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温州古民居为旧时宗族制度下的礼制建筑空间。在民居的空间制式上恪守着礼的规范的同时,在民居空间中进行的礼俗生活同样也受制于礼的秩序。本文从古民居的布局、安置对空间制式上的礼进行解读,从民居中的具体礼俗生活的进行对空间下“礼”的秩序进行分析,从而揭示温州古民居与礼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礼制;礼俗生活;古民居
温州古民居的吞口式建筑,可以随着家族人口的增加而在两侧不断地增加开间,从而形成不同规模的合院。《礼记·曲礼上》:“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1]19。”可见,“礼”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秩序,它制定上下尊卑的等级规范,以教化的手段让人们安守各自的社会地位。温州古民居建筑等级的规定、方位关系的排列、各种祭祀等都无不在向人们宣传着这种“礼”的程序。“礼”深深地根植于温州古民居建筑的构造、民居空间布局和民居空间中的家庭礼俗生活,成为民居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将聚焦于温州古民居的空间安置以及在空间中礼俗生活的进行对温州古民居进行解析,并挖掘深蕴其中的“礼”。
一、民居的空间
1.民居制式及区域划分
温州古民居最基本的布局为中间为正堂、两旁为厢房,边间为厨房、柴房,各房间由檐廊连通,多为三、五开间,随着家庭成员的增多,向两边增加开间的数量。这样的家庭,在几代之后,析产分灶后,增加两厢,形成合院院落。合院的功能区分为中堂、道坦、门台、厢房、厨房、屋檐、厕所、神龛等,每个功能区都有其各自的功能。
整个民居沿前门-正堂-后门一线为轴布置两边建筑,中间正堂空间较大且处于中心地位,两侧厢房对称排列。这种“中线”的礼制思想显得温州古民居主次分明,严谨对称。
2.民居中的人、鬼、神三界
《周礼·春官·大宗伯》中提到:以吉礼祀邦国之鬼、神、示(祇)。鬼、神、示为人鬼、天神、地祇三种祭祀对象。在温州的古民居中,人作为祭祀的主体,祭祀的对象主要为地祇和人鬼。
在古民居中的地祇主要是家宅保护神。《礼记·王制》: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1]173五祀是古代汉族祭俗中所祭的五种神祗,五祀为户、灶、中霤、门、行神。这些神灵可称为家居保护神。
中霤神,乃是五祀神之一。霤最初是房屋建筑中的一个位置。郑玄《礼记正义》:郑意言中霤犹中室,乃是开牖,象中霤之取明,則其地不当栋,而在室之中央……故杜注春秋云‘在家则祀中霤,在野则为社也’又郊特牲云‘家主中霤而国主社’,社神亦中霤神也[2]。马端临《文献通考》:问后土氏之祭,朱子曰‘极而言之,亦似僭,然此即古人中霤之祭而今之所谓土地者’[3]。因此,中霤指的是房屋建筑的最中央位置,五祀中的中霤神为后来民居中的土地神,掌管一家的宅舍平安,有着镇宅的寓意。
人鬼是祖先神,置于中堂神龛之内。在旧时温州,每逢重大传统节日都会去祭祀祖先。祭祀成为后代子孙和祖先沟通的一种重要途径。武雅士曾说:“当一个人求问祖先时,他所求助的是一种包含一定相互依赖性的亲属关系,但他求问神,需要神祝福时,就像试着要从一个行政长官或者武警那里等到恩惠一样。”[4]因此,人和祖先的距离比神灵更近,祖先是先人死后的魂魄而成,总是会保佑自己的子孙后代平安兴旺。
二、民居中的礼俗生活-以人生仪礼为例
民居空间在生命过渡仪式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家族成员的人生仪礼大多都在中堂进行,如求子仪式、成年礼、婚礼仪式、寿礼、丧礼等。婚礼是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仪礼。
在民居空间中举行的婚礼仪式过程中,中堂和洞房是主要的仪式空间。在婚礼举行前,亲戚好友会一起帮忙布置洞房(洞房通常在正堂的左边,也称正间),在新人的房间板壁和花板上贴上红纸,铺好被褥(双颊被)等,在新娘亲迎当天早上点燃花烛和子孙灯。
据一位93岁的老人回忆:结婚时新郎是没有亲自去接新娘的,只是站在自家的门口等待着迎亲队伍的归来。中午时花轿进入大门,燃起大门两侧用的稻束,寓意驱邪。花轿停在道坦中,头朝内。花轿旁有一位是陪婆,还有两位“利是人”。“利是人”把新娘接出来,用两个贴有红纸的米筛遮头,送新人进新房。入新房后要举行“坐床”仪式,一对新人并坐床沿,名为“坐床”。随后,新郎和新娘祭拜祖先,由家长致祭。“堂前鼓吹贴红毡,庙见原来重礼签。新妇苹蘩先祀事,与郎告庙饬铏笾。”[5]这是庙见仪式,告知家中已故的先人今日成家,福佑新人长长久久。完毕后,新郎新娘开始拜堂,拜堂仪式在中堂进行。中堂两侧双喜门敞开,吹打班奏乐,中央的板壁处放两张椅子,由长辈落座。新人面朝椅子站立,位置是男左女右,首先是拜父母和祖父祖母,再是外祖父外祖母等。拜堂完毕,“利是人”携新郎新娘再次入洞房,入洞房后吃“和同饭”,为一对带籽的鲫鱼和两碗米饭,寓意夫妻和美,子孙兴旺。接下来便是宴席,在中堂和道坦宴请宾客。宴席分开两场,第一场为下午宴请男方亲戚。酒宴的座位安排为头桌头位为新郎的舅舅,第二桌头位为新娘。第二场在晚上,宴请女方亲戚,称“回亲酒”。酒宴的座位安排为头桌头位为新娘的父亲,其次为其他女方亲戚。
中堂作为家庭公共空间,是新人进行祭祀祖先、拜堂的场所;正间作为新房,是相对私密的空间,是新人进行交流和接受祝福的场所。全部婚礼的仪式环节主要在中堂和正间中交替进行,由此完成整个流程。
三、结论
温州古民居的构造和空间布局受制于传统礼制要求,其功能区域的划分又反馈服务于人民礼俗生活。它不仅仅为人们营造了家庭生活的区域空间,更为他们的精神信仰、仪式活动和人生礼仪开辟出了广阔的寄托空间。可以说,温州古民居的特色诞生于浙南地区兴盛的宗法礼制观念,它是宗法礼制在一定程度上的物质文化呈现,同时,它反过来又对宗法礼制的发扬和传承起着大力的推动作用,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主次,共存互消。
参考文献:
[1]王文锦.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郑玄. 礼记正义[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98
[3]马端临. 文献通考[M].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0:76
[4]武雅士. 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与仪式[M].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4:166
[5]叶大兵. 温州竹枝词[M].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8:436
【关键词】:礼制;礼俗生活;古民居
温州古民居的吞口式建筑,可以随着家族人口的增加而在两侧不断地增加开间,从而形成不同规模的合院。《礼记·曲礼上》:“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1]19。”可见,“礼”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秩序,它制定上下尊卑的等级规范,以教化的手段让人们安守各自的社会地位。温州古民居建筑等级的规定、方位关系的排列、各种祭祀等都无不在向人们宣传着这种“礼”的程序。“礼”深深地根植于温州古民居建筑的构造、民居空间布局和民居空间中的家庭礼俗生活,成为民居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将聚焦于温州古民居的空间安置以及在空间中礼俗生活的进行对温州古民居进行解析,并挖掘深蕴其中的“礼”。
一、民居的空间
1.民居制式及区域划分
温州古民居最基本的布局为中间为正堂、两旁为厢房,边间为厨房、柴房,各房间由檐廊连通,多为三、五开间,随着家庭成员的增多,向两边增加开间的数量。这样的家庭,在几代之后,析产分灶后,增加两厢,形成合院院落。合院的功能区分为中堂、道坦、门台、厢房、厨房、屋檐、厕所、神龛等,每个功能区都有其各自的功能。
整个民居沿前门-正堂-后门一线为轴布置两边建筑,中间正堂空间较大且处于中心地位,两侧厢房对称排列。这种“中线”的礼制思想显得温州古民居主次分明,严谨对称。
2.民居中的人、鬼、神三界
《周礼·春官·大宗伯》中提到:以吉礼祀邦国之鬼、神、示(祇)。鬼、神、示为人鬼、天神、地祇三种祭祀对象。在温州的古民居中,人作为祭祀的主体,祭祀的对象主要为地祇和人鬼。
在古民居中的地祇主要是家宅保护神。《礼记·王制》: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1]173五祀是古代汉族祭俗中所祭的五种神祗,五祀为户、灶、中霤、门、行神。这些神灵可称为家居保护神。
中霤神,乃是五祀神之一。霤最初是房屋建筑中的一个位置。郑玄《礼记正义》:郑意言中霤犹中室,乃是开牖,象中霤之取明,則其地不当栋,而在室之中央……故杜注春秋云‘在家则祀中霤,在野则为社也’又郊特牲云‘家主中霤而国主社’,社神亦中霤神也[2]。马端临《文献通考》:问后土氏之祭,朱子曰‘极而言之,亦似僭,然此即古人中霤之祭而今之所谓土地者’[3]。因此,中霤指的是房屋建筑的最中央位置,五祀中的中霤神为后来民居中的土地神,掌管一家的宅舍平安,有着镇宅的寓意。
人鬼是祖先神,置于中堂神龛之内。在旧时温州,每逢重大传统节日都会去祭祀祖先。祭祀成为后代子孙和祖先沟通的一种重要途径。武雅士曾说:“当一个人求问祖先时,他所求助的是一种包含一定相互依赖性的亲属关系,但他求问神,需要神祝福时,就像试着要从一个行政长官或者武警那里等到恩惠一样。”[4]因此,人和祖先的距离比神灵更近,祖先是先人死后的魂魄而成,总是会保佑自己的子孙后代平安兴旺。
二、民居中的礼俗生活-以人生仪礼为例
民居空间在生命过渡仪式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家族成员的人生仪礼大多都在中堂进行,如求子仪式、成年礼、婚礼仪式、寿礼、丧礼等。婚礼是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仪礼。
在民居空间中举行的婚礼仪式过程中,中堂和洞房是主要的仪式空间。在婚礼举行前,亲戚好友会一起帮忙布置洞房(洞房通常在正堂的左边,也称正间),在新人的房间板壁和花板上贴上红纸,铺好被褥(双颊被)等,在新娘亲迎当天早上点燃花烛和子孙灯。
据一位93岁的老人回忆:结婚时新郎是没有亲自去接新娘的,只是站在自家的门口等待着迎亲队伍的归来。中午时花轿进入大门,燃起大门两侧用的稻束,寓意驱邪。花轿停在道坦中,头朝内。花轿旁有一位是陪婆,还有两位“利是人”。“利是人”把新娘接出来,用两个贴有红纸的米筛遮头,送新人进新房。入新房后要举行“坐床”仪式,一对新人并坐床沿,名为“坐床”。随后,新郎和新娘祭拜祖先,由家长致祭。“堂前鼓吹贴红毡,庙见原来重礼签。新妇苹蘩先祀事,与郎告庙饬铏笾。”[5]这是庙见仪式,告知家中已故的先人今日成家,福佑新人长长久久。完毕后,新郎新娘开始拜堂,拜堂仪式在中堂进行。中堂两侧双喜门敞开,吹打班奏乐,中央的板壁处放两张椅子,由长辈落座。新人面朝椅子站立,位置是男左女右,首先是拜父母和祖父祖母,再是外祖父外祖母等。拜堂完毕,“利是人”携新郎新娘再次入洞房,入洞房后吃“和同饭”,为一对带籽的鲫鱼和两碗米饭,寓意夫妻和美,子孙兴旺。接下来便是宴席,在中堂和道坦宴请宾客。宴席分开两场,第一场为下午宴请男方亲戚。酒宴的座位安排为头桌头位为新郎的舅舅,第二桌头位为新娘。第二场在晚上,宴请女方亲戚,称“回亲酒”。酒宴的座位安排为头桌头位为新娘的父亲,其次为其他女方亲戚。
中堂作为家庭公共空间,是新人进行祭祀祖先、拜堂的场所;正间作为新房,是相对私密的空间,是新人进行交流和接受祝福的场所。全部婚礼的仪式环节主要在中堂和正间中交替进行,由此完成整个流程。
三、结论
温州古民居的构造和空间布局受制于传统礼制要求,其功能区域的划分又反馈服务于人民礼俗生活。它不仅仅为人们营造了家庭生活的区域空间,更为他们的精神信仰、仪式活动和人生礼仪开辟出了广阔的寄托空间。可以说,温州古民居的特色诞生于浙南地区兴盛的宗法礼制观念,它是宗法礼制在一定程度上的物质文化呈现,同时,它反过来又对宗法礼制的发扬和传承起着大力的推动作用,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主次,共存互消。
参考文献:
[1]王文锦.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郑玄. 礼记正义[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98
[3]马端临. 文献通考[M].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0:76
[4]武雅士. 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与仪式[M].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4:166
[5]叶大兵. 温州竹枝词[M].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8: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