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译中的过程犹如施展十八般武艺。译者不仅需要调整语序、切分主次,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到注意时态、数的变化。其中,动词的时态、数变化尤为明显。英语动词现在时也存在细微的变化,即数的变化。译者往往会避免这一变化,而采取同化手法来翻译英语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现在时。所谓“同化”即把这种因“数”变化的动词归纳为现在时译法。那么,本研究主要是为“英语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现在时”的“数”变化寻找一种译法。
“数”的异同 句子二分法则
象声词偏旁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takes eighteen varieties of skill out of a translator. Translator has to readjust the sentences,or recognize the main parts,and further focus on tenses and cases changing,which are very obvious in verbs.English verb also exists minute changes.But translator often avoid such changes,and simulate the translation of third-person verb with the others in present tense.Then,such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how to find a way to translate the change in third-person verb in present tense.
Differences on Case Changes; Sentence Dichotomy; Onomatopoeia Component
引言
英語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现在时“数”变化的避译主要归因于以下几点:1.现在时范畴。一切属于现在时范畴的动词都采取相应的中文动词现在时进行配译。这是目前所有译者的共同之处,他们避免了动词现在时的“数”变化带来的巨大挑战。这一挑战也是因目的语语言环境以及语言演变结果而起。2.时态区分。中英互译中的动词主要考虑“时态”区分,而忽略了动词的“数”的区分,但时态区分也不够明显。例如:I had been sick.与I have been sick.这两种完成时态的译文区分则较为模糊。3.缺乏尝试。译者理应大胆尝试各种译策,推动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和提高翻译水平质量。针对所有译者都规避的问题,本文则接受此挑战性问题并提出创新译法,解决英语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现在时“数”变化引起的翻译问题。
第三人称单数动词与动词其他形式的异同
(1)“数”的异同
在时态上,第三人称单数动词与其他人称动词在时态上是一致的。它们都具备所有时态功能。例如:
现在时:I go to school.You go to school.He goes to school.
将来时:I will go to school.You will go to school.He will go to school.
过去时:I went to school.You went to school.He went to school.
在人称上,第三人称是单数性质,动词则进行单数性质的变化。例如:He goes.然而,其他人称动词却与之有别。例如:I go./You go.这一区别在于人称“数”的变化。但是“数”的变化带来的区别性特征只能局限于现在时态范畴之内,一旦人称动词超出这一范畴变化趋于一致。
(2)“形式”的异同
在时态上,动词的屈折变化形式是多种的。例如:
现在时:I go.You go.He goes.
将来时:I will go.You will go.He will go.
过去时:I went.You went.He went.
现在完成时:I have gone.You have gone.He has gone.
过去完成时:I had gone.You had gone.He had gone.
针对这些形式的多变,译者也是通过增补方法来完成翻译。例如:
现在时:我去。你去。他去。
将来时:我会去。你会去。他会去。
过去时:我去了。你去了。他去了。
现在完成时:我已经去了。你已经去了。他已经去了。
过去完成时:我已经去了。你已经去了。他已经去了。
在将来时、过去时、完成时中,我们增添黏着词“会”、“了”、“已经”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先后。那么,时态形式已经能体现出来,然而“数”的形式却未能体现。时态与数同样属于屈折变化范畴,但是被区别对待。将来时”will”可以以“将、会”来表示;过去时”ed”形式可以以“了”来表示;完成时”have”可以以“已经”来表示。然而,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的”es”则不具有任何表示符号。
除了现在时和现在完成时外,动词的其他时态形式是一致的。唯独现在时和现在完成时的时态表现上,第三人称单数动词尤为独特,以”es”形式表现。
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的类型分析
(1)添加“(e)s”
第三人称单数动词具有两种形式,我们首先谈及第一种形式,即“(e)s”形式。“(e)s”形式是目前普遍使用的形式。我们在教科书上所遇见的第三人称单数动词便属于此类型。该类型也是本研究的主要类型。 首先,“(e)s”形式与名词复数形式的异同之处。例如:名词:scissor--scissors;动词:scissor--scissors。有些名词词汇具有动词功能的话,那么它的名词复数与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现在时的屈折变化形式是一致的。但这种情况仅局限在名词与动词词汇的词末区别。例如:名词:knife--knives;动词:knife--knifes。这样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名词以“f(e)”结尾的词汇复数变化则为“ves”;然而动词以“f(e)”结尾的词汇绝大部分情况下都是直接添加词素“-s”,除了“strive”类似词汇添加了“-s”后会与名词词汇形式一致。
其次,“(e)s”形式与名词复数形式的翻译异同。上文提及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现在时不译出词素“(e)s”的变化,那么名词是否译出呢?我们可以观察以下例子:
例1:I have an apple.
例2:I have apples.
例3:I have two apples.
例:4:I have many apples.
在例1中,我们可以确切地将其译为“我有一个苹果”。在例2中,这种复数是非常常见的形式。在文学作品中也是如此。但是译者往往只是将其译为“我有苹果”。苹果的数量多少则不清楚,这种情况在中文表达中是非常吃亏的。“我有苹果”可以是“一个苹果”,也可以是“多个苹果”。然而,在英文表达例,名词复数屈折变化能够解决该疑惑。“(e)s”的标记反映苹果数量是大于1。在例3、4中,译者也是比较容易处理。
因此,名词复数在不具有量词的情况的翻译与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的翻译一样具有模糊性。译者不能很好地译出复数“apples”的量,也不能很好地译出“goes”的数变化。
(2)不添加“(e)s”
第三人称单数动词不添加“(e)s”情况可以是虚拟语气,也可以是情感,文化程度等方面的一种表现。
首先,作为前者虚拟语气,我们则比较好处理以及理解。例如:I suggest that he leave this town for a while.其中,leave则是虚拟语气的表现。
其次,作为后者而言,我们考虑的范围则需要更为广阔。例如:He don’t like me.这样的表达则具有非常大的意义范围。它可以涉及说话人的文化教育程度、当时感情的强烈程度、地方方言语法表达的影响程度。
作为文化教育程度,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则出现非常多类似的表达。例如:She say she spec’ Mars Tom gwine to ax me to whitewash, an’ so she tole me to go ‘long an’‘tend to my own business.这句话则体现了说话的这名小孩的教育水平还不是很高。
作为感情程度,同样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出现的“he don’t leave it off.”这样的表达则带有十分强烈的意愿。
这些因素影响第三人称单数动词不添加“(e)s”。此外,本研究在探究第三人称单数动词不添加“(e)s”的过程中发现一种现象——句子二分法则。
Chomsky suggested that the phrase structure rules would not generate a sentence directly,but only a sequence of symbols know as a KERNEL STRING. This string,together with the tree representing its derivation, is called DEEP STRUCTURE of a sentence.To obtain a grammatical sentence, a deep structure must be submitted to further grammatical operations, know as TRANSFORMATIONS, and be transformed into a SURFACE STRUCTURE(胡壮麟、姜望琪,2002:158)那么在这基础上,本文提倡的句子二分法则是Deep Sentence与Surface Sentence的区分。句子二分法则只局限于含有第三人单数动词的不添加“(e)s”形式的分解。其中,Deep Sentence是原句子的正常句型,即动词添加“(e)s”;Surface Sentence则是原句子的祈使句部分。两者结合产生一个含有不带“(e)s”的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的句子。例如:he don’t leave it off.可以拆分为(1)he doesn’t leave it off. (2)don’t leave it off.
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现在时“译出屈折”理由
我们思考译出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现在时屈折变化前,需要考虑几个主要的“不译出屈折”原因:(1)源语过度顺应目的语。在语言转换过程中,源语不具有主导地位;目的语占据主导地位是由于其作为源语的重要手段面向目的语受众群体,受众群体的接受程度高低取决于目的语忠实的措辞修饰程度,这一程度能够突显源语作品的内涵精髓。(2)部分屈折真空现象。部分屈折真空现象是指源语具有的屈折变化不能完整地再现于目的语言中。例如“He goes to school”譯文为“他去学校”,其中“goes”屈折变化不能完整地再现于汉语言中。因此,中文依然使用“go”的译文“去”来翻译“goes”。这是由于中文存在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现在时屈折真空。(3)二者意义一致。二者意义一致往往会剥削了二者所存在的差异性。例如,“I go to school”与“He goes to school”具有一致的意义,但是二者在动词屈折特性上存在差异性,而这一差异性则是被意义所剥削而在目的语中消亡。 综合以上三大主要因素,我们再来谈谈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现在时“译出”的两点理由:(1)屈折变化范畴。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现在时的屈折变化与动词过去时、将来时、完成时等时态的屈折变化都是属于变化范畴。例如,“He went to school”为“他去了学校”、“He will go to school”为“他会去学校”、“He has gone to school”为“他已经去学校了”。这三个例子代表三种时态屈折变化范畴,过去时“went”的相应中文屈折为“去了”、将来时“will go”为“会去”、完成时“has gone”为“已经去”。英语绝大部分时态均可以拥有相应的中文屈折变化,但其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现在时却属例外。例如,“She likes him.”、“He goes to London.”皆译为“她喜欢他”、“他去伦敦”。这与“I like him”、“You go to London”的译文“我喜欢他”、“你去伦敦”的动词译文时一样的,并没有进行任何相应的中文屈折变化。这是因为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现在时的屈折性质与过去时、将来时的曲折性质是不同的,前者的屈折范畴属于时态内部范畴,而后者的屈折范畴属于时态外部范畴。虽然如此,但这并未能成为“不译出”屈折的缘由。(2)同等区别。英文将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现在时与第一、二人称单数动词现在时区别开来;那么,中文的译文也需要考虑区别二者动词。
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现在时“译策”之我见
我们考虑采取一种策略使得第三人称单数动词屈折变化符号能够拥有相对应的中文客体符号。为此,该研究提供的一个策略则是以象声词偏旁“口”作为汉语的第三人称单数动词屈折变化符号。该符号只局限于出现的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现在时情况。
(1)选择象声词偏旁“口”的理由
首先,象声词具有实词功能。廖化津《说象声词》(1956年)中指出:“象声词与名,代,动,形很接近,它们都是属于实记范畴的词类。理由是:第一,代表一定的实在的概念,是实词的重要特征,象声词也代表实在的概念。例如‘哗啦’这个词儿,它代表客观存在的一种声音。第二,担任句中的主要成分,也是实词的重要特征。象声词也能够担任句中的主要成分。第三,跟‘的’结合,是鉴定一切实词的标准。象声词也有跟‘的’结合的能力。由此可见,无论从词的意义着眼,从词的功能着眼,从词的形态特征着眼,都可以明白象声词属于实词的范畴。”马天祥(1980)认为,“拟声词是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的,能作句子的各种成分,是人们长期使用的重要词类之一,当该归属于实词范围。”
其次,象声词与英语第三人称单数动词和英语名词复数有一定相似性。其中,象声词具有模拟声音的意义,若再赋予其实质的动作功能,那么它就具有两重功能,这两种功能具有相近性而不尽相同。第三人称单数动词与名词复数具有相近性,例如flower的名词复数和第三人称单数动词形式是一样的,但是knife的名词复数和第三人称单数动词形式则不同,前者为knives,后者为knifes。
因此,象声词偏旁“口”可以作为词素添加至任何汉语动词作为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现在时的屈折变化符号。其可作为象声词用法外,还可以作为实意动词。
(2)汉语第三人称单数动词屈折变化与原动词关系
为了能够使得此策略运行更为简单便捷,我们只需为第三人称单数动词添加“口”偏旁即可,其构成的汉字的读音以及含义依然与原汉语动词的读音和含义一致。
我们可以“She comes from China”为例。其原译为“她来自中国”。通过添加屈折变化符号后,现译为“她唻自中国”。其中,“来”和“唻”的读音和含义是一致不变的。
关于汉语动词屈折变化符号添加位置问题,我们可作出以下几点分析:(1)单一动词出现时只添加在该动词上(2)两个动词结合而成的动词,例如“走来”,则以主次关系划分后添加。在“走来”这一动词里,主要动作为“走”,所以只为“走”添加屈折符号“口”。(3)动词本身带有的“口”偏旁则无需进行屈折变化,这一点与英语名词复数类似。
结语
英语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现在时译策的提出为我国翻译界增添了最新的翻译策略研究方向。该研究提出为原有汉语动词添加相应的屈折变化符号作为汉语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的结果是从未尝试过的一种创新。这一举动为汲取他国语言之利以弥补本国之空白。并且,这一译策能够使得英译汉的部分屈折真空得以补遗以及充分展现和提高译文的忠实程度。
此外,该研究的译策能很好地体现了“形式”与“实质”相结合的方法。我们不仅能翻译出英语的屈折变化,还能使得文字内容不受到太大的扭曲。因此,该研究望得到一定的学术支持,从而能开拓新的翻译策略。
①句子二分法:基于乔姆斯基的Deep Structure和Surface Structure特点基础上,本文提出的句子二分法将会根据包含动词第三人称单数现在时特殊形式,即不添加-s或-es,进行拆分。其拆分后的结果为深层句子(Deep Sentence)和表层句子(Surface Sentence)该方法只局限于动词第三人称单数现在时分析。
②深层句子:深层句子相当于Deep Structure的动词原形,但在此处则是动詞第三人称单数正常形式即添加-s或-es。
③表层句子:表层句子相当于Surface Structure的动词最后时态,但在此处则是祈使句子中动词原形。
[1] 胡壮麟,姜望琪.2002.语言学高级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58.
[2] 廖化津.1956.说象声词[N].中国语文(9).
[3] 马天祥.1980.略论汉语拟声词的独立性[N].人文杂志(2).
“数”的异同 句子二分法则
象声词偏旁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takes eighteen varieties of skill out of a translator. Translator has to readjust the sentences,or recognize the main parts,and further focus on tenses and cases changing,which are very obvious in verbs.English verb also exists minute changes.But translator often avoid such changes,and simulate the translation of third-person verb with the others in present tense.Then,such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how to find a way to translate the change in third-person verb in present tense.
Differences on Case Changes; Sentence Dichotomy; Onomatopoeia Component
引言
英語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现在时“数”变化的避译主要归因于以下几点:1.现在时范畴。一切属于现在时范畴的动词都采取相应的中文动词现在时进行配译。这是目前所有译者的共同之处,他们避免了动词现在时的“数”变化带来的巨大挑战。这一挑战也是因目的语语言环境以及语言演变结果而起。2.时态区分。中英互译中的动词主要考虑“时态”区分,而忽略了动词的“数”的区分,但时态区分也不够明显。例如:I had been sick.与I have been sick.这两种完成时态的译文区分则较为模糊。3.缺乏尝试。译者理应大胆尝试各种译策,推动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和提高翻译水平质量。针对所有译者都规避的问题,本文则接受此挑战性问题并提出创新译法,解决英语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现在时“数”变化引起的翻译问题。
第三人称单数动词与动词其他形式的异同
(1)“数”的异同
在时态上,第三人称单数动词与其他人称动词在时态上是一致的。它们都具备所有时态功能。例如:
现在时:I go to school.You go to school.He goes to school.
将来时:I will go to school.You will go to school.He will go to school.
过去时:I went to school.You went to school.He went to school.
在人称上,第三人称是单数性质,动词则进行单数性质的变化。例如:He goes.然而,其他人称动词却与之有别。例如:I go./You go.这一区别在于人称“数”的变化。但是“数”的变化带来的区别性特征只能局限于现在时态范畴之内,一旦人称动词超出这一范畴变化趋于一致。
(2)“形式”的异同
在时态上,动词的屈折变化形式是多种的。例如:
现在时:I go.You go.He goes.
将来时:I will go.You will go.He will go.
过去时:I went.You went.He went.
现在完成时:I have gone.You have gone.He has gone.
过去完成时:I had gone.You had gone.He had gone.
针对这些形式的多变,译者也是通过增补方法来完成翻译。例如:
现在时:我去。你去。他去。
将来时:我会去。你会去。他会去。
过去时:我去了。你去了。他去了。
现在完成时:我已经去了。你已经去了。他已经去了。
过去完成时:我已经去了。你已经去了。他已经去了。
在将来时、过去时、完成时中,我们增添黏着词“会”、“了”、“已经”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先后。那么,时态形式已经能体现出来,然而“数”的形式却未能体现。时态与数同样属于屈折变化范畴,但是被区别对待。将来时”will”可以以“将、会”来表示;过去时”ed”形式可以以“了”来表示;完成时”have”可以以“已经”来表示。然而,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的”es”则不具有任何表示符号。
除了现在时和现在完成时外,动词的其他时态形式是一致的。唯独现在时和现在完成时的时态表现上,第三人称单数动词尤为独特,以”es”形式表现。
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的类型分析
(1)添加“(e)s”
第三人称单数动词具有两种形式,我们首先谈及第一种形式,即“(e)s”形式。“(e)s”形式是目前普遍使用的形式。我们在教科书上所遇见的第三人称单数动词便属于此类型。该类型也是本研究的主要类型。 首先,“(e)s”形式与名词复数形式的异同之处。例如:名词:scissor--scissors;动词:scissor--scissors。有些名词词汇具有动词功能的话,那么它的名词复数与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现在时的屈折变化形式是一致的。但这种情况仅局限在名词与动词词汇的词末区别。例如:名词:knife--knives;动词:knife--knifes。这样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名词以“f(e)”结尾的词汇复数变化则为“ves”;然而动词以“f(e)”结尾的词汇绝大部分情况下都是直接添加词素“-s”,除了“strive”类似词汇添加了“-s”后会与名词词汇形式一致。
其次,“(e)s”形式与名词复数形式的翻译异同。上文提及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现在时不译出词素“(e)s”的变化,那么名词是否译出呢?我们可以观察以下例子:
例1:I have an apple.
例2:I have apples.
例3:I have two apples.
例:4:I have many apples.
在例1中,我们可以确切地将其译为“我有一个苹果”。在例2中,这种复数是非常常见的形式。在文学作品中也是如此。但是译者往往只是将其译为“我有苹果”。苹果的数量多少则不清楚,这种情况在中文表达中是非常吃亏的。“我有苹果”可以是“一个苹果”,也可以是“多个苹果”。然而,在英文表达例,名词复数屈折变化能够解决该疑惑。“(e)s”的标记反映苹果数量是大于1。在例3、4中,译者也是比较容易处理。
因此,名词复数在不具有量词的情况的翻译与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的翻译一样具有模糊性。译者不能很好地译出复数“apples”的量,也不能很好地译出“goes”的数变化。
(2)不添加“(e)s”
第三人称单数动词不添加“(e)s”情况可以是虚拟语气,也可以是情感,文化程度等方面的一种表现。
首先,作为前者虚拟语气,我们则比较好处理以及理解。例如:I suggest that he leave this town for a while.其中,leave则是虚拟语气的表现。
其次,作为后者而言,我们考虑的范围则需要更为广阔。例如:He don’t like me.这样的表达则具有非常大的意义范围。它可以涉及说话人的文化教育程度、当时感情的强烈程度、地方方言语法表达的影响程度。
作为文化教育程度,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则出现非常多类似的表达。例如:She say she spec’ Mars Tom gwine to ax me to whitewash, an’ so she tole me to go ‘long an’‘tend to my own business.这句话则体现了说话的这名小孩的教育水平还不是很高。
作为感情程度,同样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出现的“he don’t leave it off.”这样的表达则带有十分强烈的意愿。
这些因素影响第三人称单数动词不添加“(e)s”。此外,本研究在探究第三人称单数动词不添加“(e)s”的过程中发现一种现象——句子二分法则。
Chomsky suggested that the phrase structure rules would not generate a sentence directly,but only a sequence of symbols know as a KERNEL STRING. This string,together with the tree representing its derivation, is called DEEP STRUCTURE of a sentence.To obtain a grammatical sentence, a deep structure must be submitted to further grammatical operations, know as TRANSFORMATIONS, and be transformed into a SURFACE STRUCTURE(胡壮麟、姜望琪,2002:158)那么在这基础上,本文提倡的句子二分法则是Deep Sentence与Surface Sentence的区分。句子二分法则只局限于含有第三人单数动词的不添加“(e)s”形式的分解。其中,Deep Sentence是原句子的正常句型,即动词添加“(e)s”;Surface Sentence则是原句子的祈使句部分。两者结合产生一个含有不带“(e)s”的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的句子。例如:he don’t leave it off.可以拆分为(1)he doesn’t leave it off. (2)don’t leave it off.
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现在时“译出屈折”理由
我们思考译出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现在时屈折变化前,需要考虑几个主要的“不译出屈折”原因:(1)源语过度顺应目的语。在语言转换过程中,源语不具有主导地位;目的语占据主导地位是由于其作为源语的重要手段面向目的语受众群体,受众群体的接受程度高低取决于目的语忠实的措辞修饰程度,这一程度能够突显源语作品的内涵精髓。(2)部分屈折真空现象。部分屈折真空现象是指源语具有的屈折变化不能完整地再现于目的语言中。例如“He goes to school”譯文为“他去学校”,其中“goes”屈折变化不能完整地再现于汉语言中。因此,中文依然使用“go”的译文“去”来翻译“goes”。这是由于中文存在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现在时屈折真空。(3)二者意义一致。二者意义一致往往会剥削了二者所存在的差异性。例如,“I go to school”与“He goes to school”具有一致的意义,但是二者在动词屈折特性上存在差异性,而这一差异性则是被意义所剥削而在目的语中消亡。 综合以上三大主要因素,我们再来谈谈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现在时“译出”的两点理由:(1)屈折变化范畴。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现在时的屈折变化与动词过去时、将来时、完成时等时态的屈折变化都是属于变化范畴。例如,“He went to school”为“他去了学校”、“He will go to school”为“他会去学校”、“He has gone to school”为“他已经去学校了”。这三个例子代表三种时态屈折变化范畴,过去时“went”的相应中文屈折为“去了”、将来时“will go”为“会去”、完成时“has gone”为“已经去”。英语绝大部分时态均可以拥有相应的中文屈折变化,但其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现在时却属例外。例如,“She likes him.”、“He goes to London.”皆译为“她喜欢他”、“他去伦敦”。这与“I like him”、“You go to London”的译文“我喜欢他”、“你去伦敦”的动词译文时一样的,并没有进行任何相应的中文屈折变化。这是因为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现在时的屈折性质与过去时、将来时的曲折性质是不同的,前者的屈折范畴属于时态内部范畴,而后者的屈折范畴属于时态外部范畴。虽然如此,但这并未能成为“不译出”屈折的缘由。(2)同等区别。英文将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现在时与第一、二人称单数动词现在时区别开来;那么,中文的译文也需要考虑区别二者动词。
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现在时“译策”之我见
我们考虑采取一种策略使得第三人称单数动词屈折变化符号能够拥有相对应的中文客体符号。为此,该研究提供的一个策略则是以象声词偏旁“口”作为汉语的第三人称单数动词屈折变化符号。该符号只局限于出现的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现在时情况。
(1)选择象声词偏旁“口”的理由
首先,象声词具有实词功能。廖化津《说象声词》(1956年)中指出:“象声词与名,代,动,形很接近,它们都是属于实记范畴的词类。理由是:第一,代表一定的实在的概念,是实词的重要特征,象声词也代表实在的概念。例如‘哗啦’这个词儿,它代表客观存在的一种声音。第二,担任句中的主要成分,也是实词的重要特征。象声词也能够担任句中的主要成分。第三,跟‘的’结合,是鉴定一切实词的标准。象声词也有跟‘的’结合的能力。由此可见,无论从词的意义着眼,从词的功能着眼,从词的形态特征着眼,都可以明白象声词属于实词的范畴。”马天祥(1980)认为,“拟声词是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的,能作句子的各种成分,是人们长期使用的重要词类之一,当该归属于实词范围。”
其次,象声词与英语第三人称单数动词和英语名词复数有一定相似性。其中,象声词具有模拟声音的意义,若再赋予其实质的动作功能,那么它就具有两重功能,这两种功能具有相近性而不尽相同。第三人称单数动词与名词复数具有相近性,例如flower的名词复数和第三人称单数动词形式是一样的,但是knife的名词复数和第三人称单数动词形式则不同,前者为knives,后者为knifes。
因此,象声词偏旁“口”可以作为词素添加至任何汉语动词作为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现在时的屈折变化符号。其可作为象声词用法外,还可以作为实意动词。
(2)汉语第三人称单数动词屈折变化与原动词关系
为了能够使得此策略运行更为简单便捷,我们只需为第三人称单数动词添加“口”偏旁即可,其构成的汉字的读音以及含义依然与原汉语动词的读音和含义一致。
我们可以“She comes from China”为例。其原译为“她来自中国”。通过添加屈折变化符号后,现译为“她唻自中国”。其中,“来”和“唻”的读音和含义是一致不变的。
关于汉语动词屈折变化符号添加位置问题,我们可作出以下几点分析:(1)单一动词出现时只添加在该动词上(2)两个动词结合而成的动词,例如“走来”,则以主次关系划分后添加。在“走来”这一动词里,主要动作为“走”,所以只为“走”添加屈折符号“口”。(3)动词本身带有的“口”偏旁则无需进行屈折变化,这一点与英语名词复数类似。
结语
英语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现在时译策的提出为我国翻译界增添了最新的翻译策略研究方向。该研究提出为原有汉语动词添加相应的屈折变化符号作为汉语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的结果是从未尝试过的一种创新。这一举动为汲取他国语言之利以弥补本国之空白。并且,这一译策能够使得英译汉的部分屈折真空得以补遗以及充分展现和提高译文的忠实程度。
此外,该研究的译策能很好地体现了“形式”与“实质”相结合的方法。我们不仅能翻译出英语的屈折变化,还能使得文字内容不受到太大的扭曲。因此,该研究望得到一定的学术支持,从而能开拓新的翻译策略。
①句子二分法:基于乔姆斯基的Deep Structure和Surface Structure特点基础上,本文提出的句子二分法将会根据包含动词第三人称单数现在时特殊形式,即不添加-s或-es,进行拆分。其拆分后的结果为深层句子(Deep Sentence)和表层句子(Surface Sentence)该方法只局限于动词第三人称单数现在时分析。
②深层句子:深层句子相当于Deep Structure的动词原形,但在此处则是动詞第三人称单数正常形式即添加-s或-es。
③表层句子:表层句子相当于Surface Structure的动词最后时态,但在此处则是祈使句子中动词原形。
[1] 胡壮麟,姜望琪.2002.语言学高级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58.
[2] 廖化津.1956.说象声词[N].中国语文(9).
[3] 马天祥.1980.略论汉语拟声词的独立性[N].人文杂志(2).