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的大众传播时代,社会文化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大众媒介来实现的,大众媒介俨然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传播媒介,无处不在地渗透到了生活之中,也在各个方面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正如斯诺所言“我们对社会的认识受媒介的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于得声称我们生活在‘媒介文化’中”。
麦克卢汉曾言“鱼是否知道自己是湿的?”而我们,就像是这媒介之水中的小鱼,面对着各色大众媒介汹涌澎湃的“攻势”,或主动或被动的已经“湿遍了全身”。
一、利用·享受
大众媒介编织了一个巨大的网络,网罗了全球海量的信息资源。以网络为主的大众媒介所传递的丰富信息使我们选择骤然增多。这是由信息时代的高容量、高速度、开放性及互通性等特点所决定的。从报纸到广播到电视,再到互联网和手机……大众媒介是拥有如此丰富信息的载体,也正是因此,使我们任意选取所需资源成为可能,使我们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通过信息网络可自由地浏览感兴趣的信息,抒发自己的理想和对为人处世的理解,毫无拘束地参与聊天交流,宣泄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情绪,进行所谓心灵的释放。我们在以多元化为特征的信息世界寻求着实现多元化的愿望与需求。
二、主流·非主流
近二十年,也正是中国传媒业迅速发展的二十年。二十年中,不变的是主流新闻媒介报道国家最新的新闻资讯和动态,宣传着国家的大政方针、传播着国家主流文化、揭示着社会主要矛盾……总之,主流大众媒介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着民众拥护党和国家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
但二十年里,我们所感知到的大众媒介也是有变化的。比如,在“非典”初期,我国媒体鲜有对SARS 的报道,导致国内谣言四起、民众恐慌。而美国媒体对非典疫情进行了大量而全面的报道,其矛头直指中国隐瞒疫情,防御措施不当等等,使得我国处于被动的地步。
而在汶川地震发生后,我国多家媒体第一时间派遣记者奔赴灾区对受灾情况进行一线报道,无论是广度和深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媒体将灾区情况等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不间断的报道,国内外民众及时的了解到了最新灾情。汶川地震也被一些学者称为我国“信息迅速公开的纪念日”。
另外,大众媒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开放、自由的环境。各种内容和风格的电视、电影、报刊、书籍以及发达的网络使我们的观念也逐渐由以前因信息闭塞而导致的相对封闭走向开放,从而形成更为深刻的道德认知。在这种媒介环境下,我们能更加自主选择接触何种类型的媒介以及媒介所传递的信息,变被动为主动。
我们了解到了很多“背后的故事”,很多被主流所屏蔽的消息,很多在非常时期被“和谐”掉的资源。当然,网络资源毕竟稂莠不齐,大众媒介像一个有着双重人格的人,让人又爱又恨。其中很多垃圾、没有价值意义、“很黄很暴力”的东西也俯拾即是,无形之中考验着我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三、 虚拟·现实
弗洛伊德指出,人有“自我”、“本我”和“超我”之分。“本我”遵循的是一种快乐原则。在经历了“自我”被无限压抑的精英文化之后,个性在大众文化中尤其是网络诞生以来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对自我的张扬和肯定甚至 “自恋”都得到广泛的宽容,因此潜意识里追求快乐原则的“本我”就不断地突显出来。我们可以匿名的言论自由,可以写博客抒发自我感怀,可以因为肥皂剧而涕泪交加……但不可否认,大众媒介尤其是网络和电视,以低廉的代价剥夺了很多的闲暇时间,耗费了很多不必要的精力,在很多时候只是沉浸在了虚拟的满足之中。
另一方面,在大众媒介泛化的时代,我们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通过媒介来接触认知世界,而不是直接深入社会并与社会上的人接触和认知。这样人和人现实交往逐渐减少,而和媒介营造的“拟态环境”的交往增多。也许没有大众媒介,人们会更多的社会实践、更多的走亲访友、更多的户外运动……
四、广告·引导
大众媒介的发展带来了铺天盖地的广告,使我们不由自主的深陷其中。广告的本质就是劝服,不断诱导着我们接受其广告信息并最终影响我们的消费行为。各种强度刺激、奖励刺激和名人效应的广告甚至是将商品或品牌信息通过相声、电视等不知不觉展现给受众的隐性广告,曾经一度影响着我们的消费习惯。对于那些大众媒介极力“推荐”的产品,我们会绝对的优先考虑。可是当我们一再的相信它又一再的发现被欺骗,我们才深刻体会到了广告的“白色宣传”策略。我们很难再次对广告照单全收,开始试着擦亮眼睛理性消费。
大众媒介传播的休闲文化,是潜移默化的,同时又是无所不在的。但大众媒介对女性休闲文化存在着一些异化和误导现象。
首先,大众媒介将女性休闲文化异化为消费文化。媒体总是通过眼花缭乱的各式广告,倡导品味、潮流等,借以“乱花迷人眼”。女性广告占据了大多数,让很多女性在广告世界中消费、享受和审美。
其次,将女性休闲文化异化为时尚文化。媒体借助无穷的暗示,不断为大众制造新的时尚欲望。近年来逐渐掀起瘦身风潮,美体广告铺天盖地,令我们应接不暇。“瘦文化”通过媒体的铺天盖地地报道成为了众多女性争相效仿的时尚。
概而言之,这是一个大众媒介当道的世界。每个人都是一条不知不觉就被大众媒介之水所湿润的小鱼,我们也不例外。“身历其境”,享受穿梭、悠游,同时又小心翼翼,避免撞礁、撞敌。
(作者简介:李雯雯(1989-),女,山东济南人,本科在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研究方向:影视学。)
麦克卢汉曾言“鱼是否知道自己是湿的?”而我们,就像是这媒介之水中的小鱼,面对着各色大众媒介汹涌澎湃的“攻势”,或主动或被动的已经“湿遍了全身”。
一、利用·享受
大众媒介编织了一个巨大的网络,网罗了全球海量的信息资源。以网络为主的大众媒介所传递的丰富信息使我们选择骤然增多。这是由信息时代的高容量、高速度、开放性及互通性等特点所决定的。从报纸到广播到电视,再到互联网和手机……大众媒介是拥有如此丰富信息的载体,也正是因此,使我们任意选取所需资源成为可能,使我们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通过信息网络可自由地浏览感兴趣的信息,抒发自己的理想和对为人处世的理解,毫无拘束地参与聊天交流,宣泄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情绪,进行所谓心灵的释放。我们在以多元化为特征的信息世界寻求着实现多元化的愿望与需求。
二、主流·非主流
近二十年,也正是中国传媒业迅速发展的二十年。二十年中,不变的是主流新闻媒介报道国家最新的新闻资讯和动态,宣传着国家的大政方针、传播着国家主流文化、揭示着社会主要矛盾……总之,主流大众媒介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着民众拥护党和国家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
但二十年里,我们所感知到的大众媒介也是有变化的。比如,在“非典”初期,我国媒体鲜有对SARS 的报道,导致国内谣言四起、民众恐慌。而美国媒体对非典疫情进行了大量而全面的报道,其矛头直指中国隐瞒疫情,防御措施不当等等,使得我国处于被动的地步。
而在汶川地震发生后,我国多家媒体第一时间派遣记者奔赴灾区对受灾情况进行一线报道,无论是广度和深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媒体将灾区情况等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不间断的报道,国内外民众及时的了解到了最新灾情。汶川地震也被一些学者称为我国“信息迅速公开的纪念日”。
另外,大众媒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开放、自由的环境。各种内容和风格的电视、电影、报刊、书籍以及发达的网络使我们的观念也逐渐由以前因信息闭塞而导致的相对封闭走向开放,从而形成更为深刻的道德认知。在这种媒介环境下,我们能更加自主选择接触何种类型的媒介以及媒介所传递的信息,变被动为主动。
我们了解到了很多“背后的故事”,很多被主流所屏蔽的消息,很多在非常时期被“和谐”掉的资源。当然,网络资源毕竟稂莠不齐,大众媒介像一个有着双重人格的人,让人又爱又恨。其中很多垃圾、没有价值意义、“很黄很暴力”的东西也俯拾即是,无形之中考验着我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三、 虚拟·现实
弗洛伊德指出,人有“自我”、“本我”和“超我”之分。“本我”遵循的是一种快乐原则。在经历了“自我”被无限压抑的精英文化之后,个性在大众文化中尤其是网络诞生以来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对自我的张扬和肯定甚至 “自恋”都得到广泛的宽容,因此潜意识里追求快乐原则的“本我”就不断地突显出来。我们可以匿名的言论自由,可以写博客抒发自我感怀,可以因为肥皂剧而涕泪交加……但不可否认,大众媒介尤其是网络和电视,以低廉的代价剥夺了很多的闲暇时间,耗费了很多不必要的精力,在很多时候只是沉浸在了虚拟的满足之中。
另一方面,在大众媒介泛化的时代,我们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通过媒介来接触认知世界,而不是直接深入社会并与社会上的人接触和认知。这样人和人现实交往逐渐减少,而和媒介营造的“拟态环境”的交往增多。也许没有大众媒介,人们会更多的社会实践、更多的走亲访友、更多的户外运动……
四、广告·引导
大众媒介的发展带来了铺天盖地的广告,使我们不由自主的深陷其中。广告的本质就是劝服,不断诱导着我们接受其广告信息并最终影响我们的消费行为。各种强度刺激、奖励刺激和名人效应的广告甚至是将商品或品牌信息通过相声、电视等不知不觉展现给受众的隐性广告,曾经一度影响着我们的消费习惯。对于那些大众媒介极力“推荐”的产品,我们会绝对的优先考虑。可是当我们一再的相信它又一再的发现被欺骗,我们才深刻体会到了广告的“白色宣传”策略。我们很难再次对广告照单全收,开始试着擦亮眼睛理性消费。
大众媒介传播的休闲文化,是潜移默化的,同时又是无所不在的。但大众媒介对女性休闲文化存在着一些异化和误导现象。
首先,大众媒介将女性休闲文化异化为消费文化。媒体总是通过眼花缭乱的各式广告,倡导品味、潮流等,借以“乱花迷人眼”。女性广告占据了大多数,让很多女性在广告世界中消费、享受和审美。
其次,将女性休闲文化异化为时尚文化。媒体借助无穷的暗示,不断为大众制造新的时尚欲望。近年来逐渐掀起瘦身风潮,美体广告铺天盖地,令我们应接不暇。“瘦文化”通过媒体的铺天盖地地报道成为了众多女性争相效仿的时尚。
概而言之,这是一个大众媒介当道的世界。每个人都是一条不知不觉就被大众媒介之水所湿润的小鱼,我们也不例外。“身历其境”,享受穿梭、悠游,同时又小心翼翼,避免撞礁、撞敌。
(作者简介:李雯雯(1989-),女,山东济南人,本科在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研究方向:影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