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构成生命的重要物质是时间,但生命的价值恰恰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的。时间不过是包裹生命的一种物质外壳,而体现生命价值的乃是留给后世的财富,尤其是精神财富。
沈从文先生在他的《时间》一文中以其独特的朴素而形象的语言向人们阐述了这样一个主题。文章以“时间”为话题,表现的却是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文章第一到第三段以常人的眼光,讲述了时间之于生命的意义。其实这不过是一种铺垫,文章真正对生命意义的阐述是从第四段展开的。第四段中说“聪明人要理解生活,愚蠢人要习惯生活”,其原因正在于“聪明人”不安于现状,他们“理解生活”乃是为了改造生活,进而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而“愚蠢人”满足于生活。安于现状,他们的生活只是简单地适应、习惯生活。不安于现状的人因为要追求新的更美好的生活,常常会举步维艰处境艰难,所以他们也就成了常人眼中的“蠢家伙”:而安于现状满足于生活的人往往生活安逸而如意,故成了常人眼中的“聪明人”。这种本质意义和世俗意义上的巨大反差正是由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异所致。
这样的论述非常深刻,但未必为常人所接受。于是第五、第六两段作者通过具体而典型的事例阐述了人的“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在第六段中。作者以释迦、孔子、耶稣、屈原等历史巨人为例,归纳出这些人“活下来都显得很愚蠢,死过后却显得很伟大”的特点。这里的“愚蠢”,指的是他们不随波逐流,不安于现状,追求心中的远大的理想,因而人生坎坷处境艰难,甚至最终成为“殉道者”。这种“愚蠢”是世俗眼光中的“愚蠢”而非真正的愚蠢:这里的“伟大”指的是他们的不朽的人格魅力和留给后人的巨大的精神财富。“一切人生命都有时间的限制。这种人的生命又似乎不大受这种限制。”而“不受时间限制的人生”才是作者所真正渴慕、所崇仰的人生。
第七段是对第四段到第六段理论上的总结,其中“时间……还得回过头来从事事物物去取证”这一句特别值得玩味。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没有给这个世界留下过“事事物物”,又能有什么证明我们曾经存在过!所以,生命的意义乃是给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
最后两段文章宕开一笔,借陈子昂的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出历史上那些追求人生价值、想改变这个世界的人的一种寂寞的心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从时间的角度来看,表现出的是一种“人生苦短”的慨叹:而从人生观这一角度来看,则表现出的是一种“知音难觅”的悲哀。“人生苦短,知音难觅”酿成了清醒追求者内心那种难耐的寂寞。古来清醒者皆寂寞——这也是我们这个世界数千年来难得进步的重要原因吧。
透过这篇文章,我们看到了青年时代的沈从文先生有着一颗不安于现状的心,有着一种“为人类向上向前而跳跃“而贡献自己的力量的信念。今天我们这些正处于青春年华的青少年读起沈从文先生的这篇旧作,应当明白:时间可以衡量生命的长短,却无法衡量生命的价值。生命的价值在于对现实的改造,在于为追求美好的理想而努力,在于增进人类的幸福,在于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我们应当珍惜生命,充实自己的生命,追求人类(也包括自己)向上向前的跳跃。
附原文:
时间
沈从文
一切存在严格地说都需要“时间”,时间证实,二切,因为它改变一切。气候寒暑,草木荣枯,人从生到死,都不能缺少时间,都从时间上发生作用。
常说到“生命的意义”或“生命的价值”:其实一个人活下去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不过占有几十个年头的时间罢了。生前世界没有他,他无意义和价值可言的;活到不能再活死掉了,他没有生命。他自然更无意义和价值可言。
正仿佛多数人的愚昧与少数人的聪明,对生命下的结论差不多都以为是“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是活个几十年”,因此都肯定生活,那么吃。喝,睡觉,吵架,恋爱……活下去等待死。死后让棺木来装殓他,黄土来掩埋他,蛆虫来收拾他。
生命的意义解释得即如此单纯,“活下去,活着,倒下,死了”,未免太可怕了。因此次一等的聪明人,同次一等的愚人,对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找出第二种结论,就是:“怎么样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虽更肯定生活,那么吃,喝,睡觉,吵架,恋爱……然而生活得失取舍之间,到底就有了分歧。这分歧一看就明白的。大别言之,聪明人要理解生活,愚蠢人要习惯生活。聪明人以为目前并不完全好,一切应比目前更好,且竭力追求那个理想。愚蠢人对习惯完全满意,安于现状,保证习惯。在世俗观察上。这两种人称呼常常相反。安于习惯的被称为聪明人,怀抱理想的人却成了蠢家伙。
两种人即同样有个“怎么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的打算,要从人与人之间寻找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即或择业相同,成就却不相同。同样想征服颜色线条作画家,同样想征服乐器音声作音乐家。同样想征服木石铜牙及其他材料作雕刻家,甚至于同样想征服人身行为作帝王,同样想征服人心信仰作思想家或教主,一切结果都不会相同。因此世界上有大诗人,同时也就有蹩脚诗人,有伟大革命家,同时也有虚伪革命家。至于两种人目的不同,择业不同,即就更容易一目了然了。
看出生命的意义同价值,原来如此如此,却想在生前死后使生命发生一点特殊意义和永久价值。心性绝顶聪明,为人却好像傻头傻脑,历史上的释迦,孔子,耶稣,就是这种人。这种人或出世。或入世,或革命,或复古。活下来都显得很愚蠢,死过后却显得很伟大。屈原算得这种人另外一格。历史上这种人可并不多。可是每一时间或产生一个两个。就很像样子了。这种人自然也只能活个几十年。可是他的观念,他的意见,他的风度。他的文章,却可以活在人类的记忆中几千年。一切人生命都有时间的限制。这种人的生命又似乎不大受这种限制。
话说回来,事事物物要时间证明,可是时间本身却又像是个极其抽象的东西。从无一个人说得明白时间是个什么样子,时间并不单独存在。时间无形,无声,无色,无臭,要说明时间的存在,还得回过头来从事事物物去取证。从日月来去,从草木荣枯,从生命存亡找证据。正因为事事物物都可为时间作注解,时间本身反而被人疏忽了。所以多数人提问到生命意义同价值时,没有一个人敢说“生命意义同价值,只是一堆时间”。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是一个真正明白生命意义同价值的人所说的话。老先生说这话时心中的寂寞可知!能说这话的是个伟人。能理解这话的也不是个凡人。目前的活人,大家都记得这两句话,却只有那些从日光下牵入牢狱,或从牢狱中牵上刑场的倾心理想的人,最了解这两句话的意义。因为说这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同懂这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异途同归。完全是为事实皱眉,却胆敢对理想倾心。
他们的方法不同,他们的时代不同,他们的环境不同。他们的遭遇也不同:相同的是他们的心,同样为人类向上向前而跳跃。
沈从文先生在他的《时间》一文中以其独特的朴素而形象的语言向人们阐述了这样一个主题。文章以“时间”为话题,表现的却是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文章第一到第三段以常人的眼光,讲述了时间之于生命的意义。其实这不过是一种铺垫,文章真正对生命意义的阐述是从第四段展开的。第四段中说“聪明人要理解生活,愚蠢人要习惯生活”,其原因正在于“聪明人”不安于现状,他们“理解生活”乃是为了改造生活,进而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而“愚蠢人”满足于生活。安于现状,他们的生活只是简单地适应、习惯生活。不安于现状的人因为要追求新的更美好的生活,常常会举步维艰处境艰难,所以他们也就成了常人眼中的“蠢家伙”:而安于现状满足于生活的人往往生活安逸而如意,故成了常人眼中的“聪明人”。这种本质意义和世俗意义上的巨大反差正是由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异所致。
这样的论述非常深刻,但未必为常人所接受。于是第五、第六两段作者通过具体而典型的事例阐述了人的“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在第六段中。作者以释迦、孔子、耶稣、屈原等历史巨人为例,归纳出这些人“活下来都显得很愚蠢,死过后却显得很伟大”的特点。这里的“愚蠢”,指的是他们不随波逐流,不安于现状,追求心中的远大的理想,因而人生坎坷处境艰难,甚至最终成为“殉道者”。这种“愚蠢”是世俗眼光中的“愚蠢”而非真正的愚蠢:这里的“伟大”指的是他们的不朽的人格魅力和留给后人的巨大的精神财富。“一切人生命都有时间的限制。这种人的生命又似乎不大受这种限制。”而“不受时间限制的人生”才是作者所真正渴慕、所崇仰的人生。
第七段是对第四段到第六段理论上的总结,其中“时间……还得回过头来从事事物物去取证”这一句特别值得玩味。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没有给这个世界留下过“事事物物”,又能有什么证明我们曾经存在过!所以,生命的意义乃是给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
最后两段文章宕开一笔,借陈子昂的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出历史上那些追求人生价值、想改变这个世界的人的一种寂寞的心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从时间的角度来看,表现出的是一种“人生苦短”的慨叹:而从人生观这一角度来看,则表现出的是一种“知音难觅”的悲哀。“人生苦短,知音难觅”酿成了清醒追求者内心那种难耐的寂寞。古来清醒者皆寂寞——这也是我们这个世界数千年来难得进步的重要原因吧。
透过这篇文章,我们看到了青年时代的沈从文先生有着一颗不安于现状的心,有着一种“为人类向上向前而跳跃“而贡献自己的力量的信念。今天我们这些正处于青春年华的青少年读起沈从文先生的这篇旧作,应当明白:时间可以衡量生命的长短,却无法衡量生命的价值。生命的价值在于对现实的改造,在于为追求美好的理想而努力,在于增进人类的幸福,在于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我们应当珍惜生命,充实自己的生命,追求人类(也包括自己)向上向前的跳跃。
附原文:
时间
沈从文
一切存在严格地说都需要“时间”,时间证实,二切,因为它改变一切。气候寒暑,草木荣枯,人从生到死,都不能缺少时间,都从时间上发生作用。
常说到“生命的意义”或“生命的价值”:其实一个人活下去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不过占有几十个年头的时间罢了。生前世界没有他,他无意义和价值可言的;活到不能再活死掉了,他没有生命。他自然更无意义和价值可言。
正仿佛多数人的愚昧与少数人的聪明,对生命下的结论差不多都以为是“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是活个几十年”,因此都肯定生活,那么吃。喝,睡觉,吵架,恋爱……活下去等待死。死后让棺木来装殓他,黄土来掩埋他,蛆虫来收拾他。
生命的意义解释得即如此单纯,“活下去,活着,倒下,死了”,未免太可怕了。因此次一等的聪明人,同次一等的愚人,对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找出第二种结论,就是:“怎么样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虽更肯定生活,那么吃,喝,睡觉,吵架,恋爱……然而生活得失取舍之间,到底就有了分歧。这分歧一看就明白的。大别言之,聪明人要理解生活,愚蠢人要习惯生活。聪明人以为目前并不完全好,一切应比目前更好,且竭力追求那个理想。愚蠢人对习惯完全满意,安于现状,保证习惯。在世俗观察上。这两种人称呼常常相反。安于习惯的被称为聪明人,怀抱理想的人却成了蠢家伙。
两种人即同样有个“怎么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的打算,要从人与人之间寻找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即或择业相同,成就却不相同。同样想征服颜色线条作画家,同样想征服乐器音声作音乐家。同样想征服木石铜牙及其他材料作雕刻家,甚至于同样想征服人身行为作帝王,同样想征服人心信仰作思想家或教主,一切结果都不会相同。因此世界上有大诗人,同时也就有蹩脚诗人,有伟大革命家,同时也有虚伪革命家。至于两种人目的不同,择业不同,即就更容易一目了然了。
看出生命的意义同价值,原来如此如此,却想在生前死后使生命发生一点特殊意义和永久价值。心性绝顶聪明,为人却好像傻头傻脑,历史上的释迦,孔子,耶稣,就是这种人。这种人或出世。或入世,或革命,或复古。活下来都显得很愚蠢,死过后却显得很伟大。屈原算得这种人另外一格。历史上这种人可并不多。可是每一时间或产生一个两个。就很像样子了。这种人自然也只能活个几十年。可是他的观念,他的意见,他的风度。他的文章,却可以活在人类的记忆中几千年。一切人生命都有时间的限制。这种人的生命又似乎不大受这种限制。
话说回来,事事物物要时间证明,可是时间本身却又像是个极其抽象的东西。从无一个人说得明白时间是个什么样子,时间并不单独存在。时间无形,无声,无色,无臭,要说明时间的存在,还得回过头来从事事物物去取证。从日月来去,从草木荣枯,从生命存亡找证据。正因为事事物物都可为时间作注解,时间本身反而被人疏忽了。所以多数人提问到生命意义同价值时,没有一个人敢说“生命意义同价值,只是一堆时间”。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是一个真正明白生命意义同价值的人所说的话。老先生说这话时心中的寂寞可知!能说这话的是个伟人。能理解这话的也不是个凡人。目前的活人,大家都记得这两句话,却只有那些从日光下牵入牢狱,或从牢狱中牵上刑场的倾心理想的人,最了解这两句话的意义。因为说这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同懂这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异途同归。完全是为事实皱眉,却胆敢对理想倾心。
他们的方法不同,他们的时代不同,他们的环境不同。他们的遭遇也不同:相同的是他们的心,同样为人类向上向前而跳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