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云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前一段时间播放的电视剧《陈云》,展现了他在中共组织、思想、作风建设和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方面的卓越贡献。在陈云长达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中国航空事业的奠基与发展,就浸润着他的心血。
中国航空事业的奠基人
1937年4月23日,陈云率领中共中央代表团抵达迪化(今乌鲁木齐),以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的身份与新疆军阀盛世才打交道。
盛世才本是反共的,他愿意与中共合作并接纳陈云为代表的中共中央代表团,是当时的历史形势促成的。1935年以来,日本的铁蹄涉足华北,到1937年初,全民族抗日的热潮高涨,中央中央一直在敦促国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盛世才与中共接触,是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背景下进行的。此外,新疆与苏联接壤,是中共和苏联的联系沟通的“跳板”,盛世才也愿意利用这个地位,从苏联取得大量的军事援助,以扩张自己的势力。
陈云此行,有着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到星星峡去把西路军的残部援救到新疆安全地点”。
1936年9月,红四方面军奉命进攻宁夏,打通国际通道,但遭国民党军胡宗南部伏击,西路军(黄河以西的部队)损失惨重,李先念、李卓兰、程世才等所率领的西路军左支队残部约400余人到达星星峡的办事处和边防驻军寻找和接应西路军的失散人员,并派飞机空投粮食和药品。4月25日,陈云与滕代远随盛世才的车队,携带服装、武器和食品前往星星峡。5月1日,陈云到达了星星峡,同李先念、李卓然、程世才等西路军左支队领导干部和指战员420多人会面。陈云在向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汇报时称:“他们中有师以上干部十多人,团营连干部约七十人,班排干部很多,战斗员都是三年以上的老兵,党团员有二百六十人左右,还有无线电专业人员、译电员和医生等技术人才约五十人。”西路军在当时极为困难的条件下,为党和红军保存了一部分力量,尤其是保存了一批干部。
那时,在中共队伍中,有文化的人少,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更少。而在这420多人中,大部分都是干部和技术人才,驻苏联中共代表团也拟安排他们到苏联学习,但计划却迟迟不能执行。对于这批干部,陈云非常重视。他与滕代远和西路军的领导干部商量,决定就地组织部队学习文化知识。
1937年7月15日,陈云接到共产国际关于西路军余部不去苏联而是留在迪化学校的通知后,陈云和滕代远提出把“新兵营”进一步办成学习现代军事技术学习的目标。陈云提出了下一步学习军事、政治和文化的计划,即:(一)军事课,包括战术和装甲车、大炮、飞机和坦克;(二)政治课,包括中国问题、列宁主义问题和党的历史等;(三)文化课,包括中文和英文。同时将西路军余部按照“学校的方式”进行整编,左支队改编为总支队,下辖四个大队,每大队编三个排,每排三个班,每班十人左右,营连干部组成干部队。陈云从苏联顾问那里了解到盛世才机械化旅的装备情况,盛世才拥有装甲车、汽车和火炮各一个营的装备,还有十多架侦察机和教练机,专门成立了一个航空队。陈云在得到苏联在迪化的总顾问巴宁中将的支持后,向盛世才提出请新疆军官学校教官和苏联教官帮助西路军总支队学习掌握新的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盛世才迫于苏联的压力,只得同意。10月23日,陈云和滕代远致电毛泽东、张闻天,汇报西路军余部进入新疆以来的学习情况:进步虽有,但新武器没能学习,多次要求赴苏学习未得国际批准。则今日已商准督办,下星期一送一百五十人入学学汽车,毕业后再学铁甲车、坦克。电文说:“利用新疆在三年内部培养五千军事的新干部是可能的,必需的。且学校名称、设备现比陕北完备些。中央意见如何,望转报国际和指示我们,以便遵行。”
中共中央很快同意了陈云和滕代远的计划,在10月25日给陈云的回电中,毛泽东和张闻天指出:“同意将四方面军人员分配到迪化各学校去学习新技术”,并要求陈云与滕代远“设法建立从新疆到兰州的航空交通。此问题解决后,派送干部等事均可不成问题”。陈云、滕代远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立即将西路军总支队转入机械化武器装备的正规学习和训练。时间初步安排五个月。第一、二、三大队先学习装甲车和坦克,第四大队学习使用各种火炮。干部队继续学习军事和政治理论。陈云在动员时说:日本侵略者有飞机、大炮、汽车、装甲车,他们仗着这些武器横行霸道,我们要战胜日本侵略者,不能光靠步枪、刺刀,也需要有飞机、大炮、装甲车来对付侵略者。现在没有,将来总会有的!等有了再去学就晚了。
在各项军事技术学习全面展开后,陈云又进一步提出培养航空技术干部队伍的计划。陈云指出:“如果我们党有一支自己的空军,就能从空中打击敌人,保卫根据地。空军是很复杂的兵种,要建自己的空军,必须及早培养人才。我想,我们可以利用新疆的统战环境,借用盛世才的航空队,为我们党培养一支既会驾驶飞机,又会维护修理的航空技术队伍。只要有了人才,再想办法通过国际援助获得飞机,我们的空军不就可以建立起来了吗!”陈云与滕代远等一起,在西路军总支队中挑选符合条件的学员到新疆航空队学习,最初选了30人,后来选定为25人。
1937年11月上旬,陈云奉调回延安。离开迪化前他告诉吕黎平,有关学习航空的事,他回延安后要当面向党中央、毛主席汇报,并说:“新兵营的同志绝大多数是红四方面军的。考虑到这是我们党组建的第一支航空队,要让各方面军都有代表学航空才好。我准备在延安再选20名左右红一、二方面军的同志,来新疆学航空。”
陈云回到延安担任中央组织部部长后,继续组织选调航空学员的工作,陈云严肃地对大家说:“为了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我们要有一支强大的人民空军;虽然暂时没有,但可以先培养人。新疆是抗战后方。盛世才为了自己的利益,采取了一些进步措施,对我党也表示友好。这个环境对我们是有利的!”最后选定了19名同志。
1938年1月,陈云同志已向党中央、毛主席汇报了培养我党航空人才的筹备情况。中央来电,完全同意陈云同志的意见和安排。2月初,盛世才正式通知:飞行班和机械班都定于3月1日开学,请中共选派的学员,在近期内完成体检和入学文化考试,2月底到航空队报到。 1938年3月初,这19人到达迪化与“新兵营”的同志会合。联欢会上,严振刚传达了陈云的重要指示。他说,陈云在延安窑洞里接见即将赴新疆学习航空的同志时说,你们是第一批红色飞行师,是红色空军第一批骨干;不要怕文化低,不要怕人家看不起,要有坚强的毅力,一定把技术学到手;要遵守纪律,搞好团结,保持党的荣誉。在这开始学习航空的兴奋时刻,陈云的话给每一个人留下了特殊的深刻印象。
3月3日,航空队的操场上,搭起了一座讲台,上面挂着醒目的横幅:“新疆督办公署航空队第三期飞行班、第二期机械班开学典礼” 中国共产党选派的43名学员参加了学习,学员分为两个班,吕黎平为飞行班班长,严振刚为机械班班长,成立一个党支部,由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直接领导。
43名航空学员来自红军的各个部队。其中,红一方面军16人,红二方面军2人,红四方面军24人,红二十五军1人。红军各方面部队都有代表参加,体现的是全军团结奋斗,共创人民空军的精神。这是第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航空队。
1939年周恩来在赴苏联医治骨折路经迪化,接见了在新疆航空队学习航空技术的代表吕黎平和严振刚时,周恩来说:“陈云同志做了件很好的事,将来建设我们自己的空军,有骨干、有种子了。”
1942年春,盛世才公开反共。9月17日,新疆航空队的全体共产党员被软禁。抗战胜利后,经党中央多方营救,这批人员于1946年6月10日得到释放,7月11日回到延安,受到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接见。他们当中航空技术人员有31人:飞行员15人,机械员16人,这些党培养的航空技术人才们,在1947年初到达安东,参加了东北航空学校的创建工作。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时,17架飞机编队出现在天安门上空,驾驶员就有新疆航空队队员安志敏等同志;而在地面指挥的有新疆航空队队员夏伯勋。
作为中国第一支航空队的奠基人,陈云也常常怀念新疆的那段岁月。198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著《天山风云录》一书,记述了陈云在新疆组建第一支航空队的历史。陈云欣然为本书题签。
把航空工业建设放在优先地位,不会犯原则性错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航空工业的建设过程中,处处闪现着的陈云的身影,他在重工业部长的位置上,在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的位置上,不遗余力地支持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
1951年1月,遵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和部署,以何长工为团长,沈鸿、段子俊为团员的代表团,启程赴苏联,就争取帮助中国建设航空工业问题进行谈判。临行前,中财委主任陈云对何长工风趣地说:“你上了飞机,我就上马”(指为创建航空工业准备物质条件)。
陈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新中国航空工业在创建初期,国内基础工业极其薄弱,航空专用材料几乎是空白。至于航空用的精密轴承、橡胶制品,以及有机玻璃、大型锻铸件、铝型材等就更谈不上了。尽管当时所需的器材可以从苏联进口,但终非长久之计。从建立独立自主的航空工业这个战略高度出发,陈云一开始就十分重视航空器材立足于国内的问题。陈云曾指出,飞机由修理走向制造,要解决的最困难问题之一就是材料立足于国内。在陈云主持下,国家在规划基础工业建设时就重点安排了航空器材在国内的生产基地。
飞机结构材料中,90%是铝镁合金。但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的铝工业十分落后,陈云十分重视铝工业的开发和建设。1950年4月东北人民政府与苏联冶金工业部签订协议,建立哈尔滨铝合金加工厂,委托苏联有色金属加工设计院负责设计。苏联提出初步设计后,陈云亲自参与工厂建设的谋篇布局。1952年2月4日,他亲自起草了《审查一个工厂初步设计议定书的报告》,报送毛泽东并中共中央。经国家正式批准,当代中国的有色金属工业建厂。
“一五”期间,由国家统一计划,冶金、化工、机械、纺织等工业部门直接组织,从全国挑选了一批设备和技术力量都比较强的企业,承担航空器材的试制生产,并由国家重点给予改造、扩建。陈云还亲自带领冶金工业部部长王鹤寿,到抚顺、沈阳等地,现场研究解决航空发动机所需高温合金的试制问题。到1955年,抚顺钢厂扩建成为中国第一个航空高温合金生产基地;沈阳橡胶四、五厂合并建成航空橡胶制品基地;沈阳橡胶三厂、天津油漆厂分别改建为飞机轮胎和航空油漆生产基地;锦西化工厂建成了航空有机玻璃车间;上海纺织工业局以上海化纤厂为中心,组织有关工厂形成一条龙生产线,成为中国高速救生伞所用特纺材料的生产基地。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航空油料的来源问题, 1951年10月22日,陈云在给总后勤部、空军司令部、空军后勤部的信中指出:中国石油工业已能生产航空汽油、煤油,甚为可贵。虽然目前产量不大,可能成本较高,但此项工业方在开始,将来大量生产,成本自可减低。为扶助国内航空油料工业,陈云要求空军协助研究试用。
1952年3月,空军与燃料工业部、重工业部联合组成国产油料试车、试飞小组,统一领导国产航空油料在航空发动机地面台架上试车和空中试飞工作。首先对抚顺矿务局研制的活塞式飞机使用的89号航空汽油进行了试验,并顺利地通过了发动机台架试车和飞行鉴定。1953年7月,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投入生产。这是首次研制成功的一种国产航空汽油。
1952年,周恩来、陈云、聂荣臻、李富春等中央领导人又多次召开会议,进一步研究航空工业建设的部署问题。陈云指出,飞机工厂严格地说就是精密机器的制造厂。由落后到先进,由简单到复杂,才合乎客观规律,急躁是不行的。飞机是由零件组成的,一定要把制造零件的基础打好,否则反而会慢,欲速则不达。他还特别强调,把航空工业建设放在优先地位,不会犯原则性错误。
航空工业创建初期,人才奇缺。1951年底,全行业仅有各类技术人员五百多名,远远不能满足需要。1952年4月,陈云在一次会议上指出,走向飞机制造所需要的各项条件中,当前最困难的是技术人员和原材料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国家采取了广为调集人才和大力创办航空院校的重大措施,双管齐下,以迅速形成和壮大航空工业队伍。
当年在中央财经委员会担任陈云副手的薄一波回忆说:“当时我在国务院和国家经济委员会工作,深切地感到技术复杂的航空工业,一定要建立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要有基础工业的强有力的支持,才能根深叶茂。因此,国家经济委员会用了很大的气力组织基础工业对航空工业的协作配套。……中国航空工业很快发展成为规模可观的新兴产业,能够成批生产飞机,武装空、海军和装备民航。同时促进了国内的原材料工业和机械工业的技术进步,并为中国火箭、导弹等工业的起步提供了有利条件。”
(徐庆全为历史学者,李杨为本刊编辑)
中国航空事业的奠基人
1937年4月23日,陈云率领中共中央代表团抵达迪化(今乌鲁木齐),以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的身份与新疆军阀盛世才打交道。
盛世才本是反共的,他愿意与中共合作并接纳陈云为代表的中共中央代表团,是当时的历史形势促成的。1935年以来,日本的铁蹄涉足华北,到1937年初,全民族抗日的热潮高涨,中央中央一直在敦促国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盛世才与中共接触,是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背景下进行的。此外,新疆与苏联接壤,是中共和苏联的联系沟通的“跳板”,盛世才也愿意利用这个地位,从苏联取得大量的军事援助,以扩张自己的势力。
陈云此行,有着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到星星峡去把西路军的残部援救到新疆安全地点”。
1936年9月,红四方面军奉命进攻宁夏,打通国际通道,但遭国民党军胡宗南部伏击,西路军(黄河以西的部队)损失惨重,李先念、李卓兰、程世才等所率领的西路军左支队残部约400余人到达星星峡的办事处和边防驻军寻找和接应西路军的失散人员,并派飞机空投粮食和药品。4月25日,陈云与滕代远随盛世才的车队,携带服装、武器和食品前往星星峡。5月1日,陈云到达了星星峡,同李先念、李卓然、程世才等西路军左支队领导干部和指战员420多人会面。陈云在向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汇报时称:“他们中有师以上干部十多人,团营连干部约七十人,班排干部很多,战斗员都是三年以上的老兵,党团员有二百六十人左右,还有无线电专业人员、译电员和医生等技术人才约五十人。”西路军在当时极为困难的条件下,为党和红军保存了一部分力量,尤其是保存了一批干部。
那时,在中共队伍中,有文化的人少,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更少。而在这420多人中,大部分都是干部和技术人才,驻苏联中共代表团也拟安排他们到苏联学习,但计划却迟迟不能执行。对于这批干部,陈云非常重视。他与滕代远和西路军的领导干部商量,决定就地组织部队学习文化知识。
1937年7月15日,陈云接到共产国际关于西路军余部不去苏联而是留在迪化学校的通知后,陈云和滕代远提出把“新兵营”进一步办成学习现代军事技术学习的目标。陈云提出了下一步学习军事、政治和文化的计划,即:(一)军事课,包括战术和装甲车、大炮、飞机和坦克;(二)政治课,包括中国问题、列宁主义问题和党的历史等;(三)文化课,包括中文和英文。同时将西路军余部按照“学校的方式”进行整编,左支队改编为总支队,下辖四个大队,每大队编三个排,每排三个班,每班十人左右,营连干部组成干部队。陈云从苏联顾问那里了解到盛世才机械化旅的装备情况,盛世才拥有装甲车、汽车和火炮各一个营的装备,还有十多架侦察机和教练机,专门成立了一个航空队。陈云在得到苏联在迪化的总顾问巴宁中将的支持后,向盛世才提出请新疆军官学校教官和苏联教官帮助西路军总支队学习掌握新的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盛世才迫于苏联的压力,只得同意。10月23日,陈云和滕代远致电毛泽东、张闻天,汇报西路军余部进入新疆以来的学习情况:进步虽有,但新武器没能学习,多次要求赴苏学习未得国际批准。则今日已商准督办,下星期一送一百五十人入学学汽车,毕业后再学铁甲车、坦克。电文说:“利用新疆在三年内部培养五千军事的新干部是可能的,必需的。且学校名称、设备现比陕北完备些。中央意见如何,望转报国际和指示我们,以便遵行。”
中共中央很快同意了陈云和滕代远的计划,在10月25日给陈云的回电中,毛泽东和张闻天指出:“同意将四方面军人员分配到迪化各学校去学习新技术”,并要求陈云与滕代远“设法建立从新疆到兰州的航空交通。此问题解决后,派送干部等事均可不成问题”。陈云、滕代远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立即将西路军总支队转入机械化武器装备的正规学习和训练。时间初步安排五个月。第一、二、三大队先学习装甲车和坦克,第四大队学习使用各种火炮。干部队继续学习军事和政治理论。陈云在动员时说:日本侵略者有飞机、大炮、汽车、装甲车,他们仗着这些武器横行霸道,我们要战胜日本侵略者,不能光靠步枪、刺刀,也需要有飞机、大炮、装甲车来对付侵略者。现在没有,将来总会有的!等有了再去学就晚了。
在各项军事技术学习全面展开后,陈云又进一步提出培养航空技术干部队伍的计划。陈云指出:“如果我们党有一支自己的空军,就能从空中打击敌人,保卫根据地。空军是很复杂的兵种,要建自己的空军,必须及早培养人才。我想,我们可以利用新疆的统战环境,借用盛世才的航空队,为我们党培养一支既会驾驶飞机,又会维护修理的航空技术队伍。只要有了人才,再想办法通过国际援助获得飞机,我们的空军不就可以建立起来了吗!”陈云与滕代远等一起,在西路军总支队中挑选符合条件的学员到新疆航空队学习,最初选了30人,后来选定为25人。
1937年11月上旬,陈云奉调回延安。离开迪化前他告诉吕黎平,有关学习航空的事,他回延安后要当面向党中央、毛主席汇报,并说:“新兵营的同志绝大多数是红四方面军的。考虑到这是我们党组建的第一支航空队,要让各方面军都有代表学航空才好。我准备在延安再选20名左右红一、二方面军的同志,来新疆学航空。”
陈云回到延安担任中央组织部部长后,继续组织选调航空学员的工作,陈云严肃地对大家说:“为了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我们要有一支强大的人民空军;虽然暂时没有,但可以先培养人。新疆是抗战后方。盛世才为了自己的利益,采取了一些进步措施,对我党也表示友好。这个环境对我们是有利的!”最后选定了19名同志。
1938年1月,陈云同志已向党中央、毛主席汇报了培养我党航空人才的筹备情况。中央来电,完全同意陈云同志的意见和安排。2月初,盛世才正式通知:飞行班和机械班都定于3月1日开学,请中共选派的学员,在近期内完成体检和入学文化考试,2月底到航空队报到。 1938年3月初,这19人到达迪化与“新兵营”的同志会合。联欢会上,严振刚传达了陈云的重要指示。他说,陈云在延安窑洞里接见即将赴新疆学习航空的同志时说,你们是第一批红色飞行师,是红色空军第一批骨干;不要怕文化低,不要怕人家看不起,要有坚强的毅力,一定把技术学到手;要遵守纪律,搞好团结,保持党的荣誉。在这开始学习航空的兴奋时刻,陈云的话给每一个人留下了特殊的深刻印象。
3月3日,航空队的操场上,搭起了一座讲台,上面挂着醒目的横幅:“新疆督办公署航空队第三期飞行班、第二期机械班开学典礼” 中国共产党选派的43名学员参加了学习,学员分为两个班,吕黎平为飞行班班长,严振刚为机械班班长,成立一个党支部,由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直接领导。
43名航空学员来自红军的各个部队。其中,红一方面军16人,红二方面军2人,红四方面军24人,红二十五军1人。红军各方面部队都有代表参加,体现的是全军团结奋斗,共创人民空军的精神。这是第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航空队。
1939年周恩来在赴苏联医治骨折路经迪化,接见了在新疆航空队学习航空技术的代表吕黎平和严振刚时,周恩来说:“陈云同志做了件很好的事,将来建设我们自己的空军,有骨干、有种子了。”
1942年春,盛世才公开反共。9月17日,新疆航空队的全体共产党员被软禁。抗战胜利后,经党中央多方营救,这批人员于1946年6月10日得到释放,7月11日回到延安,受到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接见。他们当中航空技术人员有31人:飞行员15人,机械员16人,这些党培养的航空技术人才们,在1947年初到达安东,参加了东北航空学校的创建工作。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时,17架飞机编队出现在天安门上空,驾驶员就有新疆航空队队员安志敏等同志;而在地面指挥的有新疆航空队队员夏伯勋。
作为中国第一支航空队的奠基人,陈云也常常怀念新疆的那段岁月。198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著《天山风云录》一书,记述了陈云在新疆组建第一支航空队的历史。陈云欣然为本书题签。
把航空工业建设放在优先地位,不会犯原则性错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航空工业的建设过程中,处处闪现着的陈云的身影,他在重工业部长的位置上,在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的位置上,不遗余力地支持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
1951年1月,遵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和部署,以何长工为团长,沈鸿、段子俊为团员的代表团,启程赴苏联,就争取帮助中国建设航空工业问题进行谈判。临行前,中财委主任陈云对何长工风趣地说:“你上了飞机,我就上马”(指为创建航空工业准备物质条件)。
陈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新中国航空工业在创建初期,国内基础工业极其薄弱,航空专用材料几乎是空白。至于航空用的精密轴承、橡胶制品,以及有机玻璃、大型锻铸件、铝型材等就更谈不上了。尽管当时所需的器材可以从苏联进口,但终非长久之计。从建立独立自主的航空工业这个战略高度出发,陈云一开始就十分重视航空器材立足于国内的问题。陈云曾指出,飞机由修理走向制造,要解决的最困难问题之一就是材料立足于国内。在陈云主持下,国家在规划基础工业建设时就重点安排了航空器材在国内的生产基地。
飞机结构材料中,90%是铝镁合金。但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的铝工业十分落后,陈云十分重视铝工业的开发和建设。1950年4月东北人民政府与苏联冶金工业部签订协议,建立哈尔滨铝合金加工厂,委托苏联有色金属加工设计院负责设计。苏联提出初步设计后,陈云亲自参与工厂建设的谋篇布局。1952年2月4日,他亲自起草了《审查一个工厂初步设计议定书的报告》,报送毛泽东并中共中央。经国家正式批准,当代中国的有色金属工业建厂。
“一五”期间,由国家统一计划,冶金、化工、机械、纺织等工业部门直接组织,从全国挑选了一批设备和技术力量都比较强的企业,承担航空器材的试制生产,并由国家重点给予改造、扩建。陈云还亲自带领冶金工业部部长王鹤寿,到抚顺、沈阳等地,现场研究解决航空发动机所需高温合金的试制问题。到1955年,抚顺钢厂扩建成为中国第一个航空高温合金生产基地;沈阳橡胶四、五厂合并建成航空橡胶制品基地;沈阳橡胶三厂、天津油漆厂分别改建为飞机轮胎和航空油漆生产基地;锦西化工厂建成了航空有机玻璃车间;上海纺织工业局以上海化纤厂为中心,组织有关工厂形成一条龙生产线,成为中国高速救生伞所用特纺材料的生产基地。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航空油料的来源问题, 1951年10月22日,陈云在给总后勤部、空军司令部、空军后勤部的信中指出:中国石油工业已能生产航空汽油、煤油,甚为可贵。虽然目前产量不大,可能成本较高,但此项工业方在开始,将来大量生产,成本自可减低。为扶助国内航空油料工业,陈云要求空军协助研究试用。
1952年3月,空军与燃料工业部、重工业部联合组成国产油料试车、试飞小组,统一领导国产航空油料在航空发动机地面台架上试车和空中试飞工作。首先对抚顺矿务局研制的活塞式飞机使用的89号航空汽油进行了试验,并顺利地通过了发动机台架试车和飞行鉴定。1953年7月,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投入生产。这是首次研制成功的一种国产航空汽油。
1952年,周恩来、陈云、聂荣臻、李富春等中央领导人又多次召开会议,进一步研究航空工业建设的部署问题。陈云指出,飞机工厂严格地说就是精密机器的制造厂。由落后到先进,由简单到复杂,才合乎客观规律,急躁是不行的。飞机是由零件组成的,一定要把制造零件的基础打好,否则反而会慢,欲速则不达。他还特别强调,把航空工业建设放在优先地位,不会犯原则性错误。
航空工业创建初期,人才奇缺。1951年底,全行业仅有各类技术人员五百多名,远远不能满足需要。1952年4月,陈云在一次会议上指出,走向飞机制造所需要的各项条件中,当前最困难的是技术人员和原材料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国家采取了广为调集人才和大力创办航空院校的重大措施,双管齐下,以迅速形成和壮大航空工业队伍。
当年在中央财经委员会担任陈云副手的薄一波回忆说:“当时我在国务院和国家经济委员会工作,深切地感到技术复杂的航空工业,一定要建立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要有基础工业的强有力的支持,才能根深叶茂。因此,国家经济委员会用了很大的气力组织基础工业对航空工业的协作配套。……中国航空工业很快发展成为规模可观的新兴产业,能够成批生产飞机,武装空、海军和装备民航。同时促进了国内的原材料工业和机械工业的技术进步,并为中国火箭、导弹等工业的起步提供了有利条件。”
(徐庆全为历史学者,李杨为本刊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