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全球化正在日益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逐渐加快了步伐。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更容易受其中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在信息技术课中加强思想教育,是现实的、必需的和可行的,在新时期的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对于基础教育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除了要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外,还需接受信息技术所涉及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 德育教育 农村小学 小学信息技术
21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在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今天,国家也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使信息技术课程走进了农村小学,各地农村学校都有了自己的信息技术教室,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伴随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实践的开展,农村小学尤其是村小学虽然具备相关硬件设施,但师资力量相对不均衡,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缺乏,导致学生在接受知识上和享受良好的信息素质教育上出现偏差。如何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无疑成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最大挑战和考验。
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手段和工具。
现代网络中传播的信息不全都是有用的,甚至有些是有害的,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因此更容易受其中一些不良的信息的影响。小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相应的德育教育,是必要的。让学生明确是非观念、培养正确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也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首要任务。只有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有了明辨丑美、善恶能力,才能为国家输送出合格人才。
一、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关系到国家未来的青少年来说非常重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出了信息技术课堂上要适时渗透爱国教育。信息技术课堂的灵活性、丰富性、开放性与多样性为这个教育创造了条件,那么,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呢?信息技术教学,一方面要从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等侧面,科学地确定学生应有的信息素养规格,另一方面要明确信息学科在人文精神熏陶中的作用,积极探寻二者有效融合的教学方式,可应用史学教学、比较教学、探究教学及直观教学等各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融爱国主义教育于教学中。如在比较教学中,既可以对同类特征的不同事物对比,又可以对同一事物从不同方面或发展前后进行对比,使学生受到启示和教育。例如:将最早出现的计算机的处理能力与先进、快捷的现代计算机处理能力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使学生崇尚科学,热爱科学,并树立为国家的科学事业的振兴而努力的学习的情感目标。
利用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德育教育,也是该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比如在制作“中国的世界遗产”幻灯片时,通过大量图片和视频向学生展示祖国的大好河山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对他们进行形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利用Word、Flash等软件在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上制作贺卡,写感谢信等,使学生具有一颗感恩的心,从小学会孝敬父母,尊敬老师。通过这些实例操作,学生既掌握了操作技能,又受到了很好的思想品德教育,从知识到情感价值观都得到了提升。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我校目前有两个微机室,有些班级的学生人数超过了机房计算机的台数,只能安排一些学生跟其他学生共用一台计算机完成学习。但在安排时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与对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综合起来考虑再编排,让计算机应用能力强的同学帮助能力弱的同学;让性格比较开朗的同学带动性格比较内向的同学,让他们慢慢学会沟通,最终实现共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与协调能力。让学生留心观察别人的操作,看哪些是值得自己学习的,从而取长补短。如果碰到操作不会的时候,其他同学就要及时给予帮助,在学生感受到团体温暖的同时学会关心、帮助他人。
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要及时将自己做好的作品进行保存。因为我校学生微机室是公用的,而且电脑的每次启动C盘都会自动还原,为了保证学生做的作品能保存下来,要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把作品保存到老师专门为他们设置的F盘中,并放到相应的自己的文件夹中,还要教育他们不要随意查阅或删除他人的作业,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和隐私权,这些常规性的教育我们在每节课中时不时地警醒学生。
当然,不仅要在信息技术课堂当中渗透德育教育,在任何一门课堂当中也要渗透德育教育,因为学生的思想教育无处不在。德育教育不能挂在嘴边说说,这个应该怎么做,那个不能这么做。是在教育学生的过程当中,在无形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无形之中养成习惯。现如今的网络信息很发达,传达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作为一名教育者,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要学会采取多种形式,抓住时机,有机渗透,使学生在无形中接受了德育,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最终使之成为信息社会发展下的“新人”。
三、在上机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小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是抱有浓厚兴趣的正确引导学习,上机操作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但不加以正确引导,一些小学生会不辨是非,深受糟粕毒害,并沉陷其中。
上网是学生很喜欢的一项学习内容。利用这一点,在上网浏览、文件下载、收发电子邮件的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因特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又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要引导学生既利用因特网学习,又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害。宣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使之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与诚实人友好交流,不欺诈不侮辱他人;增强自护意识,不轻易相信传言;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做遵纪守法的好网民。 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浪潮中,各种知识掺杂其中,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因此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更容易受其中一些不良的信息影响。一些小学生反映出来的一个重大问题是沉迷于电脑游戏和网络游戏之中,危害显而易见:占用时间、耽误学习、影响身体、精神恍惚,等等,最终导致很多学生不爱学习甚至放弃了学习。如何引导小学生正确学习有用的信息技术知识,避免受到不良信息的毒害,是我的德育教育工作重点。
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通过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进网吧、游戏机房,上网浏览时选择适合小学生看的内容,并可以针对上网引发的各种道德问题开展讨论,设立网上咨询站。另一方面,教师上课时可以适当多投影一些精美的图片,播放一些优秀的音乐光盘,使学生能够通过正确的途径感受美、欣赏美,从而提高欣赏水准和鉴别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从内心深处自觉地抵御低级、庸俗、不健康信息的侵蚀;其次,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网站和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健康的聊天室,及早教给他们上网的方法和技巧,引导他们有效上网,避免在网上到处“逛”。
四、在新课改的创新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现在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缺乏与同伴相处的本领,到了上学的年龄,仍然缺少与同学、同伴友好相处的能力。因此,在实践新课改的今天,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学会合作探究、团结共进,更加有利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我们应注重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通过安排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和训练他们为人处世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小组活动,学生可以随时探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相互质疑中、补充中,获得更丰富的知识,从而让他们认同团体合作的优势,而且提高学习兴趣。
总之,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培养出更多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型创造型人才,鼓励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在信息技术课中进一步加强渗透德育教育。在把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拓宽视野,开阔胸怀。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认真实践、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和善于总结,用至善的情怀润泽学生的心田。
参考文献:
[1]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
关键词: 德育教育 农村小学 小学信息技术
21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在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今天,国家也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使信息技术课程走进了农村小学,各地农村学校都有了自己的信息技术教室,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伴随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实践的开展,农村小学尤其是村小学虽然具备相关硬件设施,但师资力量相对不均衡,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缺乏,导致学生在接受知识上和享受良好的信息素质教育上出现偏差。如何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无疑成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最大挑战和考验。
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手段和工具。
现代网络中传播的信息不全都是有用的,甚至有些是有害的,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因此更容易受其中一些不良的信息的影响。小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相应的德育教育,是必要的。让学生明确是非观念、培养正确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也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首要任务。只有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有了明辨丑美、善恶能力,才能为国家输送出合格人才。
一、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关系到国家未来的青少年来说非常重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出了信息技术课堂上要适时渗透爱国教育。信息技术课堂的灵活性、丰富性、开放性与多样性为这个教育创造了条件,那么,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呢?信息技术教学,一方面要从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等侧面,科学地确定学生应有的信息素养规格,另一方面要明确信息学科在人文精神熏陶中的作用,积极探寻二者有效融合的教学方式,可应用史学教学、比较教学、探究教学及直观教学等各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融爱国主义教育于教学中。如在比较教学中,既可以对同类特征的不同事物对比,又可以对同一事物从不同方面或发展前后进行对比,使学生受到启示和教育。例如:将最早出现的计算机的处理能力与先进、快捷的现代计算机处理能力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使学生崇尚科学,热爱科学,并树立为国家的科学事业的振兴而努力的学习的情感目标。
利用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德育教育,也是该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比如在制作“中国的世界遗产”幻灯片时,通过大量图片和视频向学生展示祖国的大好河山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对他们进行形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利用Word、Flash等软件在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上制作贺卡,写感谢信等,使学生具有一颗感恩的心,从小学会孝敬父母,尊敬老师。通过这些实例操作,学生既掌握了操作技能,又受到了很好的思想品德教育,从知识到情感价值观都得到了提升。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我校目前有两个微机室,有些班级的学生人数超过了机房计算机的台数,只能安排一些学生跟其他学生共用一台计算机完成学习。但在安排时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与对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综合起来考虑再编排,让计算机应用能力强的同学帮助能力弱的同学;让性格比较开朗的同学带动性格比较内向的同学,让他们慢慢学会沟通,最终实现共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与协调能力。让学生留心观察别人的操作,看哪些是值得自己学习的,从而取长补短。如果碰到操作不会的时候,其他同学就要及时给予帮助,在学生感受到团体温暖的同时学会关心、帮助他人。
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要及时将自己做好的作品进行保存。因为我校学生微机室是公用的,而且电脑的每次启动C盘都会自动还原,为了保证学生做的作品能保存下来,要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把作品保存到老师专门为他们设置的F盘中,并放到相应的自己的文件夹中,还要教育他们不要随意查阅或删除他人的作业,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和隐私权,这些常规性的教育我们在每节课中时不时地警醒学生。
当然,不仅要在信息技术课堂当中渗透德育教育,在任何一门课堂当中也要渗透德育教育,因为学生的思想教育无处不在。德育教育不能挂在嘴边说说,这个应该怎么做,那个不能这么做。是在教育学生的过程当中,在无形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无形之中养成习惯。现如今的网络信息很发达,传达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作为一名教育者,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要学会采取多种形式,抓住时机,有机渗透,使学生在无形中接受了德育,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最终使之成为信息社会发展下的“新人”。
三、在上机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小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是抱有浓厚兴趣的正确引导学习,上机操作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但不加以正确引导,一些小学生会不辨是非,深受糟粕毒害,并沉陷其中。
上网是学生很喜欢的一项学习内容。利用这一点,在上网浏览、文件下载、收发电子邮件的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因特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又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要引导学生既利用因特网学习,又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害。宣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使之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与诚实人友好交流,不欺诈不侮辱他人;增强自护意识,不轻易相信传言;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做遵纪守法的好网民。 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浪潮中,各种知识掺杂其中,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因此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更容易受其中一些不良的信息影响。一些小学生反映出来的一个重大问题是沉迷于电脑游戏和网络游戏之中,危害显而易见:占用时间、耽误学习、影响身体、精神恍惚,等等,最终导致很多学生不爱学习甚至放弃了学习。如何引导小学生正确学习有用的信息技术知识,避免受到不良信息的毒害,是我的德育教育工作重点。
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通过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进网吧、游戏机房,上网浏览时选择适合小学生看的内容,并可以针对上网引发的各种道德问题开展讨论,设立网上咨询站。另一方面,教师上课时可以适当多投影一些精美的图片,播放一些优秀的音乐光盘,使学生能够通过正确的途径感受美、欣赏美,从而提高欣赏水准和鉴别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从内心深处自觉地抵御低级、庸俗、不健康信息的侵蚀;其次,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网站和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健康的聊天室,及早教给他们上网的方法和技巧,引导他们有效上网,避免在网上到处“逛”。
四、在新课改的创新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现在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缺乏与同伴相处的本领,到了上学的年龄,仍然缺少与同学、同伴友好相处的能力。因此,在实践新课改的今天,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学会合作探究、团结共进,更加有利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我们应注重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通过安排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和训练他们为人处世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小组活动,学生可以随时探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相互质疑中、补充中,获得更丰富的知识,从而让他们认同团体合作的优势,而且提高学习兴趣。
总之,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培养出更多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型创造型人才,鼓励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在信息技术课中进一步加强渗透德育教育。在把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拓宽视野,开阔胸怀。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认真实践、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和善于总结,用至善的情怀润泽学生的心田。
参考文献:
[1]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