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对抗柴静

来源 :南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8380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柴静和柴静长得别无二致。
  前一个生于1976年,女,中央电视台记者。后一个则只有当这个记者采访时才准时出现。
  是“她”在与新闻当事人对话,问答。“她”是她的战斗版和加强版,“她”会作出超出她经验之外的反应,这些反应令她意外和吃惊,但她总是发现,“她”比她更对。
   “你知道在赛马跨越障碍的时候,最好的赛手的心态是你既不要鞭策它,也不要控制它,你要完全地信任它。采访前我做准备,有时没想到这个问题我怎么办,通常智力不能抵达的时候,我会跟自己说,你得信任一下那个叫柴静的人,她更接近直觉,你别拉缰绳。”
   11月8日,记者节,在央视旧台址附近的一间咖啡厅,参加完节目播出以来首次总结会的柴静如此向我描述她的工作体验。过去三个月中,她于每周日晚22点36分,坐镇新改版的《看见》节目,对话姚晨、李阳、药家鑫案双方父母和北航16岁博士张炘炀等人,就传播率和随后引发的平面媒体跟进而言,反响可谓不俗。节目制片人李伦欣然告诉本刊记者,《看见》已经“小幅超额”完成收视率任务,这对一档仍在边做边找准确定位的新节目来说,值得表扬。
  对柴静的采访一直深陷埋伏圈。但凡起身告别,邻桌的客人都会跟过来递名片,要她签名。一个服务生神速地脱掉围裙,掏出手机拍摄合影。人们事先排练好一般说着同样的话:喜欢你的节目。
  但她最近常常不喜欢“她”。尤其是李阳家暴事件那一期(9月25日《沉默在尖叫》),观众没看出什么异样,她打几个电话问反馈,朋友都说好,但“电视上这个人就是让我不舒服了”。
  在那次采访中,李阳突然把话题引向柴静,试图寻求共鸣和佐证:“在我心目中你是一个事业强人,我相信你会有大量时间扑在工作上,你没得选择的。”
  柴静未置可否:“我觉得如果我没有办法对我身边的人尽到应有的爱和责任,我其实是没有能力来完成一个好的采访的。”
   “那不是,你只要完成你对你爸爸妈妈的责任,其实丈夫并不是最重要的人。”
  柴静笑起来,加码了自己的分贝:“你知道伴侣是人类最亲密的关系!”为了说明这个亲密,她把手心贴在一起。
  看过播出,柴静对两个回合的口舌之辩耿耿于怀。跟李阳悄然形成的对立,让屏幕前的她着实沮丧。对面发来一个力,她急于用一套与之相反的价值观反击回去,她说这是在《新闻调查》时期的对抗性采访造成的习惯。
  
  二
  “我以前有一个特点是反问比较多,但我现在看到另一种可能,不去问‘难道不是怎么怎么样吗’,而是问‘你为什么这么想’。他对家庭的看法跟我不同,但不同又怎样呢,你只需要去了解怎么不同,为什么不同,就这两个问题就够了。对方的任何东西都不应该让你意外。”
   “你想,要是托尔斯泰采访李阳,他会意外吗?”她反问我。
  托尔斯泰被柴静频频提起。《安娜·卡列尼娜》正被她视为自己当下的“圣经”。来《看见》后,每次出差柴静都带这本书,在空白处做做笔记,慨叹“虚构可以比人生更真实”。她说,这导致她现在的选题有一种“文学感”。
  像一个特别挑剔指挥家的古典音乐唱片爱好者,柴静为读《安娜》专门找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冲的是译者谢素台。“文字中的教养太好,”她说,“好到让你觉得托尔斯泰天生就是在用中文写作。”
  除了这位俄国作家,柴静在4个小时的采访时间里,还提及多位名人,引述其名言,包括陀思妥耶夫斯基、斯宾诺莎、歌德、梵高、赛德克·巴莱、安德森·库珀、顾准、胡适,也不时迸出一些书面语,如桎梏、轻慢、湍急、遇合。
  “又说抽象了,好玄妙哦。”她在聊天中两次主动中断思路,对我笑笑,“一个这样的人天天相处多累啊,所以平常就比较八卦。”
  “平常”的柴静多出现于和一帮“老男人”的饭局,采访的这周她刚好有些闲暇,连续五天安排的饭局是:老六(张立宪,《读库》主编)、姬十三(果壳网CEO、科学松鼠会创始人)、何帆(最高人民法院法官,译有《批评官员的尺度》)、罗永浩、土摩托(袁越,《三联生活周刊》撰稿人)。
  饭局中时而有人喝吐,老六记得有一次在饭馆,喝醉的人不省人事,其他半醉的男人继续高谈阔论,他惺忪地看见柴静一会儿扫帚、一会儿拖把地清理现场。
  柴静刚写完一本24万字的书,拿给老六修改,其中一个章节专门讲她的老家山西,融合了她之前在这里的一些报道和她自己家族的短史。老六一上来就把这章拿掉,说:“你知不知道这是一本书的题材,你滥用它。要有大量的资料和大量的调查,才能不辜负这个题材,结果现在你把它作为一万多字的一章来写。”柴静觉得有理。
  今年,老罗把柴静与何帆都邀请到自己的英语培训学校,跟学生们座谈。后来每次吃饭,老罗都当着柴静的面大肆吹捧何帆讲得如何之好,却一字未夸柴静。她后来琢磨,何帆准备得格外充分,没有把演讲当成聊天,而是作为一个整理自己专业的机会,再系统地讲给行业外的人。柴静与同学见面时也带了自己的片子,但因为播放器故障,最后的演讲无奈变成了漫谈。她想邀请何帆来自己的节目组,跟她的同事们聊一次,何帆答,自己需要再做准备。
  罗永浩这段时间与西门子的PK,在柴静看来属于“必然发生的事”。“我很少见这世界上有人像他原则性这么强,非常纯洁,影响着我。我在他们里面就像童年时被亲近的人环绕,可以嬉笑取乐,有一种放肆的天真。”
  但这种天真对外界关门。我想参与一次他们聚会的请求被她一段话瓦解:
  “托尔斯泰用不着跟一只狗去采访和交谈,但他仍然能够理解这个动物靠本能完成的思维。你可以选择你的理解和提问,就像我采访一个人物,如果他呈现得比较单一,那我只能用别的方式去进入他,激发他的另外一面。你可以假设,然后验证你的假设,提问就是完成这个功能。”
  
  三
  柴静的声名鹊起于湖南文艺广播电台的一档周末深夜节目《夜色温柔》。当时她刚从长沙铁道学院专科毕业,学的是会计。在那个电台节目对学生群体有着巨大入侵力的年代,柴静读文章,读来信,播音乐,迷倒湖南众生。节目的片尾曲是郑智化的《让我拥抱你入梦》,痴男怨女们常在其中落泪,难平。柴静念出收信地址,“写《夜色温柔》柴静收,就可以了。火柴的柴,安静的静。” 她后来写了书,取名《用我一辈子去忘记》。
  小女生的文艺气总是吃香的。柴静在博客里写她1998年刚来北京时的经历,碰见的男青年经常都是三句话,“我漂在北京,我是搞艺术的,我总有一种想死的冲动。”有的还有第四句话,“你们学校在哪儿?要不我到你们食堂找你吧。”
  教授于丹告诉我,逢年过节,她的手机里总有看不过来的长长祝福,但柴静的短信令她独钟,常常就是六个字:姐姐,岁月静好。
  中央电视台特约评论员杨禹看过不少柴静的节目,在接受本刊采访时,他把柴静称作“电视人里少有的有逻辑思维的人”。
  “她跟采访者的情感碰撞是很丰富的,虽然表面上冷静,但有比较强烈的情感信号传递出来。”杨禹说,只是有些时候,柴静的情感投入偏多,“我能感觉到她的问话,外松内紧。她自己绷得比较紧,需要缜密地推动她的谈话,表面上当然是微笑,倾听,平等沟通,但有时候显得刻意。”
  《看见》采访药家鑫父亲药庆卫时,药父讲述了一个细节:在父子短暂的最后一次见面中,药家鑫提出捐献自己的眼角膜,但他没同意。
  “我希望你把你的罪恶都带走,不要再连累别人。”药庆卫向柴静复述他的原话。
  这时柴静没有看他,也没看镜头,低着头说了一句:“那个话可能他听了也很难受。”
  在摄影机取景框以下,观众看不见的位置,柴静正用笔尖扎着自己的手背,以求克制。
  “我有情动于中、不能自已的瞬间,而且流露了。”柴静说,“我大致能体会药家鑫当时的心情,他想有最后的救赎,或者留点什么,但是被用一种挺刺激的方式拒绝。我也理解这个父亲,他一直在激愤的痛苦中,所以我当时的感受是一种很深的无奈:这就是人的悲剧的来源。”
  柴静的博客和刚写完的书中,有相当内容是对自己工作的反思。好在如今的社会尺度对记者足够包容,甚至“将记者的情感流露视为亲切,觉得他们挣脱了面无表情的模式化,体现出了人味”。但这个阶段也会过去。柴静说起自己与一个理想中优秀的采访者的差距:“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但她也有自己的倔强。在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读专升本时,她在一家知名文化类杂志实习,月工资300块。她去中科院植物所采访,被研究员对物种的天然喜爱打动,交上的稿件题为《棉田里的守望者》。
  编辑看了很快回复:“这不是我们想要的,你去编译一点国外的资料。”柴静不解,作了点小抗争:“我觉得国内的困境也提一下。”编辑还是说不需要,“你改不改?”柴静说不改。电话挂断了,她也没再去。
  她也不惮批评同行,以不点名的方式。11月9日下午,她比我们约定的采访时间晚来了一些,就为了在家写完一篇博文《没忍住》。她看到在对深圳杨武事件的报道中,有报社记者直接对妻子被强奸时没有出来施救的杨武说“你太懦弱”。随后,又有大批媒体跟进采访,她看到同行们用话筒堵住躺在床上的杨武妻子,要求对方揭开隐私。
  “我以为,中国媒体这么多年了,在基本的新闻伦理上还是有共识的。”柴静愤愤地说。
  在总结会上,柴静从《60分钟》说到《The Daily Show》,都是美国知名电视栏目,又从唐·休伊特(《60分钟》主持人)说到拉里·金,并在合适的时机引用龙应台和张爱玲。
  几个80后编导在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上出现分歧:做不做林青霞。主编的意见是,考虑到稀缺性,这个人物只要能约到便做。柴静并没附和,“我不太想追逐明星。我担心他们已经对媒体习以为常,然后觉得你不过是他们中的一分子。我觉得与其花这样的时间,不如去关注当下最需要关注的那些人群。”
  她在会后对我解释,理论上,每个人都能够成为采访的对象,她只是觉得采访明星那条路最好走,如果思想上懒惰,就很容易走过去。
  柴静说,这是自我对自我的抵抗。
  
  南都周刊x柴静
  我还不够文艺
  南都周刊:采访完李阳之后,你怎么看这个人?
  柴静:我觉得他是一个必然,包括现在他跟妻子的演变都是必然,这在当时也看得到。
  南都周刊:我后来问过他,这轮媒体采访中对谁的访谈印象深刻,他说柴静。“毕竟人家是柴静。”
  柴静: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作这个评价。可能他在这个采访中感觉出不一样的状态是在结尾的时候,他说“我会把你的话当成一种正面能量”,我说“因为我们在看着你”。我刚入行的时候觉得那种相互交锋的采访最精彩,后来觉得可以交锋,但不要当模式。采访李阳的妻子前,我列了很多问题,之后我重新合上本子,说我现在不思考了,我试着去感受一下她的创痛。我当时的直觉是,我那些问题可能是个障碍。第二天发现果然是这样,她从来没接受过采访,积郁已久,那时候只要给她开一个小口,她慢慢慢慢就流泻出来。流泻的轨迹可能是紊乱的,因为她急于喷泄而出。但是你不要急嘛,你不要总想证明你的存在。
  南都周刊:电视里,和采访对象谈话的你很有特点,和你平常时一样吗,你喜欢那个时候吗?
  柴静:谈话的时候,头盖骨就像是掀开的,神经裸露在外面,任何一个响动都会让我痛苦。我的摄像师移动的脚步、喝水的声音,在我耳朵里都会变得特别大,不过我平常不说。那是一种生理反应,你把全部生命都倾注在对方身上的时候,你就会这样,那两个小时里面,这个世界不存在,只有那一个人。
  南都周刊:你电视中的神态总是那么平静,你自己怎么总结你的对话风格?
  柴静:我是个小暴脾气,离真正的宁静还远着呢。我觉得对话不太应该有风格的想法,实际上很多记者都是在这个想法驱使下走火入魔的,一旦认为自己的采访能形成风格的话,就会把它推向极端化,最后你的幽默、尖锐,甚至真诚都变成标签,这很危险。对话的第一要求是准确,接近事实,风格往往是阻碍自己通往真实之路的东西,所以反而要卸下。这是个大挑战:能不能以朴素的心态去接近真实,去认识人理解人。我到《看见》之后比较多的反思,就是在不断卸下前十年的采访经验,把技能上的蒙尘抖掉。我到这个阶段也应该做这样的事了。
  南都周刊:但你不能说你的对话风格不鲜明。
  柴静:那我不知道。
  南都周刊:你平常的阅读量有多大?
  柴静:牟森(柴静友人,导演)每天三到五本书,何帆每天三到五本书,你的MSN上只要有3个这样的人,你想想你的压力有多么大。他们每天会给我推荐不同的书,给你发电子书过来,然后过两个小时问你看完了吗,我的天,我还没开始呢。我这几年的阅读都跟我当下的困惑有关,《安娜·卡列尼娜》之前,我已经三五年没看过文学的东西了。我们面对的是人,你如果只是报道他,而不是阅读他,不是去感受和进入到他的灵魂当中,你是做不出有深度的节目的。这个就必须借助文学,文学可以培养对灵魂的感受力。
  南都周刊:你小时候学习成绩怎样?
  柴静:对课堂没兴趣,反抗的方式就是拿一个本子默写我喜欢的诗句,后来能考上长沙铁道学院已经不错了。现在想起来,前18年的自己很没有生活经验,也没有常识,可能唯一的好处就是我没学到什么东西,这是我最大的收获。你还比较空白,所以日后你学新东西的时候不用那么费力。如果小时候我就是语文课代表、考试前十名、作文竞赛一等奖、学生会副主席、天天参加演讲比赛,那你日后可能要花很长时间把这些经验忘掉。
  南都周刊:都是好的经验,你会想要忘记它们吗?
  柴静:我觉得在那个年代里的这些经验,对现在做记者会成为障碍。
  南都周刊:你在中央台报道过很多公共事件,现在它们越来越多,有没有人问过你:中国怎么了?
  柴静:“怎么了”这个事情,你要去探究当中的因果,不要放大一件事情的耸动性,耸动当中把它推向极端化,极端化中再用情绪去渲染,结果就全部是惊叹号,没有问号了。新闻是问号的,新闻到最后应该一切是寻常的,现在只给你奇特不给你寻常,你就理解不了世界。我给你一个建议,做人物的时候要把自己当成作家而不是新闻记者,记者总想发现最奇特的东西,文学是要写出寻常的东西。
  南都周刊:你现在的知名度,你觉得有没有外形的因素?外界也给过你“美女记者”的名号。
  柴静:我外形平平吧,中央台有无数的美女。女性化的外表会给人偏柔弱和偏脂粉气的印象,这两项都是新闻的障碍,的确如此。我刚开始在《新闻调查》干的时候,有次采访穿了个白衬衣,左手上戴了一个非常非常细的小银镯子。采访前,一个很资深的同事说停一下,然后把我叫到旁边,说“你不戴不会有人不喜欢,戴了可能会有人不高兴”。从那以后我在节目中没有戴过任何首饰,也不会再作任何修饰,围巾可能是我能够接受的极限吧,起码能够保个暖啊,也不会让人反感。新闻应该让一个人越来越朴素,你每天打扮得精巧无比,坐下来的时候两个腿还要拧成麻花,你忘不了自己,你怎么还能够关心对方。女人天然会有一个自我意识在这儿,我是一个女性,我希望美丽一点儿,悦目一点儿。我挺感谢新闻把我身上的这部分东西慢慢打掉。
  南都周刊:相比之下,你会更喜欢“文艺女青年”?
  柴静:这词挺好的,我只是还不够文艺而已。文艺青年应该是有很多生活中的趣味啊,审美上的要求啊,我没有吧,我好像不足以匹配。文艺是两个很好的字,现在很多配不上的人都在消费这个字,更不要说践踏这个字了,这也是对文艺的不敬重吧。其实我们现在还根本称不上文艺呢,谢素台叫文艺,齐邦媛、朱光潜、丰子恺、周作人叫文艺,我们叫文艺吗?
其他文献
美国游泳健将菲尔普斯近期退役,他被誉为史上最伟大的奥林匹克运动员,参加过四届奥运会,共赢得22块奖牌,其中18块为金牌。2008年北京奥运会,菲尔普斯夺得8块金牌,是史上在一届奥运会上夺金最多的运动员。  俄亥俄州美圣社区中心游泳俱乐部(美圣俱乐部)的总教练比海默认为,菲尔普斯的成功跟他个人的身体条件、运动天赋和刻苦训练是分不开的。但是,美国优质的游泳俱乐部体制和出色的大学游泳队伍将确保美国能够持
有设计的百元机  现在用户的审美已经拔高,即便是入门机型,如果没有设计也很难获得市场的青睐,Redmi9自然不再会是“黑大粗”的形象。它采用6.53英寸的水滴全面屏,屏幕比例19.5∶9,分辨率也达到了2340×1080,为用户提供了比较清晰细腻的显示效果。同时,DC调光的LCD屏幕相比AMOLED护眼效果更好,Redmi9还在设置中加入了夜光屏模式、护眼模式和深色模式,能够有效减少蓝光带来的伤害
我们的周围充斥着“幸福”——当然都是文字和口号,比如“建设幸福╳╳”什么的,在CCTV上也时不时能听到“幸福生活亚克西”的表白,可是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四周围听到的却更多是灰调子的消极言语,对现状的评价、对未来的预期都倾向于负面;偶尔也能在网上看到有晒幸福的主,但往往发现他们的幸福源泉是“干爹”。  在一群没有“干爹”的人当中讨论“幸福人生”,显然是不合时宜的。现在的我们,没有幸福的“干爹”,就算
8月11日15:38,一年轻女子致电重庆110指挥中心,称在江北区观音桥大融城看到一穿黑白条纹衬衫、走路外八字的男人,与通缉令上的周克华很像。由于紧张,她的声音略显慌乱。  接到举报后,重庆警方立即前往大融城,调看商场视频录像。民警发现,该男子的外形与周克华基本相符。为进一步确证,警方找来周克华的前妻等亲属前来辨认。据周的前妻徐容(化名)透露,周当天穿的是他最喜欢的衬衫,代表他当天心情很好;若腰间
以前,有人批评金庸武侠小说的流行,是中国人沉迷于侠客除暴安良的自我麻醉之中。等到以徐克为代表的新武侠电影出世,那些凌波微步、摘叶伤人的绝技,也被嘲笑为毫无物理学常识的自我意淫。而这几十年来,西方电影炮制出来的种种侠客,却也丝毫不逊色于东方的怪力乱神。其实,东方西方,心同此理—现实太平庸,现实太窘迫,现实太无奈,如果没有侠客,没有超人,那还能有什么指望?  所以,当你工作交不了成绩,爱情结不了果实,
“别乱扔烟头,做城市英雄。”  这是最近巴黎政府大力推广的一个口号;市长贝特朗·德拉诺痛下决心与随地扔烟头的城市乱象作斗争,他承诺将在街边设置—万个公用烟灰缸,并提出议案,准备提高对随地乱扔垃圾者的处罚。  五年前,巴黎所有咖啡馆和酒吧都成为了禁烟场所,于是烟民们改到街边吸烟,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养成了随处乱扔烟头的习惯。巴黎地铁的各个出口,还有咖啡馆跟饭店的门口,到处都是烟头。在德拉诺的改革措施中,
Google在社交领域曾有过诸多尝试,早在Facebook诞生之前,它就收购了巴西的社交网站Orkut,随后又相继收购了Jaiku、Dodgeball等社交网站,并在此基础上,先后推出Google Wave以及Buzz。但除了Orkut曾在巴西风靡一时外,Google的社交产品都谈不上成功。  6月29日,它又推出了最新的社交服务Google 。这个内部代号为“翡翠海”的项目,用Google社交项
1975年11月27日夜,英国电视名人罗斯·麦克沃特死于爱尔兰共和军枪下。与此同时,他的双胞胎兄弟莫里斯也在48公里外的家中死于心脏病突发;纽约曾有一个学生突然惊醒,担心她在亚利桑那的双胞胎姐姐,这时一枚炸弹正在她姐姐屋外爆炸……  关于双胞胎的故事还有很多,是巧合,是天性使然,还是冥冥中早已注定?虽然有的双胞胎基因100%相同,但至今仍然没有足够的依据解释双胞胎之间微妙关系。即便如此,人们仍然惊
4月1日傍晚,贵州省织金县八步镇,45岁的李德品坐在街边的一间服装熨烫店里,神情落寞。学生中毒事件已经过去了3天,脸上被家长打伤的地方亦在好转,但这位往日总穿着西装和皮鞋,说话慢条斯理的中心小学校长却因为被撤职而备受煎熬。    “食物中毒”  3月29日早上8点半,正在上班途中的李德品接到一位老师的电话:三年级的六名学生在吃过学校提供的营养餐后,出现了头晕腹痛症状,正被送往镇卫生院。这天早上,中
百度、Google之所以能成为绝大部分中国网民的搜索首选,一大原因在于其综合能力,它们基本涵盖了用户最基本的搜索需求,比如资讯、音乐、图片、视频、地图、购物等等,一个平台之上解决所有事。实际上除了百度、Google这类综合搜索引擎外,还有不少专门领域的特色搜索,它们在特定的细分市场上做得也很出色。    1、有道新闻搜索  对很多人来说,如何从海量资讯中筛选到自己最感兴趣的新闻资讯,不是一件容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