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3)

来源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读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c13439460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浓雾又升起来了。
  近几天以来,我早晨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推开窗子,欣赏外面的大雾。
  我从来没有喜欢过雾。为什么现在忽然喜欢起来了呢?这其中有一点因缘。前天在飞机上,当飞临西藏上空时,机组人员说,加德满都现在正弥漫着浓雾,能见度只有一百米,飞机降落怕有困难,加德满都方面让我们飞得慢一点。我当时一方面有点担心,害怕如果浓雾不消,我们将降落何方?另一方面,我还有点好奇:加德满都也会有浓雾吗?但是,浓雾还是消了,我们的飞机按时降落在尼泊尔首都机场,场上阳光普照。
  因此,我就对雾产生了好奇心和兴趣。
  抵达加德满都的第二天凌晨,我一起床,推开窗子:外面是大雾弥天。昨天下午我们从加德满都的大街上看到城北面崇山峻岭,层峦叠嶂,个个都戴着一顶顶的白帽子,这些都是万古雪峰,在阳光下闪出了耀眼的银光。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这种景象,我简直像小孩子一般喜悦。现在大雾遮蔽了一切,连那些万古雪峰也隐没不见,一点影子也不给留下。旅馆后面的那几棵参天古树,在平常时候,高枝直刺入晴空,现在只留下淡淡的黑影,衬着白色的大雾,宛如一张中国古代的画。昨天抵达旅馆下车时,我看到一个尼泊尔妇女背着一筐红砖,倒在一大堆砖上。现在我看到一个男子,手里拿着一堆红红的东西,我以为他拿的也是红砖。但是当他走得近了一点时,我才发现那一堆红红的东西簌簌抖动,原来是一束束红色的鲜花。我不禁自己笑了起来。
  正当我失神落魄地自己暗笑的时候,忽然听到不知从哪里传来了咕咕的叫声。浓雾虽然遮蔽了形象,但是却遮蔽不住声音。我知道,这是鸽子的声音。当我倾耳细听时,又不知从哪里传来了阵阵的犬吠声。这都是我意想不到的情景。我万万没有想到,我在加德满都学会了喜欢的两种动物:鸽子和狗,竟同时都在浓雾中出现了。难道浓雾竟成了我在这个美丽的山城里学会欣赏的第三件东西吗?
  世界上,喜欢雾的人似乎是并不多的。英国伦敦的大雾是颇有一点名气的。有一些作家写散文、写小说来描绘伦敦的雾,我们读起来觉得韵味无穷。对于尼泊尔文学我所知甚少,我不知道,是否也有尼泊尔作家专门写加德满都的雾。但是,不管是在伦敦,还是在加德满都,明目张胆大声赞美浓雾的人,恐怕是不会多的,其中原因我不甚了了,我也没有那种闲情逸致去钻研探讨。我现在在这高山王国的首都来对浓雾大唱赞歌,也颇出自己的意料。过去我不但没有赞美过雾,而且也没有认真去观察过雾。我眼前是由赞美而达到观察,由观察而加深了赞美。雾能把一切东西:美的、丑的、可爱的、不可爱的,都给罩上一层或厚或薄的轻纱,让清楚的东西模糊起来,从而带来了另外一种美,一种在光天化日之下看不到的美,一种朦胧的美,一种模糊的美。
  一些时候以前,当我第一次听到“模糊数学”这个名词的时候,我曾说过几句怪话:数学比任何科学都更要求清晰,要求准确,怎么还能有什么模糊数学呢?后来我读了一些介绍文章,逐渐了解了模糊数学的内容。我一反从前的想法,觉得模糊数学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在人类社会中,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有着大量模糊的东西,无论如何也无法否认这些东西的模糊性。承认这个事实,对研究学术和制定政策等都是有好处的。
  在大自然中怎样呢?在大自然中,模糊不清的东西更多。连审美观念也不例外。有很多东西,在很多时候,朦胧模糊的东西反而更显得美。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在这里,观赏者有更多的自由,自己让自己的幻想插上翅膀,上天下地,纵横六合,神驰于无何有之乡,情注于自己制造的幻象之中;你想它是什么样子,它立刻就成了什么样子,比那些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要好得多,而且绝对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在大自然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我的幻想飞腾,忽然想到了这一切。我自诧是神来之笔,我简直陶醉在这些幻象中了。这时窗外的雾仍然稠密厚重,它似乎了解了我的心情,感激我对它的赞扬。它无法说话,只是呈现出更加美妙更加神秘的面貌,弥漫于天地之间。
  (选自《季羡林散文全编·第二辑》,季羡林著,邓九平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
  链接
  莫奈与“伦敦雾”
  莫奈是法国著名的印象派画家。一次,他去伦敦画威斯敏斯特教堂。这幅画画得极为精美,教堂的哥特式轮廓在雾中若隐若现,显得壮美而优雅。
  可是,这幅画一展出,却引发了轩然大波,因为莫奈把雾画成了紫红色。雾怎么可能是紫红色的呢?争论不休的人们纷纷走上伦敦街头,认真观察起雾来。
  结果,人们都惊呆了:伦敦的雾确实带有淡淡的紫红色!原来,伦敦城里新建了很多红砖瓦房,由于红砖对光线的反射作用,再加上空气中烟尘较多,雾就被染成了紫红色。
  后来,人们送给莫奈一个绰号,称他为“伦敦雾的创造者”,赞许他那种认真观察事物、不人云亦云的科学态度。(根据相关资料编写)
其他文献
记得小时候,在私塾里读《古文观止》,其中有一篇《五柳先生传》,对五柳先生的为人“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我甚为景仰,而对其“好读书,不求甚解”一点尤感兴趣。小小年纪,世情未谙,对于那恬淡旷达安贫乐道的情怀,虽然敬佩,但毕竟还很难有深刻的体会、更大的兴趣:而对“读书不求甚解”一项,却正中下怀。因为那时,我对这句话的表面理解是:读不懂,也就算了,不必过分钻研强求其解。这就适合了我那懒散贪玩的童心,每当读
看到这个题目,或许你会觉得似曾相识。是啊,参与或关注过2011年江苏省中学生作文大赛(初中组)的你,肯定会会心一笑:“快乐的烦心事”“如果时间可以按下暂停键”,不正是这一届大赛复赛的作文题么?  正是。本期“相约读书林”围绕这两个话题辑录了一组文章,供同学们参考阅读。  它们或许印证了命题的思路;或许也能跟大家产生一点碰撞与交流。但,我们以为,一个好的作文命题,不只是为了激发你的写作灵感,引出漂亮
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似一杯陈年老酒,浓香扑鼻,回味绵长,经久不散。自20世纪20年代起直至今日,它一直被选入我国中学语文教材。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它已走进了千家万户,扎根于每一个人的心田。这都是因为它张扬着爱国主义的主题,鲜活着两个“可怜的人”。  “可怜的人”——小弗郎士  可怜的小弗郎士,你可真是“少壮不努力” 啊!早晨上学竟然去得那样晚,上学的路上竟然因为怕老师问你“分词
《楼廊闲话》是钱胡美琦女士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所写就的随笔辑录,最早由台北中华日报出版公司1979年出版,素书楼文教基金会2004年再版。2012年九州出版社推出的大陆首版《楼廊闲话》,除了作者本人的两篇序言和素书楼文教基金会董事的“恭印后记”而外,实际收录随笔二十三篇。作者在1979年的初版“序言”中如此表达她的写作初衷:“我这本《楼廊闲话》,所选题材,都是针对社会已经存在已发现的问题而提出讨论,旨
青青的杨柳,水池边,小河岸,随处可见。它那婀娜多姿的身影,令人想起寒冷的冬日已过去,温暖的春天已到来。掐下一段叶尖,放进嘴里,有一丝苦涩。正是这苦味,让几个世纪前的人想到它可能具有的用途。最后通过实验,发现并制成100年来应用不衰的阿司匹林。  早在大约公元前1550年。人们就已经知道柳树的叶子可以止痛。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在他的著作中也提到过用柳叶汁来镇痛和退热。1763年4月25日,英国牛津郡
诸多行道树中,梧桐是相当有季节感的。春天梧桐发新芽时,就像好多绿色的小精灵爬行在梧桐灰白的枝干上,小芽的新绿是翠色的,嫩得有如新苔,让整条街道都变得清亮起来。行人看了梧桐青翠,就觉得该换下阴沉的冬衣了,不知不觉中脚步也轻快起来。  梧桐嫩芽的时光很短,就跟溪边的蕨草、薇草般来去匆匆,才不过数周,春天还在乍暖还寒时候,梧桐的嫩叶日日抽长,小精灵像一只一只绿色的小蝌蚪般变成了小青蛙,梧桐枝干上挂着椭圆
①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初中生世界》小笛姐姐收(210036)  ②xiaodijiejie@yahoo.com.cn  问:我是初二的学生,喜欢上了同校初三的一个男生。习惯每天都看着他。可他马上就要毕业了,以后见到的机会会大大减少,我真的很难过,这种心情是从没有过的。怎么办?  (雪儿)  答:说到底还是一个习惯问题。建议你从每天都看着他,逐渐变为每两天看他一次,过一段再变为三天看他一回。慢
那里,我四岁之后就再也没去过。凝固着的悲伤的气息,在那里经久不散。屋檐下的鸟儿,是随着我挚爱的人的离去而消失,永不再来;还是依旧守着那间屋,等待着那良久不见的欢笑,一如我固执的心灵……  姥姥,就是在那里,走了。姥爷随后跟着舅舅来到了城里。从此,那里再也无人问津,门被尘封了。不是不愿去,而是那里似乎的确已没有什么值得牵挂。  我总是这样问妈妈:“妈,姥姥是在我几岁时走的?”  “四岁,虚岁四岁。”
周江疆  周江疆(1985.10—2012.07),江苏海门人,大学学历,生前是通州建筑总公司第十分公司副总经理、烟台杨氏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2012年7月2日凌晨,通州建筑总公司第十分公司烟台驻地发生火灾,为抢救公司员工,周江疆义无反顾地冲进火海,大声呼唤公司员工迅速撤离。最终,10名员工全部获救,周江疆却不幸遇难,年仅27岁。遇难时,他距逃生楼梯口仅两步之遥。  2012年7月,共青团中央
属牛    一官遇生展,吏典闻其属鼠,乃醵(ju大家凑钱)黄金铸一鼠为寿。  官甚喜,曰:“汝等可知奶奶生日亦在目下乎?”众吏曰:“不知,请问其属?”官曰:“小我一岁,丑年生的。”——《笑林广记》    盗牛    有盗牛被枷者,亲友问曰:“汝犯何罪至此?”盗牛者曰:“偶从街上走过,见地下有条草绳,以为没用,误拾而归。故遭此祸。”遇者曰:“误拾草绳有何罪犯?”盗牛者曰:“因绳上还有一物。”人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