船夫守船;介绍新碾坊并为大老试探老船夫;正式为大老提亲;向老船夫通告大老淹坏了的消息;成为老船夫碰壁后的倾诉对象;张罗老船夫的后事;成为翠翠的信托人。)
  2.请为杨马兵写一个人物小传。(设计意图是通读之后要对人物有完整的印象)
  例:杨马兵,五十出头,是茶峒城军营中照料马匹的马兵。年轻时,追求过翠翠的母亲,失败了,却成为老船夫的挚友。端午节替老船夫看渡船以便老船夫带翠翠看赛龙船的热闹。大老看上翠翠后托其为媒人,他陪老船夫去看城中的新碾坊,同时试探老船夫对翠翠婚事的看法,后代大老正式向翠翠提亲,被拒。大老去世后第一时间把消息告诉老船夫。在老船夫因顺顺的误会而遭冷遇时,成为唯一倾诉的对象。在老船夫猝然离世后,主动处理老船夫的后事,并决定去碧溪岨照顾翠翠,把老船夫去世前的真相告诉了翠翠,尊重翠翠的意愿,为翠翠出主张,陪伴翠翠等候二老的归来。还协助大家共同筹钱重建白塔。杨马兵是一个孤独却有热心肠的人。
  小结:在整本书的情节发展中,杨马兵因醉酒以至于爷爷不能接翠翠,翠翠等候爷爷邂逅二老;为大老做媒,被拒,大老出走闯滩,意外身亡;代替爷爷,成为翠翠的信托人,小说的结局与他有关,可以说,杨马兵也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二、梳理杨马兵与人物的关系
  1.请画出杨马兵与小说主要人物的关系图。(老船夫、翠翠、翠翠母亲、顺顺、天保、傩送)
  从以上并不复杂的关系图中,可以知晓杨马兵年轻时追求一个姑娘,失败后却成为姑娘父亲一生的挚友,成为姑娘孩子生命中唯一的靠山!于他而言,爱没有了,但是情还在,这种情成为了友情和亲情。杨马兵可谓重情重义之人!
  2.学生讨论:为什么杨马兵会成为翠翠的信托人?(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人物性格)
  细节1:老马兵原来跟在她的后边,因为他知道女孩子心门儿窄,说不定一炉火闷在灰里,痕迹不露,见祖父去了,自己一切无望,跳崖悬梁,想跟着祖父一块儿去,也说不定!故随时小心监视到翠翠。(第二十章)年近五十的男人,除了具有湘西人的古道热肠,为老船夫尽职尽责守灵外,还心细如发,揣测十四五岁小姑娘的心理,时刻关注翠翠的举动,对翠翠的照顾可谓体贴入微!
  细节2:听我说,爷爷的心事我全都知道,一切有我。我会把一切安排得好好的,对得起你爷爷。我会安排,什么事都会。我要一个爷爷欢喜你也欢喜的人来接收这渡船!不能如我们的意,我老虽老,还能拿镰刀同他们拼命。翠翠,你放心,一切有我!……(第二十章)杨马兵洞悉老船夫的心思,也主动将这使命扛在自己的肩上,“我老虽老,还能拿镰刀同他们拼命”,愿以自己的性命来守护翠翠!“一切有我!”这样的承诺需要勇气,这样的承诺是一种担当!
  小结:杨马兵是一个淳朴善良、善解人意、体贴入微、重情重义、值得信赖的人。分析人物形象是小说阅读最基本的环节,将人物放在整个作品的人物关系网中,力求对人物有更全面的认识。
  三、解读杨马兵与环境的关系
  合作探究:杨马兵与环境(碾坊、白塔)的关系。
  设计意图:对人物作深入分析,并从人物和社会环境的关系中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1.与碾坊的关系
  ①小说中的碾坊指什么?(找出文中相关语句)
  “但一个撑渡船的若想有座碾坊,那简直是不可能的妄想。凡碾坊照例是属于当地小财主的产业。” “熟人又说到这碾坊的将来,似乎是团总女儿陪嫁的妆奁。” 碾坊象征着金钱财富,成为经济地位的标志。
  ②杨马兵和小说中其他人物对待碾坊的态度如何?
  楊马兵:“一个有用的人,两只手抵得五座碾坊!”
  老船夫:“极有兴味”“在河边管理一个碾坊比管理一只渡船多变化有趣味” “很羡慕”“有什么福气?又无碾坊陪嫁,一个光人”。
  二老家的脚夫:“二老,若这件事派给我,我要那座碾坊。一座碾坊的出息,每天可收七升米,三斗糠。”
  中寨人:“我眼前有座碾坊,有条渡船,我本想要渡船,现在就决定要碾坊吧。渡船是活动的,不如碾坊固定。这小子会打算盘呢。”
  小结:一个坚守职责50年、从容生活的老船夫在面对新事物碾坊时也开始变得有些自卑了;二老家的脚夫、中寨人更是直白地表达了对碾坊的渴望;杨马兵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两只手抵得五座碾坊!重人而轻物。由此可见杨马兵是一个重义轻利的人。
  碾坊的介入,意味着现代社会重利轻义的思想已经侵蚀人们的心灵。当一座崭新碾坊成为陪嫁物的时候,碾坊就成为左右青年男女恋爱婚姻的筹码。要碾坊就是追求金钱,就是重利轻义。杨马兵仍然坚守着重义轻利的思想。   2.与白塔的关系
  ①小说中的“白塔”是什么?
  “碧溪岨的白塔,与茶峒风水有关系,塔圮坍了,不重新作一个自然不成。”“茶峒风水”应该是关乎茶峒人的风俗、民风,因而白塔象征湘西人重义轻利、正直朴素的人情民风。
  ②“白塔”的坍塌和重建意味着什么?
  坍塌:重义轻利、正直朴素的人情民风的消失;
  重建:人们要找回重义轻利、正直朴素的人情美,表达了人们找回美好人性的愿望。
  ③杨马兵和重建白塔有何关系?
  “为了这塔成就并不是给谁一个人的好处,应尽每个人来积德造福,尽每个人皆有捐钱的机会,因此在渡船上也放了个两头有节的大竹筒,中部锯了一口,尽过渡人自由把钱投进去,竹筒满了马兵就捎进城中首事人处去,另外又带了个竹筒回来。”(第二十一章)杨马兵为人们架起了一座共同重建白塔的桥梁。
  小结:“时候变了,一切也自然不同了,皇帝已不再坐江山,平常人还消说!”小说借杨马兵之口道出了湘西古今的变化。杨马兵勾连起小说的社会环境——碾坊、白塔,作品深层的意蕴通过对他的观照而得以挖掘。
  四、解读杨马兵与小说主旨的关系
  1.解读作者的写作意图。
  (1)沈老曾在《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中这样解释《边城》的创作意图:“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然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西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做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2)《长河·题记》(节选)
  “一九三四年的冬天,我因事从北平回湘西,由沅水坐船上行、转到家乡凤凰县。去乡已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的堕落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正直朴素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惟实惟利的人生观。”
  (3)《边城》题记(节选)
  “——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中国现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各在那里很寂寞的从事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这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時说不定,也许尚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
  2.解读杨马兵的形象特点与作者写作意图的关系。
  由前文对杨马兵的形象分析可知,杨马兵是重义轻利的典型,具有正直朴素的人情美。他的身上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的君子之风,他是作者心目中重义轻利的君子形象。
  3.总结小说的主题:
  小说中人物形象就是作者思想的外化。从杨马兵的身上我们可以读出作者满怀深情地赞美重义轻利、具有正直朴素的人情美,批判现实惟实惟利的人生观,呼唤美好人性的回归。
  五、找到一个整本书阅读的入口
  回顾以上教学环节,我们是如何顺着杨马兵这个人物读到作品想要表达的主题的,就可以找到一个整本书阅读的入口:从人物入手。但是不是所有的人物都可以作为整本书阅读的入口呢?也不尽然。如果是人物,需具备以下特点:
  ①贯穿整个作品,能够勾连起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等要素。
  ②性格鲜明,能够反映作者的写作意图。
  ③能够引起读者对人生、社会的思考。
  总结:文学作品是用形象来表达作者对社会、人生、人性、现实生活等的思考,小说所有的人物、情节、环境等文字材料都是作者思想的载体。整本书阅读可以抓住一个人物(哪怕是一个小人物),通过他(她)和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等等建立起联系,由一个点形成整本书阅读的一张网,进而对整本书做更深入的解读。
  其实,除了人物,小说的情节、环境等要素也可作为打开整本书的一个入口,关键是要建立联系,整体阅读,像杨马兵一样能和小说的情节、其他人物、环境联系起来,在分析这些关系的过程中挖掘作品的深度,达到深入解读整本书的目的。
  课后反思:整本书阅读教学是当下语文教学中热门且具有挑战性的课型。
  从教师的角度,本着“联系着读,整体阅读”的原则,能够由一个点形成一条线再到构成一张网,就可以找到阅读整本书的一个入口。起初,我选择杨马兵这个人物也有过怀疑,不太确定他能否帮助我完成任务,但是试着做了之后,尤其是解读到杨马兵和渡船、白塔的关系,文本真的走向深入,给了我极大的信心,我确信这个人物可以成为解读《边城》一个意想不到的入口。一个次要人物(小人物)能够达成的目标,那么主要人物就能更好的完成。
  从学生的角度,这堂课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示范,绝大多数学生能够理解并能接受。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来看,学生尝试了这样阅读方法并能迁移运用,有的学生用得不错。比如:有学生将“虎耳草”(环境)作为一个入口,通过虎耳草和翠翠这个人物、小说情节以及作者写作意图建立联系来解读整个作品,也有让人惊喜的收获。
  由此看来,整本书阅读策略可以从阅读一个人物开始,也可由一个情节或环境开始,只要联系着读,整体来读,便能够殊途同归。
  [作者通联:北京市玉渊潭中学]
其他文献
一、理论背景   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确定离不开作为基础的文本解读。对于一篇课文,精准的文本解读往往能提升学生对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能力、使学生获得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增强学生对于审美的鉴赏与创造力、增进学生对于文化的传承与对文化的理解力。近年来,各位语文学界的专家教师就文本解读的方式提出了许多相当具有建设性、指导性、可操作性的建议。其中,被许多语文教育专家频繁提到的——在文本解读中关注文本语言材料
2019年年底,教育部考试中心正式发布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从2020年开始,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各省命制的试卷,都将全面对标高考评价体系”。毋庸置疑,高中作文命题势必要对标新的高考评价体系,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作文教学的效率,实现高中语文教育的核心目标。  高中作文命题如何对标《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呢?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相比,该评价体系许多核心指导原则是一脉相承的,体现
杜甫的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出了读书与写作的关系。要想写好作文,一定要多读书,这话是有道理的。读写应该结合,读是吸收,是积累思想内容和学习写作上的技法;写是输出,是在实践中运用写作技法来表情达意。从小学到高中,学生读过的文章也不少,还背过很多古诗词,也记得一些名人名句,但还是有相当多的学生一遇到作文就觉得“读书没几卷,不知怎下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是读写脱节。  议论文是高
河南卫视大型文化节目《成语英雄》(2013年11月至2014年1月播出)是一档具有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的有深度的节目。参加拼比、争当成语英雄的,有全国各地的群众,还有外国朋友。参与者按游戏规则猜了成语之后,由“成语先生”分析解释成语、评说参与者的回答正确与否并就成语中蕴含的文化密码进行解码。  复赛中,黑人歌手好弟这一组首先抢答对了第一幅图画表达的成语“风花雪月”。钱文忠先生说:“好弟两次来参加节目
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的重要内容,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国革命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生了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大批可歌可泣的红色文化传统,成为文化自信的坚实底色。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品之一。柳亚
诗是所有文学样式中最凝练的一种文学样式。正因为其语言的高度凝练,表意的含蓄蕴藉,其词语组合的巨大弹性与张力,诗句间的极度跳跃与空间释放,为读者解读诗歌提供了诸多可能。这就使诗与读者之间建立了天然的间离关系。我国历代就有“诗无达诂”的说法。诗歌教学内容如何确定?窃以为抓住诗歌与读者的间离关系,使其效果可能化与最大化,或许是解决我们目前诗歌教学荒漠化现状的比较有效的手段之一。  当前我们的诗歌教学处于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
统编语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元,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关注人文主题,聚焦语文要素,并提倡“1 X”单元教学。何谓“1 X”单元教学模式?“1”与“X”之间的关系如何?如何切实理解这些问题,有效推进“1 X”单元教学,是用好统编语文教材,体现“用教材教”;教会学生学好语文,提升语文学科素养的关键。   基于此,蔡忠平领衔开发的“八阶语文”立足课程标准与教材体系的立意高度,将1-9年级
一、“同类信息”背景下的坚守   在全国卷作文题直通主旋律、趋于时事化的背景下,2020年江苏卷作文题依然主打文学牌、艺术牌、文化牌,不跟风而自有坚守,以关键词“同类信息”与2019年“共存相生”、2018年“语言”、2017年“车来车往”、2016年“话长话短”、2015年“智慧”、2014年“青春”等关键词相应和,可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真正做到独树一帜、独步天下,从而赢得人们发自内心的敬
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较高层级的认知能力,比如分析、综合、评价等。“高阶思维”缘于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布卢姆按照认知的复杂程度,将思维过程具体化为六个教学目标,由低到高包括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其中记忆、理解、应用通常被称为低阶思维,分析、评价和创造被称为高阶思维。我们当前倡导的语文学科关键能力都是高阶思维的外显形态,关键能力是引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